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圈子”?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指具有相同愛好、興趣或者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聯系在一起的人群”。
對尋常百姓而言,和同好者齊聚而成“朋友圈”,無可厚非;但對手握公權力的黨員干部來說,若是“為某個特定目標”而上下內外串聯成“牟利圈”,則必為黨紀國法不容。
官場圈子以“感情”為幌子,以“利益”為紐帶,名曰“相互照應”,實際卻是權錢交易、權位交換。其負面影響之大,堪稱官場“第一殺手”。
為此,本刊歸納整理了三種常見類型,向年輕干部傳授“跳圈”之道。
跳出“政商朋友圈”
“圈子”表現:
“政商朋友圈”就是人們常說的“官商勾結”——政商兩界人物為牟取個人利益彼此抱團,結成利益共同體:商人靠干部“撐腰”撈取政策法度外的資源和保護,干部靠商人“資助”享受奢靡生活或買官上位,通過手中權力為商人謀取更大利益。
“跳圈”之道:
公元764年,唐朝劍南道首府成都。
詩人杜甫找到一份新工作——為劍南節(jié)度使當參謀。
有一位富商敬仰杜甫的才華,同時也希望“朝中有人好辦事”,便登門拉攏杜甫。
面對請吃,杜甫總是推脫不去。
富商見“明”的不行,就暗中琢磨:莫不是詩圣好面子?
于是,他悄悄送給杜甫一床貴重的蜀錦毛毯,名曰“織成錦”。
收到毛毯,杜甫賦詩一首,托人將詩和毛毯一起退回。
詩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贈情。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贝蟾乓馑际牵骸拔乙粋€沒權沒勢的農村老頭,不能無故受此厚禮,還是把鋪蓋還給您吧,免得心里不好受?!?/p>
僅僅20個字,既道出了杜甫抵制拉攏的決心,也給足了商人面子。
見了杜詩,富商臉上一紅。
杜甫的例子告訴我們,抵制“政商圈”,必須腦中有底、心里有數、處理有度。
腦中有底,就是要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年輕干部面對任何金錢誘惑應提高警惕,切莫被“等價交換”的所謂“定理”沖昏了頭。
心里有數,就是要算清長遠“損益賬”。
春秋時期,有人送魚給魯國國相公儀休,公儀休不收。有人問:“您極愛吃魚,為何不接受呢?”公儀休回答:“正因為很愛吃魚,才不能接受啊?,F在我做國相,自己買得起魚;如果我收你的魚而違反法律,成了罪人,以后還能吃得上魚嗎?”
年輕干部當學公儀休,算好長遠“損益賬”。
處理有度,就是對商界人士的請求分類處理、從容應對。
面對商人拉攏,杜甫沒有生硬拒絕,而是巧妙闡明心意,既守住了底線,也讓對方下得了臺。
如何維持和商界人士的關系是一門“技術活”。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支招說,和商界人士交往,要于法有度、相敬如賓,而非稱兄道弟、勾肩搭背。
如何“于法有度、相敬如賓”?
對商界人士提出的合法請求,應盡力滿足。這是黨員干部服務企業(yè)的“本分”。
對商人提出的超出法規(guī)政策外的“非分”之請,應像杜甫一樣,在作出合理解釋后妥善拒絕。這就是守住底線,不稱兄道弟、勾肩搭背。
對極少數商人別有目的的拉攏,必須有禮有節(jié)地堅決抵制。這就是處理有度。
跳出“派系勢力圈”
“圈子”表現:
“派系勢力圈”主要是以地域和派系劃線結成的一種同盟關系,尋求政治權力的圈子。一些領導干部在同鄉(xiāng)、同學、朋友、戰(zhàn)友之間,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圈子之間的人結盟抱團,相互照應,并千方百計經營自己的勢力范圍,特別是千方百計把圈子中的人提拔上來,不是圈內的人再有能力也不用。
“跳圈”之道:
唐朝代宗皇帝執(zhí)政時,有一次外敵來襲,皇帝派重臣郭子儀率軍迎擊。
郭子儀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前腳一出京城,祖墳就被人刨了。
原來,權臣魚朝恩嫉妒郭子儀功績,一直將他視作競爭對手。此次郭子儀西征,魚朝恩抓住機會,派人將郭家祖墳給刨了。
消息一出,朝廷震動。
皇帝、大臣都知道,郭子儀擁有大批支持者——一旦他糾結朋黨展開反擊,輕則挑起派系大戰(zhàn),重則可能率兵造反。
當時,確有部下勸郭子儀:“揮師回京討公道?!?/p>
郭子儀卻說:先平邊患。
看到郭子儀回來,代宗試探地問:“你家祖墳被刨了,你都不生氣?”
郭子儀淚流滿面:“我長期率軍征戰(zhàn),不能制止部下將士損壞百姓的墳墓,現在別人挖了我的祖墳,也算是上天的懲罰。”
聞言,滿朝文武才松了一口氣。
面對“派系圈”,一些年輕干部能找出一大堆“入圈”理由——繞不開感情、怕得罪領導同事,喜歡結交“朋友”……總之就是一句話:要拒絕“派系圈”,很難。
而縱觀郭子儀一生,雖身處派系林立的封建朝堂,卻始終未加入、組織任何派系。他是如何做到的?
因為他守住了三條“邊界”——
第一條邊界是區(qū)分好公共權力和個人利益的關系。
郭子儀雖身居要職,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權力是用來為國家、百姓謀福利的,而非自己結黨營私、排擠異己的工具。
第二條邊界是區(qū)分好工作大局和職業(yè)競爭的關系。
郭子儀在任時,不少權臣都將他視為對手。面對挑釁,郭子儀沒有進行還擊,而是處處忍讓退避。
他為何忍得???因為郭子儀明白,國家穩(wěn)定那是大局,自己委屈那是“小事”,個人小事必須服從國家大局。
第三條邊界是區(qū)分好工作人脈和個人交際的關系。
作為三朝元老,郭子儀人脈遍布軍政各界,若是他為一己私利振臂一呼,恐怕無人能敵。
但是,郭子儀對自己的交際圈始終有清醒認識。身為手握大權的“國家干部”,個人交際等同于工作關系,因此,一切人脈都要為公所用。
正因為嚴守三條邊界,郭子儀不僅團結了不少對頭,還為唐朝中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
跳出“行業(yè)同盟圈”
“圈子”表現:
“行業(yè)同盟圈”主要是指一些特殊行業(yè)的干部為了達到“資源共享”而形成的一種圈子。特別像石油、能源、金融、交通、醫(yī)療等行業(yè)和領域,圈子成員易結成攻守同盟,利用行業(yè)資源、自身職權和工作便利,違法違規(guī)操作,謀私“自肥”,表現為集體犯罪、群體犯罪和大量的串案窩案等。
“跳圈”之道:
在我國四大名硯中,廣東端州(今肇慶)生產的端硯名聲最甚。北宋時,端硯就已經成為朝廷貢品,不少名流貴族競相收買,用來巴結權貴。
因為“行情”看好,當地官僚便勾結起來,壟斷端硯生產,同時虛報朝廷貢賦標準,增加硯臺征收量,形成端硯行業(yè)的“同盟圈”。
很久以后,當地知州“換屆”——新任知州是一位京城來的官員。
“又來了個貪污端硯的?!睂@位新官,當地百姓一開始并無好感。
而隨后發(fā)生的事,卻改變了人們的看法。
新任知州赴任后,立即放出話來:“從本人赴任到卸任回京,絕不帶走一塊端硯!”
他兌現了承諾。一上任,他就明示:本府征收端硯,一律以朝廷貢賦限額為準。三年任職期間,他拒絕了州縣官吏和商人“饋贈”的端硯,還嚴令同僚不準以朝廷之名貪污端硯。
這位知州卸任回京時,真的一塊硯臺也沒帶走。
“真是一位清官!”當地百姓贊嘆。
這位知州大人,正是歷史上著名的“包青天”——包拯。
包拯的“跳圈”之道,有三點值得年輕干部學習——
明示立場,樹立輿論。包拯一赴任就明示同僚:自己絕不貪污一塊硯臺。他這樣做,就是通過昭告天下,讓自己占有輿論優(yōu)勢,懾阻行賄拉攏之人。
年輕干部初到崗位時就應學習包拯:在合理時機、以合理方式明示自己拒絕“圈子”的態(tài)度,以免日后困于上級和前輩情面,“欲拒還羞”。
克己奉公,以己服人。包拯拒絕了同僚和部下送給自己的硯臺,通過抵制非法個人利益,和“同盟圈”劃清了界限。
年輕干部應謹記:“圈子”的拉攏是持續(xù)而無孔不入的。因此,光說說還不能抵御“圈子”,你必須像“包青天”那樣,在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做到言行合一。
善用底線,妥善拒絕。為抵制“行業(yè)圈”拉攏,包拯明確了一條“底線”:全部端硯貢賦都必須按朝廷規(guī)定限額來增收。在面對他人饋贈之時,他也以“乃限額之外”謝絕。
面對“行業(yè)同盟圈”的拉攏,年輕干部常常找不到合適理由拒絕。實際上,他們忽視了一條最好的理由:政策規(guī)定。
找托詞抵制“行業(yè)同盟圈”拉攏并不難,只要你嚴守政策和法律規(guī)定的底線,并有禮有節(jié)地傳達給拉攏者,相信不少人就會知趣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