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到底是講什么的?雖然這樣問似乎很淺薄,但是老師備課前還是要這樣問問自己。當(dāng)然文學(xué)作品不能簡單地說它是“講”什么的。但是一部好作品必有最動人之處。我看到不少教案將教學(xué)重點放到描繪琵琶女技藝的段落。的確,這些描寫比喻豐富,辭采華美。但是問題是文章的主體篇幅其實是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自訴呀。而這部分內(nèi)容,看上去好像如流水賬,語言上也是大白話,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吧,許多老師就將這些內(nèi)容放到了比較次要的位置上。這樣做,是否妥當(dāng)呢?而且從對白居易的心靈震撼的程度來看,琵琶女的自述更勝一籌,千古嘆息由此而發(fā)——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讀詩,我們總需體會詩人作為抒情主人公,他處在怎樣的情境中。白居易所處的情境是什么樣的呢?緩解事業(yè)挫折、摯友分別的愁苦。面對愁苦怎么辦?我們常說借酒澆愁愁更愁。但是有沒有人想過,為什么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卻總是千百年來忍不住仍然要這樣做呢?這就是我導(dǎo)入課文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有的高中生會有些體驗的。真正的原因在于那個“更愁”之愁其實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愁。借酒所澆之愁讓人郁悶,而“更愁”之愁則可以讓人自嘲、反觀、把玩——是啊,這就是我的人生啊,真是有意思!這首《琵琶行》其實也是一個借酒澆愁的模子,作者的本意是借琵琶、借音樂來澆友人分別之愁,結(jié)果呢?卻澆出了另一番天地境界。而這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它往往出人意料,這也正是借酒澆愁的魅力所在。
白居易的詩盡管言淺,意可并不單薄。對詩的總體把握和對具體細節(jié)的揣摩體會是相輔相成的。比方說“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這既是琵琶女的技藝,也在于它勾起作者對往昔生活的回憶。這個感覺是相當(dāng)細膩的?;蛟S你們會有這樣的感受——比如我每次坐輪渡過江,一聞到那個汽油味,就恍惚回到小時候坐船回南京的時候。顯然,琵琶女的演奏“范”兒,讓詩人有所觸動,觸動了他心靈深處過往歲月的回憶。再比如“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的“憂愁”“暗恨”和前面的“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中的“不得志”和“無限事”是一樣的嗎?顯然不一樣。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對于這樣的句子,一定要引導(dǎo)學(xué)生從自己的深層的生活體驗中去尋找感覺。前者具體,而別有的“憂愁”“暗恨”則導(dǎo)向了對自我人生命運的感慨!這種感慨太過豐富,只能是“無言”“無聲”——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
由此,在琵琶女的彈奏過程中,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其實在進行著隱形的對話。而琵琶女的彈奏如此動情,或許也在于白居易一行聆聽的神態(tài)、氣質(zhì)同樣勾起了她自己對往昔生活的回憶。所以彈奏完后,她情不自禁地訴說了自己的身世。我聞琵琶已嘆息——為什么嘆息?這里都是詩歌的模糊之處。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藝、為了似曾相識的感慨,這份嘆息已經(jīng)很重了,可是聽了她的話,卻比聽了她的琵琶演奏還要震撼——原來她竟然在若干年前和自己同樣生活在長安,相隔很近,甚至還有共同認識的人,如今在異地相逢,竟然是一見如故,有那么多的共同語言,當(dāng)年共在長安的時候不曾相識,如今各自漂流,卻在遙遠的他鄉(xiāng)邂逅了,這是多么大的緣分呀。在這里,造化弄人所引起的情緒同樣是非常復(fù)雜的,有驚訝、有痛苦、有欣慰和溫暖,交織在一起。
正是這樣一種強烈的心靈的情感的碰撞,使得詩人也將自己的遭遇和盤托出——這是很了不起的,你可以欣賞她的技藝,也可以為她的自訴所感慨,在這種情形下,你都不過是在利用別人而已,這也正常,因為彼此地位還是有巨大差異的。但是你居然將自己的一切也和盤托出,這意味著什么?這是一種罕有的平等,這是超越一切的生命的溝通和交流。所以到這里,本來是開始的渴望減輕分別之愁而找點樂子,到現(xiàn)在,卻進入了一種更為強烈的情感和內(nèi)心的激蕩之中。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不就是借酒澆愁愁更愁嗎?但是后愁非前愁,后愁是更深沉的對自我命運的體悟,是一種境界闊大的愁。
所以這首詩,它的最大的魅力還是在于一種內(nèi)心情感激蕩過程的微妙表達。它不是樣式文學(xué),它的情感、感受不是預(yù)先設(shè)定好的,而是總有自己獨特的轉(zhuǎn)折、獨特的微妙、豐富與含混。
金立群,評論家,代表作有《中國短篇小說經(jīng)典探賞》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