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一
在與玉的對話中,黃福壽將傳神和感動融入其中,創(chuàng)作出一件件充滿生命律動的作品,訴說著人間的至情至性。
每天清早,黃福壽都會游泳兩小時。即便因曾患小兒麻痹癥導(dǎo)致行動略有不便,這一習(xí)慣他也從未中斷。玉雕需要精雕細琢,對人的體力和眼力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雖然黃福壽已年近六旬,但是每日晨泳讓他的體能仍保持較好的狀態(tài),一天伏案工作十幾個小時也不在話下。
開工前,黃福壽一定要換上干凈舒適的衣服,這讓他看起來不像去做雕刻,反倒像赴一場重要的約會?!白鲇竦駧资辏矣X得玉有靈性,一定要先重視它,才能看到它最美的內(nèi)在?!秉S福壽說。
心有所動
工作室收拾得窗明幾凈,雖然沒有栽培綠植,但碧玉特有的翠綠讓人眼前綠意盎然。初春的草葉,肌理分明,鮮嫩得可以擰出水來;停歇在枝頭的蝴蝶,翅膀薄可透光,讓人不敢靠得太近,生怕呼出的氣息把它們吹走……第一次見到黃福壽玉雕作品的人,恐怕都會驚訝地問:“這是真的嗎?”但旁邊一張張獲獎證書又無聲地表明:這是玉雕的極致——能把硬度高達6.5的碧玉雕刻得如此細薄而靈動,實在少見。
“我很喜歡玉石的透明感,覺得只有輕薄與靈巧,才能喚醒藏在玉石最深處的靈魂。”黃福壽說。然而,只有親眼所見,才知道他“喚醒靈魂”的方式有多么“奢侈”。玉材珍貴,絕大多數(shù)雕刻者都是依原料的形狀、色澤施以巧雕,目的是為了“保重”。不過,黃福壽并沒有遵循這種“主流”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對美的事物有了感動之后,他再構(gòu)思圖形,然后大刀闊斧地雕刻。有時候,一塊重達六七十千克的玉石,成品竟然不到兩千克。不過,黃福壽一點也不覺得浪費,“有舍才有得,只有舍得去掉更多的玉石材料,才能獲得更深刻的藝術(shù)意涵和呈現(xiàn)更動人的美感。”
有近20年時間,黃福壽都在雕刻傳統(tǒng)玉雕中十分罕見的田園蟲草題材,尤其對秋天的枯葉鐘愛有加。黃福壽出身在高雄路竹鄉(xiāng)下的一個平凡農(nóng)家,身為長子的他從小就幫父母干農(nóng)活,一來二去,對田間地頭的風(fēng)物自然十分熟悉。“我一直在觀察枯葉,這片葉子,我一看就看了10多年。枯葉的每一處彎折、破損、蟲咬與風(fēng)吹雨打的痕跡,都是它在天地間存在過的痕跡,都是生命的經(jīng)歷。雖然最后凋落,卻又滋養(yǎng)著大地,生生不息。”透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對話,黃福壽用心讀懂了枯葉,玉葉上的每個細微卷曲和凹凸,都是他對落葉的獨特感悟和禮贊。
“如果玉雕作品不能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意趣和情懷,就只能是世俗之器,不能稱為藝術(shù)之作?!秉S福壽說。即便是雕刻菩薩這一嚴肅的傳統(tǒng)題材,他也要追求“心有所動”。“菩薩的法相,除了莊嚴、慈悲,還一定要讓觀者感到喜悅,所以我雕刻的菩薩,嘴角都微微上翹?!秉S福壽說??此麆?chuàng)作的《悟》,觀音那一抹淺淺的微笑,就像蓓蕾在溫潤的玉石里緩緩綻開?!拔蚁M@一抹微笑,能撫慰人間的苦難,也期待看過的人,在最艱難的時候能夠想起它。”
獨辟蹊徑
黃福壽的人生經(jīng)歷很簡單。18歲以前,他和大多數(shù)學(xué)生一樣,按部就班地自小學(xué)、初中到高中畢業(yè)。因為高中聯(lián)考沒有考上理想的學(xué)校,黃福壽計劃利用暑假補習(xí),來年重考。由于家境貧寒,他只能自己想辦法籌集補習(xí)費。經(jīng)同學(xué)介紹,從小喜歡做手工、畫畫的他在一家玉石加工廠找到工作。一段時間后,黃福壽發(fā)現(xiàn)自己對玉雕非常感興趣,于是,他決定放棄補習(xí),一門心思地當起了學(xué)徒。
當時,到中國臺灣旅游的日本游客很喜歡購買用碧玉雕刻的小佛像,這為當?shù)氐挠竦駨S帶來大量的訂單。黃福壽自然也做起了佛像雕刻,憑著自己的藝術(shù)功底,他很快就脫穎而出,得到老板賞識。如果不是后來有一天師傅帶他去拜訪師伯,或許黃福壽會像其他工友那樣安心地雕一輩子小佛像。
“還沒有踏進師伯工作室的大門,他就趕緊用布把工作臺上的玉雕作品全部遮住?!敝两瘢S福壽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那一幕。師徒二人非常尷尬,在回去的路上,師傅語重心長地說:“福壽啊,以后玉雕這條路就看你了?!睅煾档囊笠笃谂魏蛣偛艓煵谘诘呐e動,讓黃福壽下決心要雕刻出別人沒有雕過的作品。
那一年,黃福壽只有19歲。廠里沒有搞創(chuàng)作的氛圍和條件,在征得老板同意后,他把邊角料收集起來,下班后帶回家自己琢磨?!拔曳艞壛怂械男菹r間和娛樂活動,以至于現(xiàn)在老伴經(jīng)常抱怨我沒情趣。”黃福壽笑著說。雖然很辛苦,但自由創(chuàng)作的欲望卻在他心里一天天膨脹。
三年后的一次因緣際會,當黃福壽看到那塊因碰撞而產(chǎn)生裂痕的碧玉原礦石時,內(nèi)心的欲望便噴涌而出了?!熬拖衩组_朗基羅看到被困在石頭里的大衛(wèi)一樣,我似乎看到了禁錮在原石中的靈魂,我感到它在向我召喚。”至今,想起當時的情景,黃福壽仍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他咬著牙花高價買下了這塊重達50多千克的原石,按照裂紋的走向,雕刻出一棵長在懸崖邊的青草,一只蟋蟀立在細嫩的草葉尖上。黃福壽第一次運用薄雕技法,將草葉一點點地打磨得薄如蟬翼,看上去就像因承受不起蟋蟀的重量而微微晃動。這樣的表現(xiàn)技法和題材震撼了當時中國臺灣的玉雕界,黃福壽也實現(xiàn)了從“匠”到“藝”的轉(zhuǎn)變。
黃福壽為作品取名《風(fēng)中獨語》?!熬拖裎乙粯樱舐凡蛔?,卻獨辟蹊徑,走上了一條森林里的偏僻小道,只為看到別人不曾見過的風(fēng)景?!?/p>
善雕玉者,其心如玉
早在20年前,就有人游說黃福壽合伙到中國大陸開辦玉雕廠。雖然有不少同行靠走這條路發(fā)了大財,但他還是謝絕了。對黃福壽來說,玉石已成為陽光、空氣、水之外,滋養(yǎng)他心靈花園的另一種養(yǎng)分?!爸灰髌纺軌蝮w現(xiàn)我的創(chuàng)意,我就很有成就感,并不在意能從外界獲得多大的名利?!?/p>
人磨玉,玉也磨人。在磨掉世俗的得失之后,黃福壽以一顆純真之心,享受著玉雕人生的樂趣。即使在雕刻過程中遇到挫折,他也以平常心泰然處之。“先把作品放一放,緩和注意力,去游山玩水,再慢慢找回感覺?!彼钚峦瓿傻淖髌贰峨S心所玉》,就是這番話的最好注腳。在一塊重達30千克的玉石上,雕刻出一根攔腰緊捆的繩索,寓意人的一生雖然會不斷遇到“結(jié)”,但總會有解“結(jié)”的辦法。曾有觀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是怎樣的力量,才能折服冷峻剛硬的玉石,讓它展現(xiàn)出溫潤綿密的真性,成為藝術(shù)家手下的繞指柔?對此,黃福壽說,靜而后生慧,剛不足以克玉,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情與堅持,才能達到“隨心所玉”的境界。
問黃福壽有沒有最滿意的作品,他聽了連忙擺手,說:“我想大概永遠都沒辦法雕刻出最滿意的作品,因為每件作品都是生命經(jīng)驗的展現(xiàn)與思維的留存,而這些故事與精神都是獨一無二的?!鳖D了一下,接著說:“如果非要說有,那就是下一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