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蟲 & 林 溪
重建漢語詩歌的東方詩美—由林溪長詩《隱身術》引發(fā)的幾個問題
吳小蟲 & 林溪
吳小蟲:林溪兄你好,新作《隱身術》我認真讀了,這同時讓我對這首詩的作者感興趣,即什么樣的身軀寫出了如此流暢且富有智性的作品。在我的閱讀視野中,這確實罕見。請先談談你創(chuàng)作此詩的初衷?
林溪:我近年的寫作計劃中,有一個長詩三部曲要創(chuàng)作,除了這個剛完成的《隱身術》之外,另外兩部為《大夢誰選覺》和《鳳凰臺上憶吹簫》,其中后者正在創(chuàng)作中。我認為長詩的寫作可以更為集中地體現作者一段時間的寫作追求(這種追求更多是詩藝上的)、長詩有更為廣闊的空間盛放作者的精神感悟,這種大的容量可以讓作者有系統(tǒng)地整理、闡述、呈現自己的思想體系以及對世界的認知。《隱身術》的寫作初衷就是這樣的:詩藝上更為追求“修飾與風骨”的有效結合,思想上是我這些年對世界、人生以及各種事件的感悟和思考,這與《大夢誰先覺》中的焦灼不安、恐慌無助、孤獨執(zhí)迷是截然不同的。
吳小蟲:我對你《黃金河岸上的九個抒情》有印象,《隱身術》加深了對你的認識,你本人和你的詩完全是兩個形象,但細想想也是統(tǒng)一的。這種傳統(tǒng)的、抒情的詩歌風格,使我想知道你的詩歌資源,能否簡單談談?
林溪:讓詩回歸詩本身,她不僅是語言上的更是精神的。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思想體系不可謂不完整、不可謂不龐大,春秋時期更是思想碰撞最為激烈,且成果最為卓著的時期。對于一個詩人來說,從《詩經》到唐詩宋詞,有著汗牛充棟的創(chuàng)作收獲。因此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盡可能多地去閱讀中國的古典著作。平時我都是依據自己的喜好去讀書,比如今年讀的比較多的是《聊齋志異》《山海經》《菜根譚》《史記》《三國演義》《護生畫集》等作品;有時候也根據寫作的需要,特意地尋找相關的書籍、著作來研讀,比如在構思寫作《隱身術》的這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就重點閱讀了《道德經》《關尹子》《莊子》《列子》《管子:心術》等著作。閱讀是我的詩歌資源之一,另一資源就是自己主觀對世界的認知和感悟。每一個人因其自身的閱歷、遭遇、學習、生活等各不相同,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感必然也不相同,如果能將這種對世界的主觀認知,結合自己的閱讀,認真思考、篩選、分類之后,就會有一套屬于的自己的思想體系,即使它不一定完整,但總會反過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處世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簡單地說,我的詩歌資源就是:閱讀、生活和獨立的思考。
吳小蟲:你的詩歌架構能力很強,即使在單首詩中也可見出你不動聲色的鋪墊和銜接,我更喜歡的是你的造境功夫,比如《水遁》中第二三節(jié),《雷遁》中第四五節(jié),我常常要在此中停下來反復品味。在上海這種快節(jié)奏的城市里,你是如何平衡自身的?
林溪:在上海這樣的城市里,很多人的身份都是多重的,我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個非職業(yè)的寫作者,我們應如何去掉本職工作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沖突?很多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其實也沒那么復雜,主要還是心態(tài)問題,你只要認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努力將每個角色演好就行。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在家庭生活中既是一個兒子,也是一名父親,還是一個丈夫,甚至還是一個哥哥或弟弟,這樣的身份幾乎每個人都能處理好。同樣,只有在寫作和閱讀的時候,我才是一個詩人,工作時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員工。其實這種關系非常巧妙,我們不能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入寫作,更不能用寫作時的狀態(tài)去工作。但一個人的思想有時候又是潛移默化的,很明顯,無論是工作還是寫作,我們肯定會受到閱讀、教育和人生閱歷的影響。根據工作的需要,我們可能要克服或隱藏這些影響,而對于寫作來說,則恰恰相反,我們要努力呈現或放大這種東西。
吳小蟲:在閱讀中,我一直在想,一首詩何以為詩?尤其在句式上、在分行里帶給我的疑惑更大。于堅說要懷疑每一個詞,但在《隱身術》中,我們似乎只能順著那股語言的河流淌恍而下,我想問的是,像“無論英雄還是暴君,都有一顆/指鹿為馬的心”,她分行的必要性在哪?
林溪:我國古人在學堂里,斷句是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來學習的,從這可以看出,就算斷句不算專門的學問,至少也是學問的組成部分。現代新詩的興起與發(fā)展中,也遇到了分行斷句的句的問題,尤其是在“梨花體”與“泛口語詩”風行時期,民間就有現代新詩無非是分行文字或者回車鍵的譏諷說法。其實這是對新詩的誤解和中傷,因為無論哪個負責任的詩人,都不會隨意對自己的文字進斷句和分行。我認為分行時至少考慮到三個問題:(1)詩歌的分行應該是詩性的,它是整首詩的氣韻和結構造就的,從而達成詩歌內在的節(jié)奏、外在的建筑,以及呈現出詩人的個性特征;(2)分行斷句應該觀顧讀者的閱讀能力。它應該可以更好地引導讀者進入共鳴,使讀者達到閱讀的愉悅和審美享受;(3)分行斷句意有所指,為了突出呈現一句話中的重點部分。比如“無論英雄還是暴君,都有一顆/指鹿為馬的心”這樣分行就是為了突出“指鹿為馬的心”這句話的重心。當然,不可能每一次分行斷句都要同時關注這幾點,但作者至少應該考慮其一。
吳小蟲:不得不承認,憑著堅實的結構、綿長的語言、智性的顯現、獨特的造境以及對空間的再生成等,《隱身術》得以成立并飽滿圓融,她貌似說“術”,其實在論“道”,由術而道,正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也是詩之所在。那么另外一個問題出現了,這是一首向世界妥協的詩還是要背離世界的詩,就是說這首詩的價值取向?
林溪:術,技藝、方法也。隱身術就是一種使身體隱形,從而讓別人無法看見的方法。雖然在諸如《抱樸子·遐覽》《水經注·汝水》《后漢書·方術傳》《太平廣記》等古文獻記載中常有關于隱身術的記述,但都只不過是神話傳說,殊不可信。長詩雖名為《隱身術》,卻不是在簡單地形而下地求“術”。比如金遁是為了讓我們看清權力的無力以及金錢并非萬能的本質;木遁使我們看到自然再美,孤獨者仍想有愛人或良朋的陪伴;水遁受魏晉隱士之風的影響,說明雖可三五成群隱于山林,但大多數人的內心還是渴望入仕的;火遁是重生之疼;土遁雖是最終歸宿,但當靈魂和肉體分離,人世的欺騙性漸趨清晰時,一切是否還有意義?于是我們認清五行遁法,只不過是給自己一個寬慰,從而有了雷遁摧毀一切、清空一切的決心,它類似于火遁中的重生,卻不僅僅是自己的重生。結尾一章御風,并非是隱身術的一種,它追求心靈上的超脫,徹底放空自己,有無皆忘,消融差別,不再計較輕重貴賤。我認為《隱身術》是修心、尋求精神超脫的過程,它不是背離也不是妥協。在這紛擾的人事,我們無力改變任何人、任何事,但我們可以修煉自己的心性。原諒我們的敵人、原諒這個世界,也就是原諒了自己,從而不使自己隨波逐流、同流合污。這可能就是我在創(chuàng)作《隱身術》時所能想到的。
吳小蟲: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由于此詩連貫的語句和五行一節(jié)的制度帶出一些闡釋性的話語,敗壞了詩的主題含蓄的意味,實際上,她還可以更簡練。你理想中的詩是什么樣的?
林溪:對于好詩的追求,我在《建安宣言》中引用了劉勰的觀點:“辭藻修飾與風骨良好的結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我認為“辭藻修飾”并不是盲目地堆砌華麗的詞語,它應綜合整個作品的結構、內在節(jié)奏、詩意的呈現、以及意境的營造等。而風骨就容易多了,“歌以詠志”嘛,我們寫詩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思考感悟。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寫詩時使用的所有技法、所有修辭,最終都是為了將我們內心的東西呈現出來。劉勰在《文心雕龍.風骨》第二十八章說的好:“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边@句話的意思是:倘使有風骨而少文采,那就是騖鳥混進了翰林;有文采而無風骨,那就是野雞竄人了文苑。簡單易懂又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問題。
吳小蟲:看過陳培浩兄為你的第一部長詩《大夢誰先覺》所做的評論,我對其中所言“借助隱喻和象征的通道,詩人打開了現代深度自我的無限秘密”這個觀點深有認同?!峨[身術》延續(xù)了這個路徑,但她更輕靈和灑脫,從這點看,我認為《隱身術》的一個重大意義是生命覺醒意識層面上的。在詩學上,你認為自己的這種通過古典詩境與現代語言、現代形式的融合與呈現有多大的預設空間?
林溪:我之前講過,中國古典文學、文化、思想可以繼承、開發(fā)、利用的詩學元素實在太多太豐富。正如著名詩歌評論家陳仲義先生所言:“最具生命力的詩學,來自傳統(tǒng)最富生機的部位?!标P鍵問題是我們如何將其與現代語言、現代形式、當下生活有效地融合與共建。
人文精神的詩性建構,無疑是詩歌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在詩人向傳統(tǒng)回歸的時候,不能忽視它的當下性。如果我們能做好現代意識對傳統(tǒng)文化的切入改造,將民族的文化心里和人類生存發(fā)展經驗相結合,巧妙地將東方美學與西方文化銜接起來,這種詩性的預設空間將是無限大的,足夠我們揮霍和探究。當然,這個預設空間不是以詩歌為轉移的,而是與詩人自身的素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關聯作用,詩人對傳統(tǒng)文學的理解和傳承、對現代詩歌的把握決定了這種預設空間的大小,所有的繼承、實驗都將集中在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之上。
相對于當下詩歌的良莠不分、泥沙俱下,讓詩歌回歸詩歌本身是及其重要的。比如風光一時的“下半身”、“梨花體”、“垃圾派”以及風靡至今的口水詩,所缺少的正是這種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這是將詩歌形而下之的主要原因。我之所以追求“修飾與風骨”的良好結合,正是要將逐漸偏離東方美學的詩歌扶上它應在的位置。
吳小蟲:我注意到,《大夢誰先覺》和《隱身術》貌似在寫你自己的境遇,實際上折射了時代下個人的選擇。非常有意味的是,《大夢誰先覺》中的“我”是顯在的,而《隱身術》的“我”是隱在的,那么你的下一步長詩《鳳凰臺上憶吹簫》對“我”的表現又如何安排,或者該如何寫?
林溪:在創(chuàng)作《隱身術》的時候,我就開始了對《鳳凰臺上憶吹簫》的構思,這是一首關于愛情的長詩,我想將自己設定為一個旁觀者。可能會融入敘事、但語言上會簡潔化,在語感、語速和節(jié)奏上要下些功夫。一切都還在構思之中,要等作品出來之后才知道會是什么樣,現在不適合空談。
責任編輯: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