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語文課堂關(guān)注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但在實際課堂中,筆者與許多老師一樣,常常感覺到注重語用的課堂工具性強化了,教師教學的功利性也更加明顯,為了語用而語用,課堂學習少了一些“語文味兒”,也少了一份吸引孩子進行學習的趣味。所以,課堂開展語言文字實踐,應該更加巧妙地加以“生成”,實現(xiàn)語文學習“言、意、法”三者有效的融合。先看兩則教學案例:
案例一: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槐鄉(xiāng)五月》一課,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重點引導品讀描寫槐花的語句:“槐鄉(xiāng)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弊髡呒葘懗龌被ǖ男螒B(tài),也寫出槐花的顏色,并主要運用了比喻的方法來寫。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作者內(nèi)心對槐花的喜愛、贊賞之情。可以看出,教者將教學的點聚焦了文本語言的表達,也關(guān)注學生語感的形成。接下來,教者出示了幾幅圖片,分別是桃花、油菜花、梨花開放的畫面,要求學生仿照課文語句,運用形象的比喻,以“三月,家鄉(xiāng)的( )開了”為開頭寫一段話,寫寫它的顏色與形狀。學生動筆寫后進行交流。
案例二:同樣是三年級下冊《少年王勃》一課,課文第4自然段中寫道——當那位都督聽人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時,竟忍不住拍案叫絕:“奇才!真是奇才!”執(zhí)教老師在學生練習表情朗讀的基礎(chǔ)上,提問:這句話寫的是都督,與王勃有沒有關(guān)系?從而理解寫都督,同樣是突出王勃的才氣,都督的表現(xiàn)越強烈,就越能體現(xiàn)出王勃人物特點。這時,讓學生又聯(lián)系前文,同樣是寫都督聽說王勃很有才氣,客人不敢答應都督提出寫一篇慶賀文章的要求,這兩處同樣沒有直接寫王勃,但也體現(xiàn)了王勃的才氣。這時老師提示學生,王勃最后的文章不但都督聽到了,在場的客人也聽到了,想想看,這些客人會說些什么呢?請你自己定一位客人身份,寫一寫當時自己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會怎樣說,怎樣做。學生寫話交流后,老師進行總結(jié):同學們說的都是客人,但突出的卻都是王勃的才氣,這其實是通過側(cè)面來寫人的方法,今后同學們在寫作中可以運用。
不難看出,案例一的教學是最為常見的語用遷移的教法,仿照課文進行寫話的練習,語言實踐的任務加以落實,似乎沒有不對的地方。但如果與案例二相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案例二的語用實踐更加巧妙和智慧。這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個是課堂中沒有生硬地放入與課文本身學習毫無關(guān)系的練筆,學生的練筆也是課文人物的進一步認識,起到深化文本主題學習的作用;二是方法的內(nèi)化沒有標簽式的灌輸,而是在練筆的過程中自然地得到“生成”,寫法在實際運用中能夠真正為我所用,體會文字表達背后的精彩所在;三是教師的點撥更加靈動。案例一指導“運用比喻”顯得過于寬泛,對學生寫的能力提高意義不夠明顯。而案例二教師看似漫不經(jīng)意,實質(zhì)直指核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內(nèi)在的秘密??梢哉f,這樣的語用指導不著痕跡,卻韻味盡顯,課堂有著濃濃的情趣味、語文味。
由兩則案例的比較,也在提醒我們在課堂進行語用教學,必須要注意這樣幾個點:首先,語用教學體現(xiàn)在文本學習的過程。文本是進行語用的重要載體。課堂中我們可以發(fā)揮教材的“例子”,也就是從文本中學方法,然后再進行遷移,但這樣的教學最容易讓語文教學走上“機械和乏味”的路子,將語用與文本學習自身整合,既不會讓課堂旁枝逸出,也促進對文本的理解深化,可謂一舉多得,這是我們在進行語用教學預設時最應考慮的要點。其次,語用教學要體現(xiàn)智慧的引領(lǐng)。無痕的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而無痕確實也是課堂教學非常難以達到的境界。進行語用教學,老師不能單單滿足于語用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更主要是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不知不覺地進行著語言文字實踐。這一過程是實實在在的,內(nèi)心體驗是輕松愉悅的,學習效果是明顯可見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喜歡語文課的學習,真正的語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所以,讓教法更加巧妙,課堂更多智慧,語用學習方能水到渠成。第三,語用教學能夠指向課堂生成。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立足在對文本表達的方法了解上再去進行遷移,有的只是在學生一知半解上就硬趕著學生“上架”,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若我們換一種思維,不著急地帶著學生提煉或是概括,讓學生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語用課堂也就多一些巧妙的生成。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