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莉 劉靜民 鄭秀瑗 王并舉(.清華大學 北京 00084;.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00094)
基于不同評價方法的肌肉衰減癥患病率的研究
唐智莉1劉靜民1鄭秀瑗1王并舉2(1.清華大學 北京 100084;2.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100094)
為探討不同評價方法下肌肉衰減癥患病率的差異性及原因,本研究對1002名受試者的肌肉含量、握力、反應能力、30秒連續(xù)坐起、6米步速進行測試,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非參數(shù)檢驗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以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推薦參考值得到的肌肉衰減癥患病率男性為1.33%,女性為0.15%,基于同性別年輕人群得到的患病率男性為3.00%,女性為0.30%,基于研究人群得到的患病率男性為6.33%,女性為6.84%。肌肉衰減癥組與非肌肉衰減癥組在反應時間、30秒連續(xù)坐起次數(shù)、3米折返起立走計時時間測試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以研究人群為參照人群得到的患病率高,可以將反應時、30秒連續(xù)坐起作為肌肉衰減癥的新篩查指標,進一步完善肌肉衰減癥的診斷。
肌肉衰減癥 評價方法 患病率 體成分
據(jù)最新人口老齡化預測報告,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將會突破4億,占總?cè)丝诘?0%。這種重度老齡化社會將會給處于經(jīng)濟轉(zhuǎn)型重要時期的中國帶來沉重負擔,一方面我國勞動人口存量迅速下滑,另外一方面醫(yī)療支出快速增加。因此,維護好老年人的身體功能能力已經(jīng)成為了體育學界、醫(yī)學界的研究熱點。肌肉作為人體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其衰減程度直接關乎老年人身體功能能力,進而影響老年人日常生活質(zhì)量。相關研究表明,健康青年人全身肌肉總含量大約占自身體重的35%-40%,到70歲時,肌肉含量大約下降30%左右。隨增齡出現(xiàn)肌肉質(zhì)量、肌肉力量以及身體活動能力全面衰退的慢性病癥稱為肌肉衰減癥。它不僅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風險,還與骨質(zhì)疏松、腰肌勞損、關節(jié)炎、Ⅱ型糖尿病有密切關系。
對于老年人而言,下肢肌肉功能以及神經(jīng)支配能力對老年人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更為直接。縱觀國內(nèi)外研究,雖然國際上肌肉衰減癥工作組已經(jīng)給出了肌肉衰減癥的相應的參考值,但是基于不同參照人群得到的患病率截然不同。另外,多數(shù)研究只關注了60-69歲這一年齡段的老年人,而目前我國7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關注高齡老人的健康更有利于減少失能老年人數(shù)量。因此,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基于不同方法下肌肉衰減癥的患病率,篩檢出更多地患病人群,以期更及時有效地采取相應的干預手段延緩肌肉衰減癥的發(fā)展。
表1 研究對象概況一覽表
表2 1002名受試者基本情況一覽表
2.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有2個來源,一部分是來源于國家與人口健康科學數(shù)據(jù)庫人體成分數(shù)據(jù)集,另一部分來源于北京、上海、南京某些居民社區(qū)測試數(shù)據(jù),具體情況見表1和表2。
2.2、測試方法
2.2.1、全身骨骼肌含量測定
2.2.2、采用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BCA-2A型生物電阻抗身體成分測試儀對受試者進行測試。受試者雙手自然握住測試手柄,雙臂張開與身體兩側(cè)成30度左右的夾角,雙眼目視前方,不要說話不要動,保持上述姿勢約1-2分鐘即可。
2.2.3、上肢肌肉力量測試選用國民體質(zhì)測試方法,即握力。儀器采用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體質(zhì)測試5000系列CSTFWL。
2.2.4、下肢肌肉力量測試:采用30秒坐起作為測試下肢肌肉力量的方法。儀器選用無扶手43cm高的座椅以及秒表。測試時,受試者坐在高度為43cm、無扶手的椅子中間,后背挺直,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聽到“開始”的口令后,自行起立,然后坐下,再起立再坐下,循環(huán)往復,記錄30秒內(nèi)連續(xù)做起的次數(shù)。
2.2.5、反應能力測試:反映神經(jīng)肌肉協(xié)調(diào)性及快速反應能力的指標。儀器選用同方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體質(zhì)測試器材5000系列CSTF-FY反應時測試儀。測試方法:測試時,受試者中指按住”啟動鍵”,等待信號發(fā)出,當任意信號鍵發(fā)出信號時(聲、光同時發(fā)出),以最快速度去按該鍵;信號消失后,中指再次按住”啟動鍵”,等待下一個信號發(fā)出,共有5次信號。受試者完成第五次信號應答后,所有信號鍵都會同時發(fā)出光和聲,表示測試結束。測試兩次,取最好成績。該儀器既可測試到受試者的第一反應(聽到聲音抬手),又可測到第二反應(神經(jīng)指揮抬手去按發(fā)出信號的鍵),它是反映神經(jīng)肌肉的快速反應力、神經(jīng)肌肉控制力、和協(xié)調(diào)性;
2.2.6、步速測試:6米步速測試是反映老年人的下肢力量以及發(fā)生跌倒的概率。儀器選用清華同方健康科技(北京)體質(zhì)測試器材5000系列CSTFBP。測試方法:測試時,受試者在聽到口令后,以正常步速向前走6米,到6米處時儀器會發(fā)出“滴”的一聲,此時測試者記錄數(shù)據(jù)。
圖1 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推薦的診斷流程
2.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非參數(shù)檢驗。
3.1、不同評價方法下的患病率
根據(jù)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給出的關于肌肉衰減癥的診斷流程、推薦診斷參考值以及診斷參考值的確定方法,總結出共有3種方法。在肌肉含量方面,采用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提出四肢肌肉指數(shù)(ASMI/kg/m2)低于同性別年輕人群平均值減去2個標準差和低于研究人群20%的方法。
方法1: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給出的推薦參考值;
方法2:基于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體成分數(shù)據(jù)庫,肌肉含量診斷參考方法為四肢肌肉指數(shù)低于同性別20-40歲年輕人群均值減去2個標準差,握力為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推薦參考值;
方法3:基于研究人群體成分數(shù)據(jù)庫,肌肉含量診斷參考方法為四肢肌肉指數(shù)低于研究人群20%,握力為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推薦參考值;
表3 基于不同參照人群的ASMI(kg/m2)參考值
不同國家地區(qū)的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提出了不同的肌肉含量診斷參考值,針對研究界在這一點上的爭議,本研究運用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推薦的診斷參考值計算方法,以方法1(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推薦參考值)得到的肌肉衰減癥患病率男性為1.33%,女性為0.15%,以方法2(基于同性別年輕人群為參考人群)得到的肌肉衰減癥患病率男性為3.00%,女性為0.30%,以方法3(基于研究人群為參考人群)得到的肌肉衰減癥患病率男性為6.33%,女性為6.84%。從上表中明顯可以看出,基于亞洲肌肉衰減癥工作組推薦參考值得到的患病率最低,基于研究人群得到的患病率最高。
3.2、肌肉衰減癥組與非肌肉衰減癥組的差異性比較
以下指標經(jīng)過Kolmogorov-Smirnov正態(tài)分布檢驗后P<0.05,沒有通過正態(tài)分布檢驗,所以采用Mann-Whitney 檢驗比較組間差異。結果如下表4??梢钥闯龌疾〗M與非患病組相比較,肌肉衰減癥患者組的在握力、30s連續(xù)坐起次數(shù)、ASMI方面的平均值低于非肌肉衰減癥組,差值均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肌肉衰減癥患者組在反應時間、TUG和6米步行時間方面的平均值大于非肌肉衰減癥患者,二者差異具有非常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肌肉衰減癥組與非肌肉衰減癥組的差異性比較
4.1、肌肉含量診斷參考值的確定
不同的測試手段下,依據(jù)的診斷參考值是不同的。肌肉含量的測量方法有磁共振成像(MRI)、計算機斷層掃描(CT)、超聲法、雙能X射線(DXA)、生物電阻抗法(BIA)等,從精準度和經(jīng)濟成本兩方面來考慮,DXA和BIA是目前評估肌肉含量較為常用的測試方法,已經(jīng)被用于很多流行病學研究中。其中,DXA雖然在國內(nèi)外的肌肉衰減癥評價中應用較多,但是測試原理決定DXA是骨骼測量中的金標準,但肌肉和脂肪仍然基于模型推算。和BIA相比較,它的經(jīng)濟成本是BIA的4-5倍,且有輻射性,所以不適用于老年人。另外目前亞洲工作組給出的肌肉衰減癥推薦參考值是基于DXA為測試手段得出的,這一點不適用于以BIA為測試手段的肌肉衰減癥診斷。因此,本研究認為BIA為最適用于流行病學調(diào)查以及臨床快速診斷的有效測量方法,具有普測性和便捷性的優(yōu)點。
基于不同的參照人群,得出的診斷參考值不同,進而調(diào)查所得的患病率也存在較大差異。從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的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歐洲工作組和國際工作組給出的診斷參考值均是來源于以歐美為參照人群的研究,而亞洲工作組給出的參考值是來自于以香港和臺灣為參照人群的研究。根據(jù)本文研究結果,用亞洲工作組給出的診斷參考值對北京地區(qū)的老年人進行肌肉衰減癥篩查,得到的患病率遠遠低于基于大陸青年人和研究人群為參考人群得到的患病率。這一研究結果與國內(nèi)浙江大學文序等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所得到的結果一致。這說明亞洲工作組給出的肌肉衰減癥診斷參考值較低,導致了若以亞洲工作組推薦參考值為準則出現(xiàn)老年人中無一人患有肌肉衰減癥的現(xiàn)象。原因可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左右,由于大陸、香港以及臺灣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差較大,所以三個地區(qū)在那時營養(yǎng)狀況和交通發(fā)達程度大大不同,這就導致了那個年代不同地區(qū)的年輕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老年人)擁有的肌肉基礎量不同。
4.2、肌肉衰減癥診斷指標的補充
肌肉衰減癥的發(fā)生于老年人跌倒風險息息相關,而老年人是否跌倒取決于老年人在失去平衡的瞬間,下肢是否能夠及時有力地形成新的支撐面。這種“及時”和“有力”來源于兩個方面,分別是神經(jīng)對肌肉的支配力、下肢肌肉力量01。人體在自然老化的過程中,神經(jīng)肌肉協(xié)調(diào)性以及快速反應力的下降是造成肌肉含量和肌肉力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有研究報道,從25-70歲,骨骼肌神經(jīng)會減少25%-50%,特別是在60歲以后,這種神經(jīng)肌肉調(diào)節(jié)能力下降的速度加快。全身肌肉含量會發(fā)生明顯的下降,但是肌肉力量的下降要快于肌肉含量,發(fā)生時間早于肌肉含量。另外,在這個過程中,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程度大于上肢肌肉力量,有研究顯示,在70歲時,上肢肌肉力量仍可保持70%的最大力量。目前國際上對肌肉衰減癥的診斷主要圍繞肌肉力量、肌肉含量以及身體活動能力這三個方面,沒有體現(xiàn)神經(jīng)肌肉快速反應力及下肢肌肉力量的指標。本研究將受試者分為肌肉衰減癥組和非肌肉衰減癥組,經(jīng)Mann-Whitney檢驗,發(fā)現(xiàn)二者在肌肉力量和身體活動能力指標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這提示我們今后可以嘗試將這三項測試方法納入肌肉衰減癥的診斷中。本研究測試樣本量還偏少,還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補充,以便完善肌肉衰減癥的檢測方法。
5.1、結論
(1)亞洲工作組給出的肌肉含量診斷參考值是否適用于評測大陸人群值得進一步商榷。
(2)可以將反應時、30秒連續(xù)坐起作為肌肉衰減癥的新篩查指標,進一步完善肌肉衰減癥的診斷。
5.2、建議
(1)此研究樣本量還比較小,今后可以繼續(xù)擴大樣本量。
(2)由于肌肉衰減癥是一種可逆的慢性疾病,所以建議今后在研究針對篩查出的患病人群進行干預手段的隊列研究。
[1]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N]. 中國社會報,(4).
[2]Frontera W R, Hughes V A, Fielding R A, et al. Aging of skeletal muscle: a 12-yr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0,88(4):1321-1326.
[3]Lexell J, Taylor C C, Sjostrom M. WHAT IS THE CAUSE OF THE AGING ATROPHY - TOTAL NUMBER, SIZE AND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FIBER TYPES STUDIED IN WHOLE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FROM 15-YEAR-OLD TO 83-YEAR-OLD MEN[J].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1988,84(2-3):275-294.
[4]Rosenberg I H. Sarcopenia: Origi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J]. JOURNAL OF NUTRITION,1997,1275:S990-S991.
[5]Lebrasseur N K, Walsh K, Arany Z. Metabolic benefi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fast glycolytic skeletal muscle[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11,300(1):E3-E10.
[6]Landi F, Onder G, Bernabei R. Sarcopenia and Diabetes: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3,14(8):540-541.
[7]Bean J F, Kiely D K, Herman 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 power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mobility-limited older peopl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2,50(3):461-467.
[8]Guralnik J M, Ferrucci L, Pieper C F, et al.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subsequent disability: Consistency across studies, predictive models,and value of gait speed alone compared with the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J].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2000,55(4):M221-M231.
[9]Tanimoto Y, Watanabe M, Sun 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arcopenia and higher-level functional capacity in daily liv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subjects in Japan[J].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2,55(2):E9-E13.
[10]Chen L,Liu L,Woo J,et al.Sarcopenia in Asia:Consensus Report of the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4,15(2):95-101.
[11]Cruz-Jentoft A J,Baeyens J P,Bauer J M,et al.Sarcopenia: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J].AGE AND AGEING,2010,39(4):412-423.
[12]Fielding R A,Vellas B,Evans W J,et al.Sarcopenia:An Undiagnosed Condition in Older Adults.Current Consensus Definition:Prevalence,Etiology,and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1,12(4):249-256.
[13]焦偉國,周明,彭楠,等.社區(qū)老年人下肢骨骼肌肌力衰變的趨勢和特點[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05):44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