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人為什么特別需要尊重國際法

2015-12-15 09:06:30王逸舟
世界知識 2015年21期
關鍵詞:國際法

王逸舟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國際潮流和國內進步,中國人對待國際法律體系和國際司法機制的立場發(fā)生了深刻變化。1978年,在鄧小平“我們還要大力研究國際法”的要求鼓舞下,中國的國際法教學和研究逐步開展,中國政府有關部門逐漸轉變了對國際司法機制的懷疑和觀望態(tài)度,中國人開始參與到國際司法過程中。1984年,中國外交部法律顧問倪征奧在第39屆聯大和安理會上當選為國際法院法官;之后,史久鏞教授在1994年當選為國際法院法官,并在2000年被選為國際法院院長。王鐵崖、端木正等多位中國法學家和法官擔任了國際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中國人還在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國際法庭、聯合國國際海洋法法庭、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等重要國際司法組織中受聘擔任法官或法律專家組成員。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保留,中國近些年來開始嘗試適應和學會使用國際司法機制,在我國簽署、批準或加入各種國際公約時,改變了過去那種對提交國際法院解決國際爭端的條款一概保留的做法,用更加積極和建設性態(tài)度對待之。例如,中國批準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以申訴方或第三方的角色應對和解決涉及WTO的各種貿易爭端和摩擦;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相應制訂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建立了國家環(huán)??偩譅款^的履約工作協調組;全面參與了海牙國際私法公約的制定工作,并于1991年和1997年分別加入《海牙送達公約》和《關于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公約》。

1998年10月5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秦華孫代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總部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中國在國際安全和裁軍領域的步伐尤其引人注目,表現出成長和自信的新形象:中國最早向其他核大國提出《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條約》草案,并積極謀求達成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以核武器瞄準對方的安排;簽署并批準了《拉美和加勒比禁止核武器條約》、《南太平洋無核區(qū)條約》和《非洲無核武器區(qū)條約》的有關議定書,并且支持在東盟、中亞和中東等地區(qū)建立無核區(qū)的努力;加入《南極條約》、《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條約》,承擔了有關《條約》義務;支持《全面禁止核武器條約》,是首批簽署該條約的國家之一,并從1996年7月起停止了核試驗;中國支持國際社會禁止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努力,參與有關《條約》或議定書的談判,履行有關規(guī)定;與俄羅斯等國向國際社會倡議防止外空武器化的具體建議,主張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加劇;贊同《防止彈道導彈擴散海牙行為準則》的防擴散宗旨,雖然沒有加入該準則,但一直與包括準則成員國在內的各方保持溝通;支持打擊輕、小武器非法貿易的多邊努力,積極參與聯合國的有關工作,2002年12月簽署《槍支議定書》;加入了修訂后的《地雷議定書》,認真履行議定書各項規(guī)定。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參與并簽署的這些國際法公約和議定書,就是最好的一種證明。我們應當對尚未參與的國際條約和文本做更加仔細的評估,對外做出更加耐心細致的解釋,按照自身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需要,推進與國際法律體系的協調與合作。

我們需要更多運用國際法

對一些敏感而重大的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制訂,在滿足基本的保密條件和決策效率的前提下,應當使社會和公眾對外交過程有更大的知情權,讓國際法學家有更大的話語權。以朝鮮核問題為例:它雖然包含很多復雜的戰(zhàn)略機密,同樣有可能拿到更大范圍加以研討,讓外交和軍方之外的學術機構、商務部門、大眾傳媒以及普通百姓有一定的發(fā)言權,尤其讓法學家和國際政治分析工作者有更多的探討空間,使決策過程更好代表公眾的意愿。中國在朝核和半島問題上的政策正經歷歷史性的調整,不僅需要政治和外交高層的堅定意志,更需要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理解支持,需要國際法學界和國際關系學界的協同。離開中國國際法學界同行的參與和論證,對外政策調整與變革的合法性基礎將會薄弱很多,我們的政治家和外交官在國際場合也很難進退自如。

對于美國對外政策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抵制,對于這個超級大國行為方式和思想言論多面性的判別,也存在類似的道理。美國自恃實力強大、影響廣泛,因而在國際事務上常常做出蠻橫無理的舉動,到處樹敵和經常惹麻煩。很多國家和國際社會一方面對美國非常頭痛、十分討厭,另一方面又拿它無可奈何。我以為,在同這個特權國家打交道時,單憑意識形態(tài)的判斷是不夠的,意氣用事的方式更可能帶來相反效果,而國際法的角度及法律學者的思考,能提供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方式。舉例來說,當面臨美國及西方盟友的壓力、要求對伊朗和朝鮮等國的核計劃加以“撲滅”時,我們不妨仔細察看一下有關國際法,對于核武器及核材料的研制、使用、政策宣示、衡量標準、后果影響等做出全面評估衡量,看看美國及西方自身核政策及做法有哪些合法與不合法,看看伊朗朝鮮等國的態(tài)度及行為有哪些問題,看看鄰國、周邊地區(qū)及國際社會不同部分的反應存在什么法理異同。

很快就能發(fā)現:美國的多重核標準是麻煩的主要根源之一;美國對伊朗等國的壓制有某些法律依據,但對以色列的庇護存在難以服人的法律漏洞;美國自身扮演了核擴散的某種“領頭羊”角色;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多份報告里同時含有鼓勵和平解決和嚴厲制裁的成分,它與安理會的多份決議的性質不謀而合。有了此類信息及法理判斷,中國外交官在各種國際場合,就能據理力爭,提出符合多數當事國乃至國際社會多數成員利益的看法,如支持某些阿拉伯國家提出的“中東無核區(qū)”倡議,要求國際社會及安理會防止少數國家把基于自身私利提出的標準當作國際大家庭的共同尺度,拒絕武力方式作為選擇等。

再如,當美國一再要求別國參與它牽頭的國際反恐斗爭,發(fā)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威脅時,對于超級大國發(fā)出的強大裹挾力,比較策略的應對方式同樣來自國際法的某些判定,而不是狹隘民族主義的激怒。查詢一下國際法學界的討論,很快能夠見到:關于國際恐怖主義的定義,并非只有美國人或西方意義上的界說;國際社會以聯合國為中心、以《關于國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為具體切入點,展開了大量富有思想性、現實意義和政策效果的探討。對于“恐怖主義的法律定義”、“恐怖主義與反殖民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關系”、“國家恐怖主義”等爭議點,并不存在單一的答案;國際恐怖主義定義中的共同法律要件,并不比這方面的嚴重分歧更多;經驗證明,列舉“黑名單”、動輒制裁的辦法,往往于事無補、經常適得其反。有了這樣的知識,我們在外交斗爭中就會理直氣壯,以有力的證據直擊霸權主義的要害,并以合適的主張推動國際社會遏止國際恐怖主義的努力。

法律作為一種規(guī)范,在國際范圍是一種共同的評判標準,它的增強勢頭是無疑的。從中國自身的實踐中不難悟出一個道理:國際范圍的規(guī)范與相關法律,可以推動國際政治的進步,哪怕是緩慢的、潛移默化式的。當然,規(guī)范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是坐等和現成的,而是由行動者積極創(chuàng)造的,它需要獲得承認、重視與政策跟進。從國際范圍觀察,存在著使各國更多接受國際規(guī)范的壓力,而且日益明顯;各國同時希望加強自己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話語權和尊嚴,政府需要通過國際形象的提升使公眾有更大的尊嚴感和向心力。這一切對于當代中國是特別需要的。我們特別要注意使之應用于中國的視角。中國是負責任大國,中國的政治制度和領導體制絕非所謂的損害社會、壓迫人民的“極權制度”,而是富有成效的、公眾擁護的和得到實踐證明的。無論奧運會,還是環(huán)保、人權、食品安全等方面,中國都必須堅守這種態(tài)度,使用這種符合國際法和規(guī)范的立場,理直氣壯地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存在與正義性。

有必要提高遵從國際法和國際規(guī)范的水平與能力

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觀察,特別是從中國對國際制度、國際組織以及重大國際間法律規(guī)范的態(tài)度著眼,不難發(fā)現一根明確的線索,即新中國早期對國際體系的態(tài)度是某種“拒絕”或“觀察”;鄧小平時代改成“加入”與“適應”,到現在變成“爭取更大發(fā)言權、承擔更多義務”。今天,中國參與國際組織和各種公約的數量及程度,不僅達到本國歷史上空前的水平,而且在世界大國里居于比較靠前的位置,中國以負責任大國的態(tài)度,與外部世界建立起相互依存的關系。由體系外的“造反派”到體系內的“參與人”再到體系中的“較強者”,身份的改變決定了中國對國際組織、規(guī)范和法律大相徑庭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想沿著鄧小平開辟的道路繼續(xù)走下去,對重大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的認真遵守乃至主動塑造和維護,顯而易見是必由之路。

很難想象,一個不遵從國際準則和公眾輿論的國家,能夠凝聚本地區(qū)各國和國際社會的意愿、推動和平與發(fā)展的國際事業(yè)。美國的硬實力確實超群,但這個超級大國屢屢違反國際法、無視聯合國憲章,結果是自食其果,嚴重損害了它的形象,削弱了它的軟實力。中國是一個快速和平崛起的發(fā)展中大國,假使我們自己不認真履行國際法和國際組織的各種義務,中國人的形象將大打折扣,政府的倡議會無人響應。國際政治理論的教學工作者要更關心通行于當代世界的國際法及慣例的各種功能,研究它們與權力結構和權力政治的復雜互動,分析國際法律和公約的淘汰機制和優(yōu)化過程,注重這些約束機制對于本國國民和國際社會的教化(或懲罰)作用。

近期菲律賓在美國、日本等域外大國和東盟一些成員的縱容支持下,對中國的南海權益主張和相關維護行為提出了國際法的訴訟。我方出于各種考慮,拒絕到庭應訴,同時指出它不具意義,外部任何機構組織無權仲裁。我大致懂得如此立場背后的一些考慮,但也擔心國際上所謂“中國威脅論”或“中國不守法”的渲染有所加劇,一些國人和國內媒體對于國際法和國際規(guī)范變得不那么尊重。中國認真參與國際海洋法律事務且建言獻計和提供若干公共產品的態(tài)度,將顯著提升我們國家在海洋國際關系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處理好權利(利益)與義務(責任)的關系,是一個相當重要卻委實不易的事情。一般而言,在主權國家仍然是國際關系基石的時代,追求或推進本國的國家利益,在國際體系里爭取最大限度的發(fā)言權、影響力和各種權利,是理所當然的優(yōu)先目標,是維系國際秩序穩(wěn)定、保證各種權力制衡、促使法律規(guī)章到位、推動國際進步事業(yè)的前提;沒有合理、有序、認真的國家利益追求及其相應安排,不會有合理、有序、認真的國際協調過程及其司法解釋。假使沒有--譬如說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核不擴散體系和國際氣候制度對中國發(fā)展中大國地位的肯定和保障,沒有這些國際制度和公約給出的機遇和利益,沒有中國人堅持不懈要求的某些標準和條件的滿足,所涉國際制度和公約的公允性和有效性可能遠比現在差。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必須依據國內議事日程和重大發(fā)展需求,爭取更加充分、更加深入地參與各種國際進程,包括在主要國際法和國際規(guī)范的制訂方面占有更大的權重?,F在中國外交遇到的很多難題,既與國際法的要求有關,也折射出中國在新時期的國家利益和國內公眾的愿望。不管是聯合國安理會的重大改革方案,還是借鑒歐盟在推進一體化方面的經驗,或者是對國際軍控與裁軍過程爭取主動權和話語權,乃至對維持和平行動、難民保護、引渡政治人物、處理達爾富爾危機、遏止國際恐怖主義等,在所有這些事件及進程中,如果缺乏國際法的相關知識,如果不把國際趨勢與國內進步結合起來,中國外交可能陷入傳統權力政治和“囚徒困境”的怪圈,淪入舊式的大國崛起和新的“戰(zhàn)國年代”。

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是聯合國最主要的司法機關,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民事司法裁制機構。

對國家利益的追求需要加上“限制詞”

必須清醒認識到,在一個日益開放和進步的全球化時代,在國際社會的道義準則和合法性標準越來被各國廣泛了解和接受的形勢下,對國家利益和各種權利的追求,以及實現它們的方式,并不是無約束、無止境的,而必須遵從一般的國際理性和慣例,起碼是不違背公認的《聯合國憲章》基本精神,不與多數國家接受的共識發(fā)生直接的矛盾和對抗。站在這樣的角度上衡量,國內法先于國際法、國內議事日程高于國際社會吁求的傳統政治思維,必須加上特定的“限制詞”和充實新的內涵,否則越是實力較強、涉足領域較廣的大國,越是可能像美國那樣時時惹麻煩、處處討人嫌。實踐證明,遵從國際道義和國際規(guī)范的國家,哪怕暫時弱小或一時利益受損,最終也能贏得尊敬和相應的影響力;違反國際道義和國際規(guī)范的國家,縱使實力超群或拿到眼前的某些好處,到頭來也會受到懲罰和喪失某些重大利益。世界越是發(fā)展,人類越是進步,這種邏輯就越是彰顯、有力。

中國是一個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精神和制度規(guī)范的國家,國內體制和國際形象有其特殊的一面。如果我們在國際事務中沒有拿捏好追求國家利益和自身權益的分寸,在國內輿論宣傳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中片面夸大某些對外主張和權利要求,很可能造成外部世界的各種誤解和責難。同理,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和全球發(fā)展最快的大國之一,中國非常有必要保持乃至增大自己的國際義務,包括承諾各種外援、派遣維和部隊、在國際災難關頭及時出手相助。也許更重要也更不易做到的是,自覺遵守得到廣泛公認的國際法則和制度規(guī)范,努力遏止國內違背國際道義和法律公理的言行。要盡力使國家利益的實現與國際準則的維護協調一致、統一起來,而不是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務必認真想一想:什么是“人民的利益”?在不同的時代和條件下這種利益有什么變化?如何理解中國公眾越來越具備維權意識和更愿在發(fā)生糾紛時訴諸法律手段等現象?它們與國際關系的演化規(guī)律有何內在聯系?

一個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公民社會,一個努力遏制官員腐敗現象和封建專制主義遺毒影響的中國國家體制,必須跟上世界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潮流,要在優(yōu)先發(fā)展本國民生和民主的過程中,盡力適應調整中的國際關系準則和國際法律規(guī)范,使二者最大限度地結合、協調和共贏。而聯系它們的“粘合劑”或者說“要素盒”,則是日益受尊重、不斷被大寫的國內范圍的公民權、產權和其他各種法權,以及國際范圍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乃至各種推陳出新、被歷史逐漸認同而非受少數大國操縱的國際法律法理。國際法應當成為中國人觀察國際關系、處理外交事務的重要參照系之一。

猜你喜歡
國際法
論陳顧遠之先秦國際法研究及啟示——基于《中國國際法溯源》
論作為國際法淵源的一般法律原則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44
國際法和比較法中的法律方法 柔性國際法的疆界及其界定方法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42
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條約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4
國際法類比國內法的反思與建構
法律方法(2020年2期)2020-11-16 01:23:48
南京事件的爭論與國際法
國際法風險預防原則的解釋論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38
歐盟法院適用國際法的方法與邏輯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0:50
國際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論保護責任的國際法屬性
天气| 平原县| 东台市| 宽甸| 咸宁市| 平和县| 靖宇县| 陇川县| 东兰县| 根河市| 湖南省| 灵寿县| 徐州市| 卫辉市| 名山县| 读书| 镇宁| 扎兰屯市| 锦州市| 盐山县| 九龙县| 彭山县| 阜阳市| 佛学| 河源市| 兴隆县| 茂名市| 涞水县| 平阴县| 清水县| 宜春市| 河西区| 柘荣县| 武穴市| 肥乡县| 池州市| 习水县| 那曲县| 三台县| 乐至县|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