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fā)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jīng)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譯文】
人誰不顧慮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
身體漸瘦衣帶多次收緊,頭發(fā)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
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jīng)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纏身。
經(jīng)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二星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暉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經(jīng)典背后】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從這點上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了,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chǎn)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并且寫了《詠老贈夢得》一首給劉禹錫(字夢得):“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
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了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是曹丕《典論·論文》開篇之句,細究起來,也不盡然,當劉禹錫遇到了白居易,卻留下了千古佳話。
中唐時期,宦官弄權(quán),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社會動亂??赡苁莵y世出才子吧,這個年代,卻造就了一批詩壇圣手,韓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是也。頗為巧合的是,白居易和劉禹錫都出生于772年,劉禹錫于842年去世,白居易也于4年后(846年)卒于洛陽。
同時代的兩位大詩人,遇世不濟,命運多舛。劉禹錫21歲中進士,踏入仕途,可謂春風得意,31歲擔任監(jiān)察御史。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劉禹錫年輕氣盛,毫不猶豫參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的政治革新運動,不到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zhèn)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司馬。同時貶為司馬的共八人,這就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從此,劉禹錫開始了二十多年的政治流浪生涯,直到寶歷二年(826年)冬,從和州奉召回洛陽。
自古英才多磨難,白居易仕途也是坎坎坷坷,少年就有詩才的白居易,16歲時就寫出傳世的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左贊善大夫、翰林學士等官職,元和年間任左拾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quán)貴切齒變色。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此等大事,當權(quán)者卻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火上心頭,便上疏緝拿兇手,以正法紀。權(quán)貴趁機誣陷他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隨即被驅(qū)逐出京,貶為江州司馬。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55歲的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白居易也從蘇州歸洛,途中,兩位大詩人在揚州相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老友相聚,分外愉悅,宴席上,他鄉(xiāng)遇故知,人逢喜事精神爽,推杯換盞,都有點喝多了,白居易趁著酒興,寫下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奔易逋呴L幼排序,劉禹錫是第二十八位,因此白居易稱呼他為“劉二十八”。讀了白居易的詩,劉禹錫激情難抑,詩興勃發(fā),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卑拙右着陌附薪^。頸聯(lián)“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至今傳唱,膾炙人口。揚州席上白劉唱和,也留下了詩壇佳話。
劉禹錫與白居易在中唐詩壇上相頡頏,詩交多年,是“同年同病同心事”。白居易稱劉禹錫為“詩豪”,推崇備至;而世人則稱白居易為“詩魔”“詩王”,兩人在詩歌上齊名,世稱“劉白”,他們的詩歌,傳世之作極多。(吳茗摘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