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市公司多倫股份宣布公司擬更名“匹凸匹”,立志向P2P等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領域轉型。這一消息引起輿論一片嘩然,上交所也向公司發(fā)出問詢函,要求公司停牌自查。究其原因,還是其“身未動心已遠”的轉型故事過于荒唐,在一無正式業(yè)務、二無人員配備、三無可行性論證,甚至連經營范圍變更都尚未獲得工商部門審批的情況下,就開始炒作了。
企業(yè)向“互聯網+”轉型并非易事。在本期,我們就要介紹一個傳統(tǒng)餐飲公司在“互聯網+”道路上不斷探索的歷程。傳統(tǒng)中餐很難標準化,還存在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餐館一天中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時間段只有中午和晚上。在飯點,服務生、洗碗工、廚師忙不過來;過了飯點,資源又都閑置下來,房租和人力成本卻要照常支付。另外,中餐講究口味,人們都愛吃剛出鍋帶著“鍋氣”的菜,可餐廳空間是固定的,餐位有限。
金百萬餐飲集團位居京城十大餐飲名店,有近40家直營店遍布京城。集團掌門人鄧超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突破中餐的局限。
金百萬試過搭建網站,吸引顧客注冊成為會員訂外賣。但鄧超發(fā)現外賣模式并沒有解決商家的核心痛點,它突破了空間限制,但沒有突破時間限制,因為叫外賣的時間跟堂食時間基本重疊,若想讓堂食和叫外賣的顧客都滿意,商家就得增加人手,剩余產能并沒釋放出來。
金百萬又試過做半成品。半成品可以在餐廳售賣,從開門到打烊都可以帶來收入,突破空間和時間限制。可后來發(fā)現半成品解決了商家痛點,卻沒有解決顧客的痛點。顧客自己做菜的痛點有三個:采買、加工、烹飪,半成品只解決了采買和加工兩個痛點,但沒解決烹飪這個關鍵痛點。在烹飪時,根據食材控制火候、控制放料和起鍋時間是大學問,買半成品的人不愿為此花精力。商家費了很大力氣教育消費者,可消費者購買半成品的頻次極低,黏性不足。
經過各種嘗試,金百萬又找到一個方案——準成品,這是介于成品和半成品之間的一個品類,在烹飪環(huán)節(jié)只要3分鐘就能做熟出鍋并保持口感。金百萬在2014年還推出智能炒鍋,可以在3分鐘內“一鍵”自動完成烹飪,并將金百萬馬甸店重新裝修,搞了個“全智能互聯網體驗餐廳”。這個餐廳出乎意料的成功,一天的營業(yè)額就達到10萬元人民幣。但這個新模式又面臨著新挑戰(zhàn):如何快速復制、全面鋪開?如何延伸服務的時間和空間,拓展經營?準成品如何及時配送?在本期的《金百萬:有一道好“菜”叫場景》中,大家可以看到金百萬的實踐。
無獨有偶,本期還有一個案例也與“互聯網+餐飲”相關。人人湘是一家實現了微信點餐和付款的湖南米粉店,他們的商業(yè)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開線下實體店,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品牌,在吃的過程中因為要微信下單,讓消費者從顧客變成人人湘的用戶;第二階段是線上運營。人人湘的控股公司將在近期推出一個新品牌“五范”(和“午飯”諧音),其實是樓宇O2O的項目,以一個樓為單位,每天提供幾款有競爭力的產品,通過拼單的方式,實現近距離配送。更遠的第三階段稱為“米粉+”,在米粉上加載一些跟用戶能夠產生交集和關系的東西,也許是社交,也許是別的東西。
“互聯網+”意味著什么?“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是指連接和應用;“+”后面隱去的部分,是指各個領域、各個行業(yè),留給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F在,就讓我們大膽地去嘗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