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倡文
我一直想去陳廷敬的家看一看,倒不是想去看它有多么榮華富貴,而是在我的家鄉(xiāng)河南省沁陽市博物館的石苑里有一批康熙皇帝的手書石刻,幾乎占據了石苑的一面墻壁。相傳那些石刻是陳廷敬把康熙皇帝在日常辦公或閑暇時隨意書寫的墨寶收集起來,勒石成碑,在輾轉從北京運往山西老家途經我的家鄉(xiāng)時,由于山高路遠而散落在民間的。每當看著這些石刻我就不由想:“陳廷敬到底是何等人,竟能親近皇帝到如此地步?”
“五一”小長假,坐落于山西陽城山坳里的皇城相府游人如織,高高的圍墻、參差的垛口,猛一看倒像是誰把長城的一段搬到這大山里邊,拱衛(wèi)著里邊巍峨的建筑,它給人的感覺不像是府,說是城堡似乎更為貼切。
從相府的大門進入,迎面是四柱三門的高大石牌坊,上面鐫刻著陳氏家族一門五代人的官職和功名,基座上瑞獸環(huán)擁,不僅有獅子滾繡球等常見的雕刻,更有獅子兩兩相搏。新奇的造型,自然不知其喻意,還是請個導游講講為好。
在導游的引領下,我們順著西南角的一個小小院落準備登上相府的院墻。導游講,這小院是相府管家居住的地方,匆匆而過,“思過室”“慎事房”之類的門牌還是映入眼簾,顧名思義,思過室是相府主人為懲戒觸犯家規(guī)的仆人而專門設置的,進入其中的仆人,也就是被關了禁閉。剛剛開始相府之游便讓我領略到了相府規(guī)矩之大,管理之嚴,心情也不由為之肅然。
登上院墻,發(fā)現(xiàn)這院墻真的是長城的濃縮版,垛口、女兒墻、藏兵洞、箭樓等等設施一應俱全。站在院墻上向里望,首先看到的是一組沒有屋脊的建筑,導游說,整個相府占地72畝,16座院落,640多間房,唯有此處的建筑沒有屋脊走獸,并且檐口也內斂而短小。原因很簡單,這里居住的是相府的小姐,沒有屋脊走獸寓意著這些女眷要恪守婦道,不求出人頭地,但求溫柔賢淑。寓意是美好的,把這沒了屋脊的建筑與周圍起脊的房屋比較起來,顯得是那么瘦小柔弱,真的像一個聽話的大家閨秀,安安靜靜地立在一旁。在憐香惜玉之余,也讓我感受到了相府文化內涵之深,連建筑也體現(xiàn)著陰陽與治家之道。
沿著院墻曲曲折折一路走來,河山樓始終高聳在相府的正中,輾轉來到樓下,十余丈高的建筑要想目睹它的全貌就必須仰視了。河山樓從外觀看上下筆直、渾為一體,而它的內部卻分為七層,層間有墻內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層深入地下,備有水井、石磨、石碾等生活設施,并有暗道通往相府之外,是戰(zhàn)亂時避敵藏身之所。在明末戰(zhàn)亂不斷的年代,一個靠挖煤、冶鐵發(fā)家的商人,要想保全性命、看護財產,一切都得靠自己,外有高大的院墻,內有避敵之所,真真是萬全之策。相傳曾有800人被匪徒圍困樓中長達10余天,卻都安然無恙,令匪徒不得不空手而歸,河山樓真的是陳氏族人的保命之樓。
仰望河山樓,在被它高大的氣勢所震撼的同時,也為它那內里倒八字的建筑風格所折服。河山樓長三丈四尺,寬二丈四尺,整個建筑下厚上薄,有人做過測量,河山樓最下面的墻體厚達2米半,越往上墻體越薄,到最上端墻體只有兩磚厚。這種倒八字型的建筑形式,既能抵御敵人的攻擊,又有利于建筑的堅固。導游講解的是它的建筑風格,而我卻從中品讀出相府這座最高建筑的深刻寓意——當初相府的當家人在修建這座建筑時,是不是用這下厚上薄的建筑式樣告訴子孫,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家族,必須得把根基扎牢,才能屹立于世!由此說來,與其說這是一座建筑,倒不如說它是陳家無言的家訓。
走過河山樓,向東蜿蜒就來到了世德院,這是陳廷敬出生的地方,也可以說是陳家輝煌的起點。當陳廷敬出生時,他的名字中并沒有這個“廷”字,這個“廷”字是因為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所以朝廷特意給他加了個“廷”字,以示區(qū)別。
世德院整個院落不大,可它卻有兩個門可供出入,一個是寬大、起臺階的正門,一個是位于邊角的、低矮的、僅容一人通過的側門。這正門自然走的是主人和客人這些有身份的人,而仆人則只能走低矮的側門。這是世德院的特別之處,這一大一小兩個門,把人的等級劃分得無比清晰,在講究平等的當代社會真的不能容忍它的存在,可仔細想想,這也是對我們的一個教育,你想走側門嗎?肯定不想,怎樣才能走正門呢?那只有努力奮斗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有許多種,可對于少年來說,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讀書。書讀明白了,知識增長了,靠腦力勞動掙錢,贏得的不僅有財富,還有地位,這就是“勞心者治人”;而小時候書沒讀明白,長大了從事不了高科技,大多只能靠體力掙錢,受制于腦力勞動的人,這便是“勞力者治于人”?,F(xiàn)在看來,這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人的等級之差,可不能否認的是勞心者與勞力者的生存環(huán)境還是有差別的。大概陳氏家族在初步完成財富積累的同時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一定要讓子孫后代苦讀圣賢之書,這就又有了陳家的南書院。
南書院是專供陳家子孫讀書的地方,它創(chuàng)建于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兩進的院落,規(guī)模宏大,主體建筑寬敞明亮,嚴謹整肅?!叭罩獣荨钡呢翌~高掛在門楣,站在院落里靜靜聆聽,仿佛從屋里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這書聲稚氣未脫,卻朝氣沖云宵,陳廷敬就是這讀書少年中的一員。
知識改變命運。在南書院打下深厚功底的陳廷敬,從這里走出后便一飛沖天,他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在朝為官53年,歷任禮部侍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淵閣大學士等職,還成為康熙皇帝的老師。如果說這些只是人生浮云的話,那么他的官德人品卻如相府中根基扎實的河山樓,數百年矗立不倒,至今還使他的子孫后代享受著由此而帶來的榮耀。
相府院落道路曲折,透過窄窄的小道,轉個彎就會別有洞天,中和居、樹德院、陳氏宗祠、點翰院等等建筑都大氣非凡,直讓我感嘆旅游的時間太短,欣賞不了其中的全部精華。遺憾是有的,不過這些建筑中包含的人文氣息卻始終令我難以忘懷,尤其是在每個過道的門楣之上,都鑲嵌有石刻的匾額,或書“知止”“守拙”“達德”“禮賢”,或曰“息游”“和謙”“拱辰”“歸仁納義”,這些取自儒家經典、言簡意賅的文字,不僅裝點著相府的門面,而且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陳家的子孫和我們這些游人,該如何去學習,如何去做人??粗@些匾額能想象得到,在這種良好家風熏陶下成長起來的陳廷敬,成為一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成為一個受到皇帝尊敬的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陳氏宗祠有一副對聯(lián)曰:“積德一門九進士,榮恩三世六翰林?!痹谧唏R觀花游覽完相府的大部分建筑,領略其嚴謹的家風后,真的知曉這對聯(lián)是陳家的謙虛之辭。試想,如果陳家的子弟不像河山樓那樣打下堅實的根基,不以文化立身,哪有進身之階,哪有資本受到皇帝的恩賜?他們的成功更多的是來自于他們自己孜孜不倦的求學與攻讀。
走出去,再回望相府,看人山人海、進進出出,我猛然想到了六盤山上關帝廟前的一副對聯(lián):“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賬磕了頭去;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能來到相府是緣分,可真的不知有幾人能在相府的進進出出中,學到相府之家告訴我們的人生真諦。
(編輯 花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