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倩
給古文標點斷句,一些文言字詞,能夠起到一定的標志性作用。最明顯的是文言虛詞,如見到“夫”、“唯”等,就要考慮它們是不是句首語氣詞,如果是,就要在它們的前面斷句;見到“矣”、“哉”等,就要想到它們是句尾語氣詞,要考慮在它們的后面斷句。其實,許多文言實詞也具有這種斷句的標志性作用。
1.“吾”字的斷句作用
“吾”是第一人稱代詞(現(xiàn)在人們將代詞看成實詞),其用法較特殊,在上古時期一般不作賓語用,而是經(jīng)常充當主語和定語,所以它用在句子開頭的機會就多一些。如果“吾”是用在句子開頭,則應在“吾”前斷句。由于“吾”有這樣的語法特點,標點古文時,可利用“吾”判斷應斷句的地方。如:
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國語·吳語·句踐滅吳》)
例中有三個“吾”字,都用在句子開頭作主語,它們的前面都是斷句之處。這幾句古文的正確標點斷句是: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2.“是”字的斷句作用
“是”在文言文中用法也比較特殊,常作指示代詞用,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這”,作判斷句的主語,而不是判斷詞。由于“是”常作判斷句的主語,而且經(jīng)常復指前文的內(nèi)容,用在一個判斷句的開頭,所以它前面往往就是需要斷句的地方。如:
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
例中的兩個“是”字,都是作判斷句主語使用的,其前都是斷句之處。這段文字的標點斷句應為: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3.“或”字的斷句作用
“或”是肯定性無定代詞,與否定性無定代詞“莫”相比,“或”的用法較為單純?!澳笨芍复耍部芍复挛?;可作無定代詞,也常用為否定副詞。而“或”一般只指代人,其含意是“有的人”,詞性也比較單純,一般只作無定代詞,很少用作其他詞性。“或”的這種詞性與意義,決定了它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語,常出現(xiàn)在句子開頭,因此“或”字前面往往就是斷句的地方。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例中的兩個“或”字,都作主語,其前都是斷句之處。即斷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有時“或”前會出現(xiàn)先行詞,限定時間或者范圍等,這時應在先行詞前面斷句。如《史記·陳涉世家》:“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薄盎颉鼻坝斜硎緯r間的先行詞“今”,則在“今”前斷句。
4.“弗”字的斷句作用
“弗”是否定副詞(現(xiàn)在人們將副詞看成實詞),表示一般的否定?!安弧弊忠灿糜谝话惴穸ǎc“弗”相比,使用面很寬泛,既可否定動詞,也可以否定形容詞,所否定的動詞可帶賓語,也可無賓語。“弗”字卻不是這樣,一般情況下,“弗”只能否定及物動詞,而且還不能帶賓語。由于“弗”所否定的動詞不帶賓語,所以一般情況下它所否定的動詞之后也就是句子的終了,即斷句之處。如:
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左傳·昭公三年》)
例中的“弗”否定動詞“知”,因此“知”后就是斷句之處。唐人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云:“吾弗知,絕句?!敝赋鲆凇爸焙髷嗑洹_@段文字的正確標點是: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
5.“非”字的斷句作用
“非”也是文言文中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詞,它的基本用法是對判斷的內(nèi)容進行否定,所處的位置恰好是判斷句主語謂語之間。由于文言判斷句一般不使用判斷詞,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有語氣上的停頓,從標點的角度來說,也就是應斷句的地方。否定判斷和肯定判斷相同,主謂之間也要有語氣上的停頓,也要斷句。由于“非”是用在判斷句謂語的前端,因此“非”前一般也就是斷句之處。如: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柳宗元《封建論》)
“封建非圣人意也”是典型的否定判斷句,“非”用在謂語部分的前端,它的前面應該斷句。這段文字正確的標點斷句是: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6.“否”字的斷句作用
“否”是否定副詞,也是一個用法十分特殊的字,它除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中表示否定的一面外,最常見的用法就是單獨成句,表示否定的回答,與表示肯定應答的“然”相對。正是由于它單獨成句,所以其前其后往往都是斷句之處。如: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淳淳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萬章上》)
這是孟子和他的學生萬章的一段對話,其中有兩處用了“否”。這兩個“否”都是獨詞句,表示否定的回答,所以其前后都應斷句。這段文字正確的標點斷句是: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薄叭粍t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薄疤炫c之者,淳淳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p>
7.“曰”字的斷句作用
“曰”即說,是個動詞,典型的實詞。文言文中引用別人的語言,或記錄什么人的話語,常用“曰”字?!霸弧迸c引用或記錄的內(nèi)容之間應有語氣上的停頓,也是斷句之處。如果“曰”字前省略了主語,“曰”前也常常是應斷句的地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曰”看成標點斷句的標志。如: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孟子·梁惠王下》)
這是齊宣王與孟子的對話,前兩個“曰”字前都有主語,應在“曰”后斷句,后兩個“曰”前省略了主語,“曰”前也應斷句。這段文字的正確標點斷句是: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叭羰瞧浯蠛??”曰:“民猶以為小也?!?/p>
其實,為古文標點斷句,最根本的還是理解文意。文意理解了,一般來說,也就能夠斷開句子加上標點了。但是,許多文言虛詞、部分文言實詞、一些凝固結構和固定句式等,在不理解文意或不能完全理解文意的情況下,對理解文意和標點斷句,能夠起到提示和引導作用,這也是學習文言文不應該忽視的。
(朱 倩,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