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三,龔 春,雷小林,王玉娟,符樹根,左繼林,徐林初
(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幾種葉面肥對油茶結(jié)實的影響
何小三,龔 春,雷小林,王玉娟,符樹根,左繼林,徐林初
(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為給結(jié)果期油茶樹科學噴施葉面肥提供參考依據(jù),分別以盛產(chǎn)期油茶大樹和初果期油茶樹為試驗材料,采用完全隨機試驗設(shè)計,就幾種葉面肥對油茶結(jié)實的影響情況進行了噴施試驗與觀測分析。結(jié)果表明:就油茶大樹(40年生)而言,同一品種油茶不同葉面肥處理的坐果率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品種油茶不同葉面肥處理的坐果率間差異仍顯著;針對剛進入初果期的油茶樹(4年生)而言,不同葉面肥處理的坐果率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但總體而言,與對照處理的相比,各葉面肥處理均不能顯著提高油茶結(jié)果樹的坐果率。
油茶;葉面肥;坐果率
早在20世紀90年代彭選明等人[1]就曾對油茶大樹進行了噴施調(diào)節(jié)劑的效應(yīng)研究,他們得出了調(diào)節(jié)劑具有壯果和促進油脂形成及提高油茶產(chǎn)量的作用的試驗結(jié)果,認為部分調(diào)節(jié)劑還有降低落果率的作用。何沛等人[2]研究了微量元素硼、鉬、錳、銅對油茶落花落果及含油率的影響情況,結(jié)果表明:每年10月至第2年的2月進行3~4次微量元素硼、鉬或銅的根外追肥,在其早期就可減少落花和促進坐果;經(jīng)0.1%微量元素硼處理的油茶種子,其3年含油率的平均值比對照高8.25%。近年來,相關(guān)研究主要集中于葉面肥對油茶幼樹生長及其吸收養(yǎng)分的影響[3-8]等方面,這些研究結(jié)果都表明,適宜濃度及配比的葉面肥可促進油茶幼苗的生長。然而,關(guān)于葉面肥對油茶結(jié)果樹坐果率的影響的研究報道并不多。為了研究礦質(zhì)元素、植物激素等葉面肥對油茶結(jié)實的影響情況,以盛產(chǎn)期油茶大樹和初果期油茶樹為試驗材料,就幾種葉面肥對油茶結(jié)實的影響情況進行了噴施試驗與觀測分析,旨在為結(jié)果期油茶樹科學噴施葉面肥提供參考依據(jù) 。
試驗地分別設(shè)在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山茶屬種質(zhì)基因庫及永修縣林豐林場油茶基因庫內(nèi)。
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山茶屬種質(zhì)基因庫(山茶園)是依據(jù)地理種質(zhì)優(yōu)勢建成的,為國內(nèi)現(xiàn)有保存種質(zhì)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四大山茶屬種質(zhì)基因庫之一。該園始建于1983年,占地面積3.2 hm2,共收集山茶屬植物4個亞屬20個組的物種(含亞種、變種)126個,其中山茶花品種(類型)350多號、油茶優(yōu)良農(nóng)家品種100多號、油茶優(yōu)良無性系66個。
永修縣林豐林場油茶基因庫建于2012年初,面積22.63 hm2,包括原(野)生種收集保存區(qū)5.3 hm2、優(yōu)良品種收集保存區(qū)12.0 hm2、農(nóng)家小種群及優(yōu)樹收集保存區(qū)5.33 hm2。
試驗材料分別為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山茶屬種質(zhì)基因庫內(nèi)的40年左右生油茶優(yōu)良無性系贛石83-4、無1和無16(其樹高2.0~3.5 m)和永修縣林豐林場油茶基因庫內(nèi)的4年生油茶高產(chǎn)無性系贛447。
試驗用的硝酸鈣、硫酸鎂、硫酸鋅、硼酸、鉬酸銨、磷酸二氫鉀、EDTA-鋅鈉等試劑均為化學純,檸檬酸、土溫80均為分析純。腐植酸鈉為泗水縣鑫昊石粉廠生產(chǎn),赤霉素為北京金諾欣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茶皂素新沂市飛皇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竹醋液為江西省林業(yè)科學院林化所生產(chǎn),ABT生根粉(雙吉爾-GGR)為北京艾比蒂研究開發(fā)中心生產(chǎn),油茶保果素為國家油茶科學中心生物技術(shù)實驗室研制,胺鮮酯為廣州植物龍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生產(chǎn)。
2.2.1 試驗設(shè)計
本葉面肥試驗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以油茶大樹(40年生)為試材,參試品種為油茶優(yōu)良無性系贛石83-4、無性系1號和16號,就多種大量及微量元素混配的葉面肥的配比及其肥效進行試驗;第二部分以處于初果期的油茶樹(4年生)為試材,參試品種為油茶高產(chǎn)無性系贛447,按照第一部分試驗得出的多種大量及微量元素的配比配置葉面肥進行試驗,以進一步檢驗其肥效。
第一部分試驗從2012年7月開始進行,當年10月統(tǒng)計油茶坐果情況。試驗設(shè)5個葉面肥處理,完全隨機排列,每個處理3株。葉面肥處理分別為自配低濃度葉面肥、自配中濃度葉面肥、自配高濃度葉面肥、油茶保果素和胺鮮酯(均按照建議使用量)處理,以一個純凈水處理作為對照,分別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qū)?個油茶無性系進行噴灑試驗,各處理的噴灑次數(shù)均為 5次(2012.07.24、2012.08.02、2012.08.13、2012.08.29、2012.09.11),每次間隔10~15 d,噴施時間選在半陰無風天的上午10:00時前或下午16:00時后。噴施葉面肥前統(tǒng)計坐果數(shù),并于噴施結(jié)束后統(tǒng)計最后的坐果數(shù)。設(shè)計的具體試驗方案分別見表1和表2。
表1 試驗設(shè)計方案ITable 1 Experiment design plan I %
表2 試驗設(shè)計方案IITable 2 Experiment design plan II
第二部分試驗從2012年11月開始進行,于2013年6月結(jié)束。試驗設(shè)15個葉面肥處理,其中赤霉素處理3個(分別簡稱為G1、G2、G3),ABT生根粉(雙吉爾-GGR,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ABT研究開發(fā)中心生產(chǎn))處理1個(簡稱為A),礦質(zhì)元素處理2個(分別簡稱為Q、K),三者之間的交叉處理8個,分別簡稱為(Q+G1)、(Q+G2)、(Q+G3)、(K+G1)、(K+ G2)、(K+G3)、(Q+A)和(K+A),對照處理(純凈水處理)1個,設(shè)計的具體試驗方案見表3。各處理完全隨機排列,每個處理3株。各處理葉面肥噴灑次數(shù)均為6次,其中,初花期(2012.11.13)、盛花期(2012.11.21)、末花期(2012.11.29)各噴1次,坐果后噴3次(2012.12.05、2013.01.18、2013.06.06),噴施時間也選在半陰無風天的上午10:00時前或下午16:00時后。噴施葉面肥前統(tǒng)計花蕾數(shù),并于6月及果實成熟采收期分別統(tǒng)計坐果數(shù)。
表3 試驗設(shè)計方案IIITable 3 Experiment design plan III
1.2.2 調(diào)查指標
試驗前進行一次開花、坐果等情況的調(diào)查,試驗期間按時調(diào)查坐果率,試驗結(jié)束時調(diào)查存果率。
1.2.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Excel和DP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噴施葉面肥后各品種的坐果情況分別見表4~6,并對不同葉面肥處理下各品種的坐果率進行了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結(jié)果分別見表7~8。
表4 不同葉面肥處理對贛石83-4油茶坐果的影響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fruit setting rate of G83-4
表5 不同葉面肥處理對無性系1號油茶坐果的影響Table 5 Effects of foliar fertilizer on fruit setting rate of WU 1
表6 不同葉面肥處理對無性系16號油茶坐果的影響Tabl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fruit setting rate of WU 16
由以上結(jié)果可以看出,就不同品種而言,各葉面肥處理對其坐果率均有顯著性影響。相同的葉面肥處理對不同品種坐果率的影響程度不一樣:針對贛石83-4油茶來說,保果素葉面肥處理的效果要顯著優(yōu)于其他葉面肥處理,但其與對照處理的差異不顯著,自配中濃度葉面肥處理的坐果率低于對照;針對無性系1 號油茶來說,對照處理的效果顯著優(yōu)于自配高濃度葉面肥處理的,但與其他處理間的差異不顯著;針對無性系1 6號油茶來說,胺鮮酯葉面肥處理的效果顯著優(yōu)于保果素處理,但與對照、自配各濃度葉面肥處理間的差異均不顯著。
表7 不同葉面肥處理下不同品種油茶坐果率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of fruit setting rates of different cultivars of C. oleifera in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表8 不同葉面肥處理下不同品種油茶坐果率的多重比較結(jié)果Table 8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fruit setting rates of different cultivars of C. oleifera in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不分品種,對自配不同濃度葉面肥各處理的坐果率作進一步的比較,結(jié)果見表9~10。由表9、10可以得出:自配不同濃度葉面肥各處理對油茶坐果率均有顯著性影響,其中自配高濃度葉面肥的處理效果最差,其坐果率要顯著低于對照處理,但與其他葉面肥處理間的差異均不顯著;其他葉面肥處理與對照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且對照處理的平均坐果率要高于所有葉面肥處理的。
各葉面肥處理的坐果率見表11。對各處理的坐果率進行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12。表12顯示:各葉面肥處理的坐果率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6月份調(diào)查的坐果率,G2處理顯著高于 (Q+G1)處理,但與其他處理及對照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10月份調(diào)查的存果率,Q處理顯著高于(Q+A)處理,但與其他處理及對照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
表9 自配不同濃度葉面肥處理下油茶坐果率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Table 9 Variance analysis of fruit setting rates of C. oleifera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表10 自配不同濃度葉面肥處理下油茶坐果率的多重比較結(jié)果Table 10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fruit setting rates of C. oleifera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表11 不同葉面肥處理對贛447號油茶坐果率和存果率的影響Table 11 Effect of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fruit setting rate and fruit preserving rate of G447 %
表12 不同葉面肥處理下贛447號油茶坐果率和存果率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Table 12 Variance analysis of fruit setting rate and fruit preserving rate of G447 in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對各處理的干籽出仁率進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結(jié)果分別見表13~14。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各葉面肥處理的干籽出仁率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多重比較結(jié)果顯示,處理(Q+G2)、(K+G3)、A、Q的出仁率均極顯著高于G1和(K+G1)處理的,但與對照等處理間的差異均不顯著。這說明,與對照相比,噴施葉面肥并不能顯著提高油茶干籽的出仁率。
表13 不同葉面肥處理下贛447號油茶出仁率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Table 13 Variance analysis of kernel rates of G447 in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表14 不同葉面肥處理下贛447號油茶出仁率的多重比較結(jié)果Table 14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kernel rates of G447 in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噴施葉面肥對不同品種油茶大樹的坐果率均有顯著性影響,但其與對照處理的差異均不顯著。噴施自配葉面肥的各處理,無論是高濃度、低濃度還是中等濃度的,其平均坐果率均低于對照,可見,自配的各濃度葉面肥對提高油茶大樹的坐果率均無顯著的影響。而市場上的保果素及鮮胺脂等葉面肥,對提高油茶大樹的坐果率卻都有一定的影響,但其效果也均不顯著。
若不分品種,不同葉面肥處理的油茶坐果率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對照處理的坐果率要顯著高于自配高濃度葉面肥處理,而與其他葉面肥處理間的差異均不顯著,但對照處理的平均坐果率要高于所有的葉面肥處理。
可見,與對照相比,無論噴施何種葉面肥,對提高油茶大樹坐果率均無顯著效果。其原因可能是,油茶葉面肥的噴施時期(7~9月)正值每年的干旱時期,此期油茶雖然處于一個落果期(8月),相對于灌溉水的作用而言,營養(yǎng)元素對于提高坐果率的作用可能是次要的,確切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試驗研究。
噴施葉面肥對初果期油茶樹的坐果率、存果率及出仁率均有顯著性影響,但與對照相比,其差異也均不顯著。這一試驗結(jié)果說明,與對照相比,噴施葉面肥并不能顯著提高油茶的坐果率、存果率及干籽出仁率。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花期還是果期對油茶結(jié)果樹噴施葉面肥,其效果均不好,對當年的坐果率等均無多大影響。原因可能是試驗的時間較短,需要進行2~3年的連續(xù)性試驗及數(shù)據(jù)觀測;同時,葉面肥的配方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多種大量及微量元素的混配施用,其肥效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試驗驗證。
[1]彭選明,陳學斌,朱兆民,等.油茶葉面噴施調(diào)節(jié)劑效應(yīng)研究[J].湖南林業(yè)科技,1991,(2):14-15.
[2]何 沛,張菊娣,白曉瓊.某些微量元素對油茶落花落果及含油率的影響[J].江西林業(yè)科技,1984,(5):5-8.
[3]左繼林,王忠根,劉 勝,等.葉面肥對油茶優(yōu)良無性系幼苗生長的影響[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0,24(3):75-77.
[4]唐 健,何應(yīng)會,黃彩麗,等.生物醋液在油茶育苗中的應(yīng)用研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2,32(9):24-27.
[5]何應(yīng)會,曹繼釗,唐 健,等.葉面肥對油茶幼苗生長及養(yǎng)分吸收的影響[J].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12,43(12):1997-2000.
[6]陳 顯,孫 穎,李建安.赤霉素和多效唑?qū)τ筒栌字晟L的影響[J].經(jīng)濟林研究,2013,31(2):86-90.
[7]楊啟軍,鄧小軍,何應(yīng)會,等.生物醋液作為葉面肥對桉樹與油茶苗期的作用[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3, 33(11):99-102.
[8]王金路,陳永忠,張黨權(quán),等.不同磷源對油茶幼苗生長的影響[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4,34(5):47-50.
Effects of foliar fertilizers on fruit setting in Camellia oleifera
HE Xiao-san, GONG Chun, LEI Xiao-lin, WANG Yu-juan, FU Shu-gen, ZUO Ji-lin, XU Lin-chu
(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scientific foliar fertilization ofCamellia oleiferatrees at fruiting period, taking trees at full fruiting period and early fruiting period as materials, effects of several kinds of foliar fertilizers onC. oleiferafruit setting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adopting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uit setting rates had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ame cultivar of 40 years trees in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and those had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ivars and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The fruit setting rat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our years trees in different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But overall, the foliar fertilizer treatments could not signi fi cantly improve fruit setting rate ofC. oleiferatrees compared with CK.
Camellia oleifera; foliar fertilizer; fruit setting rate
S606+.2;S794.4
A
1003—8981(2015)04—0018—07
10.14067/j.cnki.1003-8981.2015.04.003
2014-10-02
國家林業(y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重大項目子項目“華東區(qū)油茶高含油種質(zhì)創(chuàng)制及源庫調(diào)控技術(shù)”(201404702-5)。
何小三,助理研究員,碩士。
徐林初,研究員,碩士。E-mail:linxu1988@163.com
何小三,龔 春,雷小林,等.幾種葉面肥對油茶結(jié)實的影響[J].經(jīng)濟林研究,2015,33(4):18-24.
[本文編校:伍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