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藝芳
科幻與時代焦慮
文_張藝芳
2015年,BBC制作的紀錄片《科幻真史》上映,介紹了美國科幻的發(fā)展進程
1938年,演員奧森·威爾士以插播新聞的形式,播出《世界大戰(zhàn)》廣播劇,很多美國聽眾信以為真,隨即引發(fā)恐慌
1938年,廣播劇《世界大戰(zhàn)》,又名《火星人入侵地球》準確捕捉了屬于那個時代的焦慮,聽眾們以為是真的,引起了很大恐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廣播里經(jīng)常以打斷的方式插播新聞。以插播新聞的方式,新聞主持人奧遜·威爾斯播出:“一個巨大的燃燒物體——居然是一個隕星——降落在了新澤西州格羅弗斯米爾鎮(zhèn)附近的農(nóng)場里,距離州首府只有22公里?!辈⒘⒖讨辈タ枴し屏ζ炙箮淼摹艾F(xiàn)場報導”,背景混雜著燃燒的聲音、警笛聲,以及對目擊者的一個采訪……
《世界大戰(zhàn)》正好抓住了當時聽眾的心態(tài):戰(zhàn)后,美國人民對于戰(zhàn)爭正義與否仍難評定;戰(zhàn)爭帶來的不安全感;物理學、地球空間科學的發(fā)展。
1953年,在這個廣播劇的基礎上,當時最燒錢的大作——電影《世界大戰(zhàn)》誕生,耗資兩百萬美元?!澳切┥锏耐赓Q(mào)、行為,還有他們的射線槍,它有著在其他電影里從未看到的東西。”《怪形》導演約翰·卡朋特事后回憶。
“當我回首一百年的歷史,我想是科幻小說,比其他形式更具明顯的啟示意義,同時,也顯示了我們的顧慮,我們的夢想和噩夢?!睂а葸@樣說道。入侵題材的科幻小說,滿足了人們對于外星是否存在文明的幻想。
幾十年后,聽到這個廣播劇和看過這部電影的那批孩子長大了,一部分成了導演和演員。直到1996年,美國的第二部科幻電影《獨立日》才問世。受《世界大戰(zhàn)》中在外星人中植入生物病毒的啟發(fā),電影《獨立日》中,外星入侵的難題最終通過植入計算機中病毒而解決。
而后,一大批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相繼誕生,無外乎四個內(nèi)容:時間旅行、太空、機器人和入侵。
“儒勒·凡爾納,是“技術小說”的第一位天才作家?!眮啴敗ち_伯茨在《科幻小說史》中這樣寫道,“科幻小說的原型為‘關于星際旅行的小說’?!?/p>
望著地上那具蠟像,警方也一籌莫展。范警官又到走廊查看了一番,最后來到走廊盡頭,打開窗戶,朝對面樓的工作室望去,忽然心中一動。
早在14世紀、15世紀,先進的航海技術已經(jīng)讓他們發(fā)現(xiàn)地球是一個曲面。從早期的航海旅行,到后來凡爾納的空間旅行(地心之旅或者環(huán)游地球),再到時間旅行,以及后來硬科幻(技術故事)的誕生,機器人也為人知曉。
亞當·羅伯茨認為:“科幻小說的復蘇與新教改革關系甚密。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科學探索的重心移向了新教國家,在這些國家里與圣經(jīng)啟示相左的異端思考可以擁有較高程度的自由。”
1600年,布魯諾因為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宇宙無限說”,違背了教會的教條,被處以火刑?!叭绻钪嬷杏性S多世界,那里也有其他生靈棲居,那么這就否定了基督受難的獨一無二性,同時也貶低了基督教自身的價值?!盬illiam Empson在《文藝復興文學》中智慧地討論。
在一直信仰“上帝創(chuàng)造人類”的國家中,懷疑自身的信仰多少讓人沮喪,更難以縷清的是:未來,人類與其創(chuàng)造的人工智能兩種文明會有融合嗎?人類會不會被外星文明所消滅?正如電影《人工智能》的結局。
而今,仰望星空,已經(jīng)難能發(fā)出《2001:太空漫游》里的驚嘆,“上帝?。M天都是星星?!比祟惿娴奈C,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加深,科學家們急于尋找出適合生存的其他星球。
這些疑問和問題,正是人們在當前科學發(fā)達時代的焦慮。
《前目的地》
導演:邁克爾·斯派瑞/澳大利亞/2015年上映
這部《 Predestination》無疑是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哲學問題進行了科幻性的詮釋。簡單來說,全片穿梭時空完成任務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人(這就是一句話劇透)。復雜來說,全片各種時間線相互交叉,同一個人物以不同年齡、不同資歷、不同身份甚至不同性別出現(xiàn)在一個時間線里。平常人,看不到未來,只能摸索著前行,做錯了就反省昨天的自己;時間跳躍者玩的要高端好多,看得到未來,進而引導昨天的自己。
《機器人大爺》
導演:矢口史靖/日本/2012年上映
老人和機器人合一的想法帶有強烈的隱喻。電影中的老爺子住在舊平房,電器只有電話和電視,娛樂就是讀報、曬太陽、打瞌睡,這種不上網(wǎng)、不用手機的前工業(yè)時代舊人類在日本已經(jīng)快要絕跡了,在這個時代,他們算得上是“原始人”。機器人則是整個工業(yè)時代的最終幻想,我們對機器人的一般想象也幾乎都是人類的反面——力大無窮,刀槍不入,不知疲倦,始終如一。 老人為機器人服務,而機器人也是老人的專屬玩具。這個玩具讓他又一次有了“我很重要”的存在感,這使他愉快幸福。最絕妙的是:機器里面有個人!
《伊娃》
導演:凱克·麥羅/西班牙/2011年上映
在科幻小說或討論機器人中,一個爭議點就是當科學很發(fā)達的時候,制造出的機器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而有自由意志,就會被判定為人。看懂這部電影,有必要了解“機器人三定律”: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袖手旁觀)使人類受到傷害;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