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盈盈,女,安徽蒙城人,安慶師范學院學生處資助服務科副科長,講師。
網絡出版時間:2015-06-25 13:03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625.1612.034.html
高校資助工作育人模式研究
夏斐1,梅盈盈2
(1.安慶師范學院團委;2.安慶師范學院學生處,安徽安慶246133)
摘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既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德育工程,在資助工作中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十分重要。當前,受諸多因素影響,高校資助工作中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勵志教育缺失,資助育人功能減弱。堅持“育人為本”,將心理預警與經濟資助相結合,勤工助學與公益勞動相結合,家庭走訪與學生體驗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模式。
關鍵詞:育人為本;心理預警;資助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安慶師范學院皖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招標項目”(SK2015A139)。
作者簡介:夏斐,男,安徽六安人,安慶師范學院團委辦公室主任,講師;
中圖分類號:G647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3.037
建立和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決策,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和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自2007年新資助體系建立以來,國家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在逐年加強,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受助范圍不斷擴大,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國家宏觀的資助政策運行的背景下,高校如何進一步樹立“育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在具體工作中如何拓展資助平臺,完善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成為當前高校資助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實施教育的主導思想[1]?!坝藶楸尽钡慕逃枷?,堅持“德育為先”,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教育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其個性和承認差別”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而“育人”是資助工作的靈魂所在。高校做好資助育人工作,既是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教育權利的體現(xiàn),也是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具體體現(xiàn)。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求把資助育人與解決經濟困難有機結合,不僅要保障貧困學生就學的權利,更要使受助學生快樂成長,健康成人,勵志成才,走向成功。
目前,全覆蓋、立體化的資助體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發(fā)揮育人功能的途徑可以說貫穿始終。比如:“綠色通道”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解決了他們的學費問題,有效保證其順利入學。國家獎助學金和校內資助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保證其安心學習。在貧困生認定和國家助學貸款等工作的申請、審核和畢業(yè)確認的過程中,高校的誠信教育應貫穿始終,通過誠信主題班會、誠信圖片展、誠信簽名和宣誓等活動,加強誠信教育,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在國家獎助學金的政策宣傳階段,高校應加強感恩教育和勵志教育,讓學生在受助的同時能夠感恩知榮、自立自強。在勤工助學和公益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受助學生在實踐中服務社會、奉獻他人,體驗到自立自強的重要性,也培養(yǎng)了受助學生感恩社會、勵志成才的良好品德。因此,資助育人功能貫穿在資助工作全過程。同時,在資助工作中樹立積極進取、自立自強、勵志成才、感恩奉獻的優(yōu)秀典型,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會激勵更多在校大學生自強進取、感恩社會。
當前,高校資助工作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資助育人,助人自助”。因此,資助工作也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實際工作中無法將經濟資助與精神幫扶有效結合,導致資助工作中出現(xiàn)一些不良現(xiàn)象,也折射出當前高校資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缺失。
1.貧困生認定不準確影響資助資金評審的公平性。
貧困生認定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一項基礎工作,認定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獎助學金評審的公正性。在具體的工作中,由于部分學生缺乏誠信意識,對申請材料弄虛作假;也有部分學生因為自卑,不愿讓人知道家庭的不幸,導致出現(xiàn)認定不準確現(xiàn)象。此外,大一新生剛入校就要進行貧困認定,輔導員在短時間內無法掌握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只能憑借學生本人的申請和地方出具的證明進行認定,在貧困生資格認定問題上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雖然各高校都將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平均消費情況、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家庭人員組成、家庭成員健康狀況等納入到貧困生資格認定范疇中去,但由于貧困生資格認定是一項極為復雜、標準難以統(tǒng)一的工作,而學校資助工作人員有限,很難逐項核實,造成貧困生認定結果不夠準確。在貧困生認定中出現(xiàn)的不誠信現(xiàn)象,反映出資助工作中誠信教育不到位;貧困生不能正視目前遇到的經濟困難,心理脆弱、閉鎖,反映出資助工作中人文關懷不足。
2.大學生誠信缺失導致不良還款率攀升。
誠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但是由于受到社會風氣、社會環(huán)境和就業(yè)壓力等方面的影響,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近年來,受助學生由于缺乏誠信惡意欠款而被銀行告上法庭的事例時有發(fā)生,引起了社會關注。為了了解受助學生的誠信狀況,筆者曾做過關于受助大學生誠信意識的調查,結果如下:
如表所示,43%的學生選擇向父母要錢先墊上,27%的學生選擇向親友借錢還貸。雖然只有1%的學生選擇不打算還,但也有29%的學生選擇先欠著等有能力再說,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等有能力了也不會去還款,而是惡意欠款。在已畢業(yè)的逾期貸款學生中,由于缺乏誠信而欠款不還的占很大比例。受助大學生誠信觀念不強,導致國家助學貸款的不良還款率攀升。
3.重物質資助,輕精神幫扶,受助學生出現(xiàn)“等、靠、爭” 心理。
近幾年來,我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資助金額逐年增長。根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統(tǒng)計,2007-2011年,全國共資助普通高校學生1.79億人次,累計資助金額1 817.18億元[2]。在資助金額不斷增加的同時,一些高校的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勵志教育卻沒有跟上。在具體資助工作中,對于政策宣傳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欠缺,部分學生對于國家資助不能以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養(yǎng)成 “等、靠、爭”的心理。有些貧困學生不積極爭取勤工助學崗位,坐等國家資助。有些學生認為“我家庭經濟困難,國家理所當然要資助我”,對于國家資助缺乏基本的感恩意識。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視國家獎助學金為“天上掉下的餡餅”[3]。在貧困生認定和助學金評審過程中,出現(xiàn)學生不爭專業(yè)獎學金,而爭當貧困生的奇怪現(xiàn)象。為了獲得補助,有些學生甚至在生活中偽裝自己,一旦拿到補助后,不能正確使用,造成資源浪費。
4.資助體系缺乏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地區(qū),有的學生家庭是低保戶,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家庭突遭變故,也有學生身體殘疾等等。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他們不僅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同時還擔負著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的責任。面對緊張的學習和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他們會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孤僻、焦慮、抑郁和退縮等心理問題[4]。因此,高校資助工作要做到“資助育人”,不僅要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還要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高校已建立起“獎、助、貸、勤、補、減”六位一體的資助體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經濟困難,但卻忽視了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幫扶。對于一線資助工作人員來說,大量事務性工作占據了主要的工作時間,根本無暇關注貧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學業(yè)、就業(yè)和經濟貧困的多重壓力之下,盡管許多學生能夠化壓力為動力,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今后的工作上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關注和幫扶,不少貧困生出現(xiàn)了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礙。
科學、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活動是實現(xiàn)人文關懷的根本[5]。堅持“育人為本”,就是要在實際工作中不僅給予貧困生經濟資助,同時還要加強人文關懷,將心理預警與經濟資助相結合,勤工助學與公益勞動相結合,家庭走訪與學生體驗相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資助工作新路徑。
1.心理預警與經濟資助相結合,全面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部分貧困大學生由于長期的心理壓力,導致了抑郁心理的產生,個別貧困生甚至會做出極端的行為[6]。由于經濟上的窘迫,生活上的困難,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緩解,會導致焦慮、自卑、抑郁、人際關系敏感、自我封閉等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長期以來這種關注主要表現(xiàn)在經濟資助方面,而對貧困生的心理狀況、思想狀況關注得很少。因此,經濟資助應與心理脫貧并重,做好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針對心理健康、學業(yè)、就業(yè)等方面有問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立關愛檔案,給予特殊的關愛,對他們進行心理幫扶。同時建立 “學院-課堂-寢室-家長”四位一體的預警模式,設置預警學生信息庫,及時了解預警學生情況,加強輔導員和學生及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采取多樣化幫扶舉措。此外,每年開展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測,為每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在班級設置心理委員,組織輔導員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并安排具備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的輔導員講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建立檔案、心理預警、關愛幫扶、溝通反饋等一系列舉措,建立全方位幫扶的長效機制。
2.勤工助學與公益勞動相結合,系統(tǒng)提升學生就業(yè)能力。
開展勤工助學活動是一項務實的工作,旨在鼓勵在校大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投身實踐,磨礪意志,積累更多社會經驗。在國家不斷完善資助體系,對資助績效和資助育人效果提出要求的新形勢下,高校要改變以往工作思路,在勤工助學工作中注重貧困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就業(yè)能力的提升。勤工助學崗位的設定可根據不同工作的性質、難易程度和工作時間來劃分,設立不同的考核標準,實行集中招聘與部門分散招聘相結合,多設置以能力提升為目標的工作崗位,鼓勵貧困生走出課堂,參與實踐。此外,在校園內實行公益勞動與資助相結合,也是提升學生就業(yè)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以能力提升為目的的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和公益勞動制度的推行,既能培養(yǎng)受助學生勤于動手、勇于實踐的就業(yè)觀念,也能進一步提升受助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能力。
3.家庭走訪與學生體驗相結合,加強學生反思教育和敬畏意識培養(yǎng)。
高校貧困生認定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資助資金評審的公平、公正,要提高貧困生認定的準確性,必須通過多種形式深入學生家庭掌握真實情況。對受助學生家庭的走訪應堅持“重點回訪與全面回訪”相結合,“日?;卦L與集中回訪”相結合的原則,走訪工作應實現(xiàn)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反思教育,在走訪中應鼓勵家庭經濟并不困難的學生參加,讓學生通過實地走訪,親身體驗,感受生活的艱辛和不易。通過實地查看和學生體驗相結合的走訪形式,對學生進行反思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敬畏意識。
資助政策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貧困大學生的關愛,在落實資助政策的同時,加強資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十分必要。高校應在心理預警中加強對受助學生的心理幫扶,給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和參與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麗清,傅麟雅.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北京城市學院教育專業(yè)德育實訓初探 [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12).
[2]百度文庫.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摘編(2007-2011年)[EB/OL].(2012-10-24)[2014-09-12].http://wenku.baidu.com/view/83ff9e6f011ca300a6c390d0.html.
[3]杜坤林.從保障型資助到發(fā)展型資助:高校助學工作范式轉換及其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2(5).
[4]劉征.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4).
[5]安江燕,谷忠新.基于人文關懷視角的高校學生資助育人[J].前沿,2012(2).
[6]張春玲.提升資助育人工作效果探索[J].理論觀察,2013(4).
責任編校:汪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