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領導人的頻頻出訪,我國的外交戰(zhàn)略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調(diào)整,從“中國版文明觀”的提出,到新“義利觀”的詮釋,從處理周邊關系“親、誠、惠、容”的基本方針,到“中國夢”推動“世界夢”的戰(zhàn)略思維,無疑都在重新雕琢我國對外交流的新形象。文章通過闡釋我國當前外交戰(zhàn)略的新思想、新觀念,深入分析其與國家形象塑造的內(nèi)在關系,為進一步的文化外交戰(zhàn)略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文化外交 國家形象 國際合作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037-02
文化外交,顧名思義是指以文化為手段的外交,也指以文化為目標或內(nèi)容的外交。嚴格地來定義,文化外交即是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內(nèi)容所展開的外交,是主權(quán)國家利用文化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qū)ν鈶?zhàn)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①我國的文化外交源遠流長,從漢代的張騫西行,到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再到2004年在韓國首爾設立第一所孔子學院,都無不彌漫著文化交融的氣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國家形象,我國先后推出了“中國夢”、新義利觀、發(fā)展周邊關系的“親、誠、惠、容”方針和對待非洲朋友的“真、實、親、誠”理念等新思路、新策略,著力塑造一個和平崛起、誠信包容、中和友善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一、“新思維”:文化外交的新起點
(一)命運共同體:從“中國夢”到“世界夢”
中國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夢,也是體現(xiàn)時代特征和世界屬性的夢,它蘊藏著綿延已久的“家國天下”情懷,凝聚著“振興中華”的探索與奮斗,也折射著全世界人民內(nèi)心深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②從二者的關系上看,一方面,中國夢和美國夢、非洲夢等其他夢一樣是世界夢的一個“子集”,所有的“子集”只有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才能匯集成一個平等、共榮、和諧的世界夢;另一方面,世界夢是中國夢的終極目標,也是中國夢實現(xiàn)的充分條件,只有在一個穩(wěn)定、和平、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中國夢才能茁壯成長,所以說二者是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從外交性質(zhì)上看,中國夢和世界夢都應屬于文化外交或是思想外交的范疇,是一種通過文化載體、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或是一國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播來獲得其他國家青睞與認同的外交方式。一直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對于打造文化品牌、構(gòu)建核心價值觀和提升文化軟實力都十分重視。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diào),“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雹垡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內(nèi)容的中國夢應該在中國未來的外交活動中成為高頻詞,并作為世界夢一個最有力的腳注一起被強調(diào)和引用,在交融相合中共同詮釋終至必然的“命運共同體”。
(二)“和”文化中的親和力
“和為貴”的外交精神在中國可謂影響深遠。比如,儒家的“禮之用,和為貴”,就是把“和”作為治理國家、禮儀制度及處理大小事的價值標準,孔子的為政應和,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的“和而生生”思想都是如此。建國以來,從周恩來總理的“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發(fā)展周邊關系的“親、誠、惠、容”方針,再到加強與非洲合作的“真、實、親、誠”理念,也都無一例外地展現(xiàn)著“和”文化的巨大魅力。中國的對外政策歷來都秉持和平共處的原則:在對待周邊關系上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以睦鄰、安鄰、富鄰為基本目標;在與第三世界國家關系上堅持邦交以親、援助以實、合作以誠;在與其他國家關系上堅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等,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和平大使的良好形象,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的贊譽和認同。
(三)“義利”之辨的新結(jié)論
中國“義利”之辨的主流思想源于孟子的“舍生取義”之說,他提倡義利對立,并把“取義”為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此后,在文化傳承中這種思想一直占據(jù)主流地位,并通過不斷的政治強化逐漸形成了民族的思維定勢,融入了人們的潛意識當中。有學者指出:“中國文化倡導的是道義的力量而非軍事力量,看重王道而非霸道,強調(diào)以德服人和以德報怨?!币蜓叭×x”思想的掌故,中國文化外交的理念也一直以重義少利為原則,以著重樹立正面的國際形象為基本追求,致使我國文化外交的經(jīng)濟效益遠不及其他大國。鑒于此,習近平主席在一次講話中對“義利觀”重新進行了解讀。他指出“對發(fā)展中國家交往中應義利并舉、義重于利,在利益上要有予有取,有時要多予少取,甚至只予不取”④,但同時也強調(diào)“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quán)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lián)p害我國主權(quán)、安全、發(fā)展利益的苦果?!雹菘梢?,外交中“義利”度量不是無原則的“舍”與“給”,而是站在和平交往、協(xié)同發(fā)展、互利共贏的立場上結(jié)交情誼、弘揚道義。
二、和平崛起:文化外交中的形象設計
(一)國強必霸:一個偽命題的解讀
中國自古就有“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的政治理想,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國家自律。時至今日,習近平主席進一步向世界重申“中華民族血液中沒有侵略、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稱霸,有悖于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也違背中國人民的意志,它與“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中國新殖民論”一樣,都是西方政客別有用心的肆意渲染,是可以被證偽的一個命題。翻開世界歷史,西方國家對外殖民的野蠻暴行和強權(quán)壓迫充斥了整個工業(yè)時代,其為爭奪經(jīng)濟貿(mào)易利益和政治霸權(quán)的戰(zhàn)爭遺跡至今陳列在博物館的展覽架上,撒放著炫耀的“光芒”,歷數(shù)曾經(jīng)的“輝煌”。反觀中國,近代以來一直飽受戰(zhàn)爭的摧殘和強權(quán)的壓迫,它渴望和平發(fā)展的愿望從未如此強烈,因此,平等、互信、包容、共贏等成為了當前中國文化外交的主要關鍵詞。
(二)誠信包容:以和為貴的信任紐帶
“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規(guī)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國家以及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指導原則。⑥從建國以來形成的指導中國外交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quán)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就最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國的“和”文化對中國外交的影響。以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分析,“其主張以和平作為各國相處的方式和目的,蘊含了‘貴和’的思想”。⑦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各國要承認彼此的差異與區(qū)別,并在此基礎上尊重這種不同,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存在的問題,以謀求最終“共處、互利”和諧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這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外交的核心主題?!昂汀狈欠穸▊€性,和平共處也不是要消滅異己,而是呼吁世界各國在外交活動中都要秉持誠信包容的態(tài)度,實現(xiàn)“和而不同”。中國外交史上不乏以誠信求和平、以包容圖發(fā)展的例子,在萬隆會議上,面對來自各方的質(zhì)疑,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理念,力排眾議,以斗爭求團結(jié),推動了會議的圓滿完成,就是有力的佐證。當前,中國國家領導人帶著復興民族的“中國夢”正在走向世界,力圖以誠信、包容、中和的文化魅力連接交流紐帶,為世界的和平發(fā)展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三)文明和諧:交流互鑒激發(fā)的正能量
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文明將成為區(qū)分敵我的主要因素,世界的沖突主要將發(fā)生在不同文明的斷層線上?!雹嘣谖幕涣黝l繁的今天,國與國的之間的文明較量和“軟實力”博弈也愈演愈烈,曾經(jīng)的“緩沖帶”逐漸成為了爭端與沖突的導火索,而近年來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戰(zhàn)爭交鋒更讓“文明沖突論”甚囂塵上。在這種情勢下,習近平主席在造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首次推出了“中國版文明觀”的概念。他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彼€進一步強調(diào):“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xiàn)文明和諧?!背浞终宫F(xiàn)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為實現(xiàn)平等、合作、共贏、和諧的“世界夢”所作的不懈努力,也為未來文明交流互鑒帶來了強大的正能量。
三、結(jié)論
當前,文化外交越來越成為國與國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它以形式靈活、內(nèi)容豐富、受眾廣泛、交流便捷等特點為世界各國所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調(diào)整文化外交戰(zhàn)略,拋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新思路,給全世界文化交流與發(fā)展帶來了新氣象、注入了新活力,尤其是在國際社會新一輪格局重塑的關鍵節(jié)點上,更顯得意義非凡。新的步伐已經(jīng)開邁,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文化外交活動中中國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李智.試論文化外交[J].外交學院學報,2003(1)
②楊潔勉.中國夢與中國外交.文匯報,2013.6
③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2)
④馬振崗.習近平主席外交戰(zhàn)略新特點.人民論壇,2014(2)
⑤馬振崗.習近平主席外交戰(zhàn)略新特點.人民論壇,2014(2)
⑥肖晞,牛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對中國外交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⑦肖晞,牛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對中國外交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⑧[美]塞繆爾·P·亨廷頓著,王冠華、劉為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簡介:齊勤勤(1986—),女,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