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談雅麗 編輯/田宗偉
二酉拖藍
文/談雅麗 編輯/田宗偉
沅陵龍舟賽。 攝影/周桂成
我對沅陵傾慕已久,然而它卻是我沅水行走的最后一站。如同一盤歲月的沉香,放置得越久,當我點燃它,接近它時,越散發(fā)出醉人的氣息。
它是那樣一個臨水小城,歷史的厚重與山水的清靈兼收,水馬船聲的舊事與靜水流藍的大河相依千年。當我沿沅水從常德一路走到沅陵,最令我心動的是初遇沅水與酉水相匯口——二酉拖藍;最令我贊嘆的是酉水上建造的最大發(fā)電站,鳳灘水電站;最令我戀戀不舍的是溯水而上,一路山野木屋,妙意忽生,酉水一路跟隨,藍得那樣徹底,讓人魂不守舍;最令我難忘的是沅陵朋友,他們真摯可愛,與我有同飲一江水的情意。
沿常吉高速兩小時車程,到達沅陵天剛放晴。經(jīng)過沅陵大橋,看到橋北等了很久的同學小范。早晨出門就接到她的電話,說在菜市場買了沅陵特產(chǎn),紅薯、竹筍、熏制臘肉、香干等。我們將近十年未見,然而同窗情卻絲毫不減。從橋北直接拐彎到沅江北岸。立春沒幾天,小街春意初萌,香樟映著翠碧的河水,河對岸筆架山頂有一白塔,小范說叫鳳吟塔。沅陵依河而建,河邊共建有三座塔,曰:龍鳴、鳳吟和鹿鳴。
這座小城由來已久,然而幾經(jīng)變遷,歲月留痕。沅江北岸的古跡,正是這種變遷的記錄。我們沿街而行,參觀虎溪山南麓的龍興講寺,這可能是河岸保存最早的歷史,據(jù)說是唐太宗即位稱帝第二年下旨修建的用于傳授佛學的寺院,迄今1300多年,比南岳廟早97年,比岳麓書院早348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佛學寺院之一,也是湖南省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寺廟建筑群。我們拾級而上,感到寺廟古風猶存,歷代達官顯貴和文人騷客至此甚多,著名理學家王陽明曾留此講學;明崇禎禮部尚書董其昌題有“眼前佛國”牌匾赫然懸掛于大雄寶殿。龍興講寺現(xiàn)辟為沅陵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元代廣告”堪稱世界之最,我們看到的元代男尸譚姓洲府大人仍保存完好,靜臥山中一廳,百年千年都隨河水消逝,唯有這逝去之人苦苦依戀山城,不肯輕易化為塵土。
大湘西屬黔中郡,郡府在沅陵縣境內(nèi)太常鄉(xiāng),古稱“南蠻”。解放前設立沅陵專區(qū),其中沅陵縣、瀘溪縣、吉首縣、永綏縣屬于沅陵專區(qū)管轄,沅陵縣既是大湘西多年首府所在地,抗日時曾把省會搬遷到沅陵兩年,至抗日結束才遷回長沙。我們所到之處,到處都有老建筑遺跡。湖南臨時省會舊址海牧師樓雖是破舊,但樓內(nèi)至今還有住戶。教堂、清真寺、韋小姐樓等羅列在青石板路旁,可見沅陵是當時的宗教集中地,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繁華了這個山水小城。然而老沅陵在五強溪水電站修建時搬遷,舊城變成新城,未免有些遺憾。
這里水路極為通達,北岸有許多碼頭渡口。短短幾里小街,我們就經(jīng)過了中南門渡口、文昌閣碼頭、朝暉船渡口。中南門渡口是機動輪船渡口,從河岸躉船到城中街道,是一條長長的斜坡碼頭。碼頭盡頭有舊城門,是沅陵縣城城墻唯一保存下來的一段。原來的城墻,在抗戰(zhàn)期間,為方便城里居民防空疏散,被縣長下令拆掉了,只留下城門做城墻標志。湘西剿匪時,巨匪張平在古丈被打死后,他的頭顱被割下來送到沅陵,掛在城門上示眾多日。1974年在五強溪修建了第一座水電站,現(xiàn)在文昌閣碼頭仍有很多客船貨船,可以直接坐船到五強溪水電站,或從五強溪坐船到沅陵,來來往往,船行沅水,讓我們無限神往。
朝暉橋渡口在龍興講寺上方的酉水注沅口,是太常設的渡口。我最想尋訪的就是沅水與酉水交匯的河口。酉水與沅水匯合后,從匯合處的太常村到溪子口一帶約半里長的河水中間,每逢洪水暴漲之時,會出現(xiàn)一條藍色水帶,對岸一帶的山叫二酉山,所以就叫二酉拖藍。我們在堤岸行走,河邊??恐恢恢畸R鶿船,沅水青藍,漁船倒映水中,黑色的鸕鶿蹲立于長篙上,顯出幾份蕭瑟??上覀儊頃r是瘦水季,在入河口,我看到一堆堆巨大的沙山,沙山后面是挖沙船,它們把長長的手臂伸進河水,挖沙船的后面是入河口,一條深青水帶隔開了沅水酉水的交界,這交界既是距離,更是融合,合二為一,是河流與支流深深淺淺的吻印。
微風吹來,對面二酉山散開迷茫的霧氣,它在遠處招喚我們溯酉水而上。從沅陵縣城往西北而行,我們挨著酉水行走,想走到二酉山腳,遠觀酉溪。如果天色尚早,我們想一直走到酉水最大的水電站——鳳灘。從常德到沅陵,是沅水或遠或近,一路跟隨。從沅陵縣城到鳳灘,亦是酉水不離不棄,靜靜流藍。酉水大概是沅水支流中最藍的河。它仿佛一道深藍飄帶,清澈的藍、純凈的藍,幽暗的藍,河流幾乎沒有融進別的色彩,甚至看不見白色的浪花,只有兩岸的青山,只有零星開放的油菜花,只有兩岸的青瓦木屋,只有新綠的樹林,點綴在靜靜的河流邊。
車不過半小時,我們到達二酉山腳,隔岸觀山。二酉山坐落在縣城西北烏宿村,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青山,青山邊兩條小河繞其左右。這是酉水和酉溪的匯合處。大支流與小支流匯合,這也是二酉拖藍的另一種延續(xù)。
二酉山因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典出于此被收入《辭源》而聞名。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朝廷博士伏勝為拯救中華文化,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偷偷將千卷書簡運出咸陽,擇地而藏,車載船運,歷盡千辛萬苦,船至二酉山下,選中了二酉山半二酉洞作藏書之處。直到秦朝滅亡,才將全部藏書啟出獻漢。山梁起伏,狀如書頁,山上有藏書,山下有酉水,但我們只是在二酉山腳停留了片刻,或者山中藏書需要人們花盡一生去讀,而我們這些半日游的游客,只需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好風光里就已足夠。
友人小范曾在沅陵工作近十年,她帶我們繼續(xù)溯流而上,約四十多公里到達鳳灘水力發(fā)電廠。冬春時節(jié),水電站正在蓄水發(fā)電,所以鳳灘大壩下的酉水流量細弱,但水電站大壩建筑新穎,氣勢恢宏。在電廠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頭頂安全帽,走進巨大的大壩腹內(nèi),據(jù)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空腹重力拱壩,被稱為“世界第一空腹壩”。我們在一塵不染的發(fā)電廠內(nèi)參觀,感嘆于巨大的旋轉(zhuǎn)渦輪,感嘆于七十年代要在這樣一個山溝里修筑一座當時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壩,并且完全由萬余勞力肩扛手提建成真是難以想象。
當我們乘電梯來到大壩頂部,站在壩頂朝外眺望,看到因酉水截流后形成的鳳灘水庫如明鏡般清澈。大壩所在地屬沅陵縣,面朝水庫左邊是古丈縣,右邊是永順縣,此處即有一腳踏三縣之稱。當我們轉(zhuǎn)身站在百多米高的大壩上朝下張望,真有點不寒而栗。此時若遇上泄洪,雷霆萬鈞的氣勢一定會讓我們回腸蕩氣、嘆為觀止。若將目光移向遠處,但見崇山峻嶺間奔流不息的酉水仿佛是從我的腳下開始流淌的,它帶著發(fā)電奉獻后的快樂一路向沅水奔去,奔向了浩渺無際的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