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花
民俗館
皮囊。
灰黑色,銹滿了塵土,長得像胃,鼓鼓的。也不是很大,似乎是一只羊腿的皮褪下來做的。銜接處用針線折褶縫好,不甚平整,略微粗糙。但針腳是細密的,一種人字形的針紋,手術大夫也用這種針法縫合皮膚??谌π。s摸拳頭大,拴著一截古舊的皮繩。若是忽略掉顏色的話,就像一枝枯藤上連著一只老枯皺巴的葫蘆。
也有很大的皮囊,一只羊整張皮地囫圇剝下來,四蹄部位留有口,綁起來就好了。我見到那樣的大皮囊,不是盛水盛酒,是羊皮筏子上的,顏色黃亮,比這只皮囊豁亮好看。想起來也不忍心,羊活老了,褪下皮囊給我們用。我們怎么這樣貪婪。
這只皮囊實在是簡陋,連內(nèi)膽也沒有。光陰太久,它自己活得丟盔棄甲,神髓全無,真正只剩下皮囊了。大概是誰家里掛在墻上的舊物件,被灰塵吞噬成這個憔悴樣子。
羊皮剝下來,撒了石灰,熱熱的用木椎敲捶生皮,使皮變得柔軟堅韌,從而變成縫制皮囊的材料。還有一種辦法,把羊皮泡在硝水里,慢慢腐熟,撈出來后,撒上草木灰,反復鞣。然后鋪平了,刮,碾,慢慢把一張皮子鞣制柔軟,粗布一樣的,抖一抖簌簌響。
我爺爺有個煙灰色的羊皮煙袋,挼好的細羊皮,用極細的皮條子縫好。巴掌大的一塊羊皮剪成細細的穗子,縫在煙袋底子,索索吊吊,有股子柔韌好看勁兒。袋口系了一根細皮條辮子,綴著兩顆瑪瑙珠子,水紅水紅的。我們的日子過得粗疏而多流徙,舊東西都失散了。倘若爺爺?shù)哪侵粺煷€在,也該是一件精美的獨一無二的老物件了。
縫好的皮囊,是日子里不可缺少的器具。打水提在手里,出門掛在馬上,用完了掛在窗子底下。風在屋檐下溜來溜去,皮囊輕輕吹著口哨,颶颶,颶颶……
這只灰黑的皮囊太老了,老得一臉皺巴,似乎拍一巴掌就會碎成齏粉 。它的頸部短粗,被日子磨得黯然無光??谌σ才f得只剩一痕,連耳環(huán)都逃離了囊身,不知道哪里去了。只有那一截皮繩做的索帶還在,草草挽在口圈上,粗疏潦草。
可是呢,唯有這古舊,唯有這滄桑,才一點一點滲出過去的時光來。倘若日子里都是新東西,舊物件都尋不見了,那是多么蒼白倉促的光陰啊。
鄉(xiāng)村的日子是這樣,亂花漫上窗臺,貓兒臥在氈靴,狗銜著骨頭,老人低頭收拾背簍。院落里暖和的日光,鋪了一地。慢一些,靜一些,惜物一些。一輩子,只夠用一只皮囊,只夠用一口鐵鍋,只夠想念一個人,就好了。人和自然,索取得少一些,便可化干戈為玉帛。
皮繩。
皮繩也衰老不堪,筋骨都散架了,一指頭就可戳穿。三股合擰的繩子,原本是緊緊纏繞成一根的?,F(xiàn)在不行,人老力氣散,繩老骨架散。這一散,就松懈成三股,松松垮垮的,凌亂癱軟。有幾處都磨得皮皮索索,快要斷了。古話說,繩打細處斷,冰在薄處裂。萬事萬物,都有自己最薄弱的內(nèi)心不可碰觸。
其實人一輩子,無非也是小心翼翼呵護著內(nèi)心最薄的弱,不敢觸及。燈下黑,大概也是自身的示弱。
這一盤老皮繩,老得不能捆柴禾了,也不能駕轅拉偏繩了,連綁個黃草恐怕都要斷哩。真正是老得不能動彈了。它就把自己盤在這兒,像一捆問號,提醒你身體里的薄弱。
做皮繩,一定是鞣制好的牛皮才行。單股牛皮條不能成繩,叫皮條子。拿來系靴子帶啦,系在皮囊上啦,系在刀鞘上啦什么的。小有小的用處。再寬些長些的,也就是拴個背簍的背帶,背東西的繩子。雙股的牛皮擰繩,叫細皮繩,拿來捆一下黃草青草,拴牛拴羊。三股和五股的合繩,才叫皮繩,也叫大繩。
一盤大繩,耗費的牛皮那可多了。沒有三張五張恐怕是不夠的。新合出來的皮繩,要用牛油滲透,拿到火邊烤,然后不斷盤繞揉搓,拿粗布捋,反復如此,皮繩才算挼好了。挼好的皮繩就牢牢束縛住日子里的各種散亂。割了麥捆,一個一個摞在牛車上,摞成麥草垛。一盤好皮繩,呼呼從空中飛旋,把一車麥捆緊緊捆綁結(jié)實了,走多么坑坑洼洼的路都顛簸不散架。搬遷時,多么笨重的家具,被皮繩一捆,牢得很……
冬月天閑了,皮繩上涂了牛油,掛在雜屋的墻上,能曬到陽光的地方。這盤皮繩,就一口一口啜飲著陽光,捆上一捆滿世界流浪的寒風,漸漸蟄伏入夢。
總是固執(zhí)地認為,一蓬好皮繩,柔而烈,定然暗藏著化骨綿掌的好功夫。
木頭獨輪車。
乍然看上去,挺樸實笨拙的。細細看,沒有一根鐵釘,都是木頭,點線面鉚起來,技藝真高。
前面和兩旁以攔著木板,當做車廂,也不高,頂多一尺過些。后面敞開著,物件都從后面放在車上。至于乘坐人,大概是不會的,過于簡陋。倘若有人硬是要坐上去呢,車前部的橫木板可以扶手,古時叫做軾。我們叫得隨意,攔板子。
車轅短,微微彎曲,楸樁子也沒有,不是牛拉車,是人力車。也就是家里隨便拉個東西,往地里運送個種子工具什么的。日子里的散亂,都被車子運走。車轅下緊靠著欄板子的地方,豎著鉚了兩根細木頭,不甚長。拉車的時候,細木頭也沒事可干。車隨時停下,車轅往下壓,細木頭就支撐著車廂絕不會翻掉。獨輪車嘛,穩(wěn)定性差一些。
插銷反鉚結(jié)構的獨輪轱轆,是整個一塊木頭裁成的,銹了厚厚一層塵土,看不清原來的顏色。車轱轆中心有圓孔,木軸穿過。應該少了一塊木頭,叫軔,是車子走下坡路的時候,阻止車輪飛速轉(zhuǎn)動的一塊木頭,不至于拉不住滾了山洼,相當于剎車。
舊時光里的木匠真是有大智慧。力學,機械學,木工,樣樣都通曉。我圍著木頭轱轆的車轉(zhuǎn)了幾圈,車子粗笨是粗笨些,但結(jié)構精巧得叫人無懈可擊。榫鉚結(jié)構的物件,自有一種天衣無縫的氣場,堅韌,飽滿,筋骨相連,看著可真是痛快。
如今速成的匠人,怕是再也做不出這樣的手藝,打個書柜幾年就散架了。手藝這件事,還是要扎實才好。只不過扎實的東西是越來越少了,浮躁而粗疏的東西填滿了日常光陰。
舊物件留著,就是為了與遠去的日子相逢。那一團斑駁生銹的舊時光,雖說只是叫人懷念,不會向往,亦不愿意溯了時空回到那個年代。但人生就是一場相遇,現(xiàn)在的,未來的,都容易相遇。只有過去的,是最難遇到的。倘若有一天,我們連舊物件都遇不見了,那也未免太不像話了吧。
木頭馱桶。
一只灰白,一只蒼黑,實心實意過日子的樣子。從蓋子的顏色上看,應該是原配的一對兒,只是木質(zhì)不一樣,不是同一種木頭做成的。蒼黑的那只,木質(zhì)差一些,紋理虛疏,被日子和水蝕得快要散架了。水漬的痕跡一坨一坨滲進木紋里,呈現(xiàn)一種枯瘦的衰老之象。似乎吹過去一陣風,鐵箍撒開,馱桶就會花瓣一樣裂鋪開來。
灰白的這只,木質(zhì)明顯要好,細密的木紋尚且可辨,沒有水漬,沒有塵污,看上去還是干練緊湊的樣子。木板表面亦不粗糙,灰白的顏色里略略摻點兒赭色,有些深邃,一種勤勞持家的顏色。無論質(zhì)地如何,兩只馱桶還是陪伴老了,安靜地立在屋角,緊緊靠著,像兩只鳥兒,收攏著翅膀彼此取暖。一輩子馱水,骨子里落下了寒涼的病根子。
馱桶上的蓋子邊緣,都掏開一個拳頭大的洞,不知道做什么用?;蛟S是讓水瓢的把兒從洞里伸出來。我老家的馱桶,都沒有蓋子。小時候天還未亮,馱水的人和牛就從莊門前走過去。一路走,一路從馱桶口灑著水花,牛背上濕濕的。到了冬天,那條取水的路上薄薄結(jié)了一層冰,都是桶子里灑潑出去的水花。我老家有大河,水多,隨便灑揚些也沒關系。大概缺水的地方,就要蓋嚴實蓋子,萬萬不可一路灑潑。
就算老了的馱桶,依然笨拙沉重,女人是抬不動的。馱水這件事,必須要男子才行。自然,家里養(yǎng)著的毛驢啊,黃牛啊,都得天天馱水。舊時光的日子,也實在辛苦,除了懷念,是沒有人想去嘗試一下那時的生活。
一頭慢吞吞的老牛,馱著沉重的木桶,吱呀,吱呀,吵醒了樹上的喜鵲。水滴濺落,亮晶晶的,清晨的時光就落在牛背,落在路邊青草上。路邊花開,可緩緩歸矣。
有時候非常累,凡事也不那么詩意,就免不了想起幼時的歲月來。壘石燒土豆,狗在莊門口撒歡,馱水的牛一顛一簸吱呀而來,吱呀而去。趕牛的人,手里拎著一截樹枝,腳走在黃土路上,哼著一兩聲秦腔,走腔跑調(diào)的。
若是說鄉(xiāng)村光陰是草木馥郁的味道,那么這對馱桶,便能讓人聞到清水飛揚的早晨。紅塵最難抵御的,不是相思,而是鄉(xiāng)愁,尤其是有了點年歲之后。馱桶不過是藥引子,叫人把故鄉(xiāng)想得死去活來,眼淚汪汪。
拋石繩。
黑白兩種羊毛編織的。繩索的花紋是對折紋,很講究。末梢還挽著紅纓穗子,大概是一個牧羊人的心愛之物。繩索編結(jié)得精密細致,亦是牢固的?;y一波一波傳遞上去,很耐看。石兜的圖案編成了菱形,黑色白色穿插交錯,黑白分明,猶如晝夜。一端是紅纓子,一端是個扣兒。
拋石繩做什么用呢?驅(qū)趕牛羊。更早的時候,也拿來打狼。牧羊人的衣兜里,揣著比雞蛋小一些的石子。羊群亂跑的時候,取出石子,包在石兜里,對折好繩索,一端扣在手指上,然后猛烈地甩。一圈,兩圈,嗚嗚,嗚嗚,嗚嗚,至少也甩五六圈,趁著勁兒猛然松開紅纓子的那根繩索,石子就飛向遠處。
石子有時候打在山坡上,有時候打在羊群前面的石頭樹木上。不能打在羊身上,太疼了。這么一驚動,羊群頓然明白主人的心思,就不胡亂跑了,按照主人指示的方向找草吃。至于打狼,就一定要打在狼身上。狼冷不丁挨這么一石頭,轉(zhuǎn)身拔爪而逃了。好漢不吃眼前虧,狼很聰明。
一生忙碌折騰老。老了,就安靜下來,把心交給銹跡斑斑。那些被遮蔽的往事,不慌不忙隨著塵埃落下去。貌似寂然不動的舊物件,卻含藏萬有。但凡人間事,荒涼的暖和的,各種因緣際會,哪一樣短得了它們呢。
彩陶館
最初的陶,還是素陶。紅褐色,一種幾近天籟的顏色,純凈,自然,似乎散發(fā)著微弱的泥土氣兒,似有似無,淡淡的。也有灰陶,風塵仆仆,在光陰里走了幾千年,走到我們面前,撣掉身上的土,那樣飽經(jīng)滄桑的樣子。倘若可以輕輕敲一下,會是怎樣的聲音呢?低沉啞音,帶著水色的塵土之音吧?
遇見素陶,是遇見人類光陰深處的記憶。或者說是痕跡,太遙遠了啊。雙耳罐也就罷了,還有三耳罐。甕也有,釜也有,連鳥形壺都有呢。素陶真?zhèn)€兒古樸,甚至有些稚氣,像小孩子們隨手捏出來的形狀,撲面是親切而原始的味道。那些漩渦的紋,葫蘆形網(wǎng)魚紋,繁密優(yōu)美,是怎么繪上去的呢?也有繩紋,是不是直接拿繩子壓印上去的呢?我不知道。只有古人洞悉這一切。
沒有兩件素陶是相同的。柔潤純凈的細土,澄澈的清水,從先民們手中堆塑起來一枚器皿,捏出自己心里的造型。無參照,亦無復制。罐不是很圓,稍微有點扁,但飽滿得像一朵花骨朵。甑的表面也不是很細膩光滑,水波紋斜斜歪歪的流暢柔和,似乎隱約有潺潺水聲纏繞。壺口些微粗糙,都不怎么平整哩。雙耳罐的左耳朵高一些,右耳朵低一些,看上去笨拙可愛,忍不住撲哧笑出聲來。
這些古拙的陶器,都是先民們的生活用具,拿來盛水,存放糧食,儲藏美酒。每一樣古陶身上,都會有磕磕碰碰的光陰印痕。河邊舀水的時候,陶罐碰到石子,留下石頭的痕跡?;鸲雅赃厙寰频臅r候,陶罐留下牙齒的痕跡。兩只陶擠在一起的時候,留下彼此取暖的痕跡。這兒一個豁口,那兒蝕掉半條菱形紋。都不要緊,人類的文明,就是在這些懵懂樸拙的古陶里生長出來的。人和自然,相依相存,陶是最好的原始光陰的記憶。
泥土生萬物,萬物土中生。是誰先燒出了第一尊陶?這個人該是人和神之間的對話者吧?他的思想和腳步,都在大野里疾疾奔走。大地之上,素陶盛開。
素陶的美在于質(zhì)樸,是煙熏火燎的人間味道。而彩陶的美,則是絢爛的,似乎沒有煙塵氣息,高貴而具有神性。
彩陶的陶面,要光潔溫潤一些。底色是橙黃,稍微滲進去一點點褐紅,若有若無的那種朦朧。彩繪的顏料,都是天然礦物研磨而成。赭紅呀,青黛呀,黑白色呀,都繪制到陶器上,花朵一樣的圖案都紛紛綻開,鮮艷而精美?;【€紋,鋸齒紋,三角紋,蛙紋……每一樣彩繪的花紋,應該都依附著先民們的一種心中愿望,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線條一波一波打起漩渦,柔韌的延伸相聚。而這相聚的花紋背后,一定是有心意的。時光這么遙迢,遠得讓人想不起來曾經(jīng)的心意。
喜歡一只人面的陶。兩眼之間的距離有點遠,目光是仰望的。鼻孔嘴巴也微微朝上,你感受到一種純粹的歡喜和好奇。這種表情,叫人覺得愉悅而心生感恩。原來時光里的美,可以傳遞這么久。就算不說一句話,依然能撲進你的心扉,不離不棄。
還有一只折線紋高耳彩陶壺,中間的開口有點扁,稍微大一些。圍著這個口,周圍又開了四個小口,像長出來的四只小獸的犄角,高高挑著,樣子極為奇特。為什么呢?大概,是遠古時期各個部落之間結(jié)盟的時候,用這個壺盛酒,部落首領們捏一根管子,同時從壺里吸酒,表示同心協(xié)力吧。否則,它要這么多小口干什么用呢?
有一只渾圓的罐,彩繪著繁復絕倫的漩渦,赭色,褐色,灰黃色,雜糅在一起交錯旋轉(zhuǎn),天地初開,混沌漸分的那種感覺。定定兒看那漩渦,目光卻眩暈起來,是乾坤充滿玄機的漩渦,是風吹云霧水氣交融的漩渦,是大自然浩瀚渺茫的神秘漩渦。這遠古的圖案,你我怎能破譯。只是踮起腳尖看一眼罷了。
陶是塵土的花朵,一枚一枚,美得叫人收攝了心意,不敢喧囂,怕驚擾了它一世清夢。若是來看它,也要素衣芒鞋,心懷敬畏才好。世間有些美,都只是偶然經(jīng)過的相遇。只是多看了一眼,不言說,但心已臣服。
牛族博物館
在古代,牛是財富和力量的象征。我總是固執(zhí)地認為,牛是上天對人類的恩賜。不是人類馴服了野牛,而是牛族憐憫人類的辛苦,下凡來幫一把的。耕田,拉磨,馱運,牛負擔起最苦最重的活兒,騰出人類來休閑一會兒。牛族這么苦,若說怨言,大概也是有的,太累了。只是不會說話而已。也許會說,只是我們聽不懂,牛族們彼此懂得。
黃牛,水牛,牦牛,野?!W鍌儚臅r空里一路趕來,相聚在一起,蹄印花瓣一樣印在塵土上,窸窸窣窣走動著,交談著。我聽見月光落地的聲音,叮當作響。一地銀霜一樣的月光里,牛族們齊齊長哞。
唐朝的牛照樣是肥碩的,華麗而張揚,前肩寬,臀高,蹄腕闊,牛角拔起,昂首傲視,胸臆里長長哞一聲。那聲音,該是有著薰衣草的顏色,淡紫色,一種高冷傲然的色澤。
漢代的彩陶耕牛,要樸素很多。他們是從泥土里一躍而起的,有些沉重的褐黃色澤,連身上的灰塵都沒來得及抖一下。漢陶耕牛體軀均勻而頎長,呈圓筒狀,肌肉飽滿,目光樸實低調(diào),甚至有些疲倦。歲月積攢到一定的長度,磨損掉了犄角。殘缺的牛角下,只有禿禿的耳朵。脖頸朝前伸著,似乎還在耕田拉車,還在勞作中。它們沉默寡言,大概不會長哞的,累極了,就低低叫一聲。這聲音,完全是土黃色,素淡而本分,背負著光陰沉甸甸射來的箭。倘若背上飄來鞭梢,閃電一樣的疼,從全身戰(zhàn)栗而過。無論多疼,都要忍住眼淚干活。車總是要拉的,地總是要耕的,糧食總是要馱的。生命輪回,轉(zhuǎn)世成牛,就擺不脫牛的命運。
北齊的彩陶牛,似乎是野性的。彎彎的牛角高高挑起,昂著頭,目光凌厲挑釁,大眼睛短嘴巴,寬臉上套著籠頭。腿細,肩闊,碩壯高大的體型。牛身是赭色的底子,隱隱泛著紫紅,上面銹滿了泥土的斑點。這是一種高貴冷艷的色澤,溫暖而荒蕪,親近而遙遠。從牛背上束縛的革帶來看,也許是戰(zhàn)場上的牛吧?鉚釘,皮革,以及它狂野的姿態(tài)。似乎角號吹響,它就飛馳而去,誰也追不上。
宋朝的醬釉臥牛,看上去溫順一些。它臥著,脖子卻使勁兒朝前探,脖頸拉得長長的。它的牛臉也那樣長,嘴巴也是長的,只有牛角短一些,像兩把尖刀。它臥著,努力要站起來的姿態(tài)——并不是懶,而是疲憊了,只稍稍休息一下,又要去干活兒。牛的世界里,沒有閑的意思。連那一身醬色,也是晶瑩通透的質(zhì)樸老實。
遼代的三彩牛拉車。牛的樣子挺笨拙,神態(tài)憨憨的,不夠細膩精致,都有些粗糙模糊哩。但一身金黃的顏色,閃著絢爛的美。它拉著帶蓬的牛車,翠綠翠綠的車頂上雕刻著耀眼的金色鳳凰。車轅上雕刻著深綠的龍頭,駕車人綠袍黃帽,手揚牛鞭。這樣奢華的牛車,該是宮廷里的吧。夜讀清少納言,她說,坐著牛車去看杜鵑花,一路揀了美麗的花朵插在車篷上,連牛背上也有花瓣落下,風情有趣得很。無端的想,她坐的牛車,肯定沒有這輛華麗吧?
最喜歡一尊隋朝的青釉牛拉碌碡。一頭小牛,尖尖的犄角,短短的耳朵。前肩上套著繩子,身后拉著碌碡。拉著碌碡也就罷了,背上還臥著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兒。這樣負重的小牛,該是沉重怨艾的吧?其實沒有。小牛的嘴巴闊闊的,笑著的模樣兒,滿臉歡喜,連眼睛都笑得瞇起來。背上的小孩兒揚起小手兒拍打牛背,亦是歡天喜地的樣子。牛犢子和小孩子,表情和諧輕柔,叫人忍不住喜歡。那層淡青泛黃的釉色,透著澄澈干凈的色澤,玉石一樣的質(zhì)地。天地之間,善良就是這個樣子。愛也是這個樣子。禪心如雪,也是這個樣子。
牛是這樣的一種動物,沉默,淳樸,辛苦,努力,踏實。最好的品質(zhì),它都有。為牛建一座博物館,是對它最大的贊美和祝福。塵世就是一場奇遇,人遇上牛,牛遇上堅毅,大自然遇上美麗。
責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