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前鋒
再過些日子,他就整整一百歲了。站在他家院子的時候,一束晨光透過窗戶玻璃,潑散在屋內(nèi)的書桌上——消瘦的他正沉浸在那片溫柔紅日的光芒里,伏案讀著報紙。書桌相接的土炕上,年逾九旬的老妻披著頭巾盤腿端坐著,手撫著眼前經(jīng)架上的典籍。
隱于鄉(xiāng)野的伉儷,就這般相攜走過了七十多年的時光。我們的突然造訪,打破了屋子里的寧靜。掀開門簾準備道安時,他那眼尖的老妻一眼就瞧見了我們。她慈愛地微笑著,沖我們點點頭,繼而又輕聲地喚了一句:“邵卿,有客人來了!”
他叫李英夫,邵卿是他的表字。放下手中的報紙,他系住了中山裝的第一顆紐扣,扶正了回族慣戴的白帽,這才轉(zhuǎn)過身來。我們看到了他那張歲月鐫刻的臉,他朝我們伸出了瘦骨嶙峋的右手。
行將百歲的英夫老,沒有一絲的龍鐘老態(tài)。
妻子的腿腳卻早已大不方便,走路和洗大小凈都得需要他來幫助。只是在我握住他右手的那一刻,他手背上大片的黑青瘀塊,讓我分明感受到了不容抗拒的人生衰老。
英夫老的家在寧夏固原三營鎮(zhèn)。在高速公路沒有貫通之前的幾百年間,三營鎮(zhèn)是寧夏南部地區(qū)僅次于固原城的繁華之區(qū)。三營居民多系回族,舊時幾乎家家兼營小商、攤販或是餐飲業(yè),極盛時商鋪攤點大約有一千四五百家,過往的旅人商賈,歇腳住店,車馬熙熙。幾年前,地方政府規(guī)劃新建三營鎮(zhèn),幾條嶄新的中國仿古式樓房,成排成行,錯落有致地形成集市,并使三營擁有了新的名稱——金三營。事實上,現(xiàn)代交通的發(fā)展已使三營的輝煌成為過去。
車過三營,訪問人瑞,多是因為好奇。而正是這位虔誠于信仰的老人家,給魯莽的我們上了嚴肅的一課。
張口閉口間,他下頜長長的白須瀑布般抖動著。
我們之間的談話是從英夫老的養(yǎng)生開始的,不知不覺又聊到了“回族對國家的認同”之類的話題。豈知這時,老人張嘴哈哈大笑,又頗具幾分不屑地反問我們:“這個問題我不愛(談),大好的光陰里,這個問題還有搞頭嗎?”
霎時,我們愣住了。我和同去的學明面面相覷,頭冒冷汗,無以作答。他的老妻在一旁插話,我們才知情:他是民國的大學生,一生沉埋鄉(xiāng)野的爾林。這短暫的尷尬,是被他的歌聲打破的——在我們毫無心理準備的時候,他雙手勒緊了寬布腰帶,扯開喉嚨: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英夫老的口形變換間,時而音節(jié)鏗鏘,時而抑揚有度。這放情的歌聲延綿不斷,他的坐姿筆直挺拔,他的雙手分別攥成了拳頭狀,又工整地放在兩條大腿面上。那長滿人生艱辛的臉上,皺紋和情緒一樣豐富地張揚,很快就有大顆的汗珠子閃爍在額頭。
一曲終了,老妻驚羨地叫著:“邵卿,你的歌兒唱得真好聽。我和你過了一輩子,咋也不知你會唱歌子呢?”
英夫老不去理會妻子滿臉的欣賞,他大口大口地喘息著,眼神炯炯地盯著我輩后生的驚訝之狀。他的表情仿佛在說,我已經(jīng)用歌聲回答了你們。而此時,老人情緒的閘門已經(jīng)打開,不待我們開口,往事已如決堤之水一瀉千里,“1919年,我還是個幼童的時候,青島被強割給日本,北京爆發(fā)了五四運動,陳獨秀寫了一篇文章。那時候,教育報國、教育救國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p>
李英夫的童年時代,最早接受到的是伊斯蘭經(jīng)堂教育。1927年秋天,回族大阿訇虎嵩山落腳三營鎮(zhèn),李英夫有幸走進清真寺師從虎阿訇攻讀《古蘭經(jīng)》。稍后,云南青年馬堅(后為北京大學教授)也遠投三營,求學于虎嵩山門下。
李英夫的中文功底是在清真寺里打下的。
1932年,虎嵩山阿訇在三營創(chuàng)設固原中亞學校。中亞學校主學中文,兼習阿拉伯語、數(shù)學、地理、歷史、體育、自然等課程,辦學內(nèi)容上加強宗教以外的課程?;①贽k學,欲使教育成為“減少國家恥辱之工具”。少年李英夫,有幸成為了該校第一批學生。
固原地廣,而中亞學校這所私立中心小學,卻是當時全縣僅有的三所學校之一。是時,清真寺供養(yǎng)學生食宿,“三營清真寺里,念經(jīng)的、讀書的男女學生多達兩百名”。校長虎嵩山傳授知識,不分民族,不分宗教,“還聘請到兩位漢族老師,一個叫王國珍,另一個叫王×民,給學生們教中文知識”。
那時,教室的墻壁上懸掛著?“國恥地圖”?;⑨陨桨①陝邮种谱鞯摹皣鴲u地圖”上,勾勒出了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央政府與外人在國內(nèi)各地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旨在使學生謹記祖國近代以來所遭受的一切屈辱。李英夫在這里學習到了經(jīng)文之外的知識,他讀完了《論語》、李清照詞、《過秦論》以及管仲的治國論。
作文屬重點課程范疇,每周都設一節(jié),課時為兩小時,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完成一篇文章。為了讓學生學好中文,校長虎嵩山聘請到了頗有國文功底的湖南回族人士丁振翼,以及另外兩位漢族老師?;⑨陨綄λ膶W生們說:“國家不存,知識何用?國家不存,宗教焉在?”
英夫老的口述,是課本里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們的知識。在他漫不經(jīng)心的講述中,我卻能在一瞬間感受到它巨大的含義。政治史宏大的敘事中,最易忽略掉的便是個體的生活史。而這,卻往往是國家史敘事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甚至是隨著時間推移而愈見貴重的記憶。
“1938年,中亞學校的首批學生畢業(yè),我是這首批九名畢業(yè)生之一。九名畢業(yè)生中,還有兩名是漢族。虎嵩山大阿訇辦學,沒有民族畛域之分,回漢不論?!?/p>
這年秋天,李英夫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入寧夏中學(今銀川一中)。彼時,回族青年王月波率領國民政府抗戰(zhàn)救國宣傳團,來到寧夏宣揚國家的民族主義;在北平讀書的寧夏籍學生,返回家鄉(xiāng)組織并發(fā)動青年的救亡運動。
省城的課堂上,回漢子弟每天學習著岳飛、史可法、文天祥、戚繼光。常常是老師講到動情處,滿堂涌動著淚水與呼號。李英夫的不少同窗穿上軍裝,投身到了抗戰(zhàn)的前線去。陳立夫來到寧夏,夸了一句話:“寧夏省小,回教徒很多而抗戰(zhàn)氣氛至為高漲。”
抗戰(zhàn)時期,岳飛的《滿江紅》在寧夏婦孺皆知。
英夫老在寧夏中學讀書期間,他常能看到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在銀川東大寺禮拜,禮拜結(jié)束后就散步回省府辦公。“路上,馬鴻逵就情不自禁地唱著《滿江紅》。他愛唱‘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句。馬鴻逵借古喻今,他是國民政府的省主席,國家危亡,寧夏部隊還在綏西戰(zhàn)場上跟日本鬼子拼命,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青年李英夫也曾見到馬鴻逵宣傳抗戰(zhàn)時,淚灑衣襟?!八谇逭嫠氯f人集會上,用他伯父馬福祿抗擊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死正陽門的事跡教育回族群眾,號召大家關(guān)心國家。他命令寧夏回漢子弟,凡是有血性的就拿起槍,加入到他的隊伍里,去打日本人?!?/p>
青年李英夫也曾見識過抗戰(zhàn)時期嚴苛的寧夏吏治。寧朔縣長魯濤是山東人,與馬鴻逵又有同教之誼,早年跟著馬鴻逵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以后獲任川區(qū)的縣長職務。魯縣長貪污了一百大洋的抗戰(zhàn)捐款,被馬鴻逵毫不留情地槍斃了?!棒斂h長的妻子抱著懷里吃奶的娃,來問罪馬鴻逵,馬鴻逵給了她一大筆錢。魯妻在省主席官邸的‘禮門義路牌匾前,把錢撒了一地,大哭著離開了?!?/p>
彼時,寧夏回族宗教界憂國之心甚切。
國民黨寧夏省政府組織了“寧夏戰(zhàn)時教長抗戰(zhàn)教育問題討論會”,旨在發(fā)動全省各地清真寺的教長,宣傳抗戰(zhàn),動員群眾,使寧夏回族整體參與到救亡工作中去。第一期會議召開時,各地教長聚議于省城銀川,省主席馬鴻逵主持會議。馬鴻逵要求諸位教長,“捐除教派,共赴國難,負起責任,完成抗戰(zhàn)建國的基本工作”。李英夫回憶說,恩師虎嵩山在當時格外引人注目:“虎嵩山阿訇當時差不多六十歲了,精神矍鑠,氣度風雅,他是省主席馬鴻逵特別約請來的。他講話見地深遠,使人折服,也能感染人。他用阿拉伯文寫了一段抗戰(zhàn)祈禱詞,在全省各個清真寺里貼著呢,主要意思是說:祈求真主慈憫,叫我們中國回民擁護中央政府,抗戰(zhàn)到底,使我們中國的抗戰(zhàn)取得勝利。”
從中日甲午海戰(zhàn),再到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日本侵略中國五十年。五十年來的捍衛(wèi)者里,回族的身影從不缺席。
國家存亡的關(guān)頭,青年李英夫豈能無動于衷?
1943年,二十多歲的李英夫和十多個回族青年,遠投黃埔軍校桂林第八分校(該校設有回民大隊)。他們徒步從寧夏省城走到西安時,卻被告知第八分校停止招考。投軍未成,而這群回族知識青年枕戈關(guān)中的壯舉,依然使人動容。
中途折返行至平?jīng)鰰r,李英夫決定留在當?shù)厮k的國立隴東師范學校深造。該校是蔣介石親準回族大阿訇達浦生所辦的學校。在平?jīng)?,李英夫師承王靜齋、達浦生兩位阿訇,繼續(xù)鉆研學問。大專畢業(yè)后,他留教于隴東師范學校。1949年初,李英夫回到固原三營老家,在當?shù)貙W校教書。極左歲月,他被打成右派分子,荒廢人生二十二年?!捌椒春?,我擔任了三營中學的校長,以后為學生講授歷史課程凡八年之久,退休那年,我整整七十歲了。”
與祖國共同經(jīng)歷創(chuàng)傷的二十二年,多少往事已在時光的磨蝕中漸歸平淡,唯有抗戰(zhàn)歲月的遭際在他心中清晰如昨,亦如他少年時的一腔豪邁。
忽然之間,他就變成了百歲的英夫老。
歲月霜雪,漂染蒼頭,他仍舊頑強地存活著,挨個兒送走當年的師長與同窗,甚至還送走了自己至愛的幼女玲玲。英夫老所寫的回憶文章《哭女兒——玲玲逝世周年祭》,飽含父親對女兒的至愛,也表達著一位回族耆老達觀的生活理念:
你是個勤奮忘我的教師,經(jīng)常博得校方與學生家長的好評。你更是婦女的楷模,知你者無一不夸贊……唯在宗教方面,禮拜上有虧欠,這和我有責任,我只能向真主祈禱饒恕……你只是軀體離開了我,而你的精神一直結(jié)合在我的生命中。
無意間,我們觸碰到了他為人父者情感的最深處。
突然就在想,這個清癯的老書生,如果有緣再次站立在大時代的面前,他一定仍是那個投筆從戎、胸懷激烈的少年郎。
口述記憶的魅力補白著尋常人的家國情懷。而在英夫老回溯的長路上,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時代曾經(jīng)有過的點滴與細碎?;蛟S,這些被寫家淡忘的“邊角料”,也可稱得上是英夫老與他回回民族可歌可泣的品質(zhì)——臨患不忘國,忠勇肯擔當。而這品質(zhì),仿佛又宛若星燈在昭示著代復一代的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