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等水生植物在富營養(yǎng)化水體治理中的作用

2015-12-18 21:01:54福州市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1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5年32期

鄭 鶯 (福州市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11)

?

高等水生植物在富營養(yǎng)化水體治理中的作用

鄭 鶯(福州市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11)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干擾日益嚴重,我國湖泊(水庫)水環(huán)境質量日趨富營養(yǎng)化,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控制治理成為迫待解決的問題。富營養(yǎng)化水體治理有物理、化學、生物等修復手段。由于生物修復在成本、原料來源、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具有物理、化學修復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1],因此水體生物修復研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生物修復的研究范圍包括利用藻類、微生物、基因、高等植物、水生動物等治理富營養(yǎng)化水體[2]。高等水生植物修復是生物修復的一種。由于高等水生植物獨特的環(huán)境生物學特征和生態(tài)功能,其在水體生物修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國內外學者對其抑藻凈水機制及應用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高等水生植物修復

高等水生植物修復是指通過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和代謝功能,將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進行吸附、沉淀、分解和吸收[3]。其基本思想是通過人工控制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等高等水生植物的比例,降低水體中的營養(yǎng)物質含量,起到修復水體的作用。成功的高等水生植物修復需具備以下條件:一是植物對污染物具有強的耐受性及潔污凈化能力。林連升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富營養(yǎng)化的水體中,植物修復能力存在差異,選擇適應性強的水生植物對修復效果至關重要[4]。二是水生植物代謝產物不會產生二次污染。有研究發(fā)現(xiàn),鳳眼蓮等植物若收割不及時,植物腐爛后會釋放出大量的有機物和營養(yǎng)鹽,造成水體二次污染[5]。因此,在利用水生植物進行水體富營養(yǎng)化治理時,要管理恰當,避免抑制了藻類但又影響了環(huán)境。三是將環(huán)境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目前水生植物修復研究多注重環(huán)境景觀效益,經濟效益方面涉及較少。黃海平研究了水蕹菜浮床在精養(yǎng)魚池中的應用,結果表明,建植水蕹菜浮床的池塘利潤是沒有設立水蕹菜浮床池塘利潤的1.74倍[6]。因此,利用經濟價值高的水生植物進行生態(tài)修復,具有環(huán)境、經濟雙重效益。四是投資、維護等費用低。

2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高等水生植物種類

水體富營養(yǎng)化是一種水質生態(tài)惡化的水體效應,主要是水中輸入過量的氮、磷等營養(yǎng)鹽引起。能否有效地去除過量的氮磷,成為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關鍵。已報道的能去除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氮磷的高等水生植物有挺水植物(如菖蒲、燈心草、水田芥、蘆葦、香蒲、水蔥、梭魚草、茭白、美人蕉、鴨跖草、短葉茳芏、風車草、鳶尾、旱傘草、紅掌對葉草、薄荷草、大柳、水白菜、寶塔草、香根草、再力花、花葉蘆竹、水蔥、蜘蛛蘭、蒲草、三棱草、水芹菜等)、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菹草、輪藻、微齒眼子菜等)、漂浮及浮葉植物(如水蕹菜、睡蓮、空心蓮子草、水葫蘆、荷花、莼菜、黃花水龍等)[5-14]。不同種類高等水生植物的凈化能力不同。劉燕等研究表明,挺水及沉水植物對氮磷吸收富集能力較強,浮葉和漂浮植物較低[14]。根部是挺水植物吸收底泥中營養(yǎng)鹽的主要器官,浮葉植物和漂浮植物一般通過根、莖吸收營養(yǎng)物質,沉水植物的根莖葉能較好地去除污染物[15]。

對常見的能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高等水生植物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部分高等水生植物能分泌化感抑藻物質來控制藻類的生長。邊歸國對國內外漂浮、浮葉、挺水、沉水等62種植物化感抑藻的研究成果予以綜合評述報道,較完整地歸納了能夠產生化感物質的水生植物,其中沉水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16]。有學者對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解釋為:沉水植物與浮游藻類在同一生長環(huán)境下,對光照、營養(yǎng)鹽的競爭十分激烈,致使其選擇化感作用來抑制藻類的生長[17]。不同類型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抑藻能力不同,如穗花狐尾藻的抑藻能力較強,水浮蓮的抑藻能力中等,菹草的抑藻活性較弱[17]。同一水生植物不同器官的抑藻能力也有區(qū)別,如蘆葦的根、莖抑藻能力比葉片弱,菖蒲的根比莖、葉抑藻能力強[18-19]。水生植物釋放的化感物質有高抑低促的特點。吳湘等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花水龍化感物質在低濃度時會促進銅綠微囊藻的生長,在高濃度下才逐漸表現(xiàn)出對銅綠微囊藻的抑制作用[20]。

3高等水生植物在富營養(yǎng)化水體生物修復中的作用

高等水生植物是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控制藻類生長,維持生物多樣性以及凈水清水,維持生態(tài)穩(wěn)定等功能。高等水生植物主要是通過物理、吸收、協(xié)同、競爭、化感等作用來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

3.1物理作用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透明度較差,水生植物可以通過過濾沉淀等物理作用提高水體透明度。一方面,水生植物對水體的流速有重要影響,其對水流的緩沖及穩(wěn)定作用有利于沉積物的沉降,從而提高水體透明度[21]。朱紅均等研究了漂浮植物鳳眼蓮對水流的影響,發(fā)現(xiàn)鳳眼蓮對相對水流紊動強度分布影響明顯[22]。另一方面,高等水生植物,一般根系發(fā)達,接觸水體的面積大,當水流經過時,污染物在根系表面進行吸附、沉淀等物理作用,其中不溶性膠體被根系粘附,懸浮性的有機物和代謝產物被菌膠團沉淀下來[23]。研究發(fā)現(xiàn),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均能通過沉淀、吸附、過濾等作用減少沉積物的再懸浮,提高水體透明度[24-26]。

3.2吸收作用大型水生植物是胡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營養(yǎng)鹽循環(huán)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水中的氮磷等營養(yǎng)鹽可以被植物的葉片、根系等器官吸收,并被其固定在系統(tǒng)內部轉化為生物量。然后通過收割植物的方式從水體中輸出,以此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蔣躍平等認為,在處理輕度富營養(yǎng)化水中,植物吸收對氮磷的去除起著主要作用,貢獻率達50%以上[27]。但多數學者認為,通過收割植物去除的氮磷量很小,植物吸收作用不是去除氮磷的主要機制[28-30]。影響植物吸收氮、磷等營養(yǎng)鹽的因素主要有水體營養(yǎng)鹽濃度、植物種類、生物量、溫度等。此外,隨著植物的衰敗、死亡、腐爛,體內的營養(yǎng)鹽會重新釋放到水體中,只有及時組織收割,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對水體的凈化。

3.3協(xié)同作用協(xié)同作用是指微生物和大型水生植物通過相互作用對污水中營養(yǎng)物進行降解[31]。水生植物群落是微生物附著基質和棲息場所的提供者,其莖葉為形成生物膜提供空間,根系為微生物提供基質。生長過程中,水生植物能分泌大量的低分子有機物,促進了根際微生物的代謝,而微生物的活動又加快了根際有機磷、有機氮的分解及其他礦質元素的活化,從而凈化水體[32]。研究發(fā)現(xiàn),水體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通過植物、微生物、基質之間的聯(lián)合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去除營養(yǎng)物的貢獻較小[28-30]。通過微生物和植物聯(lián)合治理富營養(yǎng)化水體,可以提高治理效果。例如,胡綿好等研究結果表明,風眼蓮+固定化氮循環(huán)細菌聯(lián)合作用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總氮和銨態(tài)氮的去除率比用鳳眼蓮單獨處理時的去除率高[33]。

3.4競爭作用高等水生植物與藻類都是淺水胡泊的初級生產者,二者在空間、光照、營養(yǎng)等生存條件上存在競爭。特別是沉水植物,由于與藻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完全相同,其與藻類的競爭表現(xiàn)的最為激烈。例如,吳功果等分析了1977~2009年云南洱海水生植物與浮游植物的歷史變化,發(fā)現(xiàn)洱海從貧-中營養(yǎng)到富營養(yǎng)化初期,沉水植物種類減少,水生植物分布面積縮小,浮游植物數量大量增長,水體透明度降低[34]。因此,高等水生植物與藻類對營養(yǎng)物質、光照的競爭也是一條緩解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途徑。

3.5化感作用化感作用是指植物、藻類等生物釋放的次生代謝產物對生物和農業(yè)系統(tǒng)產生的影響[31],這些次生代謝產物被稱為化感物質。化感作用被認為是大型沉水植物抑制藻類生長的有效方式。高等水生植物的化感物質可以利用多種途徑直接或間接殺死藻細胞,從而抑制藻類的生長,其主要途徑有:①降低葉綠素a含量,破壞光合系統(tǒng);②破壞細胞膜結構;③改變酶活性,破壞抗氧化系統(tǒng);④細胞膜內超微結構受損;⑤基因表達異常[35-38]。目前,關于植物化感抑藻機理的細胞水平研究較多,還不能完全解釋高等水生植物化感機理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關于化感抑藻機理的分子或基因水平研究將有利于解決化感物質抑藻機理出現(xiàn)的問題。

4高等水生植物修復技術的應用

生物浮床技術、人工濕地技術是高等水生植物應用于富營養(yǎng)化水體治理的有效途徑。生物浮床技術、人工濕地技術不僅治理效果顯著,還具備一定的觀賞價值及經濟效益。

4.1生物浮床生物浮床技術就是應用無土栽培技術,把水生植物等移栽到水面或移植到人工載體材料上,通過植物吸收水體中的營養(yǎng)物質,并定期將植物體進行收集,從而提高水質[39-40]。目前,對生物浮床去除氮磷能力的研究以組合浮床為主,已有報道的組合浮床種類有:水生植物+陶?;|、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植物吸收+濾料吸附+生物掛膜、生物凈化槽/強化生態(tài)浮床、微曝氣生態(tài)浮床系統(tǒng)、水生植物-生物繩組合系統(tǒng)[41]。相關的研究發(fā)現(xiàn),組合浮床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效果較好。例如,濮培民等在貴州貴陽紅楓湖/水庫右二灣富營養(yǎng)化水體通過種植一定數量的水面植物,配合運用微生物技術進行局部(圍隔水體面積1.33 hm2)生態(tài)修復試驗,結果表明,當植物浮島覆蓋率超過1/5~1/3時,此生態(tài)工程可以調控浮游植物種群結構和豐度,工程內與工程外比較,藻類豐度減少53.6%,生物量減少39.1%,透明度提高了10 cm以上,紅楓湖局部水體實現(xiàn)了水質改善和富營養(yǎng)化控制[42]。

4.2人工濕地人工濕地是一種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模擬自然濕地的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利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協(xié)同作用,來實現(xiàn)對污水的高效凈化[43]。目前,許多流域已在用人工濕地治理水體污染。例如,濟寧市在流入南四湖的重點流域開展了人工濕地建設工程,其中新薛河人工濕地示范工程已種植盧竹、蓮藕、芡實等濕地植物200 hm2,香蒲、苦江草等水生植物133.3 hm2,實現(xiàn)了挺水植物帶、浮葉植物帶、沉水植物帶的優(yōu)化配置,水體中的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明顯,出水水質達到了地表水3類標準[44-45]。母國宏對重慶市杜市鎮(zhèn)飲用水源地石龍水庫人工濕地工程建成前后的水質監(jiān)測進行分析評估,人工濕地措施凈化效果總體比較明顯,對氮、磷具有明顯的去除效果,總氮的下降趨勢好于總磷,基本達到了凈化水體的預期目標[46]。目前,人工濕地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經濟效益研究較少。寇祥明等通過模擬濕地環(huán)境,采用“水花生+克氏原螯蝦(魚)”、“水花生+水芹菜+克氏原螯蝦(魚)”、“水芹菜+伊樂藻+克氏原螯蝦(魚)” 3個水生動植物群落組合進行養(yǎng)殖效益研究,結果表明,其平均經濟效益分別達4.662 0、5.140 5、5.529 0萬元/hm2[43]。

5展望

利用高等水生植物控制水體富營養(yǎng)化是一種有效的生物治理方法,其材料來源廣,經濟、環(huán)境效益高,因此在未來的富營養(yǎng)化水體修復中具有廣闊的前景。雖然高等水生植物凈化富營養(yǎng)化水體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還有很多問題需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高等水生植物物種豐富,但被研究且產生效果的僅數10種,因此,篩選和培育能夠修復污染水體的新型水生植物,尤其是當地抗污強、凈化效果佳的植物,以及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凈化效果仍是優(yōu)先考慮的研究內容。相關的研究表明,植物、微生物、基質間的協(xié)同作用是水體中營養(yǎng)物去除的主要途徑,植物的吸收作用僅占系統(tǒng)去除氮磷的一小部分[35-37]。由于生態(tài)浮床系統(tǒng)缺少基質的作用,因此對高等水生植物在其系統(tǒng)中營養(yǎng)鹽的去除途徑,轉化效率還有待深入研究。雖然由高等水生植物組建的人工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富營養(yǎng)化水體治理時具有獨特優(yōu)勢,但目前這一技術在開放水體中的應用范圍有限。因此,今后要加強其在自然開放水體中大規(guī)模應用的研究,并就其大規(guī)模應用所帶來的生態(tài)安全性、資源化利用等進行詳細的研究,以期能夠更好地開展水體富營養(yǎng)化治理。

參考文獻

[1] 王軍霞,張亞娟,劉存歧,等.水生植物在富營養(yǎng)化胡泊生物修復中的作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10):6055-6057.

[2] 李娜,常會慶.利用生物方法治理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8,12(8):96-98,102.

[3] 潘華辰,廖麗.湖泊富營養(yǎng)化治理技術探析[J].現(xiàn)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5(1):65-67.

[4] 林連升,繆為民,袁新華,等.三種沉水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池塘水質的改良效果[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6,22(2):69-74.

[5] 劉旭富,石青.五種水生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凈化能力的研究[J].北方園藝,2012(22):54-56.

[6] 黃海平.水雍菜浮床在精養(yǎng)魚池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

[7] 井光花,劉占仁,李寶,等.3種典型水生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氮磷的去除效果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13):7820-7823.

[8] 魏東慧,張江汀,魏學智.4種水生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31(5):12-17.

[9] 蔡佩英,劉愛琴,侯曉龍,等.9中水生植物對模擬污水中氮、磷的生物凈化效果[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0,39(3):313-319.

[10] 朱秀紅,夏丹,楊陽,等.4種水生植物對污染水體凈化效果的研究[J].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3,47(1):87-91.

[11] 汪小將,周輝,馬文舉,等.5種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效果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4):241-242.

[12] 孫映波,梅瑜,操君喜,等.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對河涌污水的凈化效果[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1,20(6/7):1123-1126.

[13] 張玉枝,唐飛,張永清,等.不同水生植物及其組合對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3(16):237-240.

[14] 劉燕,萬福緒,王瀚起等.不同水生植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氮磷的去除效果[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3,27(3):72-75.

[15] 蔣春,將薇薇,周鵬,等.水生植物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機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42(35):12614-12615.

[16] 邊歸國.水生植物對藻類的化感抑藻作用及機理[J].能源與環(huán)境,2012(6):11-18.

[17] 胡光濟,侯浩波,張維昊.淡水高等水生植物對浮游藻類化感作用評述[J].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2010,17(4):3-8.

[18] 張維昊,周連鳳,吳小剛,等.菖蒲對銅綠微蘘藻的化感作用[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6,26(3):355-358.

[19] 李鋒民,胡洪營.大型水生植物浸出液對藻類的化感抑制作用[J].中國給水排水,2004,20(11):18-21.

[20] 吳湘,吳昊,葉金云.黃花水龍化感物質對銅綠微囊藻生長及藻毒素產生和釋放的影響[J].海洋與胡沼,2014,45(4):783-788.

[21] FRANKLIN P,DUNBER M,WHITEHEAD P.Flow controls on lowland river macrophytes:A review[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8,400:369-378.

[22] 朱紅均,趙振興.有漂移植物河道水流的紊動特性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10):18-22.

[23] 吳建強,黃沈發(fā),丁玲.水生植物水體修復機理及其影響因素[J].水資源保護,2007(4):18-23.

[24] 江亭桂,呂錫武,王國祥,等.沉水植物在靜止水體中對懸浮固體的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6(20):78-80.

[25] 黃沛生,劉正文,韓博平.太湖湖濱帶浮葉植物菱對氮素再懸浮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5,14(6):750-753.

[26] MA J M, WU Z B, XIAO E R, et al. Adsorbability and sedimentation effect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on suspended solids[J].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2009,17:2175-2179.

[27] 蔣躍平,葛瀅,岳春雷,等.人工濕地植物對觀賞水中氮磷去除的貢獻[J].生態(tài)學報,2004,24(8):1720-1725.

[28] 李林鋒,年躍剛,蔣高明.植物吸收在人工濕地脫氮除磷中的貢獻[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9,22(3):337-342.

[29] KIM S Y,GEARY P M.The impact of biomass harvesting on phosphorus uptake by wetland d plants[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44:61-67.

[30] 尹煒,李培軍,裘巧俊,等.植物吸收在人工濕地去除氮、磷中的貢獻[J].生態(tài)學雜志,2006,25(2):218-221.

[31] 蔣春,蔣薇薇,周鵬,等.水生植物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機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42(35):12614-12615,12618.

[32] 吳振斌,馬劍敏,賀峰,等.水生植物與水體生態(tài)修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01-103.

[33] 胡綿好,袁菊紅,常會慶,等.鳳眼蓮-固定化氮循環(huán)細菌聯(lián)合作用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原位修復的研究[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09,3(12):2163-2169.

[34] 吳功果,倪樂意,曹特,等.洱海水生植物與浮游植物的歷史變化及影響因素[J].水生生物學報,2013,37(5):912-918.

[35] GROSS E M.Allelopathy of aquatic autotrophy[J].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2003,22:313-339.

[36] 李鋒民,胡洪營,種云霄,等.蘆葦化感物質EMA對銅綠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響[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7,27(3):377-381.

[37] YU H,HU H Y,LI F M.Gramine-induced growth inhibition,oxidative damage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s in fleshwater cyanobacteriumMicrocystisaeruginosa[J].Aquatic toxicology,2009,91:262-269.

[38] SHAO J,WU Z,YU G, et al. Allelopathic mechanism of pyrogallol toMicrocystisaeruginosaPCC7806 (Cyanobacteria):From view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antioxidant system[J].Chemosphere,2009,75(7):924-928.

[39] 李志斐,王廣軍,陳鵬飛.生物浮床技術在水產養(yǎng)殖中的應用慨況[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3):106-108.

[40] 周紅英,向坤,闞紅濤,等.宜昌市黃柏河水華成因及防治[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57-360.

[41] 申倩倩,李鑫渲,羅佳文,等.生物浮床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1):217-218.

[42] 濮培民,李裕紅,張晉芳,等.用生態(tài)修復調控浮游植物種群局部控制富營養(yǎng)化:以貴州紅楓湖水質生態(tài)修復工程為例[J].胡泊科學,2012,24(4):503-512.

[43] 寇祥明,張家宏,李榮福,等.人工濕地在治理養(yǎng)殖池塘富營養(yǎng)化水質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8):378-380.

[44] 邱晨,侯端環(huán),任敬朋,等.南四湖人工濕地建設示范工程[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2,8(4):34-36.

[45] 鄭小軍,李瑩,薛嵩,等.圖們江下游不同類型濕地水體富營養(yǎng)化評價及對比研究[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14(2):99-104.

[46] 母國宏,王之明,吳連英.石龍水庫人工濕地措施水質變化效果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5,21(5):38-41.

摘要介紹了在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等水生植物種類,綜述了其在水體治理中的作用機制及高等水生植物修復技術的應用情況,提出了未來高等水生植物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高等水生植物;富營養(yǎng)化水體;生物治理

Function of Advanced Aquatic Plants in Treatment of Eutrophic Water

ZHENG Ying(Fuzhou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11)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important advanced aquatic plants in treatment of eutrophic water. The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aquatic plants for eutrophied water treatment are summarized and the further study about advanced aquatic plants in bioremediation of eutrophic water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Advanced aquatic plants; Eutrophication water; Bioremediation

收稿日期2015-10-19

作者簡介鄭鶯(1982-),女,福建福州人,助理工程師,碩士,從事水環(huán)境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S 1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2-104-03

武安市| 综艺| 女性| 城固县| 若尔盖县| 红安县| 九龙城区| 梧州市| 呼图壁县| 嘉祥县| 昌江| 东台市| 龙南县| 当阳市| 理塘县| 西贡区| 青海省| 淳化县| 玉林市| 鄂州市| 池州市| 黄陵县| 井冈山市| 永吉县| 嘉义市| 苍溪县| 潼南县| 海宁市| 贵州省| 衡水市| 奉新县| 无极县| 湘潭市| 麻栗坡县| 延吉市| 高阳县| 衡阳市| 郸城县| 内黄县| 四会市|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