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龍
涉河
河流遠(yuǎn)去,繞著池州城,曲折似皴筆。且不說兩岸綠樹婆娑如發(fā)髻上插滿瑪瑙綠珠的仕女,也不論那白鷺若白綢紙鳶從不遠(yuǎn)處稻田里輕盈地飛走。單單就這條河,就足以讓接近她的文人為之嘆惋。為此,初冬,我一個人貿(mào)然地接近這條河流,我來尋找一個人,他比我早到了一千多年。
河是秋浦河,人是李白。
我不否認(rèn)秋浦河的美,她的美不張揚,靜若處子,不施粉黛。秋浦河源遠(yuǎn)流長,幾乎繞了整座池州城,卻沒有一處標(biāo)明這條河就是秋浦河。可是,在池州城,你不能忽視城外這條“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秋浦河,就像你不能忽視城內(nèi)那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杏花村一樣。李白和杜牧,誰都不能一筆帶過。只是,杏花村有杏花芬香,酒幡引客,想清靜都不行。而秋浦河不同,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靜,也許只有這樣的河流才配李白為她寫下十七首的《秋浦歌》。如果單單是詩歌,秋浦河也頂多算是一條“詩河”,如果單單是一兩首關(guān)于秋浦河的詩也就罷了,可是李白卻一口氣寫了十七首。一條河為何可以承受住詩仙如此多的筆墨?
帶著疑問和好奇,我獨自沿著河床緩慢地行走。初冬樹葉凋零,風(fēng)蕭瑟,岸邊的草木皆已枯黃,河水干涸,只剩河底薄薄的一層水緩緩流過,有村婦人在河水里洗菜杵衣,聲音起伏,沿著河流的方向四處回蕩。河床上裸露的石頭,被冬風(fēng)來回?fù)崦?,失了棱角,只剩下圓滑。這條河如此平淡無奇,如一位長相平凡的農(nóng)家女子,安靜地在山里伴著流嵐和翠峰,放在中國任何一條被歷史和典故浸泡的河流面前,都相形見絀。
可是,李白卻選擇了她——秋浦河。
緩緩翻開《秋浦歌十七首》,滿篇皆是“愁”,詩間都是“歸”。如果李白不愁,也許他就不會一個人漫步于這秋浦的青青河畔,更加不會把滿腹的牢騷付于緩緩而過的秋浦河水。秋浦河水勢平緩得令人著急,寄愁于此條河,唯有愁緒淤積,如同我眼前陷入泥沙里斑駁殘碎的船骸,空有橫渡江河之心。于是,即便是走遍大江南北的詩仙也喟嘆:“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
愁結(jié)于此,何不溯流而上,或許可以讓時光再倒回些。在李白來到秋浦河之前,大唐王朝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日薄西山之勢,在風(fēng)雨顛沛中搖搖晃晃,如同被黑暗風(fēng)暴襲擊的船只。而在更早之前,一襲長衫四十余歲的李白懷著滿腔熱血和抱負(fù),豪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彼チ碎L安,入了翰林。本想靠著自己的才華,即使秀口一吐不能算半個盛唐,至少也能夠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墒?,他錯了。朝廷不再需要“謫仙”,需要的是李林甫這樣口蜜腹劍之輩。讓高力士脫靴如何,讓貴妃研墨又如何,那個豪氣沖天的詩仙最后只能在皇家御花園里寫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這樣的艷俗之語。李白走了,即使沒有讒言之徒誹謗,偌大的長安城又怎能容下李白的才情?李白這一走,走得無可奈何。
回不了廟堂,就去江湖,就回莽野。在離開朝野的十一年間,李白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大好山河的風(fēng)光暫時寬慰了詩仙,可是,空有才華不得釋放,空有抱負(fù)不能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一次次來襲。痛飲狂歌也好,飛揚跋扈也罷,到頭來只有天上明月和自己煢煢的影子為伴。“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碑?dāng)初離開得如此瀟灑,可是當(dāng)舟順江而下,穿山過海,還是時不時地回頭望望長安城的方向。即使來到千里之外的池州,來到這條無人問津的秋浦河。“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统畈豢啥?,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遙傳一掬淚,為我達(dá)揚州?!蔽覍幵赴牙畎纂x開長安城當(dāng)做一次負(fù)氣的出走,可是,他沒有想到,卻沒有人從背后喊住他的名字,讓他留下來。又逢安史之亂,也許根本就沒有人會想過找一介狂妄的書生來平亂,忘了李白的不僅僅是朝廷,還有那個時代。李白一走一回頭,青衫洗的發(fā)白也不肯脫下來,最終孤獨地走近了秋浦河畔。
李白駐足秋浦,可能是因為“愁作秋浦客,強(qiáng)看秋浦花。山川如剡縣,風(fēng)日似長沙?!眮淼角锲忠苍S只是一個巧合,只因為秋浦在李白的眼中如剡縣,似長沙。既然無處可去,且讓這平緩的秋浦河洗滌一下這些年的風(fēng)霜和內(nèi)心的愁結(jié)。所以在這十七首的秋浦詩歌中,也不乏描繪秋浦美景之作,像那水車嶺、平天湖、桃陂等。不過這些只是李白對自己苦笑之后的安慰,離開朝廷就寄情山水,這里雖不奇不險,卻貴真貴靜。不過,他最終還是說出自己的心聲:“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泵鎸σ粭l河流,逝者如斯,人生短促,功名未就,卻落得滿頭白發(fā),這是一種焦急到握緊拳頭甚至捶胸頓足的痛,怎不叫人嘆息。
于是,李白急于要涉過這條秋浦河,他已經(jīng)等了太久。
最終,李白整了整發(fā)白的青衫,捋了一下發(fā)白的胡須,就一個人涉過秋浦河,奔向永王李璘的幕府。此后的事情秋浦河不知道,秋浦河除了李白留下的滿腹愁怨的十七首詩,還有他匆忙走時留下的腳印和濺起的水花,這一切都被上游的水一遍遍沖刷。李白走了就不會再回來,他始終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他離開了這條安靜的河流,卻愿意趟進(jìn)更大的河流之中,那是一條渾濁充滿兇險的河流。只是,李白走錯了方向,亂世沒有成就他,他最終被流放夜郎。晚年漂泊至東南一帶,最后卒于當(dāng)涂。當(dāng)涂離池州城不遠(yuǎn),李白從這里出走,最終又把最后的時光交還給了這里。李白有憾,秋浦無憾矣。
時代讓李白封侯拜相的愿望成空,卻成就了他滿腹詩情的噴薄。唐朝少了一個政客,文壇上多了一個詩仙。千年過后,即使有三千丈白發(fā)的緣愁也該煙消云散了,秋浦河水依舊流得不慌不忙,背負(fù)著李白偶然給的詩名卻依舊隱姓埋名于山野。如果不是聽當(dāng)?shù)厝苏f起,我也根本不會在荒草之間找到這條河流,一邊走一邊吟誦著李白留下的詩句。當(dāng)我吟到第十六首:“秋浦田舍翁,采魚水中宿。妻子張白鷴,結(jié)罝映深竹?!边@樣一幅田園生活,是退出功罪外的恬然。我想,這樣的生活李白曾經(jīng)想過,不過也僅僅只是想想。
洞天
池州不大,好的去處卻不少。除去佛家圣地九華山,詩人之地杏花村,從我的居所往北,地圖上標(biāo)識不足二十余里還有一洞,曰大王洞。對于我們這些旅人而言,有洞便有探幽獵奇之心,叩訪古人蹤跡之意。
三月,踏上去大王洞的車,從國道下到村間小道,曲折盤旋,不遠(yuǎn)處的群山迎面而來,山間茶園在清晨的陽光下泛著光澤,顏色青翠欲滴。沿途,江南的杏花競開,白似魚鱗,紅如胭脂,香氣散在風(fēng)中裊裊拂人。
越來越深入山的內(nèi)部,村莊稀疏,車至洞前而停。洞口像獸張開的巨嘴,遙對著旅人。我們遠(yuǎn)離塵囂,只為來尋覓這個洞?;蛟S遠(yuǎn)離人煙,拒絕車馬,藏于深山,才符合一個洞的身份和價值。
站在洞口望去,洞里森然,有水聲,并伴有涼風(fēng)吹來,踏近一點,風(fēng)愈涼,沁人骨肉,讓人頓生退意。我想起游褒禪山的王安石,舉著明火,踩著碎石入洞。洞內(nèi)的不可知,讓人心生畏懼,王安石也因未能更深入洞內(nèi)而惋惜。百年后,我們面對這樣一個天然形成的巨洞,有燈盞,有導(dǎo)游,更知洞在何處可出,可是心里還會掠過一絲的怯意。洞像一個謎語,充滿誘惑,以造物者自居的人類在自然的神力面前,也會驚怕和驚嘆。
洞口開朗,而洞內(nèi)逼仄,有人工修筑的石階。拾級而入,洞內(nèi)冰寒,像是走入一條黑蟒的腹內(nèi),洞寬不過兩人比肩,石縫上有水流出,匯聚成潭,從石階旁蜿蜒而流淌。洞不高,直腰定會碰到濕潤的石頭。我不敢確定這些石頭是否在百年前就是這樣的嶙峋造型,但是這個天然的石洞內(nèi)除了石階、彩色燈盞和石壁上的字跡,人工的痕跡并不多。我們一直彎著腰,仿佛是洞穴給我們的一種姿態(tài),不能俯視,也不給平視的機(jī)會,只能彎腰虔誠地一直向前走,毫無旁枝岔路。我們的腰有些酸,脖子有些僵硬。我們感覺壓在我們身上的不僅僅是這個洞的尺度,還有洞的歷史、洞的氣魄。
從人類直立在這塊野獸遍地、蒿草叢生的大地上時,洞穴就成了人類理想的避難處。巢穴不夠固定,還有雷電、蛇蟒和樹倒的憂慮。洞穴大多是石頭材質(zhì),堅固,出口往往單一,不用顧慮猛獸夾襲。在早期的人類中,就有“山頂洞人”的稱謂。在人類還不是這個世界主宰的時候,必須四處躲避,是洞穴讓他們找到了居所。在洞口燃起一堆篝火,徹夜不熄滅,夜晚深處猛獸閃亮的眼睛也不敢靠近。弱小的人類太需要休息了,他們在洞里修養(yǎng)、飲食和生育,慢慢走出洞穴,慢慢挺直了腰板,終于站在了萬物的頂峰。
面對洞穴,我們肅然起敬,不敢喧嘩,也不敢嬉笑。走進(jìn)洞里,就像走進(jìn)人類最早的房間,欣賞之時也不敢過于放肆和大意。
我們走了近一個小時,還沒有出洞。整個大王洞貫通一座山,像是一條壓在山里的巨蟒。我和同伴說,這么大的洞在古代適合屯兵。地勢險要,一條主道貫通,里面有清澈見底的石縫水,不愁敵人切斷水源,洞內(nèi)深不可測,可囤積不少糧草。即使敵人團(tuán)團(tuán)圍山,這里也易守難攻,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不過,駐守洞內(nèi)并不是用兵上策,如果敵人不攻,只守住出口,即使糧草再多,水源再充足,也有用盡之時,待兵馬疲憊,再乘其不備而攻之。所以,洞穴只適合藏身居住,不是戰(zhàn)爭時期的地道戰(zhàn),這里的石頭堅硬,人類即使有心思,也難挖掘這些石塊幾分。這是洞穴的矛盾,攻和守不可兼得。古人不在,只有那些蝙蝠還守候這陰暗的洞穴,被游人的腳步聲一次次打擾。
洞穴不處于鬧市,在山林之內(nèi),多了一份寧靜、隱匿和神秘。我想起諸葛廬,孔明藏身于南陽,看似躬耕南畝,避世修身,實則以靜為動,待劉備這樣的明主前來。諸葛廬其實也是孔明的洞穴,他藏的是銳氣,躲的是身價,等的是時機(jī)。對中國文人而言,不能一步進(jìn)入廟堂,就退下來,退居山野海濱,扛起鋤頭,種豆、飲酒和吟詩。但真正能夠悠然做隱士的太少,大多走的是終南捷徑,身隱而心不隱,遲早是要出去的。這樣看來,洞穴其實是古人的一個暫居之地,不僅僅是隱身,還是一個籌碼,是一處鍍金的地方。
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走出洞穴呢?時運不濟(jì)或遭人諂媚,在自己的洞內(nèi)發(fā)泄?jié)M腹的牢騷,濁酒一壺壺飲干,怨詩一首首作盡,白發(fā)一根根生長,卻還是沒有看見前來接自己走出洞穴的人,去看看世外的天空。陶淵明在官場出出入入,最終選擇了歸園田居,躲進(jìn)田園的洞穴,開創(chuàng)了中國山水田園詩的先河?!坝麧?jì)無舟楫”的孟浩然不安分,依舊想找個擺渡人,走出貶謫的洞穴。張繼的破舟是他暫時的洞穴,那年榜單上沒有他的名字,他困在了仕途的洞穴里,卻穿過歷史走了出來。我不敢說,中國這樣一群失意文人都有自己的一個洞穴,一處可以療傷和奮斗的地方,比如現(xiàn)實中暫時容身的居所,比如文字中封侯拜相的想象。只是,他們真正向往的卻是洞穴之外的天空。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徘徊,只要有一顆俗世的心,沒有人愿意躲在客舟中、茅屋里、巖穴下孤老一生,像一只躲在洞穴里受傷的狼。暫時不能登廟堂,就退居到洞穴。洞穴收留了文人,也成全了文人。這是中國文人的矛盾,在進(jìn)退之間不能自拔。如果沒有這些洞穴,沒有躲避自己的地方,那么這些文人又會怎樣,會不會被時代的猛獸吃掉?
時間已至中午,我們終于走出了洞穴,視線豁然開朗,天空遼闊蔚藍(lán)。洞口在山頂上,叢林茂密,鳥鳴如散落在林間的風(fēng)鈴。溪水潺潺,我們捧了一捧清澈的泉水,洗滌一下滿身的疲憊。我們拿出隨身帶的食物,開懷暢飲,飽滿飲食,滿身心的放松。
準(zhǔn)備下山時,我回頭望了一下洞穴,它像蛇褪下的皮。洞穴之外是天高云淡,我們仿佛是那群從洞里逃出來的蝙蝠,飛向密林和天空。
責(zé)任編輯:鄧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