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飛
貳臣祖大壽
□劉龍飛
位于遼寧興城的祖大壽石坊
乾隆編《清史列傳》時,對明末與后金作戰(zhàn)而死的孫承宗、滿桂、袁崇煥等明將大加贊賞,稱他們是忠君報國的典范,并收錄正傳,卻在附錄的《貳臣傳》里,對投降金軍的明將大加貶損,其中就有祖大壽。被歸為貳臣的還有洪承疇、馮銓等人,洪、馮的后人都去找乾隆要求刪除,甚至拿出當年皇太極對他們先人的承諾,指責清廷有卸磨殺驢之嫌。只有祖大壽后人沒去,因為祖大壽早知道會有這樣一天,當初留下遺言不準爭辯,早就淡然接受了歷史給他的評價,原因很無奈,只因為他遇到了一個與他相知極深的敵人和恩主皇太極,讓他沒有絲毫機會擺脫貳臣宿命。
祖大壽出生在遼東寧遠城里的名門望族,父親祖承訓出任過大明遼東副總兵。祖大壽的出身,和遼東作為外族和大明勢力沖突緩沖區(qū)的地位,都決定了他和身邊的這片土地,會成為戰(zhàn)爭的焦點。
萬歷四十四年,女真人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兵反明,而祖大壽于泰昌元年被授職靖東營游擊,投身到抗金戰(zhàn)斗之中。天啟二年,后金與明朝發(fā)生了廣寧之戰(zhàn),明軍戰(zhàn)敗,努爾哈赤占領(lǐng)了廣寧,參戰(zhàn)的祖大壽退回老家寧遠,負責寧遠城防御。許是祖上保佑,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進攻寧遠,祖大壽一鳴驚人,手下將士用大炮炸傷努爾哈赤,大敗而退的努爾哈赤不久后傷重不治,八子皇太極繼位,祖大壽也被明朝升任寧遠副總兵,而總兵是袁崇煥。
天啟七年農(nóng)歷五月,皇太極以為父報仇為由再攻寧遠,這是兩人第一次正面對戰(zhàn),但從此開啟了兩人半生的糾纏。起初,皇太極在戰(zhàn)場上見到祖大壽,與之一陣拼殺,要殺死他報仇。精明的祖大壽帶領(lǐng)精兵四千人繞到敵后偷襲,金軍敗走。從此之后,皇太極對祖大壽的舉動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反轉(zhuǎn),讓人大跌眼鏡。
崇禎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祖大壽升為遼東前鋒總兵,駐守錦州。隨著祖大壽官職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都成為上至總兵、副將,下至參將、游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凌河、凌海、錦州諸城。
為表彰祖氏世代鎮(zhèn)遼的功勛,崇禎皇帝即位后,特命于寧遠城內(nèi)敕建祖氏四世鎮(zhèn)遼的功德牌坊,一時間祖家在遼東尊榮,堪比愛新覺羅家族在建州的尊榮。此時皇太極突然給祖大壽寫信,商議派遣使者吊唁明熹宗喪事,并且恭賀新君崇禎登基。
祖大壽部下都很振奮,覺得這是皇太極主動討好示弱,對于祖大壽來說,絕對又是大功一件。但祖大壽腦子很清醒,他與皇太極都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雖然從沒見面,但聞名已久,可謂相互知根知底。祖大壽明白,自己對于皇太極來說,雖然官不太大,但是遼東本地人,最主要是家族勢力龐大,家族成員手握重兵占據(jù)要地,所以自己被爭取過去,就有可能迅速瓦解遼東抵抗勢力,打開山海關(guān)進入關(guān)內(nèi)。同樣祖大壽也明白,皇太極不寫信給總督袁崇煥,而給他寫信,想讓他立功,更是為了離間他與袁崇煥關(guān)系,于是祖大壽斷然拒絕了皇太極的要求。
皇太極見離間計未成,打錦州、寧遠又兩年不下,便改變了戰(zhàn)略,于崇禎二年農(nóng)歷十月率十萬大軍從蒙古方向攻入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當時明朝軍隊主力都在山海關(guān)外駐守,袁崇煥急率祖大壽馳援北京城,并在廣渠門外與皇太極展開激戰(zhàn)。孤軍深入的皇太極怕袁崇煥與北京城內(nèi)外合擊,不得不撤軍而走,臨走時布下反間計。崇禎皇帝中計將袁崇煥下獄問罪,祖大壽既寒心又憤怒,率部東走,崇禎皇帝無奈之下讓袁崇煥寫信招回祖大壽,兵部尚書孫承宗也遣使撫慰,請祖大壽立功贖袁崇煥之罪,祖大壽又回到了關(guān)內(nèi),皇太極的陰謀又一次失敗。
崇禎三年春,后金軍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并屠城,皇太極聽說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就命令軍隊去抓人,得到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屬?;侍珮O給祖大壽侄子一所住宅,并派兵監(jiān)視,然后殺掉村里其他人,又派人送信威脅勸降祖大壽,祖大壽拒絕。
崇禎聽說這件事后,派東廠的人暗中監(jiān)視祖大壽,怕他與皇太極真有聯(lián)系,后來祖大壽帶兵打退金軍奪回永平四城,救回了侄子。有下屬建議派人去殺了侄子,斷絕崇禎懷疑,祖大壽拒絕殺侄子自保。他對部下說,崇禎皇帝非常多疑,如果他殺了侄子,崇禎反倒會懷疑他在掩飾與皇太極的關(guān)系,那樣就又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部下明白,祖大壽對皇太極確實是相知很深。
崇禎四年農(nóng)歷七月,祖大壽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衛(wèi)錦州,筑城不到半月,城墻雉堞還沒修完,皇太極大軍兵臨城下,將大凌河城包圍?;侍珮O在圍困大凌河城十天后,開始了對祖大壽的勸降工作。起初,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不予理睬。
皇太極又多次致信祖大壽勸降,加之支援的明軍又被打敗,久圍之下,城中沒有吃的,出現(xiàn)人吃人的事情,祖大壽決定詐降。于崇禎四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八,祖大壽大開城門,率眾將來到金營?;侍珮O隆重迎接祖大壽一行,兩人登壇祭天發(fā)誓。接著皇太極又為祖大壽設宴慶賀。
假投降的祖大壽向皇太極進言:自己妻子兒女均在錦州城里,趁錦州明軍不知自己已經(jīng)投降,愿把兒子祖可法等人留下做人質(zhì),然后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里當內(nèi)應,奪取錦州城。皇太極覺得此計甚好,放祖大壽去錦州城。祖大壽一回到錦州城就表示反水歸正,組織防御,抗擊金軍。遼東巡撫丘禾嘉向朝廷參奏祖大壽率部獻城投降,崇禎皇帝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駐守錦州,祖大壽感激涕零。
后金方面,皇太極也沒有放棄祖大壽,三番五次派密使前來,提醒祖大壽不要忘記以前的約定,即刻動手奪下錦州城。祖大壽以各種理由搪塞,并且多次與清軍激戰(zhàn),試圖激怒皇太極殺死人質(zhì),讓自己再沒有退路,逼自己做個忠臣,名留青史??苫侍珮O很了解他的心思,偏偏就是不給他這個機會,對留在后金軍營中的祖可法等人,一直以禮相待,并且頻繁給祖大壽寫信。祖大壽更是矛盾,在遵守承諾做叛臣與堅持名節(jié)做忠臣抉擇間倍受煎熬。
崇禎十一年農(nóng)歷十月,皇太極決定邊打邊拉攏他,親自率軍進軍錦州。祖大壽頓時來了精神,對清軍(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展開瘋狂的襲擾,打完就跑,有機會再出擊。
皇太極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自大凌河一別后已過數(shù)年。我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面。至于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上次是我釋放了將軍,如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我還憑什么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率隊與我軍發(fā)生沖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zhí)行命令,盡自己的職責,我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p>
第二天,皇太極又命令釋放抓獲的明軍俘虜,并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我在大凌河釋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F(xiàn)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沒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隨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么做,只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凌河的將帥都知道將軍是履行諾言的人?!?/p>
這下祖大壽又開始倍受矛盾心理煎熬了,他只得藏起來不露面,皇太極退兵繼續(xù)等待回信。直到崇禎十二年,皇太極始終沒有得到祖大壽的回復,于是再次進軍,親自督軍包圍松山。崇禎帝下召命令祖大壽前去支援松山,祖大壽剛剛率軍離城,清軍就占領(lǐng)了錦州,祖大壽只得跑回了老家寧遠。
這時皇太極又派遣使者去錦州告訴祖大壽的妻子,叫她以利害誘導祖大壽投降。祖大壽見到妻子后,聽了她為皇太極轉(zhuǎn)達的話頓時大怒,于是瘋狂率軍主動出擊奪回了錦州,似乎,他只能用戰(zhàn)爭來消除心魔了。
這下皇太極生氣了,覺得自己三番五次妥協(xié),只為讓祖大壽良心發(fā)現(xiàn),遵守誓言來投降,沒想到祖大壽卻不知進退頻繁偷襲。于是皇太極命多爾袞、濟爾哈朗等帶兵輪番攻錦州。崇禎十四年,皇太極親自發(fā)兵圍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lǐng)兵十三萬來援,駐扎在松山。皇太極親率部隊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總督洪承疇等被圍于松山。崇禎十五年農(nóng)歷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后投降。
三月初,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城糧絕援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戰(zhàn)也戰(zhàn)不過,逃也逃不掉,祖大壽心理防線崩潰,再也堅持不住了,于三月初八日親率部眾開城投降。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命人立刻將祖大壽送到盛京。當祖大壽跪倒在崇政殿要求處死自己以保全他忠臣之名時,皇太極走下寶座,親自將他扶起,好言撫慰:“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jīng)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歸順,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后能夠盡心盡力地歸順我就可以了?!?/p>
祖大壽無話可說,只是連連磕頭。后來他私下對家人說:“我投降一次,又反水歸正,并始終拒絕皇太極的勸降,已經(jīng)還了明朝皇帝們對我祖家的知遇之情。我第二次也不是投降,是皇太極待我確實不錯,我是不得已,為了士兵和百姓性命歸降。但我是想皇太極殺了我,以留下忠臣之名,也還了他人情,但他不殺就沒辦法了。我的確沒有自殺的勇氣,皇太極太了解我了,真是我一輩子的克星?!?/p>
此后,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祖家人鎮(zhèn)守的多地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山海關(guān)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既是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統(tǒng)率關(guān)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回信拒絕,祖大壽不但不生氣,還很高興,覺得族親中還是有有骨氣的人??上Ш髞韰侨鹨餐督盗?,祖大壽氣得三天沒吃飯。
后來皇太極駕崩,順治元年農(nóng)歷九月,愛新覺羅·福臨在輔政大臣濟爾哈朗的護送下,從盛京抵達北京,祖大壽跟隨入關(guān),離開了生養(yǎng)他的遼東大地,清人帶他入關(guān),也是為了隨時監(jiān)視他。直到順治十三年,祖大壽病死于北京的府宅,再沒能回到寧遠。
·名人軼事·
吳健雄的三個一百分
1923年,十一歲的吳健雄到離家五十公里的蘇州第二師范學校去讀書。1929年她以最佳成績由蘇州女師畢業(yè),并獲準保送進入東南大學前身中央大學。但按當時的規(guī)定,師范學生保送上大學需要先教書,服務一年。于是她進入私立中國公學任教并繼續(xù)學習。當時胡適在該校兼任校長并講授“清朝三百年思想史”課程。一次考試之后,胡適改完卷子興奮地對同在公學執(zhí)教的楊鴻烈、馬君武說:“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學生,對清朝三百年思想史闡述得這么透徹,我打了一個一百分?!睏?、馬二人聞言,也說班上有個學生總得一百分。三人分別把這個學生的名字寫了下來,拿出來一看,居然都是吳健雄。三位老師開懷大笑:“怪不得她能保送進中大呢!”
(《民國名人軼事》伍稼青編著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