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氛圍……:2015年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及大獎
Architecture, Culture, Place...: HKIA Cross-Strait Architectural Design Symposium and Awards 2015
由香港建筑師學會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特區(qū))政府“創(chuàng)意香港”辦公室贊助,“建筑、文化、氛圍……:2015年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及大獎”將于2015年3月28日于香港舉行。
香港建筑師學會與兩岸四地建筑師團體——廣州市工程勘察設計行業(yè)協(xié)會、深圳市注冊建筑師協(xié)會、臺北市建筑師公會及澳門建筑師協(xié)會——合作舉行此次論壇及大獎。大獎旨在鼓勵及表揚于過去的10年間兩岸四地(中國內(nèi)地、臺灣、澳門及香港)優(yōu)秀的建筑設計作品,致力提升有關地區(qū)的生活品質,促進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并通過創(chuàng)新和具創(chuàng)意的設計,建立業(yè)界及公眾更豐富的建筑認知。該獎項分為“商業(yè)辦公大樓”“商場/步行街”“高層住宅(9層或以上)”“低層住宅(8層或以下)”“社區(qū)、文化、宗教及康樂設施”“酒店”“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社會福利建筑”“未興建項目:建筑方案設計”共9項建筑類別,每個類別最多設有1個金獎、2個銀獎及4個優(yōu)異獎。大獎邀請的國際評委分別為西班牙建筑師、哈佛大學胡安·布斯蓋斯(Joan Busquets)教授,法國建筑師雅克·法萊爾(Jacques Ferrier),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院長布萊恩·麥格拉斯(Brian McGrath)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埃娃-麗薩·佩爾科寧(Eeva-Liisa Pelkonen)教授,荷蘭代爾夫特大學亞歷山大·佐尼斯(Alexander Tzonis)教授。
與此同時,論壇及大獎籌委會以“另類‘建筑、文化、氛圍……’”為主題設立了學生競賽。該競賽為概念設計競賽,旨在邀請修讀建筑課程的學生提供創(chuàng)意和想法,回應論壇及大賽“建筑、文化、氛圍……”的主題,補充、對比和反思2015年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及大獎帶來的啟示和訊息。學生競賽評委主席為香港建筑師學會原會長林光祺,評委分別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莊惟敏教授、香港大學建筑系系主任王維仁教授、臺灣交通大學建筑系曾成德教授、澳門圣約瑟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托馬斯·丹尼爾(Thomas Daniell)教授。
2015年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及大獎籌委會主席兼香港建筑師學會副會長戚務誠建筑師表示:“今次是第二屆舉行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之交流活動。承接上屆的成功經(jīng)驗,有關活動將繼續(xù)吸引建筑界之精英參與,并促進兩岸四地之交流?!?/p>
活動當日將邀請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分別為論壇及設計大獎?chuàng)沃鞫Y嘉賓。而大獎的獲獎名單將會于同日晚宴暨頒獎典禮公布。
2015年度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的座談會以“兩岸四地建筑-現(xiàn)在-將來”為主題。上午的座談會會回顧過去半世紀四地建筑師的心路歷程,總結得失。下午的座談會會展望將來,探討如何更進一步面向世界。座談會專題講者、主持人及座談會講者包括胡安·布斯蓋斯、雅克·費里耶、布萊恩·麥格拉斯、埃娃-麗薩·佩爾科寧、亞歷山大·佐尼斯、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顧問邱文杰、田中央工作群創(chuàng)始人黃聲遠、歐華爾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羅健中、AD+RG建筑設計及研究所有限公司總監(jiān)林云峰、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劉家琨、Urbanus都市實踐創(chuàng)建合伙人劉曉都、呂元祥建筑師事務所副主呂慶耀、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建筑署副署長鄧文彬、嚴迅奇建筑師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嚴迅奇等。
2 混凝土縫之宅
3 浙江長興廣播電視臺
2013年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大獎獲獎項目
金獎
巴士一汽停車庫改造 ——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新大樓(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圖1)、混凝土縫之宅(張雷聯(lián)合建筑事務所,圖2)、浙江長興廣播電視臺(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圖3)。
銀獎
廣州氣象監(jiān)測預警中心項目(廣州珠江外資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南豐匯(凱達環(huán)球有限公司)、深圳大學南校區(qū)學生公寓(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萬科水晶城運動會所(嘉柏建筑師事務所)、鄭州市107國道臨時指揮部(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優(yōu)異獎
中糧集團亞龍灣總部(筑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二期3#廠房改造(深圳市清華苑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香港新界丁屋 (匯創(chuàng)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上海萬科第五園(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揚州三間院(張雷聯(lián)合建筑事務所)、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廣州亞運館(原名:廣州亞運城綜合體育館,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杭州曦軒酒店(RAD Ltd.)、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客運大廈(CCDI悉地國際)、福建光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拾稼設計)、 重慶萬科沙坪壩鐵路樞紐綜合改造工程(嘉柏建筑師事務所)。(2013年大獎獲獎項目可查閱網(wǎng)站 http://www.cadsa.com.hk/ awards-2013.html)
就此次大會的相關情況,本刊采訪了籌委會主席戚務誠建筑師、大獎國際評判團評委及學生組評委。
戚務誠/Daniel CHI Wuh
香港建筑師學會資深會員,亞太經(jīng)合組織建筑師,注冊建筑師
2015年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及大獎籌委會主席兼香港建筑師學會義務秘書長
WA:請問為何選擇以建成10年為線?
戚務誠:在過去10年,兩岸四地的建筑發(fā)展處于一個學習和試驗的漸進階段。與歷史篇章緊密銜接,亞洲建筑正邁向成熟卓越國際化。但是隨著持續(xù)的政治穩(wěn)定和經(jīng)濟增長,中國內(nèi)地、臺灣及澳門的建筑方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種能融合新技術文化和歷史遺跡的新精神。兩岸四地建筑師10年來一直努力探索適合各自地區(qū)情況的現(xiàn)代建筑路向,在多方面都有可觀的成就。因此我們以10年為線,希望藉此表揚兩岸四地的優(yōu)秀建筑作品,同時希望兩岸四地建筑師可以“沖出亞洲,邁向國際舞臺”。
WA:希望獲選建筑表達怎樣的價值取向?
戚務誠: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大獎旨在鼓勵和表揚優(yōu)秀建筑設計作品,致力提升生活品質、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和諧及通過賦創(chuàng)新和具創(chuàng)意的設計,建立更豐富的建筑認知。我們希望入圍作品都包含以上特質。
WA:專業(yè)組國際評委、學生組兩岸四地評委的選擇標準是怎樣的?
戚務誠:這次專業(yè)組國際評委及學生組兩岸四地評委都是大會精心挑選及邀請的。專業(yè)組國際評委是在國際學術上及建筑屆享負盛名的建筑師。而2015年首次舉辦學生組競賽,我們特別從兩岸四地的優(yōu)秀大學邀請建筑系教授擔任評委,希望促進兩岸四地建筑系學生之間的交流,展現(xiàn)學生們的創(chuàng)意及對建筑高水平的追求,為兩岸四地的學生締造更多交流機會。
WA:會議及競賽主題的確定受到哪些具體背景、趨勢或事件的影響?
戚務誠:自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城鄉(xiāng)建設的現(xiàn)代化和經(jīng)濟的急速發(fā)展,兩岸四地建筑師多年來努力探索適合他們的現(xiàn)代建筑路向,在多方面都有可觀的成就。當中更以王澍建筑師于2012年榮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為里程碑。2015度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將探討兩岸四地建筑師如何繼往開來,尋找適合自己的路向。
WA:您能否對2013年競賽做一總結?
戚務誠:于2013年舉辦的首屆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大獎得到兩岸四地的廣大支持。于提名期內(nèi),兩岸四地業(yè)界反應十分踴躍,學會收到來自共逾40多個不同城市、接近300份提名作品。每份參賽作品質素極高,競爭激烈,經(jīng)過多名國際評委的嚴謹評審后,方能定出獲獎的作品。學會對如此踴躍的反應實感欣慰。2013年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設計大獎籌委會主席盧林建筑師表示:“兩岸四地建筑設計大獎不是比較參賽者的技術及審美觀,而是嘗試捕捉深受建筑藝術影響的當代亞洲及中國文化,以歷史及地緣為背景,令‘兩岸’得以成為互相觀摩的對象?!?/p>
大獎國際評判團評委
胡安·布斯蓋斯/Joan Busquets
西班牙建筑師、哈佛大學教授
WA:建筑怎樣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對于建成環(huán)境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布斯蓋斯:建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夠解決影響大部分人的重要問題。建筑有不同適用范圍的處理方案,包含一個項目轉化為多種規(guī)模的“transscalar”概念。尺度的可變性在當下具有重要的優(yōu)勢。
城市建筑的空間在不斷改變和延展:相對于歷史上其他時期城市整體全面的情形,我們不得不接受今天城市“支離破碎”的現(xiàn)狀。甚至當我們不得不設計一個“整體城市”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要明確、順利地完成,就必須檢測所有的“城市片段”。
在我看來,競賽是一個很好的理解現(xiàn)實的方式,反映著當前正發(fā)生的事。我們努力從中總結出結論,明確改善我們建成環(huán)境的新途徑;這始終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總是非常有益的。(葉揚 譯)
雅克·法蒂爾/Jacques Ferrier
法國建筑師
WA:建筑怎樣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對于建成環(huán)境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法蒂爾:建筑如今正面臨著逐漸退化為藝術品的風險。在高級訂制的世界中,不少建筑師已經(jīng)成功地把自己的名字轉化成為世界級的品牌。比起作品的內(nèi)容,這些建筑師的簽名(標志性手法)更為家喻戶曉。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在城市間的競爭當中都希望通過這樣的品牌效應創(chuàng)造出最美的城市圖景,借此在全球化下的城市市場中勝出。
然而,在我看來,這一現(xiàn)象并沒有反映出建筑的重要性。建筑的重要性應當建立在對于公共空間和共享空間的需求上。這種需求前所未有的緊迫,同時我們應當意識到這種需求并不僅僅存在于城市尺度當中,更存在于建筑甚至工業(yè)設計的尺度當中。在個人所從屬的群體規(guī)模被逐漸縮小、僅僅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與世界進行溝通的當今社會,能夠孕育人與人之間的偶遇和聯(lián)系又同時能夠感知氣候與時間變遷的空間至關重要。
因而,我在評價一個建成環(huán)境時,其中有多少為人所用的空間是一個非常重要指標。通過一種人文主義的途徑,使得人成為建筑聚焦的中心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而在評價設計競賽作品時,我所關注的是這些作品通過多大程度的創(chuàng)新來實現(xiàn)以人為本、敏感的建筑。這樣的創(chuàng)新以建筑的形式來鼓勵其使用者實現(xiàn)自身價值,并為他們提供成為建筑的長期所有者的機會。在城市這一維度上,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遠離國際式風格,更多地嘗試創(chuàng)造具有文脈的愿景。(李璠 譯)
布賴恩·麥格拉斯/Brian McGrath
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院長、教授
WA:建筑怎樣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對于建成環(huán)境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麥格拉斯:建筑的重要性是不應低估的。在飛速城市化、氣候變化和不平等加劇的世界中,建筑作為一種公共信托之物對于為社會營造和諧的環(huán)境是至關重要的。建筑作為社會最高追求的普遍象征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建筑為社會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和感受帶來了秩序和意義。建筑的這種集體性作用一直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不論在哪種社會,建筑都被尊為一種神圣的藝術與創(chuàng)造,維持著宇宙哲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平衡。建筑這一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中國海峽兩岸的千年之中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并將繼續(xù)在該地區(qū)引導全球可持續(xù)城市發(fā)展的進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
因此,我對身邊的建成環(huán)境以及此次競賽方案評估的標準就是看設計能否體現(xiàn)在當代構建環(huán)保、可持續(xù)、公平的社會的重要歷史意義。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理論逆現(xiàn)代主義之大潮而上,將建筑視為城市之物。習近平主席批評的“奇奇怪怪的建筑”正是那些沒有為城市而設計的東西。我要在羅西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不僅視建筑為城市之物,更是自然之物、環(huán)境之物。因此,我關注的建筑項目都不是設計品,而是促進社會進步、應對環(huán)境變化和能源問題,并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和原創(chuàng)性之物。(尚晉 譯)
埃娃-麗薩·佩爾科寧/Eeva-Liisa Pelkonen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WA:建筑怎樣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對于建成環(huán)境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佩爾科寧:建筑,作為大自然和建成環(huán)境的一個要素,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包括生活、工作和感受。建筑既決定了我們建造的方式、使用的材料、消耗的精力,又給社會和環(huán)境帶來了重大影響??纯唇裉斓慕ㄔO量——中國無疑是最大的——就不難發(fā)現(xiàn)建筑的相關性已走上一個巔峰。好的建成環(huán)境對社會、心理和環(huán)境的影響是敏感的。建筑師在圖板上作出的每個決定都會有它的后果。
在香港建筑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筑設計大獎的評判中,我關注的正是這種整體的敏感性。建筑如何與其環(huán)境對話——不論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我都非常在意。我堅信,好的建筑對尺度的問題是敏感的。這既有人的尺度,也有大環(huán)境的尺度——建筑的尺度是多重的。從本質上說,我是一個功能主義者,所以我也相信好的建筑會以奇妙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重塑每一種功能。功能需求絕不是由客戶提出的,而要在建筑中重新提煉。(尚晉 譯)
亞歷山大·佐尼斯/Alexander Tzonis
荷蘭代爾夫特大學教授
WA:建筑怎樣能保持其重要性?您對于建成環(huán)境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佐尼斯:毫無疑問建筑在當今是至關重要的,可能超過此前歷史上的任何時刻。當審視建筑在當代經(jīng)濟中以及在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增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個結論顯而易見。
前所未有地,建筑在房地產(chǎn)發(fā)展的“品牌推廣”、城市項目的“附加值”方面變得如此重要。前所未有地,在我們不斷擴大的全球化世界的混沌中,商業(yè)機構將建筑視為塑造企業(yè)形象的手段。前所未有地,一系列大膽的“自治”的巨構,正盯著深陷于自戀的空間雜耍的“明星”建筑。但建筑是重要的,因為它的影響,使得人類生存環(huán)境、生態(tài)、社會和文化的質量和多樣性不斷降低,除此以外,因為它的貢獻,使“環(huán)境貧瘠”與“建筑卓越”之間的巨大差異進一步加大,設計極大豐富,卻不能帶來任何福音。
另一方面,在與之相反的思考框架中,可以看到建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發(fā)揮重要作用,建筑維護了城市和地區(qū)文化與自然的多元,重新公平分配環(huán)境設施和歡樂。
我可以想到的最重要的標準有很多。然而,全世界的自然、社會與文化獨特性、多樣性正在減少,面對這樣的威脅,文化和自然的高峰與低谷正被拉成一個全球性的平面,在此,我想強調(diào)一個最緊要的標準:這就是一棟建筑物、一個城市項目、一片景觀,保護、促進和發(fā)揚生態(tài)、社會、文化,以及地方或地區(qū)的獨有性和多樣性的程度。
當前這個令人振奮的歷史時刻,在對地方、感性、文化、社會、生態(tài)不可逆轉的破壞令人感到毫無幸福可言的同時,我期待著遇到將空間視為多樣性與創(chuàng)造性孵化器的建筑,使建筑成為催生幸福的手段。(葉揚 譯)
學生組競賽評委
莊惟敏/ZHUANG Weimin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
WA:您最希望從學生競賽中看到他們表現(xiàn)出怎樣的設計水平和價值取向?
莊惟敏:這次學生競賽的主題“另類‘建筑、文化、氛圍’”,設計類型并沒有任何限定,卻提出了要求學生觀察日常、提出“細小改變引發(fā)巨大效應”。這樣的題目具有很好的引導性,希望學生能從自身周圍出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對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慮到兩岸四地地理、歷史、文化上的差異與同為中國人的共通之處,我很期待看到這次的參賽作品表現(xiàn)出更敏銳、深刻的觀察和更廣泛的設計思路,對我們這些建筑師可能都會有啟發(fā)。
現(xiàn)在的學生們圖紙表現(xiàn)和設計表達的水平越來越高,但作為一個建筑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學生的精力不應該全放在如何“表現(xiàn)”一個方案上。從這次兩岸四地的學生競賽中,我希望看到的并不是參賽作品表現(xiàn)圖的能力,更期待從中看到學生的著眼點放在對文化多樣性、對人本的關注上,能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再通過這樣一個開放的設計題目表現(xiàn)出學建筑的學生應有的社會敏感度和人文關懷。建筑師既是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職業(yè),也是一個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職業(yè)。我希望參賽的學生能夠有觀察日常、關心社會的基本思考,擔負起建筑師應有的社會責任。
王維仁/ WANG Weijen
香港大學建筑系系主任、教授
WA:您最希望從學生競賽中看到他們表現(xiàn)出怎樣的設計水平和價值取向?
王維仁:這一類題目定義開放的學生競賽,我們可以將它們看成是我們對所處城市、建筑與景觀環(huán)境提出的一種愿景;除了要能透過一個項目設計,表達我們對城市建筑與環(huán)境的理想,還應該要能提出一種我們原來沒想到的新概念與看法。
第一,作品除了要表達一定的對城市環(huán)境的看法,而不只是一個建筑設計。透過特定的基地、特定的問題,我希望看作品能否表達設計者對這個城市與環(huán)境問題的態(tài)度。第二,我要看作品是不是針對這個建筑或城市提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愿景。它可以是宣言式的、啟發(fā)式的,或是試圖針對現(xiàn)在城市與建筑中的真實問題和現(xiàn)象提出解決策略。設計盡管有相當程度的現(xiàn)實性,但是如果提出了新的詮釋,也是可以脫穎而出的作品。第三,作品的表述力要強,包括圖面和很簡單的文字。表述力強的作品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提供了一種愿景、一種想象,代表了某種精神。
曾成德/ David Tseng
臺灣交通大學建筑系教授
WA:您最希望從學生競賽中看到他們表現(xiàn)出怎樣的設計水平和價值取向?
曾成德:芬蘭建筑師、教授尤哈尼·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曾說:“建筑是我窺看世界的窗口……建筑是我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的方法?!?/p>
指導、觀察、評審、討論建筑學子的建筑設計習作項目對我而言永遠是一件令人著迷(fascinating)的事。這些建筑設計習作項目一方面呈現(xiàn)年輕的建筑門徒們(apprentices)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們的世界觀。有別于真實社會里建筑事務所的設計元素,建筑設計習作常在真實構筑上有其條件的限制,卻也反而因此開發(fā)出學院里獨特的想象力與世界觀。
我承認學院教育的不足之處,卻不將它視為是學生們在象牙塔里井底之蛙以管窺天之見。相對于正面迎戰(zhàn)建筑問題,年輕的建筑學子在面對問題時常常重新設定問題的條件,或更準確地說,他們重新鋪陳議題的背景。雖然常常偏離真實常態(tài)對于問題的認知,卻也在設計有解決問題或沒解決問題之外,開發(fā)出創(chuàng)造力,呈現(xiàn)個人觀點。建筑學院里的建筑習作項目是一個年輕建筑門徒窺看世界、思考自我并且以設計響應社會的摸索。過程中因此呈現(xiàn)出學子不斷思量、衡量再定量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物質、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并且借著建筑習作把這些思索表現(xiàn)在他的設計項目里。年輕建筑學子的創(chuàng)作里因此也常潛藏著一種世界觀,一種態(tài)度,一種理解世界、環(huán)境、周遭、事物的邏輯、原理、法則或體系。
對我而言,這樣的理解對此次2015年香港建筑師學會所舉辦的兩岸四地建筑設計論壇及大獎學生組競賽主題中的“建筑、文化、氛圍”尤其重要,當然也是我評獎時所會著重的重點。建筑學院里建筑設計元素的習作是一種“成長”(Coming of Age)的過程,相對于它,“未來”(Age to Come)則意味著一種創(chuàng)作或創(chuàng)意的可能。這兩個特質正是我對這次參賽作品的期望。
托馬斯·丹尼爾/Thomas Daniell
澳門圣約瑟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
WA:您最希望從學生競賽中看到他們表現(xiàn)出怎樣的設計水平和價值取向?
丹尼爾:在“建筑、文化、氛圍”這一主題下,人們通常會期待學生們從中國建筑浩瀚的歷史當中尋找靈感,然后在尊重當?shù)氐臍夂驐l件和地形的基礎上進行提案。但我更希望學生們的設計能夠避免對歷史元素的東拼西湊,盡情地暢想當?shù)貍鹘y(tǒng)與鄉(xiāng)土文化所具有的新的可能性。他們或許能夠找到一種全新的邏輯,使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獨特而令人激動的城市環(huán)境之一的澳門及珠江三角洲所特有的需求與機遇能夠通過建筑的形式與空間具象化。當然,這并不是簡單地對現(xiàn)狀進行復制或重現(xiàn),而是另辟蹊徑去尋找一種全新的未來。建筑設計最為基本也最為重要的一個品質就是寬容性。進行具有寬容性的設計意味著建筑師應當永遠嘗試提供更多的選擇,增加可能性,肯定多樣性,最終將最為廣泛的權利賦予最為廣泛的人群。建筑師在重視個體的同時,也應當通過提供強調(diào)社會凝聚力的空間和標志來鼓勵群體性。針對同一個項目,法律、經(jīng)濟、文化、氣候等不同社會要素會引發(fā)多種多樣的需求,建筑師的任務在于充分理解這些需求,并將它們綜合到一個功能合理、形態(tài)令人愉悅、同時對環(huán)境負責的解決方案當中。
每一個時代所面臨的挑戰(zhàn)都因其所處的時間與地點不同而變化。當今的世界,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也正經(jīng)歷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帶來的劇變,并逐漸形成了一個城市、氣候、文化、資源牽一發(fā)動全身的系統(tǒng)??萍紕?chuàng)造了干預的手段,但只有設計才能將形態(tài)、連續(xù)性以及可解讀性賦予物質世界。在這次的設計競賽當中,對于“氛圍”的理解應當是抽象的,它是一種由全球化的溝通和信息流動所構成的媒介,將直接的現(xiàn)象學經(jīng)驗與(作為結果的)形態(tài)連接在一起。與之相似的是,“文化”也不應單純地被理解為對于傳統(tǒng)與習俗的繼承,它應當是能夠孕育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的社會共同體的土壤。學生作品不必具有巨大的規(guī)模或是復雜的體系,但應當能夠通過融入小而精確的構想來為這一地區(qū)和它的住民提供新的未來的可能性。(李璠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