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楠楠
微文化語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曹楠楠
【摘要】隨著微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成為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微文化的概念與特點出發(fā),探尋微文化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契合點,為微文化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與實踐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微文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微文化是在社會轉(zhuǎn)型期和新媒體時代,以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為傳播手段,以當前社會的一種具體活動或者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等為表現(xiàn)形式,注重個體的以文教化,注重個體的表達和訴求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形態(tài)。繼微博之后又陸續(xù)表現(xiàn)為微電影、微表情、微課、微時代、微哲學、微公益、微關(guān)懷、微文學、微生活等形式。它具有信息內(nèi)容簡潔性、信息獲取便捷性、信息傳播瞬時性、信息共享的互動性、信息主體的平等性與主動性等特點。
(一)微文化契合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主客體改革的需求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應(yīng)是一種價值關(guān)系,即大學生是主體,而教育工作者是客體。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大學生為本”,來思考教育問題和開展教育工作。但在實踐中,教育者往往把自己作為主體,視大學生為管理的客體,師生雙方缺少平等溝通和雙向互動。微文化的出現(xiàn)可以打破這一格局,它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表達想法、展示活力的平臺。信息內(nèi)容更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吸引大學生積極地參與教育活動,激發(fā)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微文化契合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需要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以單純的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薄弱,導致課堂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決定了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方向。微文化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其中微公益等形式更適合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理念與社會實際的知與行的銜接。
(三)微文化契合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的需要
大學生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常常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師生雙方缺少互動機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單一。以微信、微博為主要形式的微文化介入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可以代替?zhèn)鹘y(tǒng)的文件、宣傳欄、廣播等載體,并在最快的時間內(nèi)、最廣泛的范圍內(nèi)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成為圍繞公眾事件、時事熱點、校園動態(tài)等主題進行互動交流、碰撞思想的信息平臺,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立竿見影、深入人心。
(一)牢固堅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要在兼顧教學任務(wù)的同時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說到底,就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滿足其成人、成才需要,這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微文化介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的前提。微文化的瞬時性和大量的垃圾信息可能會抵消自身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傳播,成為消極思想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傳播的載體,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堅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抵制消極思想、優(yōu)化微文化內(nèi)容,充分利用微文化的瞬時性、互動性,以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絡(luò)”,更好地發(fā)揮微文化的載體作用。
(二)充分發(fā)揮微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第一,可以嘗試講授---微課---實踐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充分調(diào)動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第二,將微公益等形式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模式的重要載體。從細微的公益行為開始,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三,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通過交流對學生的疑惑、興趣與關(guān)注給予積極的回應(yīng),并將其融入課堂和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以適應(yīng)當代大學生的需求。
(三)積極進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園微文化構(gòu)建
要增強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就要進行校園微文化構(gòu)建。首先,提高各級管理部門以及高校師生對微文化的認識,使其自覺將微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和工作中。其次,要健全各種機制。健全引導機制,預(yù)先設(shè)計平臺的開設(shè)、運行、模式;健全整合機制,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充分整合,以制定合理的推廣策略;建立反饋機制,及時反饋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了解大學生的內(nèi)在訴求。再次,將微文化納入高校校園文化,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其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汪馨蘭,戴鋼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新媒體環(huán)境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2]賀緯.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途徑探究[J].吉林工程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4(12).
(作者單位:白城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曹楠楠(1981-),吉林白城人,白城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