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春龍
2015 年,全國“兩會時間”如期而至,“新聞大戰(zhàn)”硝煙迭起。在與海內外同行的大比拼中,《人民日報》依托其全媒體平臺,跨界進行“兩會”報道。3 月3 日,《人民日報》“兩會”報道全媒體欄目《兩會e 客廳》推出今年首期主題訪談,這期時長12 分16 秒的電視新聞訪談節(jié)目,在報社旗下網絡電視臺(人民電視)播出的同時,還通過《人民日報》微信、微博和客戶端對外推送,而且形成文字報道專欄見報。如今,人們通過掃描《人民日報》紙質版上二維碼標志,點擊標題前有視頻標志)的電子版文字內容,與圖文新聞相關的人民電視視頻就會自動播放。這是《人民日報》在推進紙媒與新興媒體同步發(fā)展,加速向全媒體發(fā)展轉型中又一新創(chuàng)舉。
《人民日報》全媒體發(fā)展轉型,始于報紙網絡版(人民網前身),歷經10 余年探索在近些年高歌猛進:2010 年3月,人民電視開播,成為國內首家由報紙主辦的網絡電視媒體;2012 年7 月22 日,《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在新浪網、人民網兩大平臺正式上線,短短百日即躋身新浪微博風云榜媒體影響力榜前茅;2014 年6 月12 日,《人民日報》移動客戶端上線,第一周就有200 萬用戶的下載量。至此,“兩微一端”、三位一體的《人民日報》移動傳播格局形成,這家傳統(tǒng)單一的紙質媒體,也變身為融合報刊、網站、微博、微信、客服端、閱報欄、二維碼、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形態(tài)多樣、立體傳播的現代化全媒體矩陣。
與專業(yè)電視媒體相比,《人民日報》視頻質量目前總體上還存在一定差距,諸如聲畫兩張皮、同期聲質量差、畫面拍攝無章法、播音錯誤等現象屢見不鮮,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民日報》銳意創(chuàng)新的努力與新突破。
第一,報道形式繼承創(chuàng)新。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如何帶著對社會轉型發(fā)展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的思考,做好新聞報道和引導公眾輿論,新聞人一直在探索?!度嗣袢請蟆肺淖謭蟮涝诖朔矫孀龅蔑L生水起,以其品牌欄目《民生三問》報道為典型——每篇報道分三個問題展開,每個小標題就是一個問題,三個小標題也常以一問一答形式出現,釋疑解惑,追問真相,讓讀者一目了然。然而,以聲畫并茂見長的電視報道及其線性傳播的特點,使得此類報道難在熒屏施展拳腳,主要難在稍縱即逝的電視報道過多使用字幕,影響畫面美觀,當然也無充裕時間上字幕。這與文字報道的各類標題可以幫襯美化報紙版面、強化傳播效果的情形并不同。央視此前曾有過嘗試,①但效果不佳。
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聞宣傳中,2014 年《人民日報》新辟專欄《對話價值觀》,每篇稿件基本上都植入了一期與之相關的視頻節(jié)目(一部分屬于街訪),全片無一字解說詞,但在一個總標題下,又以多個問句分標題(相當于文字報道的小標題)將不同內容的同期聲進行梳理,使之各從其類而串聯成一個完整視頻。一年來,此專欄共發(fā)稿22 篇,大多植入了相關視頻,視頻節(jié)目與文字報道內容互為補充。
第二,報道策劃推陳出新。《人民日報》電子版植入視頻后,報社對電視報道策劃不斷強化和推陳出新,日常遵循的理念之一“有主題、成系列”,也來自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實踐。②一般來說,專業(yè)電視媒體通過對重大主題新聞率先報道,引發(fā)廣播、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及時跟進熱炒后,再做后續(xù)報道、跟蹤采訪和新聞綜述,以最大限度地擴大新聞傳播效果與電視媒體自身影響力。新媒體時代到來前,此類策劃活動主要靠“體外循環(huán)”即僅局限于引發(fā)其他形態(tài)傳統(tǒng)媒體跟進而達到預期效果。但在全媒體平臺上,《人民日報》形成不同形態(tài)媒體集于一身的立體傳播格局后,電視節(jié)目策劃已然產生“雞蛋從內部打破”效應,形成了“體內循環(huán)”為主,“體內循環(huán)”與“體外循環(huán)”聯動的新態(tài)勢。
2014 年3 月3 日,《人民日報》開辟的“兩會”全媒體欄目《兩會e 客廳》正式推出,“兩會”期間先后進行了10 期訪談。除了在擁有300 多萬份訂閱量的《人民日報》設專欄刊發(fā)文字報道外,還在當時高達3000 多萬粉絲的《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上推送,每日頁面瀏覽量超2 億的人民網在首頁醒目位置推廣,遍布全國的2 萬多臺《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同步更新,合作媒體廣東衛(wèi)視、浙江衛(wèi)視在黃金時間播出。欄目推出一周就在人民網累計獲得700 余萬網民點贊,相關新聞報道轉載媒體達550 余家,百度搜索“兩會e 客廳”頁面超過1000 萬個。③
事實上,植入《人民日報》文字報道的電視節(jié)目,對一些重大選題都進行了連續(xù)或系列報道,大多數記者尤其是報社駐外記者無不親力親為于此,在完成文字稿時還持續(xù)將報道內容轉化為視頻新聞。2014 年3 月,除《兩會e 客廳》《高端話改革》等“兩會”特別策劃外,《人民日報》駐外記者還對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進行了精心策劃,做到了文字報道與電視報道齊頭并進。
第三,講好故事善用新招。就電視媒體而言,上世紀九十年代“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央視《東方時空·東方之子》早為人們所熟知?!度嗣袢請蟆吩谧鋈宋飳TL的電視報道時,能夠有效借鑒傳統(tǒng)電視媒體這種近乎紀錄片式拍攝手法,又嫁接了文字記者最擅長的口述新聞方式進行敘事,確保了整個節(jié)目盡管無一字解說詞,但同樣講好了故事,尤其是《人民日報》“大學生就業(yè)故事”專欄策劃的系列電視報道,節(jié)目質量達到較高的專業(yè)水準。
2014 年6 月26 日,《人民日報》第15 版“大學生就業(yè)故事”欄目刊發(fā)記者胡雅婷采寫的報道《吳霆,不當導演賣醬油》,文中植入的記者專訪吳霆的視頻(時長3 分10秒),沒用一句解說詞(畫外音),更多時間都是吳霆在獨白,另外穿插了一個廚師、一個送貨員的同期聲和一段情景模擬對話。類似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典型的人物專訪節(jié)目,都是遵照上述紀錄片式拍攝手法和口述新聞的敘事方式的思路完成。
《人民日報》植入的人物專訪視頻,借鑒了口述新聞的采寫理念,只不過將鏡頭更多地對準了普通人群,恰恰順應了新媒體時代草根群體崛起,和“‘小人物’有‘大美好’,可以‘大宣傳’”“先進人物的宣傳報道,正在出現平民化的趨勢”的新情況。④在這方面,《人民日報》可謂善做善成又多有創(chuàng)新。
全媒體發(fā)展是傳媒業(yè)未來發(fā)展的大趨勢主潮流,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則是必由之路。對報紙、廣電等傳統(tǒng)媒體來說,實現全媒體發(fā)展轉型,也是突破單一媒體形態(tài)無法滿足龐大受眾群體個性化信息需求之困的有效途徑?!度嗣袢請蟆啡襟w發(fā)展轉型和“觸電”實踐,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新奇,還應有更多的有益啟示,值得專業(yè)廣電媒體關注。
第一,堅持互聯網思維?!度嗣袢請蟆凡芍频囊曨l節(jié)目,有些節(jié)目的形式頗為隨意,質量也參差不齊,聲畫優(yōu)勢凸顯不夠,甚至像“兩會e 客廳”節(jié)目的時長都不一致。這樣的制作顯然不適合傳統(tǒng)電視媒體播放,卻在“隨意”中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網絡傳播特點,為用戶提供了更靈活、更便捷的信息服務。
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贝嗽捰猩钜?,值得媒體人用心體會。新形勢下,利用好人與人互聯的因素,讓用戶相互驅動進而產生連鎖、裂變反應,是互聯網一大特性,也是互聯網思維作用的結果。這些年,廣電媒體頻繁改版,新節(jié)目層出不窮卻又壽命越來越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知“人”在哪或者把“人”跟丟了。
奇虎360 董事長周鴻祎說:“誰掌握用戶,誰得天下?!闭l是用戶?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報刊讀者、廣播聽眾和電視觀眾,都是互聯網思維所強調的用戶。電視、電腦和手機已經“三屏合一”,過去的不同形態(tài)媒體的特定受眾,都融合為無媒體邊界的龐大用戶群。用戶決定一切,用戶在哪里,媒體努力的方向就在哪里,閉門造車不靠譜。報紙是這樣,廣電媒體亦然。
第二,融合與合作并舉。對廣電媒體來說,走全媒體發(fā)展轉型之路是大勢所趨。轉型應強化兩點:
一是與新媒體融合。著力構建全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傳播形態(tài),使得廣電節(jié)目更為貼近直觀,信息傳播立體化。換言之,文字記者可以采寫電視報道,廣電記者亦可筆行天下。在今年全國“兩會”時間,江西衛(wèi)視記者謝永芳在完成常規(guī)電視報道之余,奮筆疾書系列文章《有一種情懷叫責任 寫在“兩會”開幕前夕》《奔跑吧,兄弟姐妹!》《江西開放日:境內外記者搶話筒都問了些什么?》《莫道君行早 我還沒睡覺》《習近平念了我寫的信》等,通過江西衛(wèi)視新聞微信平臺發(fā)布,圖文并茂地講述自己親歷、從全國“兩會”現場蹦出的新聞故事,大大豐富了江西衛(wèi)視“兩會”報道內容形式和信息量,讓人讀來更有味道。這種嘗試令人振奮。
二是與紙媒合作。《人民日報》自從有了電視節(jié)目后,就一直在與電視媒體尋求合作,其不少視頻素材便直接來自央視和地方電視臺,如《人民日報》記者吳齊強今年在“兩會”現場采寫文字報道《江西絕不拖全國的后腿》時,又根據江西衛(wèi)視提供的視頻素材編輯了一條專訪江西省省長鹿心社的電視短消息,文字報道與視頻節(jié)目同時在3 月7 日08 版《人民日報》及人民電視視頻上播發(fā)?!度嗣袢請蟆贰皟蓵 客廳”節(jié)目,2014 年創(chuàng)辦時與廣東衛(wèi)視、浙江衛(wèi)視合作,今年的合作媒體則是湖北衛(wèi)視和廣東衛(wèi)視。合作則共贏。紙媒曾向廣電媒體學了很多好東西,現在該是廣電媒體轉過身來虛心向紙媒學習了。
知名老報人、《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先生說過,辦報有很多好辦法,如果被哪個聰明的電視人拿了去,電視新聞就更強大了。2010 年11 月12 日,第十六屆亞運會開幕時,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開幕式直播中,創(chuàng)造性地“用新聞方式解說亞運”,在電視化表達上又有新突破,一時間成為業(yè)界熱議話題。此舉曾被人視為電視人向報紙學習的一大成果。⑤
第三,全媒體平臺建設。這個平臺既能融合多媒體形態(tài),又具備輿情監(jiān)測和大數據分析等功能?!度嗣袢請蟆?015 全國“兩會”特別策劃專欄《民聲輿情》節(jié)目,系報社借力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根據網絡輿情監(jiān)測結果并進行數據分析而制作,反映了新媒體時代電視節(jié)目生產新動向。
2014 年3 月,當流媒體視頻網站奈飛公司(Netflix)推出的“大數據定制劇”《紙牌屋》第二季上線時,贏得了包括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內的全球粉絲熱捧。為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就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紙牌屋》的成功預示著‘互聯網電視’的大幕已經拉開,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從制作、推廣、播出到收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面臨著徹底的顛覆和重構??梢韵胍?,今后數字化時代傳媒業(yè)的‘戰(zhàn)場’,將不再局限于電腦桌前、起居室中,而會以更多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現?!雹?/p>
當然,全媒體平臺建設能否成功,以及建成后能否高效發(fā)揮作用,涉及多方面因素,但關鍵還在于人?,F在《人民日報》全媒體記者,不僅擅長報文寫作,而且做電視節(jié)目同樣能夠勝任現場出鏡、解說詞配音,以及在演播室主持大型訪談等工作,已經掌握的電視節(jié)目編輯制作技術,也足以應付日常工作之需。這些能力順應了報社信息服務中形態(tài)多樣、立體傳播的新形勢新變革。
我國電視媒體在改革開放中異軍突起之時,“報紙消亡論”一度甚囂塵上,至今尚未偃旗息鼓。然而,新媒體時代到來后,以黨報為代表的諸多主流紙媒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因為主動擁抱并積極融入新興媒體而實現了華麗轉身,獲得了新生,不少紙媒還在勇敢“觸電”中擴大了報紙和報道的影響力傳播力。為生存和發(fā)展而戰(zhàn),善于危中求機,倒逼《人民日報》走在媒體移動化和全媒體發(fā)展轉型的前沿。實踐表明,媒體融合是雙向的,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生產進行著改造,傳統(tǒng)媒體也對新媒體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毋庸置疑,這些實踐探索,為廣電媒體加速全媒體發(fā)展轉型提供了借鑒,樹立了信心。
注釋:①喻春龍:《從“跑新聞”到“想新聞”》,《聲屏世界》,2013(5)。
②胡智鋒:《中國電視策劃與設計》第八章《電視欄目策劃、設計與評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年1 月版,第148 頁。
③紀雅林,沈小根,朱少軍:《e 客廳內外的故事》,《人民日報》,2014-03-13。
④段羨菊:《應對輿論做什么》第十二篇《讓小人物“得到”大宣傳“》,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年11 月版,第71、73 頁。
⑤楊 禹:《范敬宜永遠站在新聞的一開頭》,《中國青年報》,2010-10-16。
⑥史安斌:《〈紙牌屋〉熱炫“融媒時代”》,《人民日報》,201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