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健
濟南七十二泉以趵突為首,名揚天下。這泉的半信史可上溯至商代,長達3500多年,至少在2600年前的信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于濼(水)”的記載。
宋代曾鞏任知齊州(今濟南)時,著有《齊州二堂記》,說“齊多甘泉,甲于天下”。他在濼水邊建濼源堂,賦濼水以“趵突”之名。晚清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中描寫濟南多泉,說“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有人說,舊時隨便走進哪處羊腸胡同,只要翻開路面磚塊,就會看到濕濕的泥土有泉水在潽洇滲涌,因此,濟南是浮在泉水上的城市,泉水是濟南居民的特殊伴侶。
濟南泉水之多算是全國之最了。在老城區(qū)范圍內(nèi),有趵突、黑虎、珍珠和五龍?zhí)兜人拇笕骸?/p>
趵突泉附近散布著金線、漱玉、洗缽、柳絮、杜康、白龍等三十多個名泉,構(gòu)成泉群。金代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曾這樣描寫趵突泉:“瀑流泉在城之西南。泉,濼水源也。山水匯于渴馬崖,洑而不流,近城出為此泉……往時漫流,才沒脛,故泉涌高三尺許。今漫流為草木所壅,深及尋丈,故泉出水面才二三寸而已。近有太守改泉名檻泉,又立檻泉坊,取詩義而言。然土人呼‘瀑流如故。瀑流又作趵突,曾南豐云然?!?/p>
濟南的城標由兩根泉管在中部繞成兩個半圓再沖向空中,看上去恰是向上向下的兩個問號似乎在問:泉水從何而來?泉水流向何處?據(jù)資料介紹,濟南豐富的泉水來源于南部山區(qū),大氣降水滲透地下,順巖層傾斜方向北流至城區(qū),遇侵入巖體阻檔,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諸水匯入大明湖后經(jīng)小清河流入渤海。
趵突泉池略呈方形,石欄圍繞,三股澄澈的泉水汩汩而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泉池四周建樓臺,又有曲廊蜿蜒,木葉輕晃。這園林里立著眾多名人題書的碑刻,平添了濃濃的文化氛圍。其中,泉池西岸一座名為“觀瀾”的小亭聲名最著。觀瀾亭紅柱黃瓦,飛檐挑角,一面靠岸,三面臨水,搖曳的柳枝倒映水中,風韻悠然。據(jù)說,清康熙帝曾來此作數(shù)篇觀瀾之詞,并書下“激湍”二字刻于御碑上。同時,隨駕巡行的八位臣僚受命附題了“濼潤”“飛泉”“飛濤”“漱玉”“珠瀾”“淺雪”“洄瀑”“揚清”等諸多石刻,至今尚留著。
風景催生文化,文化融入風景。濼上濟南的厚重文史離不開泉水,“濼水棹歌”久已成為勝景。乘船環(huán)游護城河,一路不知穿過多少座橋琵琶、坤順門、五龍?zhí)?、東門……可以真正領(lǐng)略泉城如江南般“小橋流水”的風韻,又似乎不失北方的豪邁與大氣。人們時常稱贊:“太羨慕濟南人啦,睜眼就能看見泉水,伸手就能親近泉水。我們大老遠趕來也是要享福的,順便把福氣帶回去?!?/p>
“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游?!庇悯劳恢莶杩胺Q上乘:黑色金邊的粗瓷大碗里,飄著一兩朵茉莉,因為著了茶色,顯得頗為古典。品飲之際,縷縷幽香柔和地氤氳,仿佛清氣并非生自茶和茉莉,而是來源于趵突水霧的潤蒸??腿税讶奶鸷兔酪黄痫嫷叫睦?,埋下思念的種子。
其實,選大明湖飲茶也是不錯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曾吟誦:“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贝竺骱_朗,湖心島高高下下一團綠蔭,充滿詩情畫意。而湖上的小島不止一個,島島四環(huán)皆水,各有幾分意境和想象,也給這汪北方的湖水增加了柔媚和靈動。
趵突泉,大明湖。護城河連接了濟南的多處景觀,沿途的壁畫、雕塑,以及名人故居和歷史典故溝通了過往,讓人們深切領(lǐng)會了濟南古城的歷史神韻。詩人說:“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長做濟南人。”還有詩人說:“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睛,心也綠了……”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