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芳
小姐妹倆洗漱完畢,準備上床。
姐姐問:“媽媽,我今天能抱小欄桿睡覺嗎?”
小欄桿是姐姐很喜歡的一個布娃娃。我想都沒想就說:“可以??!”
話音剛落,妹妹尖叫起來:“這是我的小欄桿!給我抱!”
姐姐對妹妹說:“你已經(jīng)送給我了呀!”
“沒有,我沒有送給你!”妹妹說。
“你明明送給我了,你說話不算話!”姐姐生氣極了。
妹妹說:“這是我的,我沒有送給你!我不要送給你!”
“小欄桿到底是誰的?”我被搞糊涂了。
“小欄桿是爸爸送給妹妹的生日禮物,有一次,她說送給我了?,F(xiàn)在她又想要回去!”姐姐說。
我總算有點明白了。于是,我說:“媽媽明白了,小欄桿本來是爸爸送給蓉蓉的,后來,蓉蓉又送給了姐姐?!?/p>
“我沒有送給姐姐,我不要送給姐姐!”妹妹歇斯底里地大叫著。
“你耍賴,我不理你了!”姐姐也大聲尖叫起來。
估計是在某一次愉快的游戲當中,妹妹把小欄桿送給了姐姐,姐姐當真了,但妹妹可能沒想真送,也可能是送過忘記了。批評誰都不合適,而且正在情緒宣泄過程中的姐妹倆也不可能被說服。
于是,我說:“媽媽說過了,當你們?yōu)榱艘粋€玩具爭吵的時候,媽媽要出面暫時保管這個玩具,等你們倆商量好怎么玩,媽媽才還給你們?!?/p>
“不要,媽媽,小欄桿給我抱!”妹妹開始不依不饒。
“我先說的,給我抱!”姐姐說。
很明顯,小欄桿只有一個,我不可能做到公平。姐姐不會撒謊,妹妹說的也是心里話,說服任何一方對另一方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于是我說:“你們兩個都是媽媽的寶貝,但是,家里的玩具不可能總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你們需要分享玩具。如果為了某一個玩具而爭吵,媽媽覺得這個玩具就不應(yīng)該呆在我們家。”
孩子們呆呆地看著我。我說:“你們是希望小欄桿離開我們家,還是想個輪流玩的辦法?”
姐姐說:“這樣吧,我先抱一會兒,然后讓妹妹抱著睡覺。明天開始我抱一天,妹妹抱一天?!?/p>
妹妹一聽可以抱著睡覺,就爽快地同意了,姐姐因為自己可以先抱一會兒,心里也就平衡了。當然,更重要的是,姐姐先做了退讓,妹妹因為感受到了姐姐的退讓,因此也做了退讓。“小欄桿風(fēng)波”終于風(fēng)平浪靜。
如果家里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孩子,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公平,端平一碗水對每一位父母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我也曾想盡量做到公平,無愧于任何一個孩子。但是,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我不可能什么東西都提供兩份,這種刻意強調(diào)形式上的“公平”,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們可能會過分追求公平而失去了真正的姐妹感情。生活中充滿了不公平,如果我們總是為公不公平所累,將無法真正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于是,我決定讓孩子們學(xué)會接納不公平。當然,我也想讓姐妹倆明白:如何在面對不公平的時候化解爭執(zhí),找到讓雙方都滿意的處理方式,將成為她們倆的人生歷練。
不要覺得愧疚而補償孩子
有位媽媽對我說:“都說護大不護小,我每天下班回家時,總是先去抱大的,再去抱小的。可是,我發(fā)現(xiàn),有時候我無意中先抱了小的,大的就會生氣,這要怎么辦?”其實,當我們下班回家時,可以先去抱大的,也可以先去抱小的,不必拘泥于什么“護大不護小”。
有一段時間,我因為很理解姐姐作為老大的“喪失之痛”,所以會不自覺地時不時就做出補償姐姐的一些行為。沒想到,姐姐反而更多抱怨,總對我說:
“媽媽,你傍晚的時候總是陪妹妹,太不公平了!”
“你早上總是送妹妹去幼兒園,不公平!”
“媽媽,你晚上總是陪妹妹睡覺,不公平!”
我一下子就覺察到聰明的姐姐意識到了我的這種愧疚之情,進而想以此來控制我的行為,謀取自己的利益。于是,當姐姐又一次向我申訴所謂的“不公平”時,我平靜地對姐姐說:“是的,是不公平。生活中本來就有許多不公平。”
姐姐愣愣地看著我。
我繼續(xù)告訴她:“雖然媽媽因為要照顧妹妹,少了許多時間來照顧你。但是,媽媽并沒有虧欠你太多,媽媽每天都在盡力抽時間陪你、照顧你,對嗎?”
聽我這么說完,姐姐當時的表情很復(fù)雜,既有不好意思的愧疚,又有不知如何收場的尷尬。
于是,我輕輕地摟了她,說:“媽媽知道你只是希望媽媽多陪陪你,媽媽有時間一定會多陪你的?!?/p>
“媽媽,我知道每天中午你都陪我的。”姐姐輕輕地說。
不要覺得自己因為要照顧小的孩子而沒時間照顧大孩子,而對大孩子有愧疚心理,孩子絕對能夠感受到大人的情緒,他們會從你的眼神、表情中感知到你的情緒和意愿。也不要因為有愧疚心理而對大孩子做出很多補償行為,不妨坦白地對孩子說清楚你的難處和想法,聰明的孩子會理解的。
引導(dǎo)孩子覺察自己的真正需求
姐妹倆在同一個房間睡覺。
“媽媽,為什么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聽妹妹喜歡的故事,太不公平了!”姐姐又抗議了。
“你現(xiàn)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問姐姐。
“我都困死了,我想早點睡覺!”姐姐說。
“是啊,你想早點睡覺,你就不用什么故事,你想聽就聽一會兒,不想聽就不聽,閉上眼睛睡覺就可以了?!?/p>
“可是,你總是放妹妹喜歡聽的故事,這不公平!”
“妹妹白天在幼兒園睡過覺,現(xiàn)在還沒有睡意,如果你想早點睡覺,我們就得讓妹妹安靜下來,有什么辦法能讓妹妹安靜地躺著?就是讓她聽她喜歡聽的故事。這樣,她聽她的故事,你睡你的覺。兩個人的愿望都能夠滿足。”
姐姐想想也是,就不說話了。當她聽到“愚公移山”的故事時,她說:“媽媽,這個故事我雖然聽過,但有點忘記了,再聽一遍也不錯!”
可見,我們需要將孩子的關(guān)注點轉(zhuǎn)移到孩子的個人需求方面,讓孩子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公不公平的表象所迷惑。
滿足孩子的個體需求,而不要企圖做到絕對公平,追求完美的公平只會讓我們和孩子更加失望。當姐姐想要一個文具盒的時候,妹妹可能還不需要文具盒,我們完全可以給妹妹提供她需要的東西,而不是一模一樣的文具盒。如果妹妹哭鬧著想要文具盒,我們可以提醒她,她可以得到她想要的東西。滿足孩子的真正需求,遠比滿足孩子追求的表面公平更重要,對孩子來說,也更能夠獲得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