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碧石羨
[摘 要]
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從小就了解數學的應用,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高。
[關鍵詞]
數學應用意識;數學應用能力;人教版小學數學
數學是一門工具學科,是一門實用性學科,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諸多數學問題,可以說,數學來自于生活,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過于強調數學定理與公式的地位,割裂了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致使學生難以把握知識與實踐間的紐帶,不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現象,更不善于用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改革呼喚數學的生活價值,期待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的提升,下面筆者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此進行探討。
一、結合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數學應用興趣
生活無處不數學,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蘊含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學生缺少的,是發(fā)現數學的眼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數學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創(chuàng)設生動的數學生活化情境,幫助學生搭建起一座數學與生活相通的橋梁。首先,應引導學生開啟“慧眼”,主動發(fā)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可以采取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故事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的方式,例如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學習開始時,教師講述這樣一個事例,“昨天晚上老師路過菜市場的時候,聽到一位阿姨在和蔬菜攤主還價,豆角一塊五一斤,阿姨想買三斤,讓攤主給她算便宜些,五塊錢三斤給她算了,攤主不語”。事例講到這里戛然而止,學生還未能反應過來,但略加思考后,學生便明確了事例的重點,教室里出現了清脆的笑聲,此時教師可請學生進行解釋。學生紛紛舉手回答,“阿姨想買三斤豆角,一共是四塊五,如果算五塊,還多花了錢”,通過一個生活小故事,成功導入了課堂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而教師也可以再接再厲,對學生的意識進行引導,“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數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同學們平時也要多多觀察,多多發(fā)現,將有趣的數學故事分享給大家”。
其次,應注重數學思想與方法應用于生活的教學引導,萬變不離其宗,數學思想涵蓋甚廣,并且簡潔精辟,諸如轉化、分類、數形結合、整體思想等均可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教學過程中,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不知該從何入手推導其面積公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這一內容與之前所學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做對比,學生發(fā)現似乎可將圓沿半徑剪開拼接成長方形進行計算,教師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驗證猜想,經過試驗,學生發(fā)現拼接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即為圓周長的一半,寬則是圓的半徑,進而得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S=πR2。在這一公式推導過程中,運用了類比、轉化的數學思想,教師在進行課堂總結時可側重于數學思想的深化,“同學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會遇到不知所措的情況,這種情形下,不要過于擔憂,仔細回想已有知識經驗,將新問題劃分為一個個小的部分,將未知轉化為已知”。通過類似總結,學生對數學思想的理解得到進一步加深,其數學應用興趣也得到有效激發(fā)。
二、巧妙設置探究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在學生數學應用興趣得到激發(fā)后,教師應注重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深入體會實際問題數學模型的構建過程,逐步增強其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五年級下冊長方體與正方體體積學習后,學生已經掌握規(guī)則形體體積計算方法,教師便可引導學生進行生活情境拓展,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鑰匙、馬鈴薯、橡皮泥等,讓學生思考一下如何計算此類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可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探討交流。經過討論,學生提出了一些設想,如將燒杯內裝入足以覆蓋物體的水,將物體浸入水中,觀察水的體積變化,即為物體的體積;而橡皮泥、馬鈴薯這類物品可將其分割成規(guī)則的小塊,比如說每一塊一立方厘米,邊角位置達到半塊的算作一整塊,不足的則舍去,然后數一共有多少塊得到物體體積。在這一討論過程中,學生運用了轉化、極限等數學思想,教師應對其表示肯定,并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驗證方案是否可行。而在實驗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像紙頁這類物體無法采用分割法與轉化法,學生們開動腦筋,想到與分割法相對應的疊加方式,即將大小、規(guī)格相同的紙頁疊在一起,構成一個長方體,測量其長、寬、高,計算體積再除以紙頁數,即可得到一頁紙的體積。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處于領路人的位置,學生依靠所學知識經驗自主解決生活情境問題,數學應用意識與動手操作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與此同時,教師應合理設置課后練習題目,盡量以生活問題為背景,強化學生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三年級下冊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學習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測,計算教室的面積,可以多人協(xié)作,記點測量,而掌握了方法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按照比例繪制一張家里的平面圖,在其中標注每個房間的長、寬以及總面積。這種有趣的作業(yè)形式可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有助于學生將數學意識應用于實際生活。
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生活中蘊含的數學實例是豐富多彩的,在學生對此產生興趣,有了意識后,教師可考慮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到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應用數學方法加以解決。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小數混合運算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預習,尋找一個與新內容相關的生活小例子,在課堂上交流。學生積極響應,在課堂上展示了多樣化的例子,包括藥品說明書、超市購物單等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其轉化為題目,例如藥品服用說明中提到一日600至900mg,分3到4次服用,小兒遵醫(yī)囑或依照體重6至8mg/公斤給藥,藥品規(guī)格為200mg×50片,學生經過分析發(fā)現服用量最少的情況下一次吃一片,一天吃三次,而最多一次1.5片,依據不同病人的身體狀況合理用藥,不僅完成了數學知識的學習,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活技能。面向中高年級學生,其行為能力與思維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教師可讓學生帶著數學知識融入社會實踐中,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簡單統(tǒng)計學習后,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社會調查,如小區(qū)內居民的水利用情況、小區(qū)內樹木綠化情況、學校周邊的商店分布情況等等,學生需要自己設置問卷、查閱資料、奔走調查,而后制成統(tǒng)計圖與統(tǒng)計表,形成一份完整的調查報告。這是一項綜合性的數學活動,學生在完成過程中,勢必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而面對這些問題時,他們將用數學思想去考慮,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實現數學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此外,還可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實現數學的工具作用,讓學生進一步認知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百分數學習時給出這樣一組數據:我國機動車年污染物排放量可達4709.8萬噸,其中,一氧化碳占72%,碳氫化合物占8.5%,顆粒物占14.8%,其余為氮氧化物,問學生可從中得到什么信息。學生經過計算,得到每一種污染物的具體排放量,教師則可展示如此龐大的污染物對環(huán)境造成了多么巨大的傷害,可結合圖片與視頻短片展示霧霾、酸雨、臭氧層空洞等嚴重環(huán)境問題,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環(huán)境污染帶來的惡果,進而樹立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理念,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為保護地球大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數學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應用的習慣,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與能力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郭會興.淺談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5(9).
[2]祝相宇.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和策略的探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1(25).
[3]趙愛兵.淺談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4(36).
(責任編輯:張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