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族體育譯介傳播中的雙重言說困境*——以“功夫”“Kung fu”為例

2015-11-29 12:11:48于善安李暉
關(guān)鍵詞:譯介言說功夫

于善安,李暉

(1.上海電力學(xué)院體育部,上?!?00090;2.上海體育學(xué)院外語系,上?!?00438)

?

民族體育譯介傳播中的雙重言說困境*——以“功夫”“Kung fu”為例

于善安1,李暉2

(1.上海電力學(xué)院體育部,上海200090;2.上海體育學(xué)院外語系,上海200438)

摘要:語言文化的差異使民族體育譯介傳播面臨種種言說的困境?!肮Ψ颉睂儆跐h語常用詞的核心范疇, 但在西方語境中,其對等譯語“Kung fu”的概念卻被局限于武術(shù)領(lǐng)域。從考察“功夫”與“Kung fu”譯文的產(chǎn)生及背景出發(fā),對比“功夫”與“Kung fu”的內(nèi)涵差異,分析民族體育譯介傳播中的雙重言說困境——“意”與“言”的偏離和“言”對“思”的禁錮,指出,因文化背景不同產(chǎn)生的具有一定的內(nèi)涵差異的兩個(gè)概念,在譯介傳播中經(jīng)常會導(dǎo)致義項(xiàng)的弱化、剔除、強(qiáng)化或變遷,從而鋪就現(xiàn)代語言生成的另類途徑。

關(guān)鍵詞:言說;譯介;傳播;功夫

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xùn)練學(xué)和體育文化

*基金項(xiàng)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項(xiàng)目(2340114),上海電力學(xué)院校核心課程建設(shè)項(xiàng)目(20141183)

從老子的“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到莊子的“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再到佛家“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再到西方語言哲學(xué)家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企圖借助語言的邏輯分析,在語言中劃出一條“可說”和“不可說”的界限,言說的表達(dá)困境一直是一個(gè)熱議的領(lǐng)域,古今中外,前賢時(shí)彥,貢獻(xiàn)頗多。

翻譯作為一種雙向語言交流活動,言意無所雖、窮辭難達(dá)意的言說困難尤其突出。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承載的意義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人類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理需要等決定了語言文化間的“同”總是大于“異”,這種共同性使翻譯成為可能,但是民族信仰、歷史淵源等文化和思維的個(gè)性給譯介傳播帶來重重障礙,使跨文化翻譯交際面臨種種言說的困境,這對于個(gè)性凸顯、特色鮮明的民族體育來說尤其如此。“功夫”與相對應(yīng)的英語譯詞“Kung fu”是中西家喻戶曉的兩個(gè)詞,故本文試以“功夫”與“Kung fu”為例,探討譯介傳播中的雙重言說困境。

1“功夫”與“Kung fu”

“功夫”與譯語“Kung fu”的淵源是什么?“Kung fu”是否能準(zhǔn)確全面地反映漢語“功夫”的內(nèi)涵與外延意義?筆者試從“功夫”與“Kung fu”的聯(lián)接處, 追蹤術(shù)語“Kung fu”的意義培植過程,探析譯介傳播言說所面對的困境和無奈。

1.1 何為“功夫”

何謂“功夫”?“功夫”的本源意義是什么?溯本究源,試對比《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2009)、《辭海》、《中華文化精粹分類辭典》的“功夫”釋義如下:

《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針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匯,解釋其現(xiàn)代詞義,注重收今義。《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給出的“功夫”定義:

[功夫] ①作事所費(fèi)的精力和時(shí)間。王潤滋《賣蟹》:“功夫不負(fù)有心人?!?/p>

②時(shí)間。柳青《銅墻鐵壁》:“銀鳳在門外說沒功夫,兩個(gè)就奔出了大門?!?/p>

③本領(lǐng);造詣。秦兆陽《蘇醒》:“他原本有一套祖?zhèn)鞯奈渌嚬Ψ颉!?/p>

④特指武術(shù)?!渡钲谔貐^(qū)報(bào)》1986.3.13:“中國功夫和西洋拳擊,究竟誰優(yōu)誰劣,這是中外人士均感興趣的問題?!?/p>

《辭?!酚邪倏迫珪陌菪再|(zhì),重在介紹多學(xué)科的知識。《辭?!返摹肮Ψ颉倍x:

[功夫] ①做事所費(fèi)的時(shí)間與精力:這工作真費(fèi)功夫|功夫不負(fù)有心人。

②時(shí)間:有功夫一定去|忙得沒功夫。

③本領(lǐng);造詣:這套武藝功夫不減當(dāng)年|練功夫。

④武術(shù):功夫片。

《中華文化精粹分類辭典》是對中華文化的各領(lǐng)域詞匯進(jìn)行闡釋的大型辭典,分門別類,側(cè)重闡釋中華民族代表性文化詞語,其中,“功夫”的定義為:

[功夫] ①武術(shù)。海外對中國武術(shù)之稱呼。

②指武術(shù)中的專門技藝,如腰功、樁功等。

③造詣。武術(shù)中猶指運(yùn)動技術(shù)水平所達(dá)到的程度,如某某的腿功如何好。某某之棍術(shù)功夫深。

④同“工夫”。指時(shí)間和精力?!侗阕印ゅ谟[》:“藝文不貴,徒消工夫?!?/p>

從以上三部國內(nèi)權(quán)威詞典看,雖有重合,間或有異,“功夫”一詞至少涉及四個(gè)方面的含義“所費(fèi)的精力和時(shí)間”、“本領(lǐng)”和“武術(shù)”,而其中,“所費(fèi)的精力和時(shí)間”應(yīng)該屬于原生主宰意義,而“本領(lǐng)”和“武術(shù)”則為衍生意義。

1.2 “kung fu”的產(chǎn)生及釋義

“Kung fu”也被拼作“Kungfu”or “Gung fu”、“Gongfu”。根據(jù)英語在線詞源詞典(www.etymonline.com),英文“Kung fu”系模仿漢語方言“功夫”音譯而來?!癒ung fu”是兩個(gè)字的符合詞音譯,“功”(gōng) 意思是 “work”, “achievement”,or “merit”(業(yè)績或技能),“夫” (fū) 作為附加成分指“man”(人),所以,“Kung fu”是花費(fèi)一定時(shí)間和精力后學(xué)習(xí)獲得的“技能”(achievement of man)。

“kung fu”這一譯詞的普及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要?dú)w功于世界功夫巨星李小龍。從1971年到1973年的短短三年,李小龍以在4部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死亡游戲》的精彩表演,使功夫名揚(yáng)天下,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有人認(rèn)為正是因?yàn)槔钚↓埖镊攘ρ堇[,才促使英語國家將“kung fu”一詞收錄進(jìn)了英語詞典。但是不同的詞典對“Kung fu”一詞的釋義也有出入。

《牛津中階英漢雙解詞典》(Oxford Intermediate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自問世以來就獲得了多方一致好評,期間多次重印,銷量之巨,影響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是英文學(xué)習(xí)或者從事翻譯的實(shí)用工具書,其中“kung fu”釋義如下:

[Kung fu] n. a Chinese style of fighting using the feet and hands as weapons 功夫(中國拳術(shù))。

《美國傳統(tǒng)英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是美國英語詞典的一大品牌,是一本面向廣大英語學(xué)習(xí)者的權(quán)威美語詞典,自出版以來備受讀者喜愛和推崇,其“kung fu”釋義為:

[Kung fu] n. Any of various Chinese martial arts, especially those forms in which sharp blows and kicks are applied to pressure points on the body of an opponent.

而根據(jù)《科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Kung fu] n. (Martial Arts (other than Judo & Karate) & Combat Sports) any of various Chinese martial arts, some focusing on unarmed combat, others involving the use of weapons

顯而易見,即使是英語權(quán)威詞典,對“Kung fu”一詞的釋義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互相抵牾,有的認(rèn)為“Kung fu”特征是迅猛擊打,有的認(rèn)為“Kung fu”是以手腳為武器,有的認(rèn)為“Kung fu”既可以用武器,也可以赤手空拳,但是不管側(cè)重是什么,幾乎都把“Kung fu”等同于武術(shù)。

2譯介傳播中的雙重言說困境

翻譯是兩種不同語言的轉(zhuǎn)換,語言既提供譯介言說的便利,同時(shí)又禁錮對客觀世界的自由表達(dá)?!暗啦豢裳浴?、“言不盡意” (《莊子》)以及維特根斯坦的“我語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5.6)都恰如其分地表達(dá)了語言的言說困境?!八哉摺?,即言說內(nèi)容或者言說對象,一旦被“言說”出來,便會走樣失真,而成為固定的、僵死的“蛇蛻”和“蜩甲”。而對于跨語言、跨文化的民族體育翻譯傳播活動來說,這一困境尤其突出。從上例“功夫”與“kungfu”的意義偏差可見一斑,以下探討這種言說困境的具體表現(xiàn)。

2.1 “意”與“言”的矛盾

在莊子看來,“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語言是語言主體——“人”的作為的結(jié)果,所以帶有很強(qiáng)的主觀性。對于譯介傳播來說,譯者主體“成心”的存在是導(dǎo)致語言表達(dá)困境產(chǎn)生的主體因素,所謂“成心”,即語言主體的偏見或主觀成見。用帶有“成心”的語言去言說“道”,難免使語言主體陷入到表達(dá)世界的困境之中,必定會破壞和扭曲“道”的本義,使“道”“失其常然”(《驕拇》)。所以主體譯者的“成心”常常使譯事失利,“言”“意”疏離,言不及“道”。

現(xiàn)代譯介,有了交通、信息的助力,雖然不會再聽到諸如安世高大師的嘆息:“音殊俗異, 譯人口傳, 自非三達(dá), 胡能一一得本緣故乎”,但依然難以避免翻譯的言說困境

在譯介傳播中,當(dāng)原語被翻譯成目的語時(shí),譯語讀者固然可以“讀”,但很難說“懂”了原語,語言本質(zhì)上“意”與“言”的脫節(jié),注定讀者在真正了解原語背后的概念系統(tǒng)之前,總是以自己固有的思想方式去理解眼前的文字, 于是便產(chǎn)生了“意”與“言”的矛盾。

從臺灣白鶴拳大師楊俊敏(Yang Jwing-Ming)先生的The Root of Chinese Chi Kung (1989)看, “Kung fu”是一個(gè)“Chinese term referring to any study, learning, or practice that requires patience, energy, and time to complete, often used in the West to refer to Chinese martial arts, also known as Wushu”,也就是說,“Kung fu”是指需要耐心、精力和時(shí)間去完成的任何學(xué)問或?qū)嵺`技能,在西方則用來指中國武術(shù)。

而到20世紀(jì)后期,“Kung fu”是“used in relation to Chinese Martial Arts”,被用來專指中國武術(shù)(Peter Lorge, 2012)。牛津英語詞典(2011)對“Kung fu”的定義 “a primarily unarmed Chinese martial art resembling karate”( 主要是不借助器械的中國武術(shù),類似空手道)。所以,最初對的“Kung fu”是指任何花費(fèi)精力或時(shí)間習(xí)得的技能,不一定是武術(shù),英語語言中“Kung fu”詞義的演變由此可見一斑,。在Peter Lorge(2012)看來,這種變化的根源是對電影題名和配音的誤譯、誤解所造成(The origin of this chang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r mistranslation of the term through movie subtitles or dubbing)。

由上可見,“kung fu”確實(shí)是“功夫”,但是絕不等同于“功夫”。“意”與“言”的矛盾是由語言和翻譯的本質(zhì)決定的,難以避免。

2.2 “言”對“思”的禁錮

莊子云:“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則陽》篇)。言論的的所達(dá),只限于物的范圍,人的經(jīng)驗(yàn)認(rèn)識無法超越具體對象,“言”所作用的特定之物就是人類認(rèn)識或思維的極限。這與維特根斯坦的界限論在本質(zhì)上是完全不謀而合的,維特根斯坦認(rèn)為:世間存有之物必須在語言范圍之內(nèi),即語言是世界的界限。正如他在《哲學(xué)研究》中明確指出的那樣:“這個(gè)世界是我的世界,其顯示在這樣的事實(shí)中; 語言的界限,即只有我能理解的語言的界限, 意味著世界的界限?!?/p>

表面上看,翻譯是語言和語言之間的概念轉(zhuǎn)換,但本質(zhì)上是兩種文化、兩種思維模式和兩種概念體系的碰撞、妥協(xié)、接納和消化。所以說,翻譯既是溝通語言文化的橋梁,同時(shí)又是不同語言文化的隔離機(jī)制。就思維、精神類的文化產(chǎn)品來說, 譯介傳播的隔離作用不可忽視。

“功夫”從最初的“工程夫役”,如“聞曹真發(fā)已踰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戰(zhàn)士悉作”(三國志·吳志·王肅傳),到“作事所費(fèi)的精力和時(shí)間”,如“逢人便請送杯盞,著盡功夫人不知”和“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功夫夜夜聽”(元稹,琵琶歌),到“本領(lǐng);造詣”,如“宋文帝書,自云可比王子敬。時(shí)議者云‘天然勝羊欣,功夫少于欣’( 南齊書·王僧虔傳),最后到“特指武術(shù)”,如“2010功夫爭霸烽煙四起 誰是中國真正“功夫王”(搜狐新聞) ,“功夫”如今更具有主宰意義。這個(gè)詞義演化的過程不能排除譯介傳播的影響,尤其是“Kung fu”等同于“武術(shù)”的誤解和誤譯,這是語言對思維的限制性作用在民族體育中的一個(gè)典型譯例。語言既是思想的承擔(dān)者,又是思想的界限。譯介傳播作為溝通源語與目的語的橋梁,很難完全克服語言對思維的禁錮作用。

中西學(xué)人、功夫大師、電影等皆以“Kung fu” 翻譯理解“功夫”,原指“武術(shù)”的“Kung fu”在譯介傳播中與狹義的“功夫”相對應(yīng)。自20 世紀(jì)中后期, 由于功夫電影、功夫研究的普及,世人逐漸將“Kung fu”詞義?;?,把“Kung fu”納入專門的武術(shù)領(lǐng)域,“Kung fu”遂成一重要武術(shù)術(shù)語。而負(fù)荷專義的“功夫”逐漸脫離了中文概念坐標(biāo)系的原來軌道,實(shí)現(xiàn)中西意義的對接。

3結(jié)語:譯介傳播困境是語言生成/變遷的另類途徑

譯介傳播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的實(shí)踐,而且一定包含著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妥協(xié)與誤讀。這種沖突、妥協(xié)與誤讀, 不能被看作是一種錯(cuò)誤的存在, 而應(yīng)該看作是一種富有意味的文化接受與改造的過程。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譯介傳播在現(xiàn)代語言發(fā)展的進(jìn)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翻譯通過剔除、妥協(xié)、摸索、強(qiáng)化等手段引介、固化、泛化新詞和新義,是造就現(xiàn)代語言生成的另類途徑。然而, 對于語言來說,經(jīng)由譯介傳播而來的現(xiàn)代語言, 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打通語言文化界限的翻譯創(chuàng)造過程,而更多是一種建立在不同的文化和語境的差異與沖突間的跨文化抉擇,和一份消弭了源語與譯語不同意指而呈現(xiàn)出自省感與責(zé)任感交混的互相適應(yīng)。

“言”、“意”的疏離使譯文無法完整地表述源語,這在任何兩種語言間都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從哲學(xué)整體和個(gè)體的關(guān)系辯證看,個(gè)體雖不能準(zhǔn)確傳達(dá)但也不足以妨害整體時(shí),只要從整體出發(fā)得到與源語相同的表達(dá)效果,那就是成功。譯介傳播中,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切不可因噎廢食,因個(gè)別缺點(diǎn)或不足來否定整體,只有當(dāng)錯(cuò)誤和缺點(diǎn)已經(jīng)影響到整體,才應(yīng)予以警惕和批判。所以,在民族體育譯介傳播中的譯名選擇上,只要注意對整體義理的貫通與把握,既不要隨意用自己的文化詞語去附會西方的概念術(shù)語,更不要糾纏于術(shù)語的精密含義而陷入幾乎舉步維艱的境地。

從譯介傳播入手, 某種程度上使讀者接近了民族體育的生成真相和本質(zhì),對民族體育的傳播和世界體育的繁榮不無裨益。面對語言的困境,盡管中西哲學(xué)家主張“無言”,兩佛家都言“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cuò)”,但通過對“功夫”與“kung fu”譯介的解讀,可以印證困境是突破的終點(diǎn)和發(fā)展的起點(diǎn)。

參考文獻(xiàn):

[1]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 Complete and Unabridged ?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1, 1994, 1998, 2000, 2003

[2] “Dictionary”. Dictionary.com. 2010-03-10.

[3] “Dictionary” 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 2011-02-26

[4] Lorge, Peter (2012).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78814

[5]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009.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6] Yang, Jwing-Ming. (1989). The root of Chinese Chi kung: the secrets of Chi kung training. Yang's Martial Arts Association. ISBN 0-940871-07-6

[7] www.etymonline.com

[8] 李暉. “可說 ” “不可說 ”: 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xué)觀比較研究, 求索[J].2011(6)

[9] 阮智富,郭忠新.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上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635

[10] 史仲文,胡曉林.馮大彪,孟繁義,龐毅,等.中華文化精粹分類辭典·文化精萃分類[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610

[11]《出三藏記集> 卷七<道行經(jīng)序>, 見<大正藏>第55 冊, No.2145

The Dual Speech Dilemmas of Ethnic Sports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A Case Study of “功夫”“kung fu”

YU Shan-an, LI Hui

(1.Dept. of P. 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China;

2.English Dep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ring various speech dilemmas to ethnic sports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功夫” belongs to the core category of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while its equivalent translation“Kung fu”is confined to wushu field in the western context. Beginning with an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功夫” and its translation “Kung fu”, the paper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功夫” and “Kung fu”, and then analyzed the dual speech dilemmas of ethnic sports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that is, the deviation of meaning and speech, and the confinement of thought by speech, and finally revealed that two concepts with different implications originating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often likely to be weakened, eliminated, intensified and transformed in word sense, which in fact paves a unique way to the generation of modern language.

Key words:speech; translation; transmission; kung fu

作者簡介:于善安(1967-),男,山東日照人,副教授,碩士

收稿日期:2015-07-016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23X(2015)06-0052-03

猜你喜歡
譯介言說功夫
《三字經(jīng)》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阿來《云中記》的死亡言說及其反思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6:12
“行走”與“再現(xiàn)”——論梅卓散文的言說姿態(tài)和藏族風(fēng)情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6:10
師生之間無法言說的梗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功夫豬
功夫豬
功夫豬
功夫豬
言說他者還是言說自我——從波伏瓦在中國譯介中的一場論爭談起
蒙山县| 锡林浩特市| 时尚| 全椒县| 梅河口市| 麻阳| 大厂| 瓦房店市| 贵德县| 西宁市| 胶州市| 察隅县| 临安市| 永新县| 南乐县| 贺州市| 临沧市| 琼结县| 泰和县| 侯马市| 高雄市| 钟山县| 郎溪县| 垣曲县| 临漳县| 荔波县| 普陀区| 滦平县| 叙永县| 嵊泗县| 晋宁县| 永安市| 谢通门县| 涡阳县| 民权县| 泽库县| 陈巴尔虎旗| 璧山县| 清原| 鹤庆县| 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