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朱閱平+徐志立
題記
這里有世界矚目的滑雪勝地。境內(nèi)有萬龍、云頂、太舞、長城嶺四大滑雪場,冰天雪地時,是滑雪健兒飛翔的地方,是未來冬奧會的主賽場。
這里有國內(nèi)著名的避暑天堂。境內(nèi)翠云山、樺皮嶺、喜鵲梁等十幾個森林公園景區(qū),赤日炎炎時,清爽宜人,是京津冀一帶游客避暑觀光的首選之地。
這里有迷人的觀景樂園。春賞山花爛漫,秋觀滿山紅葉,天南地北的游客流連忘返。
這里有“草原天路”的最美路段,沿路松林蒼翠翡郁,輕吻天邊云彩。
有人推崇它是崇禮的一塊風水寶地;
有人贊譽它是塞外的一顆璀璨明珠;
有人形容它是一片浩瀚的綠色海洋。
其實,它是植根于山巒峻嶺上的廣袤森林,它的真實名字叫張家口市和平林場。(原名:崇禮縣國有和平林場)
和平林場始建于1954年,六十多年來,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薪火相傳,艱苦奮斗育森林,讓千年的白樺林煥發(fā)青春,讓萬年的荒山野嶺披上綠裝。森林面積由一萬二千畝擴展到六萬七千畝;由單一的白樺林發(fā)展為白樺與落葉松混交林、落葉松林、樟子松林、油松林、云杉林。和平林場六十年持續(xù)不斷的育林、造林成果,為全縣樹起了一面造林的旗幟,極大地鼓舞全縣人民造林的積極性。截止2014年,全縣林地面積達15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50.22%,崇禮縣在長江以北全國市縣空氣質(zhì)量排名中,名列榜首。2015年6月,榮獲全國首批“碳匯城市”稱號。
胸懷凌云志,破關創(chuàng)大業(yè)
1954年秋,一匹紅馬拉著一輛皮車從縣城向窄面溝走去。車上坐著五位年輕人,有位臉色黝黑,高挑個子的青年叫李富,他是進山擔任國營和平林場場長的。其他幾個略帶書生氣的年輕人:張寶昌、張德明、張瑞、王玉柱是剛從林業(yè)學校畢業(yè)的學生,是林場的專業(yè)技術員。
他們要去的和平林場,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內(nèi)蒙古大草原與大馬群山交接地帶,地貌是山巒起伏的崇山峻嶺。海拔在1400-1970米之間。這里冬季漫長,極端最低氣溫能達零下42℃,年均積雪時間五個多月,無霜期僅有90多天。
青年人是祖國的希望。一輛皮車送來了林場的未來,也為這片古老的森林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
五位青年到達窄面溝村下車后,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真可謂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垅”。村中老黨員劉珍看在眼里,急在心理。他馬上騰出自家圈羊的暖室,讓五位青年暫住。五位青年立即動手打掃干凈,糊上窗戶紙,搭上簡易床鋪住了下來。
俗話說“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五位青年心中燃燒著干事業(yè)的熱情火焰,他們不畏艱苦條件,把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踩在腳下。第二天,他們就上山勘察,十幾天步行了150多公里,足跡遍布了和平林場山坡溝底的每一個角落。
情況明,決心大。場長李富這位戰(zhàn)爭年代入黨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拿出當年打仗攻克山頭的氣勢,精心部署“三大戰(zhàn)役”:一、用兩年時間沿林場轄區(qū)的山頭分水嶺,修建一條寬10米、長20多公里的防火隔離帶;二、在林區(qū)制高點建一座木制瞭望塔,并用兩年時間建成林場辦公室和員工宿舍;三、用三年時間撫育白樺林三千畝?!叭髴?zhàn)役”打響后,李富帶領林場成員起早貪黑地干起來。早晨太陽剛露出山尖,他們就上山了,一直干到太陽落山。夏天,沒有雨具,遇到毛毛細雨時,他們堅持雨中勞作;遇到滂沱大雨時,任憑風吹雨打也不退縮。冷風吹打渾身濕透的身軀,凍得他們渾身顫抖。他們只好跑進樹林深處,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冬天,他們穿上氈鞋氈襪,頭戴狗皮帽子,頂著狂風暴雪上山勞作。遇到極端天氣時,白毛風雪刮得睜不開雙眼,氣溫降到零下三十多度,大家毅然上山不退縮。帽子、眉毛、嘴角上都掛滿了雪冰凌,身上滾沾的泥漿凍成了冰甲,走起路來咔嚓咔嚓直響,如同冰山上下來的冰雪來客。
他們住的羊圈四面漏風,墻壁四周堆滿冰雪。被窩有時凍成寒窖,晚上鉆進去凍得直哆嗦。好在山林中柴火多,他們就多燒些柴火,弄個火盆,大家圍著火盆烤火。為了驅(qū)散身上的寒氣和心中的寂寞,會拉二胡的王玉柱,每天都要即興拉上幾曲。大家在二胡的伴奏下,激情澎湃,忘情地高聲吼幾嗓子,唱著熟悉的“紅歌”。
五位青年,心中裝著林場發(fā)展的宏偉目標,寒來暑往,忘我地奮斗著,“三大戰(zhàn)役”提前一年完成。
當山林環(huán)境有所改善,一棵棵綠樹向他含笑點頭時,李富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顧不上抹一把幸福的淚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戰(zhàn)略部署”。
1958年,李富大膽地提出,請松樹進白樺林中安家落戶,為白樺林強身健體,建設針葉和闊葉混交林。說干就干,他們從東北調(diào)來油松樹苗,在白樺林中栽植了十多畝,又在林場北山荒坡上栽植了20多畝。第二年夏天,荒坡上的油松全部成活,而白樺林中的油松樹卻沒有活幾棵。
白樺林中栽種油松的試驗失敗了,但荒坡上那些生機盎然的油松讓李富欣喜不已。他望著那片綠油油的松林,心潮澎湃,沉思遐想:過去高寒的崇禮縣只長樺樹、楊樹、榆樹,全縣境內(nèi)只有響鈴寺旁有一棵松樹,成為古往今來過往行人注目的景觀?,F(xiàn)如今,竟有大片的松樹林長在眼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大的松樹林遍布青山。
恰巧,那年十二月,國務院召開農(nóng)林工作會議。李富光榮地參加了全國農(nóng)林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捧回了一張周恩來總理親自簽名頒發(fā)的“獎給農(nóng)業(yè)合作化先進單位窄面溝林場”大紅獎狀。
從北京歸來后,李富如同擰緊了發(fā)條的鬧鐘,一刻不停地工作著。他與幾名林業(yè)技術員一起,利用林區(qū)的空地培育落葉松幼苗,計劃將來在樺樹林中種植落葉松。那年春天,他們平整了二十多畝苗圃地,調(diào)來了落葉松種子,開始培育落葉松樹苗。
然而,第一年育苗失敗了,偌大的苗圃地僅長出了寥寥無幾的落葉松樹苗。
“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技術水平不到位”。上過戰(zhàn)場,從不服輸?shù)睦罡粵]有氣餒,他重新搬出“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zhàn)方針,從縣林業(yè)局“挖來”李濟棠、張敬信兩位林業(yè)專家,與林場技術員一起,組成了落葉松育林攻關小組。第二年,大地剛剛解凍,李富便率領精兵強將,在一個叫盤德洼的地方,再一次打響了落葉松育苗攻堅戰(zhàn)。
那年,正值國家暫時困難時期,育苗技術員最好的飯菜是玉米面餅和山藥熬白菜,在缺衣少糧的情況下,他們經(jīng)常用山上的野菜來填飽肚皮。雖然大家忍饑挨餓,但是干勁十足,他們將冬藏的種子取出來,小心翼翼地播種到地里,上面覆蓋著一層胡麻秸稈。經(jīng)過一個春夏的精心呵護,立秋時節(jié),小苗長的齊刷刷、綠油油。立冬時鏟土將小苗掩埋。第二年春天,剝?nèi)バ∶缟砩系母⊥?,小苗迅速躥高。消夏時節(jié),當小苗長到一尺多高時,便可出圃上山栽植了。
落葉松育苗成功,全場一片歡騰。為了獎勵育苗有功人員,他從鄰村買回一張金錢豹子皮,做了十幾頂豹子皮帽子,獎勵給育苗有功人員。
落葉松幼苗栽進白樺林,開創(chuàng)了針葉林與闊葉林混交的先河。這樣針葉與闊葉林比翼雙飛,有效地防治了森林病蟲害,促進森林健康成長。興奮之余,李富果斷提出“每年在白樺林中栽植落葉松一千畝,早日將白樺林都變成針闊混交林”的目標。
為了每年這一千畝,冬天他和幾名技術人員,踏著積雪伐木、割灌,清理山地。夏天頂烈日,冒風雨,帶領民工和學生栽植落葉松,林場建設熱氣騰騰,如火如荼。每年都有二至三名林業(yè)學校畢業(yè)的大中專生奔赴林場。多年惡劣環(huán)境下的辛勤勞動,使得李富積勞成疾,氣管炎惡化成了肺氣腫。但他一聲不吭,一直默默地奮斗著。直到1967年“文革”期間,他被打成“走資派”后,才含淚離開了他奮斗了十三年的林場場長崗位。
熱血鑄忠魂
開辟新天地
和平林場培育松樹苗成功,建設針闊混交林的消息傳遍全縣后,激發(fā)了全縣人民栽植落葉松的熱情。1968年春天,崇禮縣領導因勢利導,從沿壩頭幾個公社抽調(diào)了300名基干民兵,組建了一個綠化民兵營,隸屬于和平林場管理,開赴沿壩頭的“草原脊背”上植樹造林??h里任命林場林業(yè)技術員張寶昌為民兵營長,下設三個連隊,分別駐扎在樺皮嶺、十號村、朝胡壩。三個連隊在長達50多公里的壩頭山脊上一字排開,打響了荒山栽植落葉松的戰(zhàn)斗。
民兵營的民兵們住著破舊民房,啃著莜面、土豆,每天從日出干到日落。春天壩上肆虐的沙塵暴刮得兩眼直流淚。夏天似火的驕陽曬得皮膚爆裂,疼痛難忍。但大家心想著綠化荒山,為民造福,不怕流血流汗,十幾名林場技術人員跟班勞動,確保栽植樹苗的質(zhì)量。經(jīng)過一段時間摸索,他們總結出一套“三埋兩踩一提溜”的栽植技術,即埋三次土,腳踩兩次浮土,提溜一次小苗。
民兵們嚴格按照這種技術要求操作,栽植的落葉松成活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民兵營實行的是戰(zhàn)時軍事化管理。營長張寶昌,儼然像戰(zhàn)場上的指揮官,身背行李,肩扛鐵鍬,徒步行走在山脊上,轉(zhuǎn)戰(zhàn)各個戰(zhàn)區(qū)。1969年春季的一天下午,當他背著行李走到壩頂村的山梁時,突然從壩上草原刮來一股沙塵暴,剎那間,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沙塵暴迎面撲來,沙粒打在臉上就像刀割一樣,雙眼酸痛難忍。他只好面朝泥土地趴下,將行李頂在腦袋上,不敢動彈一步,任憑沙塵暴在身上狂轟濫炸。
兇猛的沙塵暴肆虐了一陣子,慢慢消失了,可他被沙塵暴打的面目皆非,成了一位“黑臉泥塑人”。他本來想去壩頂村,卻迷路走進了板申圖村,當他跌跌撞撞走進板申圖大隊部時,正在開會的社隊干部都嚇呆了,只見他黑泥糊抹的臉面中,只露出兩只明亮的眼睛。大家以為他是草原上跑來的“怪物”。
張寶昌趕快找個臉盆洗臉,他的一張黑臉洗掉了兩盆水,才還原了他的本來面目。
1970年秋天,張寶昌離開民兵營就任崇禮縣農(nóng)林局副局長,后為高級林業(yè)工程師。
時任和平林場場長的房兆珍任綠化民兵營教導員,時任林場副場長的賀寶春接任民兵營營長。他們發(fā)揚張寶昌營長的“拼命三郎”精神,哪里有困難,他們就出現(xiàn)在哪里。林場培育苗木出現(xiàn)“斷供”,他們親自帶技術員赴吉林大興安嶺調(diào)運苗木,沿途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為了改善民兵住房狀況,他們與民兵一起,利用造林間隙,當泥瓦工,當木匠,搬磚和泥,建房蓋屋,奮戰(zhàn)一春夏,在十號村、樺皮嶺、朝胡壩蓋起了宿舍、食堂;民兵們挖坑遇到亂石坡,挖下的坑缺土,他們?nèi)翰呷毫?,從土層厚的山坡請來“客土”,硬是在亂石坡上栽活了落葉松。
房兆珍、賀寶春與民兵摸爬滾打了三年,在沿壩頭一帶造林一萬兩千多畝。如今,當初種下的幼苗已長成參天大樹。有的被間伐,成了棟梁之材。剩下的落葉松高大挺拔,郁郁蔥蔥,它們笑傲草原沙塵暴,笑迎“草原天路”眾多游客。
從1968年到1972年,又有十幾名林校畢業(yè)的大中專生來到林場。當時可謂是人才濟濟,人力資源雄厚,房兆珍豪邁地說:“別看咱林場地處邊遠小山溝,可聚集著不少‘梁山綠林好漢,只要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定能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來!”
房兆珍說話擲地有聲,大家群情振奮,又一場新的戰(zhàn)斗打響了。
房兆珍將每年森林撫育的目標由一千畝增加到兩千畝。冬春他們頂風冒雪割灌伐木,采取整面山坡一次性“剃光頭”的辦法,把那些原始次生林和灌木叢全部“剃光”,夏秋組織一些民工和勤工助學的中學生在“剃光頭”的山地栽植落葉松。
那些從林校畢業(yè)的新老技術人員,是森林撫育的中堅力量。冬天,他們每人負責一個班組,采伐次生林,負責技術和安全。他們每天行走在齊腰深的積雪中,晚上從山上回來,氈襪和氈鞋凍成一塊“冰疙瘩”。大家都湊到火爐旁將“冰疙瘩”融化,然后再烤干凍僵了的衣褲。
苦,不喊苦;累,不叫累。林場沒有節(jié)假日,沒有休閑娛樂的空閑時間,有時春節(jié)也只能休息一兩天?!按蟾筛傻蕉?,吃了餃子就動手”。黃村林校畢業(yè)的安祥,是這些技術人員的杰出代表。他是在林場辦的婚禮,把新婚妻子安頓在窄面溝村住下后,便一門心思撲在造林、育林上。作為林場第二代建設者,他種過地,育過苗,當過采伐工、施工員,擔任過綠化民兵營三連指導員、林場場長,曾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如今,年近七十歲的安祥,回顧那段艱苦的歲月,覺得最難熬的是冬天:“天氣最冷時,氣溫零下40℃左右,二十多人睡在一個大通鋪上,呼嘯亂刮的白毛風雪,刮得山林嗷嗷叫,對面不見人。床鋪上只鋪了一層莜麥秸稈,睡覺要帶上皮帽子。每天早上起來,眉毛、帽子和被子上都會落上一層厚厚的白霜?!?
1977年,剛從林校畢業(yè)的孫志剛擔任了樺皮嶺林區(qū)分場長。當時,樺皮嶺落葉松遇到了嚴重的鼠害,俗名叫“瞎老”的一種田鼠,瘋狂地啃吃落葉松幼苗的根須,造成大片落葉松幼苗死亡。他上任后,白天帶領職工植樹,晚上查資料,走訪當?shù)乩限r(nóng),尋求滅鼠秘訣。經(jīng)過十幾天的潛心研究,他掌握了消滅“瞎老”的妙招,他隨即帶領職工循著“瞎老”竄地皮的新鮮痕跡,瞅準最佳時機,突然襲擊,用鐵锨挖出“瞎老”,就地消滅。用了一個多月,竟然消滅“瞎老”三千多只,保住了落葉松幼苗。孫志剛被林場職工譽為“滅鼠專家”,其他林區(qū)也不斷請他指導落葉松林滅鼠。
靠著對育林事業(yè)的無線忠誠,和平林場人以場為家,愛樹如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戰(zhàn)斗在山林深處。人們以窄面溝林區(qū)為中心,向周邊地區(qū)拓展。經(jīng)過十幾年的奮斗,林場面積由一萬兩千畝擴展到四萬多畝。在窄面溝林區(qū)周邊又增加了樺皮嶺、十號、馬丈子、東南溝、馬場五個林區(qū)。兩代林場人的不懈奮斗,奠定了林場騰飛的基礎。1984年,崇禮縣委、縣政府命名李富、房兆珍二位場長為“綠化功臣”,并頒發(fā)了榮譽匾額。
守望綠色景
追尋崛起夢
歲月匆匆過,林木蹭蹭長。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林場五六十年代種植的幼林已長成茂密的森林,綠樹成蔭,浩瀚無邊。優(yōu)化了山中的氣候環(huán)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林區(qū)小氣候。
時任林場場長的姚慶玉,1968年黃村林校畢業(yè),到林場當了技術員。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堅持戰(zhàn)斗在深山老林中。從技術員、伐木工、帶班長、場辦主任到副場長、場長。一路走來,為林場建設貢獻了青春,傾注了汗水。
姚慶玉上任伊始,就申請資金,為林場建設了一條30公里的盤山公路,在海拔最高的大南溝頂峰修建了二十多米高的瞭望鐵塔。
1994年秋天,姚慶玉在職工大會上,提出創(chuàng)辦森林公園的設想,受到職工們的一致贊同。他請來縣電視臺記者,用半個月時間拍攝了一部反映林場風貌的電視風光片。為了給森林公園取個響亮的名字,他寢食難安,琢磨了好多天,當他把想好的名字“翠云山”向職工通報后,大家拍手稱贊。
從此,和平林場又多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翠云山森林公園”。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翠云山森林公園的名聲與日俱增,享譽國內(nèi)外。如今,翠云山森林公園已是國家四A級景區(qū)。
許俊斌,1999年接任和平林場的場長。
“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擺在許俊斌面前的是堅守林場這塊綠色陣地的重任。
這位土生土長的林場場長,是1988年畢業(yè)于河北農(nóng)大的本科生,畢業(yè)后一直在縣林業(yè)部門從事育林工作。任場長前是縣林業(yè)局最年輕的副局長。雖然他由公務員一下到自籌自支的事業(yè)單位,但他義無反顧,高興地走馬上任。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是貸款發(fā)工資。因上一年林場經(jīng)營虧本,他上任后兩個月,職工沒有領到一分錢工資。許俊斌一連幾天急的睡不著覺,他用自家樓房的房本作抵押,貸款十多萬元發(fā)放了拖欠職工的工資。
在聽過老一輩拓荒育林的故事后,許俊斌深有感觸。他帶領全場職工開始新的守業(yè)、創(chuàng)業(yè)歷程。冬春,他帶領職工上山割灌、伐木,不怕天寒地凍。夏秋,他帶領職工整地造林,不畏炎日酷暑,每年新增植樹面積300多畝。許俊斌每天早出晚歸,走遍林場的每一個作業(yè)班組,每一塊林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臉面更加黝黑,臉上布滿了壩上特有的“高原紅”,像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溝里的莊稼漢。
“三分造,七分管”的理念在和平林場深入人心,護林防火被視為關乎林場的生命線。1965年,《人民日報》報道了和平林場10年無火災的經(jīng)驗。建場四十多年,多次被評為省市縣“護林防火先進單位”。面對老一輩林場人的護林防火業(yè)績,許俊斌“壓力山大”,頭腦始終緊繃護林防火這根弦。他夜晚睡覺時最怕半夜有人打電話,只要電話鈴一響,他就像彈簧一樣從床上蹦起來:“一看是林場職工的電話,我就劇烈心跳,心中一緊,千萬別是山中著火了吧”。
近些年,林場境內(nèi)森林公園、滑雪場、草原天路等眾多景區(qū),客流、車流聚集,護林防火的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面對日益繁重的護林防火任務和一些職工出現(xiàn)的畏難情緒,許俊斌經(jīng)常召開職工護林防火鼓勁會為大伙鼓勁加油,他多次動情地說:“護林防火是咱林場的頭等大事,咱寧可少睡幾天覺,多流幾身汗,多掉幾斤肉,也要像前輩一樣護好林,防好火,不讓一棵樹木毀在我們手里?!?/p>
每年入春和秋末,都是林場護林防火的重點時間段。許俊斌要求六個林區(qū)的護林防火員,晝夜堅守崗位,吃住在林區(qū),每天上山巡查,做到嚴防死守,不留半點隱患。他親自負責窄面溝、樺皮嶺兩個重點 林區(qū)的巡查工作,帶領場領導班子成員,深入林區(qū)第一線分片包干,督查護林防火工作。每個月至少有二十天轉(zhuǎn)戰(zhàn)在山頭上。
為了確保森林防火萬無一失,他組織全場職工深入到周邊山村,對廣大群眾進行護林防火知識的宣傳,向周邊發(fā)放了一萬多份護林防火宣傳冊,動員村莊的大喇叭每天廣播護林防火知識。在通往林區(qū)的岔路口,主要道路兩旁,豎立醒目的護林防火標識牌。與相鄰村莊的牛羊倌簽訂森林防火責任書,發(fā)動他們擔任義務防火員。每逢清明春節(jié)等祭祀節(jié)日,他帶領職工分兵把守在林區(qū)的入口、風口、村頭、墳頭,督查祭祀人員的祭祀活動,防止森林火災的發(fā)生。
許俊斌任林場場長十六年,新開辟防火道40多公里,使林場防火道達到了140多公里。他把林場的護林防火作為林場的第一要務,用心血和汗水嚴把護林防火關口,使林場一直保持“河北省護林防火先進單位稱號”。各級宣傳媒體,幾乎每年都要報道和平林場護林防火的先進事跡。和平林場創(chuàng)造了建場六十一年無火災的記錄,堪稱全國罕見,世界稱奇。
許俊斌還把自己學到的育苗專業(yè)知識運用到松樹育苗中。在前人成功培育出油松、落葉松幼苗的基礎上,又成功地培育出樟子松、云杉幼苗。更可喜的是,他帶領技術員經(jīng)過三年攻關,成功地人工馴化和培育出五畝白樺樹幼苗。天然白樺樹是塞外城市綠化最受歡迎的樹種,幼苗剛一出土,即被一搶而空。
許俊斌任林場場長十六年,十分重視人才、重用人才,給各類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那些60—80后的大中專畢業(yè)生,學習老一輩林場人的奉獻精神,扎根林場,各顯神通,努力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鍛煉成長。近幾年,有兩名被提拔為縣直屬單位科局長,有三名走上了縣級領導崗位。
在北京與張家口聯(lián)合申辦冬奧的戰(zhàn)鼓聲中,許俊斌帶領林場職工更加奮發(fā)地戰(zhàn)斗在育林造林第一線。他說,林場是一座天然水庫,天然氧吧,天然雪源地。我們一定把林場辦成全國一流的林區(qū),為涵養(yǎng)水源,提供雪源,創(chuàng)造碧海藍天而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孫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