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宏
一位朋友告訴我,“常回家看看”不要事先告訴父母,那樣洞察不了父母的常態(tài)生活。如果提前預(yù)約,父母會把兒女當(dāng)成客人,悉心招待,很有些得不償失的味道。這位朋友所說的“得”是回家吃得太好,“失”是找不到真實——兒女回家像領(lǐng)導(dǎo)視察。
我對此也深有所感,父母為哄回家的兒女高興,使出渾身解數(shù),買土鴨,置上等枸杞,做紅燒鱖魚,平時舍不得花的錢都掏出來了。其買兒女們回家就想吃貼玉米面餅子、大蔥蘸醬,可父母覺得孩子難得回家,一定要吃好,并抬出“鄉(xiāng)下的食物是天然食品”的邏輯。吃喝完了,還要帶上核桃、栗子、糖醋蒜等土產(chǎn)。有時,我感覺自己不是回老家看望父母,而是“鬼子進(jìn)村”。
所以,兒女不妨把自己放低,不事先通知,把回家改成偷襲,有時間就回,想回就回,有時短暫停留,有時促膝長談,給父母一個驚喜,也是一種別樣的孝心。
至于吃的,家里有豆腐就吃豆腐,有粥就喝粥??赡荛_始父母會嗔怪,但時間長了絕對會笑意彎到眉毛上,心里說:咱兒不忘本。
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不要忘了自己的根。由于兒女對家的生疏,父母生怕招待不周,總是把他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兒女們還是要俯下腰身,到父母的真實生活中去歇歇腳,用樸素洗去滿身的鉛華,聆聽自己心靈的回聲。十幾分鐘、半小時或者一兩天,不作約定,就出現(xiàn)在父母面前,時間長短無所謂,只為尋求家的樸素氣息,那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修煉。
回家的偷襲行動能看見我們的過往、父母的現(xiàn)在,留住自己的純真、父母的感動,看清時間流逝,看淡榮華富貴?;丶业耐狄u行動是隨時伸展雙臂擁抱故鄉(xiāng)的一次次沖動,去感覺孝的深沉呼吸,擁有善的無限感念。
(阿福摘自《生命時報》2015年5月12日,圖/周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