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濤
惠遠老城
說起惠遠老城還要把乾隆帝當年的故事搬出來。這是新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城鎮(zhèn)化過程。
1762年乾隆51歲,西域久亂甫定。他御筆親撰的《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兩年前已樹立在殲敵之處。6年前他布置編纂的《欽定皇輿西域圖志五十二卷》是年成稿,被收錄在《四庫全書》里。一個面積210多萬平方公里統(tǒng)一的西域地圖正展現(xiàn)在弘歷皇帝的面前。這一年他已執(zhí)政27年,正當風華正茂。
這時期的地球村也經(jīng)歷著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決賽。在歐洲,英國從1760年開始工業(yè)革命;在美洲,美國醞釀著獨立戰(zhàn)爭,驅(qū)趕英國殖民統(tǒng)治,十幾年后終于成為一個獨立大國。
在萌芽中的資本主義顯示旺盛生命力的同時,中國特色的封建主義也達到它的巔峰狀態(tài)。
通過白種人傳道士進獻的鐘表、繪畫和工藝品,乾隆深深感到來自西方工業(yè)社會的巨大壓力,因此,建立強大穩(wěn)定的中國西部屏障迫在眉睫。
乾隆一方面在伊犁建立軍管性質(zhì)的軍府制,統(tǒng)轄天山南北軍政事務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哈薩克、布魯特等部;另一方面,從1861年至1780年,在伊犁河北岸建筑了九座大型軍事城堡,相互拱衛(wèi),扼中亞絲綢之路的咽喉。動蕩千年的廣袤西域終于迎來了一段統(tǒng)一穩(wěn)定的發(fā)展時期。
皇帝集思廣益一言九鼎??墒谴藭r的伊犁一片荒蕪,戰(zhàn)亂燒毀了伊犁河隔岸相望的金頂寺和銀頂寺,它們曾是伊犁政治宗教的中心。屯田的塔蘭奇農(nóng)民也逃散貽盡,進疆的軍隊后勤補給捉襟見肘。在這樣困難的時刻一下子修建九座新城,要多少人財物力?好在正是康乾盛世,清政府傾全國之力發(fā)展西域,就像今天各省市援疆建設一樣。
首任伊犁將軍明瑞立刻大興土木。其中惠遠城1762年始建,它(老城)距離現(xiàn)在的伊寧市40公里,1764年基本竣工,乾隆親賜其名。在這個滿族人稱之“大城”內(nèi),有東西南北大街并大小巷48條。城市正中是鼓樓,東北部是將軍府,府前有演兵場。城東南部為滿州八旗官兵住所,駐有軍府官員及滿營軍隊家眷2萬多人。全城有房屋10700間。
惠遠周邊50公里范圍筑有寧遠、綏定等另外8座城池,分別駐扎了滿營、錫伯營、索倫營、厄魯特營、察哈爾營、綠營等軍隊。惠遠城聳立中間地帶,成為伊犁整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在中亞廣闊的荒野中,建立集軍事行政經(jīng)濟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群,而且時間短數(shù)量多,堪稱世界史上的絕筆。在中國歷史上西域從來沒有像此時這樣強大統(tǒng)一,反映了清朝前期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古城遺址
馬車快到老城時,在路口灌溉渠的小橋旁見一水泥碑書寫著:“惠遠古城遺址,癸酉年春”。此碑距惠遠老城北墻500米,250年多前的老城遺跡赫然展現(xiàn)。
放眼望去,城邊的伊犁河面有200多米寬,洶涌的河水擊打著殘存的夯土城墻和城區(qū)地面。經(jīng)歷了百年滄桑,老城東、北兩面夯土城墻依然成型,城堞炮臺輪廓清晰,有些城墻寬度3米仍可走車。城墻外的地角溝壑長著常見的紫色大薊花,白色曼陀羅。一叢叢苦豆子、芨芨草在河風中搖曳。
從惠遠新城至老城的路修在遺址東面,從這個方向看城內(nèi),盡是高低不平的裸土,一塊塊玉米和小麥地斑駁地點綴在昔日的城區(qū)里。遠處的城區(qū)中央有一塊很高的土堆,但不會是當年的鼓樓。因為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本地學者晏海發(fā)就曾實地勘察,“河水僅距城中心鼓樓5米左右?!贝藭r遠遠的蒼涼仍可展現(xiàn)惠遠老城當年宏大的規(guī)模。
道光時抗英志士錢江謫伊后在1847年曾說惠遠:“伊犁河水繞故城”。如今老城的護城河已成魚塘,有鴨子在游。趕羊的巴郎正將一群綿羊驅(qū)趕過水。
我想起乾隆二十六年(1761)奉派修筑伊犁城的副將國柱。此前他在乾隆二十年(1755)隨征準噶爾部時寫下《伊犁》一詩:
朔氣橫伊水,陰風帶雪山。
犁庭邊事定,壯士唱刀環(huán)。
“犁庭”二字引自《漢書·匈奴傳》,借喻對匈奴王庭的掃蕩,表現(xiàn)對準噶爾作戰(zhàn)的勝利。早期的八旗軍人是何等英雄氣概。
浙江嘉興人莊肇奎在乾隆時當過迤南道,后來或謫或任3次來到伊犁。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作《薄暮登鑒遠樓感賦》寫惠遠城外:
邊樓突起傍城隈,蒼莽遙空暮色來。
日落橫江群馬渡,風生曲渚列檣開。
環(huán)山不斷鄉(xiāng)魂斷,戍客難回野鳥回。
寸草有心依萬里,五云佳處望春臺。
這首詩中我們看到鑒遠樓坐落在惠遠城臨河一角,在樓上可盡覽伊犁河風光:遠方群山環(huán)繞,有群馬渡河,帆船駛過。雖然每天都看到野鳥歸巢,但是守衛(wèi)伊犁的官兵卻不能回到家鄉(xiāng),只能把五彩云朵當做“望春臺”。
1788年莊肇奎在《伊犁紀事二十首》中寫城內(nèi):
家家院落有深溝,一道山泉到處流。
此番風景很像我們經(jīng)歷過的伊寧市在上世紀的風貌:小橋流水人家。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古今同感。乾隆五十年(1785)山東進士趙鈞彤遣抵惠遠,他在日記里寫道:
三月初一日,發(fā)綏定城,至惠遠城三十里?!^橋見城堞,旋聞市聲。共十里,抵惠遠城,住北郭。廛肆宏整,商民填咽,殆近萬家。
趙鈞彤在離惠遠城還有十里的地方就聽到城里的喧嘩聲。進到城里,他看到酒家商鋪宏闊,購物人流擁擠不堪,全城近萬家人口。隨后他在《抵伊犁惠遠城三首》中情不自禁地詠道:
堞樓影里飏雙旌,煙郭遙聞曉市聲。
萬里馳軀捐上國,一年辛苦得荒城。
塞風已革華音雜,客狀猶夸肆賈驚。
好向旗亭軟雙腳,來朝幸復罷晨征。
惠遠在建城20年后就有如此繁榮景象,說明中國政府收復西域,穩(wěn)定中亞,順乎民意。清政府以開發(fā)伊犁為支點,經(jīng)營西域的戰(zhàn)略布局得以實現(xiàn)。
到了嘉慶年間,著名學者洪亮吉又寫惠遠說,城西有座古廟,其東西兩側(cè)是廣場,沿紅墻至北松林幽靜。你看:
古廟東西辟廣場,雪消齊露粉紅墻。
風光谷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
幽絕城西半畝宮,古垣迤北盡長松。
危樓不用枯僧上,魍魎時時代打鐘。
耐人尋味的是,此時朝政已漸趨頹敗。從“康乾盛世”到“嘉道中衰”,滿清大廈已成危樓。幾十年后,農(nóng)民起義遍布全國,外國列強瓜分中國。官吏貪腐無能恰似枯僧,王朝的命運只能靠“魍魎時時代打鐘”了。
惠遠新城
同治三年(1864)伊犁農(nóng)民起義后,地方政權被宗教首領“蘇丹”控制,原先在惠遠老城伊犁河邊筑堤的500名遣犯死散貽盡。1871年沙俄軍事占領伊犁,他們以寧遠城為其殖民統(tǒng)治中心,大興土木?!皩⒋蟪牵ɑ葸h)西北三城毀其廬舍,迤東清水河(瞻德)、塔爾奇、綏定三城居以漢回,蘆草溝(廣仁)、城盤子(熙春)等處均棄而不守,惟取各城堡木料于金頂寺”。
在沙俄占領軍的命令下,惠遠等城市的木料磚瓦都拆運到寧遠。已進逼城南的伊犁河堤壩無人修筑,天災人禍使伊犁九城的多數(shù),尤其是惠遠老城遭到徹底的毀壞。
1881年左宗棠在伊犁各族民眾支持下收回伊犁,次年清政府在老城以北7公里處重建惠遠新城,規(guī)模不減當年。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伊犁將軍府、鼓樓和軍營衙門依然氣勢恢宏。民初謝彬在《新疆游記》中寫道:“文酒風流,盛極一時,有‘小北京之目?!比欢?,惠遠城的命運弧線終究隨著清王朝由盛而衰。
如果說首任伊犁將軍明瑞在其助手阿桂輔佐下,修筑惠遠城,開創(chuàng)了西域軍政新局,那么同樣干練的光緒皇帝之堂舅哥志銳,在伊犁將軍最后一任崗位上也是盡職盡責。他在武昌起義還有兩個月時上任伊犁,準備一旦京師告急,還要擁清帝西遷伊犁。但是他逆歷史大潮而動,終在1912年1月被伊犁革命軍于鼓樓旁的官錢局門口槍決。
惠遠新舊兩城在150年間經(jīng)歷了“伊犁將軍”(含暫護、署理)共41人56任。雖然伊犁九城中,八城已毀,但惠遠新城依然屹立在西部邊境線上。有識之士將此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真可謂:“五六將軍伊犁府,兩城新舊尊惠遠?!?/p>
河樓詩興
當清政府統(tǒng)一西域修建了九城之后,伊犁將軍府所在的惠遠很快發(fā)展成中亞都市,人口達3萬多人。與此同時伊犁也成為了中國古代著名的4大流放地之一。這些流人盡是謫官文人,在長年荒蠻之地的生活中,產(chǎn)生委屈哀怨是可以想見的。這些苦悶之情在他們的邊塞詩歌中都隱隱約約顯露出來,同時他們也給后人留下了大量詠景詠物的反映西域民族風情的寫真。
在中國的文化里,詩與樓天生有緣。文人騷客往往登樓望遠詩興勃發(fā),即便在萬里之外的伊犁也是如此。翻閱清代惠遠詩抄,有兩個樓名出現(xiàn)的最多——“鑒遠樓”和“望河樓”實為一樓。
邊塞詩人陳庭學,字莼涘,直隸省進士,乾隆四十七年謫伊。他在1783年寫了幾首有關鑒遠樓的詩,《聞角次友人韻》的前四句是:
嚴城吹角壯高秋,響入天風散客愁。
曉雁新霜辭遠磧,暮鴉殘照過邊樓。
另一首《同人邊樓偶眺五疊前韻》的前四句是:
拔地云甍俯堞垣,插天雪嶂對樓門。
寒江冰斷鯤鮞影,獵馬嘶驚狐兔魂。
兩首詩既寫了惠遠城作為軍事要塞號角連聲,嚴城拔地;也寫了荒野之中新霜、遠磧、寒江、客愁等塞外邊城的艱苦環(huán)境。鑒遠樓成為伊犁將士和謫官流人戍邊衛(wèi)國的見證。
這一年,陳庭學還曾寫下《同人登鑒遠樓次韻》詩二首,其一云:
天末同襟話野樓,水禽相趁點煙洲。
誰知極目荒沙外,有客投竿萬里流。
陳庭學把鑒遠樓稱作“天末野樓”,在樓上看惠遠城外:云煙浩淼的伊犁河畔,水禽點點;一望無際的荒沙灘上,有人向河中投竿作樂。其二云:
登臨西北有高樓,泛覽何須遍十洲。
盼得槎回人亦返,鄉(xiāng)關依舊水東流。
“西北有高樓”一句,不是說鑒遠樓在惠遠城的西北部,而是指中國的西北也有鑒遠樓這樣的高樓。作者在詩中直抒鄉(xiāng)愁,把謫官流人的哀怨期盼記錄下來。
一年后,浙江才子莊肇奎看到好友陳庭學詠鑒遠樓的詩篇,忍不住寫下《次韻陳莼涘同人招飲鑒遠樓二首》,其一云:
一水西流萬仞山,亂鴻風急野鳧閑。
天應有盡愁無盡,故壘春還燕未還。
同陳庭學一樣,莊肇奎這首詩也寫了鑒遠樓外山河景物:遠處是天山萬仞,西去的伊犁河流淌著無盡鄉(xiāng)愁。雖然鴻鵠游弋、寒風催春,卻不見家燕到來。其一云:
一發(fā)中原夕照斜,青山何處是吾家。
倚樓有客吹羌笛,楊柳邊聲怨落花。
第二首詩中,作者看到楊柳絮花吹進鑒遠樓,不禁想起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再一次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1786年陳庭學又作《言懷疊韻十首》,其中有句:
大漠春生無際涯,遙空霞氣射星街。
野樓突兀臨江起,戍堡連延隔岸排。
今天我們走近惠遠古城還可看到殘垣敗壁的土城墻,有的依然兩人多高。每隔幾丈就有方形的“戍堡連延”,但是已經(jīng)看不到鑒遠樓臨江突兀而起的雄姿了。
到了1788年,莊肇奎再寫《次韻德潤圃秋日登鑒遠樓作》,其中前四句是——
懶從小圃對秋芳,卻上邊樓望夕陽。
牧馬亂云沙樹渺,烹茶落葉石泉香。
我們看到作者已經(jīng)開始習慣伊犁的邊塞生活。他居住的小院花卉吐芳,泉水烹茶散香,雖然荒漠風寒,但亦有新詩抒發(fā)情懷。
那年月鑒遠樓還是惠遠雅士謫客聚酒會詩的地方。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陽節(jié),在惠遠的內(nèi)地舊官:水墨畫家何練塘、書法家蔣錦、進士戴文聲、舉人王大樞等9人齊登鑒遠樓。藝術家們以鑒遠樓墻面題詩原韻落筆,集書畫詩為一堂,十分難得。王大樞有詩為證:
樓頭衰草遍天長,樓外煙沙閱漢唐。
百尺欄桿千丈雪,依然佳客度重陽。
舒敏是愛新覺羅氏,屬于皇親,他的父親伍拉納受賄被乾隆問斬,他也被謫伊。舒敏在嘉慶二年(1797)作《登鑒遠樓》抒發(fā)了切切思歸之情:
紫塞山環(huán)水急流,憑欄萬里寸心愁。
離人底事思歸切,葉落城邊又一秋。
即便是皇親流放伊犁也是如此凄涼。
舒其紹是浙江長興知縣,嘉慶二年被貶伊犁。他在嘉慶七年(1802)作詩《望河樓》:
長夏消無計,高樓幾度過。
萬山扃虎豹,疊浪走黿鼉。
久客方言熟,窮邊戰(zhàn)骨多。
戌衣猶未脫,不敢慕漁蓑。
經(jīng)過長期與當?shù)馗髅褡灏傩盏墓餐睿瑑?nèi)地來的漢族官宦流人已經(jīng)熟悉了少數(shù)民族語言。夏日里他們常到望河樓避暑,因為戍邊重任在身,始終穿著軍裝,沒有閑暇去河邊捕魚。
乾隆進士洪亮吉在嘉慶年間被貶伊犁,曾作《伊犁紀事詩四十二首》。作者自注:“惠遠城南有望河樓面伊江,為一方之勝?!痹娫唬?/p>
趁得南山風日好,望河樓下踏春歸。
此時的惠遠老城已經(jīng)有40年歷史,登樓作詩,臨江抒懷的軍府官員或戴罪文人已不知有多少了。
伊犁將軍伊勒圖和保寧
那么“鑒遠樓”的樓名是怎么來的呢?嘉興人莊肇奎在1783年寫的《奉和伊顯亭將軍登鑒遠樓原韻》透露了一些信息:
公自題名鑒遠樓,樓邊紅日照晴洲。
諸蕃射獵民耕鑿,如海朝宗匯眾流。
星漢教授編注的《清代西域詩輯注》為此注解:“伊顯亭:伊勒圖,號顯亭,時為伊犁將軍。鑒遠樓在惠遠城南伊犁河北岸。由是詩可知樓額為伊勒圖所題?!?/p>
伊勒圖是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伊犁參贊大臣,三十三年(1768)升伊犁將軍。從伊勒圖為鑒遠樓題額匾可以看到滿族官員學習漢語言文字已達到了一定水平。
陳庭學在1785年作《奉和奎元戌鑒遠樓題壁韻二首》也寫了另一位伊犁將軍在鑒遠樓題壁的事跡。詩曰:
樓瞰江流竦棟楹,倚天長劍湛然清。
漠陲煙靖秋光迥,冰雪峰高戍壘明。
感舊漫揮羊叔淚,登臨自寫庾公情。
壁書不藉紗籠護,共識麒麟閣上名。
另一首的前四句說:
壯猷為國作梁楹,誰似將軍風格清。
塞北血誠諸部服,蜀南肝膽大江明。
詩中提到的奎元戌,即伊犁將軍奎林,1785至1787年在任。此時的鑒遠樓已經(jīng)面臨伊犁河水的沖刷,樓柱和匾楹都不停顫抖。而奎林將軍的“壁書”并沒有用紗籠護蓋。顯示了官民一致的親民風格。
那么這座樓是誰修建的呢?嘉慶十三年舉人方士淦曾在《伊江雜詩十六首》中寫道:
城外綠蔭稠,金堤百尺樓。
作者自注:“南門外望河樓在龍王廟前,宏軒壯麗。乾隆年間保文瑞公帥建立?!痹鞓堑谋幨敲晒耪灼烊耍∥迨辏?787)任伊犁將軍。詩中說望河樓離伊犁河很近,為了保護惠遠老城的南墻,已經(jīng)在河北岸修筑了防護堤。但是由于河水連年沖刷,鑒遠樓(望河樓)最終還是潰塌了。
兩位西域地區(qū)最高首腦伊勒圖和保寧,還有那位題壁的奎林將軍,他們通過修建樓閣或題額題壁,表達了與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的融通。他們懂得文化是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是滿族以入關前20萬人口,取得泱泱大國中央政權的原因之一。
流人文化與惠遠詩詞
余秋雨在《洞庭一角》的散文中寫道:“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
伊犁的流人和流人文化與余先生講的有相似的方面。
唐宋元明各個朝代往往把被貶官員流放到中原以南不發(fā)達的地方,如兩湖兩廣等地。那時的西域管理不穩(wěn),居民習俗過異。到了清朝,中國南方社會經(jīng)濟水平和中原相差無幾,作為對官員的懲罰已失去意義。而西域地域廣闊,民族集聚,在軍府制度下集中管理罪臣犯吏更為方便。因此,清政府在統(tǒng)一西域之后,便有目的地將伊犁作為流放地。正如此時期沙俄將西伯利亞作為俄國政治犯和刑事犯的流放地一樣。
然而,伊犁的流人和余秋雨所說的貶官有本質(zhì)區(qū)別。余秋雨講的貶官,是忤逆皇上或政見相悖,給個行政降職使用。而清朝流放西域的都是被律法判處的罪犯。
《大清律例》刑罰制度包括:笞、杖、徙、流、死五種。謫戍伊犁迪化是刑罰的一種,稱之為流人。到了伊犁,這些人一直處于伊犁將軍的看管監(jiān)察之下,工作也只能承擔基層事務。
在清代思想桎梏和文字獄的恐怖氛圍下,惠遠罪臣的言論思想是受管束的。雖然這些人個個滿腹經(jīng)綸,但做文章已不可能,只能寫寫即景的詩詞。這些詩詞的情感也是壓抑含蓄的,好在西域的風土人情頗具特色,屯墾戍邊也是匹夫責任,所以惠遠詩抄涉及現(xiàn)實生活的部分,為今天我們認識那個時代提供了真實的記錄。
本文述及的鑒遠樓詩歌僅僅是伊犁將軍府管轄期間惠遠詩詞的極少部分。由于伊犁、烏魯木齊等地是清代的府城和文人罪臣的流放地,150多年里至少有數(shù)百詩人騷客寫下數(shù)千首邊塞詩詞。僅上世紀末新疆出版的《清代西域詩輯注》,就收集了清代58位詩人1100余首詩詞。
伊犁詩詞協(xié)會副會長孫傳松先生在《清代惠遠城內(nèi)詩詞吟詠活動摭拾》中寫道:“我國邊塞詩詞創(chuàng)作,唐朝是第一次高峰,清朝是第二次高峰。唐朝創(chuàng)作中心在輪臺,清朝創(chuàng)作中心在惠遠……至于烏魯木齊、哈密戍客所寫詩詞,從廣義上講,應當屬于惠遠詩詞文化圈的組成部分,因為惠遠是當時以星星峽以西為界的西域首府?!?/p>
古代盛世——唐朝邊塞詩人像岑參、李白、王維等人的詩,寫的是悲切胡笳聲中行軍的壯闊情景,在風雪荒漠中作戰(zhàn)的軍人情懷。而清代邊塞詩人寫的除了個人情感外,更多的是西域風情風貌,不同民族共同墾荒守邊的畫圖,反映了中華民族逐漸融合統(tǒng)一的大趨勢。
我曾多次去惠遠老城,想看看在惠遠詩抄中常常提到的鑒遠樓的遺址??纯辞宕谝晾缌粝略娢牡奈娜僳欅E,看看他們酒宴賦詩的那種環(huán)境和氛圍。沒想到眼前惠遠老城的半座城池都已陷落在洶涌澎湃的伊犁河水之中了。
更令人遺憾的是,清代惠遠150年的邊塞詩歌至今尚不被國內(nèi)外詩歌界重視,鑒遠樓或望河樓也很少有人知曉。當伊犁正成為世界旅游精品示范地的時候,誰來探索掩埋在綠水青山中的文化金沙呢?
屯田興農(nóng)
看完了惠遠老城,我們往回走。天色還早,晴空藍天,沿途見楊樹構成的塊塊條田。莊稼長得非常茂盛。昨天有雨,今天氣候涼爽。微風徐來滿眼翠綠,真是一種享受。
眼前的景象使人想起邊塞詩人莊肇奎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對惠遠城豐收的描述:
面白于霜米粒長,千錢一石價嫌昂。
雞豚蔬果家家有,內(nèi)豢無如牛與羊。
土膏肥沃雪泉香,盡有瓜蔬獨少姜。
最是早秋霜打后,菜根甘美勝吾鄉(xiāng)。
寫此詩時惠遠建城已24年,清政府大力推廣的屯田興農(nóng)政策卓見實效。甚至出現(xiàn)糧多價賤,一千錢買一石糧食都嫌貴的情況。軍民因為糧蔬豐收而生活安定,并且保障了滿營、索倫營、察哈爾營士兵家屬和將軍府官吏3萬多人的吃飯問題。
這時我們的馬車正好路過車夫伊明江的家,他手指有一排平房的大院。只見窗戶和大門剛剛用藍漆油過,墻面也粉刷一新。空氣里飄來打馕的香味。
伊明江說:他家是老城村1隊,他的兩個女兒已經(jīng)出嫁,兩個男孩在家。全家有15畝地。種了5畝甜菜,其它是玉米之類。耕種收割都是拖拉機康拜因,幾天就搞完了。
現(xiàn)在惠遠成了旅游勝地,他每天趕六根棍馬車拉游客和行人,可以掙15到30多元。在村里生活算是中等。伊明江邀請我們?nèi)ゼ依镒隹?,我說來不及了。
伊明江的父親是解放前夕從南疆來到惠遠的。雖然是農(nóng)民,但不算是“塔蘭奇”人。
古代伊犁河谷水草豐美,同時也非常適宜農(nóng)耕,此地曾出土了2000年前鐵犁頭等多種農(nóng)具。清初,準噶爾部統(tǒng)治伊犁時期重視農(nóng)業(yè)。噶爾丹策凌父子先后遷南疆烏什、葉爾羌、阿克蘇等地維吾爾族農(nóng)民到伊犁,“約有萬人耕種地畝”。稱他們?yōu)椤八m奇”。后準噶爾叛亂,伊犁的塔蘭奇悉數(shù)跑光。
在惠遠建立軍府制的同時,清朝政府“循準噶爾舊制”,再次從南疆遷移維吾爾族人來伊犁屯田,史稱回屯。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參贊大臣阿桂為伊犁辦事大臣,總理伊犁屯田事宜。至乾隆三十三年,伊犁將軍自哈密、吐魯番及南疆阿克蘇等地調(diào)集維吾爾農(nóng)民6000戶來伊犁種地?!胺譃榫磐停诠虪枺ɡ眨┰▽庍h城居之,設阿奇木伯克管轄”(《西陲要略》)?;赝蜌q交租賃糧,約為伊犁官兵用糧的百分之六十,是伊犁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主要支柱之一。這些南疆新調(diào)集來的耕種者政府依舊稱他們“塔蘭奇”人。
除了回屯,清政府開發(fā)伊犁屯田的形式還有兵屯、民屯、旗屯和犯屯。數(shù)塔蘭奇回屯和錫伯族旗屯成就最大。我曾看到伊寧市政協(xié)編印的《伊寧市文史資料》里轉(zhuǎn)載的清代《旗屯水利》卷七的一篇奏章:
“惠遠城稻田迆東七里溝,即阿齊烏蘇旗屯。引阿里木圖溝泉水,并辟里沁之新開渠灌溉,為八旗屯田,此地數(shù)年后,墾種成熟,另議筑堡蓋房,派令不能挑甲之閑散壯丁居住,分授地畝,自耕自食,養(yǎng)雞畜豬,一如錫伯,生資生計。”
該篇奏章講述了有關旗屯如何分授土地,自耕自食,修建住房的計劃,早時來到伊犁的錫伯族旗屯是屯田的榜樣。我們還可以看到此時旗屯已在惠遠城外種植了水稻。
為了調(diào)動耕種者屯田的積極性,清朝政府制訂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優(yōu)惠政策?!肚甯咦趯嶄洝肪硪灰凰挠涊d:對屯田耕種者,“每戶賞給農(nóng)具、籽種。至每戶應借房價銀二兩,耕牛一只作銀八兩,在官廠內(nèi)撥給。其麥收前所需口糧,亦照戶分別借給,均俟升科時,作三年交還?!蓖瑫r資助住房。
前文提到的阿里木圖溝泉水,辟里沁(皮里其)新開渠,我們現(xiàn)代人都很熟悉,至今仍然是當?shù)毓喔鹊闹髑?。清邊塞詩人祁韻士在《水田》一詩中贊道?/p>
灌溉新開鄭白渠,沃云萬頃望中舒。
便宜誰上安邊策,充國屯田十二疏。
作者自注:“伊犁舊無旗屯,嘉慶甲子松湘浦(伊犁將軍松筠)先生創(chuàng)為疏墾,歲收稻麥甚多。”《西陲要略》一書也曾記載:“旗屯一項,則前此所未有。至嘉慶七年(1802)而始興。”
陳庭學是直隸宛平人,謫伊后任管糧主事,掌惠寧城倉務?;輰幊羌船F(xiàn)伊寧市的巴彥岱鎮(zhèn),駐有滿營部隊,是伊犁的糧食儲備庫。因為工作原因,陳庭學在清代伊犁詩人中寫了很多的農(nóng)業(yè)詩篇。如:
荒區(qū)手自辟蒿萊,小筑仍余半圃開。
滌靜龍沙塵萬斛,種成鶯粟錦千堆。
蕩開碧穗春如海,涌盡黃云夏早秋。
不信煙波在平壤,老農(nóng)粒粒當珠收。
他稱贊乾隆四十二年奉旨往伊犁管理屯田事務的劉軍門劉鑒:
充國便宜握壯圖,邊屯引水浪花粗。
果然軍伍皆知稼,何必農(nóng)師督剪蕪。
這些曾經(jīng)為平定新疆橫刀躍馬的中國邊防“軍伍”,在和平時期也是領導農(nóng)耕的好手。
水利河運
隨著內(nèi)地不斷向伊犁調(diào)運軍隊,伊犁九城人口激增,龐大的口糧供應不可或缺。在《西陲總統(tǒng)事略》卷8我們看到當時伊犁將軍府采取的措施: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伊犁造船16只,每年在伊犁河上用船從固爾扎運糧4萬石到惠遠城,以解決伊犁將軍所在地惠遠城軍民的糧食供應。倉務官陳庭學詩曰:
荷戈人起初張幕,運粟舟停未掛帆。
玉粒連艘供絡繹,金湯半壁郁嵯峨。
清晨,運糧船上荷戈的軍人開始張幕掛帆;傍晚,在夕陽照耀的金色伊犁河上,運糧船連艘絡繹不絕。陳庭學的好友詩人莊肇奎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也寫道:
車載糧多未易行,六千回戶歲收成,
造舟運入倉箱滿,大漠初聞欸乃聲。
作者自注:“每歲回戶納糧,自固爾扎至惠遠城大倉車費甚巨,因造舟由伊犁江載運。”莊肇奎還以詩記載了惠遠老城鑿井自救的事跡:
戈壁灘頭已駐兵,城中無水欲遷城。
試傳軍令齊開井,掘處皆泉萬斛清。
作者自注:“筑城駐滿兵后,城中無水。惟所恃河水入城。計欲遷徙。將軍伊伯傳令,晝夜掘井,遂得泉,城乃不遷?!?/p>
早期的伊犁將軍伊勒圖對伊犁河谷的開發(fā)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惠遠城缺水的困難情況下,他通過掘井解決了供水問題,使惠遠城免除了搬遷之憂。
有識之士謫伊詩人方士淦也通過詩詞,建議伊犁屯田應該興修水利:
浩浩伊江水,春來浪拍天。
南山插云里,北岸近城邊。
沃土原宜谷,疏河可溉田。
豈煩權子母,多費水衡錢。
作者自注:“伊犁水土肥美,雪山春融,泉流甚旺。若筑壩分渠,開墾無數(shù),何必河工歲修款算生息也?!?/p>
在伊犁將軍和各民族總管協(xié)領、阿奇木伯克的共同率領下,100多年里伊犁屯田區(qū)域出現(xiàn)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包括:嘉慶年間錫伯族總管圖黙特領導修筑的100公里長的察布查爾大渠,擴大灌溉面積7萬畝。
道光年間伊犁興起第二次屯田高潮。伊犁將軍奕山、湍多布兩任完成了鞏留塔什圖畢渠(今塔斯托別),“合143里,得地16.4萬畝”。布彥泰將軍領導,林則徐參與的喀什河湟渠西灌工程竣工,至霍城阿齊烏蘇150公里。新開灌區(qū)17.87萬畝。這些曠古工程奠定了今天的伊犁水利渠網(wǎng)框架。
惠澤后世
屯田也使伊犁果蔬牧漁業(yè)蒸蒸日上。舒其紹在嘉慶七年作詩《春郊即景》自注:惠遠“城東北隅七十二園,半種蔬果。”莊肇奎寫惠遠瓜果蔬菜:
六月爭求節(jié)署瓜,剖開如蜜味堪夸。
白居第一青居次,下品為黃論不差。
晚涼小酌釀葡萄,冰水堆盤浸野桃。
坐久渾忘身是客,偶抬頭見雪山高。
伊犁河多魚,獨有特產(chǎn)鱘魚、刺魚。莊肇奎有詩曰:
有饋鱸魚一尺長,四腮形狀似江鄉(xiāng)。
在屯田興農(nóng)的同時,伊犁將軍府還在伊犁、塔城和博樂等地設立了官辦的大型養(yǎng)殖場,稱之“游牧場”。由蒙古族等游牧部落規(guī)模養(yǎng)殖馬牛羊,保證屯田和軍事需用。舒其紹就寫了題為《土爾扈特游牧場》和《額魯特游牧場》等詩。
到道光元年,伊犁回屯(塔蘭奇)人口已增加到3.4萬人。自乾嘉年間至咸豐初年,伊犁各類屯墾已增長1倍左右,接近了烏魯木齊規(guī)模。
乾嘉年間,北疆農(nóng)業(yè)墾區(qū)的出現(xiàn),將中亞農(nóng)業(yè)文化向西推進了數(shù)千里,使新疆經(jīng)濟從半農(nóng)半牧轉(zhuǎn)為以農(nóng)業(yè)為主??梢哉f,沒有伊犁將軍屯田興農(nóng),就沒有惠遠老城村伊明江們今天的農(nóng)村土地。
上世紀50年代初,新疆幾十萬軍隊刀槍化犁鋤。伊犁第四師是全疆農(nóng)墾團場最多的區(qū)域。他們不僅是伊犁經(jīng)濟支柱之一,而且是千里邊防的長城?!巴吞锱d農(nóng)”與“軍墾戍邊”,古代與現(xiàn)代國家決策層的思路何其相似!
近幾年,伊犁在前人水利設施的基礎上,又修筑了恰布其海水利工程和南岸大渠,在伊犁河上游南岸新增耕地400多萬畝,接近250年開墾耕地的總和,可謂是再造伊犁。乾隆、道光們地下有知,定會自嘆弗如的。
當年曾參與建筑惠遠城的國柱,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屯田之初寫了《春日口占》。此詩既是對清政府屯田政策的期望,也可以看作對后人的鼓勵:
千古屯田貽壯策,幾人籌國建殊勛。
兵戈銷盡為農(nóng)器,布谷催耕叫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