王文瀾
位于莫斯科市區(qū)的新圣母修道院公墓安眠著許多各界名人,所以這里又叫“名人公墓”。來到修道院公墓肅穆的入口處,導游愛麗絲停下腳步,特意提醒大家:進入墓園,希望大家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嘩,因為這里是逝者的靈魂安息之地。因為看不懂俄文,我便緊隨愛麗絲身邊,為的是能從她這里了解到更多我想要了解的名人。
和許多西方國家一樣,俄羅斯十分注重生命步入另一個世界之后的安身之地。在新圣母修道院公墓,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和大批莫斯科市民到這里“拜訪”,好讓自己麻木或蒼白的生活借這方天地而獲得新的活力和希望——逝者的休眠之地,卻成了活著的人獲得精神力量的充電站!在許多熱愛生命,對人生充滿信念的人心中,新圣母修道院不是告別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讀生命、思考人生和凈化靈魂的教堂。
據愛麗絲介紹,新圣母修道院公墓埋葬著2.6萬多俄羅斯各個歷史時期的名人。因為墓園空間有限,很多人的骨灰只能安放在墓園四周的墻體里,而后鑲嵌上帶有逝者照片的精致而個性的浮雕式墓碑。除了曾經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以及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王明夫婦這樣少數的政治名人外,沉睡在這里的主要是大量的藝術家、科學家等名人,如“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作家果戈理、契訶夫、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肖斯塔科維奇,小提琴大師奧伊斯特拉赫,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亞賓,電影藝術及戲劇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芭蕾女神”烏蘭諾娃,畫家列維坦,科學家圖波列夫、瓦維洛夫……而對如我這樣遠道而來的中國游客而言,能在這里看到永遠懸在“絞刑架上”的卓婭和舒拉,能看到影響我整個人生的“保爾”——奧斯特洛夫斯基,無疑是最為刻骨銘心的……這些曾經以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對俄羅斯的歷史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的世紀偉人,而今都靜靜長眠于此。每座墓碑的構思和藝術創(chuàng)意都是那樣的意味深長——匠心獨具的設計者試圖通過一座座無聲的雕塑,向世人講述這些名人曾經有過的不凡人生……
距離修道院入口不遠處,我們首先遇到了王明和他夫人的墓碑——這是我所不曾想到的,甚至我此前根本不知道他們夫婦葬在這里。對政治向來不敏感的我,面對他們,只覺得一種本能的凄然漫上心頭。感謝蘇聯,感謝俄羅斯人,能在這樣一方風水寶地給他們如此重要的一席之地。
繼續(xù)前行,遇到了小時候在廣播里每天都能聽到被中國人咒罵的那個“修正主義分子”赫魯曉夫。1971年9月11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去世后,就被安葬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他是前蘇共最高領導人當中唯一沒有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紅墻之下的一位。遠遠地離開了紅場,離開了他的前任們。之所以如此,據說是因為反對斯大林的赫魯曉夫生前就說過,他不愿意和紅場上的斯大林埋葬在一起,而逼他下臺的原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根本就不同意在紅場上為他建立墓碑。
非常有意思的是,赫魯曉夫去世后,他的家人請當時蘇聯最有名的現代派雕塑家涅伊茲維斯涅為逝者雕刻一尊塑像,希望對他的一生做個形象的總結和評價。這一請求起初被拒絕,旋即又被答應。請這位雕塑家為赫魯曉夫設計墓碑,很有一番戲劇性。赫魯曉夫生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毫不留情地批評過這位雕塑家,甚至依著他那天生不無粗俗的脾性,當面辱罵涅伊茲維斯涅:“你吃的是人民的血汗錢,拉出來的卻是臭狗屎!”出于藝術家倔強的個性和人格,雕塑家也當面給赫魯曉夫一些應有的“回答”……但涅伊茲維斯涅終究是一位胸懷開闊的藝術家,他以自己的寬宏大度原諒了赫魯曉夫,并為他設計了這塊極具個性的墓碑。墓碑由黑、白兩色花崗石幾何交叉組成,赫魯曉夫的頭像就夾在黑、白幾何體的中間。雕塑家通過黑、白兩色和交錯的花崗石表現了赫魯曉夫鮮明的個性和他的歷史功過。一半白色,一半黑色,說明他功過各半。赫魯曉夫的黑頭從花崗石中探出來,緊盯著來往行人,仿佛在傾聽著后人對自己的評說……
繼續(xù)前行,政治氣息越來越淡,濃濃襲來的,是充滿詩意的藝術氣息。在一個小拐角處,我遇到了被俄羅斯、被藝術世界公認的“芭蕾女神”烏蘭諾娃的墓碑。女神的墓碑是一塊潔白的大理石,她攝人心魄的優(yōu)美舞姿永遠留在了像幕布一樣的碑刻上,那高貴而優(yōu)雅的神情,是凝固了的、卻又永遠鮮活的藝術生命,讓世人無法忘記。和這里其他的墓碑相比,烏蘭諾娃的墓碑不算“奢華”,但這正好符合她一生的冰清玉潔和超凡脫俗。面對著女神,我的耳畔響起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和普羅科菲耶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那令人陶醉的旋律。隨著迷人的旋律,我知道,我的心早已匍匐在了藝術的腳下……
不無幽默的馬戲創(chuàng)始人優(yōu)利·尼庫林雕像的神情像他生前一樣,右手夾著一只煙卷兒,坐在一片松林中,眼睛靜靜看著前面臥著的那位忠實的朋友——那只聰明的狗。據說,他和他的狗是同一天死亡的。想想,那是多么感人的生死一刻呀!生命有時候就是如此的奇妙,這世上有太多的“難以解釋”。優(yōu)利·尼庫林和他的愛犬莫非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心靈交融?比起人和人的情感來,他們或許有一種更為真摯的相互依戀……
歌唱家夏里亞賓的墓前豎立著一座全身雕像。雕像的姿態(tài)是當年著名畫家列賓為他畫的肖像:夏里亞賓坐在沙發(fā)里,一手搭在扶手上,一手插在坎肩里,頭略微上揚,神情專注,似乎在聚精會神地傾聽。并非正規(guī)科班出身的夏里亞賓有一副天然的好嗓子,被稱為世界“男低音之王”。他的歌聲曾經讓世界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感動得流下熱淚。他低沉的嗓音以其罕見的獨特魅力,震撼了藝術世界。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歌手、俄羅斯民族的驕傲,由于政治等原因,受到不該有的誣蔑和誹謗,被剝奪了“人民演員”的榮譽,且不得不流亡國外……據說,夏里亞賓生前曾賭氣地說道:“我死后連骨頭也不愿埋在這個國家?!钡?,在他1938年去世后,這位偉大藝術家的遺骨最終還是從巴黎遷葬到了新圣母修道院公墓。
我將自己最想見的一位,留到這次新圣母修道院朝拜的最后。他,就是影響我一生,我最偉大、最親愛的朋友“保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氨枴焙谏◢徥哪贡稚稀⑾聝啥?,下面是他生前用過的戰(zhàn)刀和那頂為很多中國人所熟悉的軍帽,即蘇聯紅軍的軍帽;墓碑上端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呈臥姿的半身側面浮雕。瀟灑的身影,前伸的右手,放在厚厚的一沓手稿之上,想必那是失明的他用心血凝結而成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稿。這個平凡而偉大、不向命運屈服的“人類戰(zhàn)士”,影響了并將繼續(xù)影響我的整個人生。此時此刻,面對“保爾”,我以中國人特有的禮儀,滿心虔敬地在他的墓碑前拱手拜謁。被我深深感動的愛麗絲替我為這神圣的一幕拍照留影。愛麗絲不完全理解,所有與我同行的朋友們也都不大理解,一個中國人,為何在這里如此虔誠地“行此大禮”。我無法向他們解釋什么,因為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并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夠輕描淡寫得了的。
走出新圣母修道院公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新圣母修道院公墓飽含著濃厚的文化韻味,每一位墓主的靈魂與墓碑的藝術巧妙結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羅斯墓園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新圣母修道院公墓珍藏了俄羅斯的歷史,每個墓碑仿佛是國家或個人的歷史一頁。公墓中,匠心獨具的雕塑各具特色,它們無疑是俄羅斯雕塑藝術發(fā)展的縮影。所以,這里是偉大靈魂的安息地,更是露天的藝術雕塑博物館。
再見了,安息在這里的每一位令人類為你們感到驕傲的偉大靈魂;再見了,我今生今世最親愛的朋友“保爾”!是你們,讓人類的藝術和精神變成了不朽的永恒,讓人類的靈魂得以肅然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