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梅
摘 要:秦漢時期,官吏的考課制度初步形成并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時期官吏的考課制度對于當世也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學界從漢代考課制度的歷史地位、時間、方式、考課制度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傮w來講,學界對于西漢官吏考課制度的研究多于東漢,客觀研究多于現(xiàn)代借鑒,而研究漢代官吏考課制度,正是為了古為今用,因而其后的研究應該加強其現(xiàn)實意義的探討。
關鍵詞:漢代;官吏;考課制度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046-0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fā)展,我們越來越重視從歷史上尋找經驗和借鑒,自有政權成立以來,官吏考課就是歷代非常重視的問題。而在當代中國,我們的反腐倡廉程度的深入也迫切需要我們從歷史上尋找線索,研究古代社會的經驗和教訓,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考課又稱為考績、考功、考效,等等,在古代社會,考課的對象主要是各級官吏,尤其是以中下級官吏為主。即他們任官職后,中央要對他們的工作進行一個考核,并根據(jù)考核制定出未來的官位升降,并伴有一定的獎懲措施。雖然學界有很多人認為“考課”制度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漢元帝時期京房提出“考功課吏法”之后,如《辭源》將此京房的改革稱作“考課法之始”,但更多的學者認為只要有上下級關系的存在,就有考課法的存在。較早的傳世文獻也驗證了這一說法。
《尚書》、《周禮》等傳世文獻中的記載留給我們一個關于“有官必有課,有課必有獎懲”的史實,①世卿世祿制度被新的官僚制度替代后,對于官吏的考課制度也隨之有了新的變化,至秦漢時期,官吏的考課制度初步形成并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漢代作為古代社會許多制度的肇始和初步完善時期,研究此時期的各項制度更具意義。本文擬將近19世紀80年代以來漢代官吏考課制度的研究進行綜合整理和評述,一來對于學界的研究做一個總結整理,二來可以從中一窺該問題的現(xiàn)代意義,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學術綜述。
學界對漢代考課制度的研究,總括來講集中在以下幾點:一是對漢代考課制度的形成時間及歷史地位的評價;二是針對考課的具體問題如考課時間、方式、考課制度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重要人物如京房等的研究;三是漢代考課對后世影響的研究。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界對此發(fā)表的成果與其他熱點學術問題相比,并不是很多。很多學者將漢代官吏開課制度納入政治制度史的范圍內,如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將考課制度列入人事制度的范疇、邵德門《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強調了考核制度中的“上計制度具有雙重性,即兼具財政監(jiān)督和考核政績兩方面的功能”。陳蔚松的《漢代考選制度》雖然以選官制度為主要研究內容,但對考課制度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了考課制度的源流、層級、科目等內容。以下將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論文成果總結論述之。
一、漢代官吏考課制度的產生及歷史價值的肯定
漢代承秦而來,在吸取秦朝短祚而亡的教訓之后,更加重視官吏的考課問題。對于漢代官吏考課制度的歷史作用,多數(shù)學者進行了肯定。如鄧小南《漢代官吏考課制度初探》中指出“官吏考課制度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施行的一項重要制度,與選舉制度、監(jiān)察制度、法律制度等密切相關,是確保官僚機構發(fā)揮統(tǒng)治效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太祥《秦漢政治文明建設》認為考課制度是秦漢政治文明建設中文官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于西漢考課制度的形成,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西漢時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考課制度。具體形成于西漢的哪個階段有一點小的爭議。如鄧小南《漢代官吏考課制度初探》認為“只要國家產生,君臣關系、等級關系存在,上級對下級的考課制度或措施就會隨之出現(xiàn)”。健全的官吏考課制度會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形成而形成?!皯?zhàn)國至秦對于官吏的考課措施,構成了漢代考課制度的基礎。西漢前期,就已經有了考課制度?!雹谶€有學者認為漢元帝時,京房的“考功課吏法”是“考課法”的開始。秦學頎《京房及其考課法》詳細考證了該問題。他認為京房從行政管理的角度而非從監(jiān)察的角度提出了針對郡縣及以下官吏考核的措施,還涉及到了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即初步表露出了責任制和獎懲制度結合起來的思想。文中還提到京房的考課法條目詳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上下級官吏要互相監(jiān)督,即將上級官吏置于下級官吏的監(jiān)督之下,這是京房的創(chuàng)造,也是導致京房考課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后東漢王符評價京房的考課制度:“先師京君,科察考功,以遺賢俊。太平之基,必自此始,無為之化,必自此來也”。③事實也證明,京房的改革對于魏晉及后世的考課制度有深遠的影響。崔波《論京房的受重用及其考功課吏法》也對京房的考課改革進行了探討。京房的受重用是漢元帝重視儒生的結果,但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最終以京房被“棄市”而終結,說明了漢代以來一是官吏阿黨勢力的嚴重,二是在沒有客觀法律保障的情況下,“長官意志”是考課法難行的又一重要障礙。
二、官吏考課制度具體內容的研究
關于考課制度的內容方面,首先學者關注了考課的時間問題。李振宏《居延漢簡中的勞績制度》、大庭修《漢代的因功次晉升》均認為漢代每年都要對官吏政績進行一次考核,期限是從上年十月到本年九月。隨著出土簡牘材料的增多,學者又進行了更詳細的考證。如于振波《漢朝官吏的考課時間與方式》利用秦漢簡牘和文獻材料,考證漢代的考課時間“分日計、月計、四時計和歲計等多種。級別越低,受考查的次數(shù)越頻繁。由下而上,依次考查,逐級匯報,形成一個頗為嚴格的程序”。
關于考課方式學界的認同比較一致,就是由上級對下級進行各級考核,對于地方官吏的考課要比對中央大員的考課重視得多。
于振波《漢朝官吏的考課時間與方式》考證有兩種:下級向上級匯報工作和上級對下級的視察、檢驗。下級向上級述職,主要采用簿、籍等帳目形式,為防止匯報不實而對簿籍進行查驗的工作秦簡中稱為“效”,漢簡中為“校”。
張弘、李文青《秦漢時期對地方官吏經濟政績的考核》重點探討了對地方官吏所負責的經濟類職能的考核,這也屬于考課的內容。文中指出地方官吏的主要經濟職責有組織指導農業(yè)生產、征收賦稅、統(tǒng)計戶口和墾田數(shù)字、興修水利與交通等。上計制度考核的重點也是官吏的經濟政績。同時文中還提出,兩漢時期,對地方官吏經濟政績分三級進行考課。一是由丞相、御史二府負責對郡國的考課;二是郡國負責對縣級官吏的考課;縣對下屬官吏直接考課。王東洋《中國古代“品行”考課標準的確立及影響》認為兩漢時期的考課制度當中,品行雖未正式被納入考課標準,但已經開始出現(xiàn)重視品行的萌芽了。
漢武帝在位時大的改革頗多,其中之一就是對考課制度進行了完善,如頒布著名的刺史“六條問事”制度。許云欽《漢武帝治吏制度化建設探析》專文探討了漢武帝時期的各項治吏措施,如厲行考課、健全監(jiān)察、完密法律、嚴法治吏等。并認為考課是統(tǒng)治者約束官吏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現(xiàn)代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兩漢時期,有學者認為對于地方官吏的考課要重要于對中央官吏的考課。王梅《試論兩漢時期對丞相、三公的考課》中論述了因為丞相和三公的身份常伴于皇帝左右,因此他們的考課多由皇帝決定,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并不像地方官吏考課那樣具有制度性的規(guī)定。
楊運姣、羅超群《秦漢時期官吏政績考核制度考述》對秦漢時期官吏政績的考核方式、時間等進行了論述,實際也是陳述的秦漢考課制度的內容。
漢代簡牘資料的出現(xiàn)為學界研究官吏考核制度提供了新材料,如尹灣漢墓木牘中的材料有些被認為是“東海郡上計所用的底稿或副本”,④高恒《漢代上計制度論考—兼評尹灣漢墓木牘〈集簿〉》以尹灣漢墓出土的木牘為主要依據(jù),論證了西漢時期的上計制度。廖伯源的《漢代考課制度雜考》對考課層級、考課時間、考課科目等方面都進行了考據(jù)。
關于對東漢官吏的考課制度,學界研究成果比較少。東漢時期,受皇權旁落、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的影響,察舉征辟制度也開始流于形式。如河南尹田歆對外甥王諶說:“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雹菘梢?,被舉孝廉的人大多為宦官的黨羽和爪牙及其依附者?!吧w其時入仕之途,惟征辟、察舉二事,宦官既據(jù)權要,則征辟、察舉者,無不望風迎附,非其子弟,即其親知?!雹薨殉诌x舉權的外戚和宦官們“親其黨類,用其私人,內充京師,外布列郡,顛倒賢愚,貿易選舉?!雹呒热贿x官制度面臨如此慘境,那么官吏的考課制度更是無從談起了。在此方面有竇重山《論東漢官吏的考課制度》一文,認為東漢官吏考課制度是其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更注重對郡國的考課,到東漢末年隨著中央政權的羸弱無能,考課制度流于形式。其他專門東漢考課的論文并不多見。
另外,青海師范大學許玫碩士論文《兩漢上計制度述議》對上計制度進行了綜合整理。渤海大學郭恪謹?shù)拇T士論文《漢代考課制度研究》屬于對漢代官吏考課制度的綜合研究。
三、考課制度對于后世的影響研究
學界對于秦漢時期官吏考課制度已經初具形制大多無非議,在安作璋、熊鐵基先生的大作《秦漢官吏法研究》中已經對于官吏的考核進行了很多經典的論斷。
其后,學界又發(fā)表了多篇論文來闡述漢代考課制度對于后世的影響。如代繼華《漢代職官考課制度的四點經驗》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漢代職官考課制度對于后世的借鑒:秦漢時期按職務高低和權力大小各主考課事務,形成層次分明,實效顯著的考課方式;將考課與監(jiān)察結合起來,確保考課真實有效;將全面政績考課與專項行政內容考課結合起來,確??颊n結論更符合實際情況;施行公開評議,確保透明度。
縱觀學界對于漢代考課制度的研究,目的除了是弄清楚漢代考課制度本身的基本問題之外,還想對于當世有一些借鑒意義。從整理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漢代考課制度的研究,學界更側重于西漢而對東漢投入的精力較少,東漢在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的情況下苦撐了近二百年,期間官吏考課制度的情況更需要進行研究。而從歷史中尋找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借鑒,才是我們進一步進行研究的動力。
注 釋:
①也有學者認為,西漢因其察舉與考課不分,因此沒有獨立的官吏考課制度。劉文瑞《我國古代官吏考課制度建立于何時》(《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00年第1期)文中認為官吏考課制度醞釀于西漢,完成于隋唐.
②班固.漢書·京房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③尹灣漢墓簡犢·前言[M].北京:中華書局,1997.
④范曄.后漢書·種嵩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⑤趙翼.廿二史札記·宦官之害民[M].北京:中華書局,1963.
⑥后漢書·仲長統(tǒng)列傳.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廖伯源.漢代考課制度雜考[J].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新第11期(總42期).
〔5〕安作璋.漢代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制度[J].東岳論叢,1981(3).
〔6〕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吏法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3.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