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枯白穗的發(fā)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1.癥狀。經田間調查,引發(fā)小麥枯白穗的蟲害主要是金針蟲。金針蟲以幼蟲咬食小麥根莖部,常造成植株枯萎死亡,以4月中下旬危害最盛,小麥抽穗后危害有所減輕。被害麥株形成枯白穗,根莖部被咬斷,莖髓部有蜂窩狀咬痕。
2.盛發(fā)原因。近幾年,小麥金針蟲危害趨重的原因有:玉米秸稈大量還田,致使田間金針蟲基數(shù)逐年上升;土壤藥劑處理不到位,如處理面積小或使用無效農藥;設施農業(yè)的發(fā)展為部分害蟲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場所,便于其生存。
3.防治方法。犁地時,每667平方米用3%米樂爾顆粒劑5千克,混細干土50千克撒于地表,殺死土中的成蟲和幼蟲。或用種子質量2%的35%克百威種衣劑拌種,晾干后播種。也可結合吸漿蟲的防治,每667平方米用40%辛硫磷300克加水3千克,噴于25千克細沙土中拌成毒土,順壟撒施后澆水。
1.紋枯病引發(fā)的枯白穗。紋枯病的典型癥狀是莖基部葉鞘上有梭形或橢圓形云紋狀褐色病斑。該病病菌侵入莖稈后,形成中間灰白色、四周褐色的橢圓形眼狀斑;病斑超過莖稈周長3/4以上時,可造成莖稈壞死,從而影響水分和養(yǎng)分的輸送,形成枯白穗。由紋枯病引發(fā)的枯白穗在田間多為單株發(fā)病,病株易從根莖基部病斑處被拔斷。
防治小麥紋枯病時,可用6%立克秀懸浮種衣劑3~4克(有效成分)拌麥種100千克,或每10千克麥種用2.5%適樂時乳油10~20毫升拌種;也可在小麥分蘗末期紋枯病縱向侵染時,每667平方米用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30克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2~64克,兌水50千克噴霧。噴霧時要注意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著藥,以確保防治效果。
2.根腐病引發(fā)的枯白穗。根腐病是由一種或多種真菌引發(fā)的病害。根腐病多發(fā)生在小麥莖基部、根及分蘗節(jié)等部位,病部初呈紅褐色,而后組織壞死直至根系腐朽。這種病株易被連根拔起,根系少且短,與全蝕病的主要區(qū)別是根系不變黑,在田間表現(xiàn)為點發(fā)性的叢簇狀或小片枯死。
防治根腐病應以種植抗病品種和采取農藝防病措施為主,輔以藥劑防治??刂泼缙诓『Φ年P鍵是適時播種,施足基肥,及時追肥,播后覆土不宜過深,麥田不連作。播前可選用25%粉銹寧、50%福美雙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用量為種子質量的0.2%。重病田及時噴藥保護,第1次在小麥揚花期,第2次在小麥乳熟初期,可用藥劑有25%三唑酮和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3.全蝕病引發(fā)的枯白穗。小麥全蝕病的典型癥狀是黑腳白穗,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生。在新病區(qū)或輕病區(qū),田間多表現(xiàn)為成簇或點片狀低矮,穗期枯死呈白穗;以后隨著病情的傳播,擴大為連片的枯死、白穗。病株莖基部及葉鞘內側有黑膏藥狀的菌絲體,根系明顯發(fā)育不良,須根少而短,嚴重時根系變黑、腐爛,易被拔起。
小麥全蝕病的發(fā)生與栽培管理、土質肥力、整地方式、小麥播期、品種抗性等因素有關。要控制該病危害,必須做到保護無病區(qū)、封鎖零星病區(qū),采取綜合措施壓低老病區(qū)病情。播種前,可每667平方米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3千克摻細土25千克,均勻撒入播種溝;也可用12.5%全蝕凈20毫升拌麥種10千克,或用2.5%適樂時10~20毫升加3%敵萎丹50~100毫升拌麥種10千克。小麥返青期,可每667平方米用蝕敵或蝕敵靈100~150毫升兌水150千克灌根。
4.小麥赤霉病引發(fā)的枯白穗。小麥赤霉病在揚花期至灌漿期均可侵染,尤以揚花期最重。小麥揚花期如遇3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雨量超過50毫米,就可引發(fā)該病大面積流行。小麥赤霉病的主要癥狀是半穗或整穗穗腐,氣候干燥時病害受抑制形成白穗,病株根部生長正常。
防治小麥赤霉病時,除選用抗病品種和加強栽培管理外,可于10%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噴藥,感病品種或易感年份應在1周后補噴1次,可選用的藥劑有多菌靈和粉銹寧。噴藥時要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噴后遇雨則需補噴。
藥害引起的枯白穗多出現(xiàn)在地頭,表現(xiàn)為成片低矮、枯白穗。此種枯白穗易與全蝕病引起的枯白穗混淆,但病株需用力才能拔起,根系、莖基部生長正常,一般無其他癥狀,更無“黑腳”癥狀。這種情況多因農民在地頭配藥時未將藥液混勻、藥液濃度過大或重噴造成,生產中應注意避免。此外,小麥拔節(jié)后不可再使用2甲4氯等除草劑?!?/p>
張新華河南省安陽市農業(yè)局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