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婷+權(quán)循蓮
摘要:托妮·莫里森(Tony Morrison)的巨作《寵兒》(Beloved)是一部具有明顯爵士樂風(fēng)格的開放性文本。本文試圖將爵士樂的三大音樂特色——“搖擺”、多種樂器“即興演奏”和“獨特的聲音”與《寵兒》中獨特的敘事策略相結(jié)合,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小說中爵士樂風(fēng)格的敘事策略及文本特征。探尋黑人小說與黑人音樂的完美結(jié)合中所賦予的美國黑人文化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托妮·莫里森;寵兒;爵士樂;敘事策略;文本特征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1012004
引言
托妮·莫里森是一位以黑人命運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小說家。她的小說把“一個世紀來本民族人民的命運作為關(guān)注的目標(biāo),寫出了他們在種族主義陰魂依然存在的美國社會里的不幸遭遇”[1]2。
《寵兒》這部巨作自出版以來受到了國內(nèi)外眾多評論家的青睞。目前國內(nèi)對《寵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主題、意象、身份分析和女性主義解讀等方面,而對這部作品與黑人音樂之間關(guān)系的論述卻寥寥無幾。黑人音樂是黑人文化中的大音樂背景,而爵士樂作為黑人音樂的典范在黑人文化中擁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爵士樂(Jazz)是西非黑人被販賣到美國,遠離其自然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音樂形式?!盵2]它誕生于19世紀末的美國密西西比河畔港埠新奧爾良,迄今為止已有百年歷史。在它之前是一些更早出現(xiàn)的美國黑人音樂(如藍調(diào),福音歌曲),而這些音樂是美國植根于非洲音樂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他們在現(xiàn)實中的遭遇創(chuàng)作出來的。“爵士樂是一種由彈奏者即興演奏的,帶有強音韻的音樂”[3],是在布魯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即散拍樂)的基礎(chǔ)上,以小型管樂隊的形式即興演奏而逐漸形成的。
爵士樂是黑人表達其民族文化和情感的一種特色載體,承載著百年來黑人民族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八鼜哪戏降姆N植園走向北方工業(yè)城市,從黑人社會走向全美國,經(jīng)一百數(shù)十年發(fā)展,最終形成為代表美國乃至西方世界文化精神的經(jīng)典”[1]107。
從小就深受黑人音樂熏陶的莫里森“熟練地把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訴諸筆端,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文學(xué)的內(nèi)容,把音樂主題融入創(chuàng)作中”[4]。在《寵兒》中,莫里森有意識地將爵士樂的音樂風(fēng)格特征自然地帶入小說敘事和文本中。爵士樂具有三個明顯的藝術(shù)特征:“搖擺”(swing)、多種樂器“即興演奏”和“獨特的聲音”。莫里森在《寵兒》這部小說的敘事策略上運用此音樂特征和文本的融合,充分展示了一曲奴隸制下黑人生命的動人旋律,繼承弘揚了黑人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給讀者以心靈的震撼和聽覺的盛宴。同時,莫里森將藍調(diào)和福音音樂所表達的音樂主題融入小說中,創(chuàng)作了爵士樂風(fēng)格的文本,用韻律揭露了奴隸制在黑人身心上永久的創(chuàng)傷,喚醒了黑人無法面對的痛苦回憶,激起黑人對奴隸制有聲的控訴。
一、爵士樂式敘事策略
1無“線”情節(jié)——“搖擺”(swing)
《寵兒》這部小說采納了后現(xiàn)代主義寫作手法,沒有線性展開的情節(jié),沒有明顯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尾。整篇的布局正如一曲爵士樂。開篇突如其來,沒有章節(jié)表示,沒有標(biāo)題,章與章之間也沒有明顯的過渡,“仿佛一下子把讀者放在一曲爵士樂紛亂復(fù)雜的音符中”[5]279。這反映了作者刻意表達的即興內(nèi)容。初讀小說我們只知道一個叫“一百二十四號”的房子里住著祖母貝比·薩格斯,母親塞絲和小妹妹丹芙,還有一個讓人不明就里的鬼魂——寵兒。這個鬼魂從哪里來,為什么來,保羅·D從哪里來,為什么來?初讀前幾章你不禁會有一大堆懸念和疑問,讓你捉摸不透。這種初讀《寵兒》的紛亂感來自敘事的節(jié)奏和速度。大量看似支離破碎和各不相干的信息撲面而來。124號里住著一對母女,兩個兒子離家出走;保羅·D出現(xiàn);女人背上長著一顆苦櫻桃樹;奶水被搶;男人與女人的結(jié)合;小女兒丹芙的秘密小樹林……
莫里森曾在一次訪談中說到“活人與死者的鴻溝并不存在,現(xiàn)在與過去的鴻溝也不存在”[6]。隨后的章節(jié)中莫里森帶讀者穿梭于活人與死者、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正如爵士樂中的第一大特色——“搖擺”,帶著讀者的目光和身體從過去搖擺到現(xiàn)在,再從現(xiàn)在搖擺到過去,從活人到死者,再從死者到活人。一左一右,猶如搖擺的節(jié)奏,讓讀者的身體跟著節(jié)奏打拍子或隨之起舞。敘述任意的流淌,更多的事實出現(xiàn)卻不做相應(yīng)的解釋。保羅·D住進了124號,嬰兒的鬼魂被他驅(qū)趕出去了,三人一同去參觀城里的狂歡節(jié),“一個穿戴整齊的女人從水里走來”[7]59,“寵兒的眼睛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塞絲”[7]67。這是對現(xiàn)實和活人的描述,現(xiàn)實中也穿插著塞絲對過去和死者的回憶:塞絲和黑爾在甜蜜之家結(jié)婚,卻沒有結(jié)婚儀式;塞絲對自己死去母親的回憶—一個身體上烙著圓圈和十字的女人;黑爾躲在廄樓上眼睜睜地看著塞絲奶水被搶;塞絲回憶逃離甜蜜之家中途生下丹芙的過程;死去的奶奶在林中神圣的布道……情節(jié)的多變和時空的跳躍反映了節(jié)奏的復(fù)雜,跟著節(jié)奏“搖擺”才能深刻體會到黑人內(nèi)心深處無法忘記的傷痛。
? 然而“爵士樂為何會讓你不由自主的想要隨之搖擺呢? 原因就是出自于一種叫做‘切分音(syncopation)的演奏手法。爵士樂手有種‘特異功能,能夠把樂曲的重音放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8]4。這恰似《寵兒》中的敘述一般,伴隨著爵士樂不停地搖擺,更多的記憶被掘起。小丹芙在一名叫愛彌的白人姑娘的幫助下出生;在成功地逃出學(xué)校老師的魔掌后,塞絲來到124號,同她的四個孩子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28天。讀到這讀者仍未發(fā)現(xiàn)小說的高潮?!岸ㄒ豢梢悦銖姺Q為高潮的中心事件——塞絲殺嬰——被分解得東鱗西爪”[5]279正如爵士樂沒有“漸強音”出現(xiàn)的凌亂彈奏。角谷道子分析道“這高潮事件就像一塊黑色的玻璃,她把這玻璃打碎,然后以互不相連、令人迷惑的現(xiàn)代形式將其重新組合”[1]86。小說的高潮猶如爵士樂中的重音,演奏者將其打碎、切分,然后放在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需讀者在情節(jié)的“搖擺”中將其一塊塊拾起。這樣敘事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僵化的語言表達方式,產(chǎn)生一種陌生化的審美效果,大大調(diào)動讀者的閱讀興趣。
《寵兒》的結(jié)尾亦如一曲爵士樂的尾聲,讓人充滿遐想,回味無窮。它不同于傳統(tǒng)小說的結(jié)尾,既沒有交代一直懸而未決的疑惑,也沒有說明中心人物的去向,讓讀者的思維繼續(xù)“搖擺”于對結(jié)局的豐富想象中,填補讀者心中不同的空白。黑爾還活著嗎?塞絲的兩個兒子去了哪里,還會不會回來?中心人物寵兒也消失了。有人說“消失了,就爆炸在她們的眼前”,也有人說“也許不是??赡懿卦跇淞掷铮认乱粋€時機”[7]306。誰也不知道她到底是人還是鬼。小說最后一章的重復(fù)猶如樂曲的回聲,悲傷而婉轉(zhuǎn)地縈繞在讀者的腦海中,耐人尋味?!澳遣皇且粋€可以繼續(xù)的故事……那不是一個可以重復(fù)的故事……這不是一個可以流傳的故事……”[7]318重復(fù)是傳統(tǒng)爵士樂普遍使用的技法,莫里森以此“建構(gòu)了其小說的若干片段”[9]。
2多重敘事聲音——多種樂器“即興演奏”
“爵士樂可以說是部分和聲的藝術(shù),獨奏者和協(xié)奏者一同演奏形成和聲。”[10]它“講究集體即興演奏,在一定的和聲框架中,每位樂手都可以根據(jù)某一主題創(chuàng)造出新的樂句,但是他們之間又相互補充與合作,在樂隊中每件樂器的分量都是平等的”[11]因此“在演奏中一個人不能主導(dǎo)整個演出,他必須關(guān)注別的聲音,別的樂器在做什么,說什么”?!秾檭骸返奈谋緮⑹鲆膊皇怯梢粋€敘述者單獨完成的。小說中充滿了來自敘述者和其他人物更迭交錯的即興闡發(fā)、對話和內(nèi)心獨白的敘述,這恰似爵士樂中各種樂器的即興演奏。
“敘述主體的分化,導(dǎo)致多種聲音的出現(xiàn),使《寵兒》呈現(xiàn)一種多元復(fù)合的戲劇張力。”[12]《寵兒》的第一部分中,主要由敘事者、塞絲、保羅·D和貝比·薩克斯等主要人物縱橫交錯地敘述著現(xiàn)在和過去,宛如各種樂器的和聲。而在《寵兒》的第二部分中,小說分別讓塞絲、丹芙和寵兒作為敘述者,以各自內(nèi)心獨白的形式分別敘述著自己的心聲。猶如爵士樂中塞絲、丹芙和寵兒的鋼琴獨奏,曲調(diào)緩慢而生動。塞絲用深情的曲調(diào)訴說著她對寵兒濃烈的愛與愧疚;丹芙用溫柔的曲調(diào)講述著她對姐姐和父親的愛與依賴;寵兒則用一段悲傷復(fù)雜的曲調(diào)訴說著她在那個世界悲慘的遭遇和對母親的極度思念與依賴。三人的獨白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對自我的認識。
寵兒,她是我的女兒。她是我的??茨?,她自己心甘情愿地回到我身邊了……[7]232
寵兒是我的姐姐。我就著媽媽的奶水吞下了她的血……[7]238
我是寵兒,她是我的。我看見她從葉子中間摘下花來……[7]244
繼寵兒個人的內(nèi)心獨白后,隨之轉(zhuǎn)為塞絲與寵兒、丹芙與寵兒的二人對話,而后變成母女三人對話式內(nèi)心獨白。
寵兒/你是我的姐姐/你是我的女兒/你是我的臉;
你是我/我又找到了你; 你又回到了我的身邊/你是
我的寵兒/你是我的/你是我的/你是我的……[7]251
這頗似爵士樂隊中銅管與簧管的對答,充滿緊張感和刺激感,亦如藍調(diào)中的“交互輪唱”。母女三人彼此壓抑多年的情感瞬間爆發(fā):曾經(jīng)骨肉分離的悲痛,如今失而復(fù)得的歡喜和血脈相連的依賴。
小說的第一部分的開端“一百二十四號充斥著惡意”,第二部分的開頭“一百二十四號喧鬧不堪”及最后一部分的開頭“一百二十四號闃然無聲”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整部曲子的整體結(jié)構(gòu)。在曲子整體結(jié)構(gòu)內(nèi),樂手演奏時憑著靈感對所選曲調(diào)自由地進行變化,隨意地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演奏出不一樣的效果。因此整個演奏帶有很強的即興性質(zhì)。正如整個故事多變的敘述,莫里森運用跳躍、斷裂或倒敘等敘述方式,加上無規(guī)律的組合人物的對話、內(nèi)心獨白和意識流,將爵士樂即興演奏的特點發(fā)揮到了極致。
“假如我們把莫里森當(dāng)成是爵士樂的作曲者,那么敘述者也許可以視為演奏者?!盵13]莫里森在寵兒的敘述中采用多重敘述聲音和敘事方式,這正如爵士樂中不同演奏者圍繞同一主題,運用不同樂器和演奏方式即興演奏出不同的曲調(diào)。
客觀敘述,對話P304—P317塞絲,保羅·D
二人合奏,敘述者鋼琴協(xié)奏對話,客觀敘述,內(nèi)心獨白P317—end敘述者鋼琴獨奏結(jié)尾3寵兒中“獨特的聲音”
爵士樂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其“獨特的聲音”?!盁o論在流行音樂或是古典音樂領(lǐng)域中,有些樂手或歌手總有辦法讓你一聽便認得出他們是誰,這即是‘獨特的聲音。爵士樂手可以運用自己與眾不同的嗓音或演奏技巧,加上他們所選擇的音符、所使用的音色還有特殊的旋律感,使我們單靠耳朵就能清楚辨認?!盵8]在《寵兒》這一曲爵士樂中,每一個演奏者即每一位小說人物同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讀者聆聽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塞絲告訴讀者“我背上有一顆苦櫻桃樹”。因為不滿“學(xué)校老師”把自己的某一部分特征歸為動物,塞絲向女主人告狀,結(jié)果她的反抗卻給她帶來了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皩W(xué)校老師讓一個家伙劃開了塞絲的后背,傷口愈合后就成了一棵樹。”這棵樹刻寫著塞絲痛苦的回憶。塞絲通過接納和美化自己背后的傷疤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愛自己的身體和自由。對她而言,受傷的身體已成為她的政治武器。她“在利用自己的身體對合理權(quán)利的伸張中逐漸建立和完成自己的主體性,從而由被控制的他者身份轉(zhuǎn)變成主體身份”[14]。塞絲用這棵樹來演奏著自己的故事,背后的這顆苦櫻桃樹成為她“獨特的聲音”。
寵兒的脖子上有一道傷疤。18年前塞絲成功逃離學(xué)校老師的魔掌,并生下小女兒丹芙。在享受了短短28天的自由快樂生活之后,學(xué)校老師來到124號,企圖抓回逃跑的奴隸和她的崽子們。在愛的驅(qū)使下,為避免孩子遭受奴役的痛苦命運,她親手鋸斷了剛剛會爬的寵兒的脖子。寵兒的傷疤是母親濃烈的愛和女兒怨毒的結(jié)晶。寵兒用自己的再現(xiàn)和脖子上的疤痕這“獨特的聲音”向我們傾訴著濃烈的愛與恨。
保羅·D的煙匣是他對過去記憶的封存?!氨A_·D再也不用操心他的小煙草罐子了。它銹死了。”[7]136隨著音樂旋律的飄蕩,煙匣里陳舊的記憶慢慢飄散下來。保羅用其陳舊的煙匣悲傷地講述他的過往:佐治亞的阿爾弗雷德、被燒死的狂人西克索、“學(xué)校老師”、黑爾、一只叫“先生”的公雞、鐵嚼子的滋味、牛油的情景、鐵鏈拴著的奴隸,等等。隨著記憶的釋放,那顆傷痕累累的心也開始慢慢復(fù)原。這就是保羅·D“獨特的聲音”。
二、爵士樂風(fēng)格的文本特征
莫里森熟練地把福音和藍調(diào)的音樂主題融入《寵兒》中,將黑人在靈歌中追尋精神家園的凄婉和藍調(diào)中黑人所處困境的悲壯淋漓精致地表現(xiàn)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爵士樂風(fēng)格的文本。
福音音樂(Gospel)或靈歌(Spiritual Songs)是早期爵士樂的形式。它是歷史上美國黑人奴隸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后,常在田里祈禱,希望減少勞動的痛苦。不久便演變成即興的音樂表演。在奴隸制廢除后,黑人們組織了自己的教堂,并把福音音樂作為教堂活動的一種?!霸诜珊推け薜膲浩认?,它(靈歌)成為一個民族的悲哀、失望和希望的真實表達?!盵15]音樂家舒勒指出:“許多靈歌和布魯斯一樣傳達了無根性和痛苦的感情……靈歌帶有宗教色彩……而不是世俗的。比起直接表達個人情感來,更傾向于普遍適用和表達集體感情?!盵16]實際上,黑人個人或集體的宗教體驗是靈歌的根,因此靈歌成為黑奴們精神呼聲的重要載體。在《寵兒》中奶奶貝比·薩克斯在林中的布道正如一曲黑人靈歌,唱出黑人在精神荒原上追尋精神家園的凄婉。
“在這里,”她說,“在這個地方,是我們的肉體;哭泣、歡笑的肉體;在草地上赤腳跳舞的肉體。熱愛它。強烈地?zé)釔鬯瓙勰愕氖职?!熱愛它們。舉起它們,親吻它們……深色的、深色的肝——愛它,愛它,還有怦怦跳動的心,也愛它……”[7]103
她把她偉大的心靈帶到林間空地,讓黑人們在自由狀態(tài)下唱歌跳舞,感受自己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身體。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希望”一直是靈歌永不枯竭的精神主題。對于這些身體曾被奴役的黑人來說,宗教比任何東西都更能肯定他們?nèi)诵缘囊幻?,因為只有人才會有精神所求。那些精神上無家可歸的黑人們在祖母的一曲靈歌中表達了對精神荒原上棲息地的期盼。林間的一曲靈歌安慰了無數(shù)黑人們。如同黑人靈歌的歌唱家一樣,莫里森用林中布道表達了黑人所遭受的痛苦和他們對自由的神往。小說中“精神流放的主題與黑人靈歌中對精神家園的渴求遙相呼應(yīng),完美地再現(xiàn)了黑人對精神生態(tài)良性發(fā)展的本能渴求”[4]49。
藍調(diào)(Blues)沒有靈歌所表現(xiàn)的宗教性質(zhì),它是在美國內(nèi)戰(zhàn)之后產(chǎn)生的。當(dāng)時有不少被解放了的黑奴離開了農(nóng)場和家鄉(xiāng)去做他們不熟悉的工作,如修鐵路、挖溝等。辛勤的勞動和微薄的收入使他們倍感心酸,于是他們就用即興編唱歌曲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幸遭遇,這就形成了最初的藍調(diào)。
早期的藍調(diào)往往是松散的敘事歌曲。歌唱家訴說他或她在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中的個人遭遇:失愛、警官的殘忍、白人的迫害……在詩歌中藍調(diào)這個詞常被用來描寫憂郁的情緒?!秾檭骸返恼麄€基調(diào)是憂郁的、悲傷的,其中也夾雜著深沉的憤怒。整部小說中,黑奴們對悲慘過去意識流或內(nèi)心獨白式的回憶猶如一曲藍調(diào),訴說著黑人奴隸在白人統(tǒng)治下不愿觸碰的回憶。布魯斯歌手布朗·麥克斯曾說“我從不運用想象力寫曲子。布魯斯不是夢,布魯斯是現(xiàn)實。我從不寫我沒見過或經(jīng)歷過的事”[17]。小說中關(guān)于黑奴的殘酷經(jīng)歷都曾是現(xiàn)實。正如小說最后一段的描述“漸漸地,所有的蹤跡消失了,被遺忘的不僅是足跡,還有水和深埋在下面的東西”[7]320。這深埋在下面的東西就是販賣奴隸過程中因不堪忍受折磨而縱身跳入大海的萬萬千千個黑奴們。莫里森不僅用憂郁的藍調(diào)訴說著塞絲、保羅·D等人物的悲痛,也訴說著整個黑人民族無法言語的痛。
結(jié)語
在《寵兒》中,莫里森將爵士樂的音樂特色帶入小說的敘事中,用“搖擺”、多種樂器“即興演奏”和“獨特的聲音”來構(gòu)建整個小說的敘事,用福音音樂和藍調(diào)的音樂主題構(gòu)建整部作品爵士樂風(fēng)格的文本,“把美國文學(xué)中長期被抑制的聲音——廣大黑人同胞的聲音,寫進了這部小說,表現(xiàn)了黑人種族的命運和歷史文化”[1]59。通過采用爵士樂的技法,莫里森用自己民族的最強音探索黑人的命運、歷史和精神世界,運用具有濃烈黑人文化韻味的爵士樂來重構(gòu)黑人歷史。在《寵兒》中,她成功地讓讀者和聽者感受到爵士樂和小說結(jié)合下的獨特文化魅力和藝術(shù)價值。
參考文獻:
[1]毛信德.美國黑人文學(xué)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說創(chuàng)作論[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6:2—107.
[2]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四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479.
[3]A.S.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1 046.
[4]李美芹.用文字譜寫樂章:論黑人音樂對莫里森小說的影響[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8:1—49.
[5]楊仁敬.美國后現(xiàn)代派小說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279.
[6]Morrison,Tony. Black Women Writers at Work[M].Claudia Tate. (ed.) New York: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83:242.
[7]托尼·莫里森.寵兒[M].潘岳,雷格,譯.北京:中國文學(xué)出版社,1996:12—306.
[8]郭志浩.一夜變爵士通[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4—5.
[9]Eusebio L.Rodrigues. “Experiencing Jazz”[A].in Linden Peach, (ed.). Toni Morrison[C].New York: St. Martins,1998:240.
[10]Gridley, Mark C. Jazz Style: History and Analysis[M].London: Pearson,2012.
[11]尤靜波.流行音樂歷史與風(fēng)格[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60.
[12]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162.
[13]心航.紐約紙不貴:莫里森其人其書[J].讀書,1994,(1):115.
[14]應(yīng)偉偉.莫里森早期小說中的身體政治意識與黑人女性主體建構(gòu)[J].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2009,(2):46.
[15]Du Bois W.E.B. The Souls of Black Folk[M].London: Random House,1989.
[16]Southern, Eileen. The Music of Black Americans[M].New York: W.W.Norton andCompany,1983:331.
[17]格雷厄姆·瓦里美.爵士樂[M].王秋海,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2:256.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Jazz Style
and the Speci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Beloved
YU Tingting1, QUAN Xunlian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133, China)
Abstract:Tony Morrisons great work Beloved is an open text with obvious Jazz style.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ree musical features of Jazz with the uniqu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namely, “swing”, “impromptu play” and “special voices”, thus trying to explain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Jazz style in this novel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rough this, under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black fiction and black music, we search for the speci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value of black culture in America.
Key words:Tony Morrison; Beloved; Jazz; narrative strategies; text features
(責(zé)任編輯:劉東旭)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龍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