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輝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為喚起民眾同仇敵愾的抗日熱情,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詩人、翻譯家)于1938年9月在上海自費(fèi)創(chuàng)辦了《自由譚》月刊。封面上“自由譚”三個大字,是邵洵美模仿顏體的手跡。畫面是一幅木刻——日本飛機(jī)在轟炸,大地在燃燒,一頭牛被炸死在原野上,一個男孩捂著臉在流淚,一位農(nóng)民托著被日軍炸死的孩子傷口在滴血……
這幅畫,極大震撼了人們的心靈,激起了人們抗日救國的勇氣。
1938年,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在延安發(fā)表。邵洵美通過特殊渠道得到了這本書。為了不引起漢奸的懷疑,他托朋友將文章翻譯成英文,然后在《自由譚》英文版上連載,并親自加了按語:“近十年來,在中國的出版物中,沒有別的書比這一本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了。它是一本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賞,萬人傳頌,中外稱贊的絕好文章?!痹谶B載的同時,又出版了《論持久戰(zhàn)》單行本。
1939年1月20日,邵洵美又出版了英文版《論持久戰(zhàn)》,毛澤東為此專門寫了名為《抗戰(zhàn)與外援的關(guān)系》的序言贊揚(yáng)邵洵美:“上海的朋友在將我的《論持久戰(zhàn)》翻譯成英文本,我聽了當(dāng)然是高興的,因?yàn)閭ゴ蟮闹袊箲?zhàn),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論持久戰(zhàn)》英文版出版后,邵洵美便在夜間駕著車,將書塞到上海霞飛路、虹橋路一帶洋人寓所的信箱里,為順利完成這項(xiàng)工作,他還特地買了一支手槍保駕護(hù)航。
有朋友擔(dān)心他的安全,對此,邵洵美說:“作為中國人,作為中國人中的一個文人,我雖然不能拿槍與日寇當(dāng)面廝殺,但能以出版一本好書鼓舞民眾,即便被漢奸謀殺了,我也會含笑九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