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
現實中,似乎企業(yè)不扣上“互聯網+”就是落后的。事實上,當大家都扣上“互聯網+”概念時,你才發(fā)現自己可能真的是落后的。
最近接觸的幾個客戶,無不被“互聯網思維”偽裝得花團錦簇,結果卻萬變不離其宗,總也逃不脫一個核心問題:陷入傳統(tǒng)思維無法自拔。
舉一個典型例子。上海某家互聯網金融企業(yè)是“互聯網+”的典型實踐者,夠前沿、夠牛叉吧?然而,這類有著幾分神秘感、幾分領先感的產品,其實和所有實體產品面臨同樣的困惑,看似風頭強勁,內心卻把持不定。
這家“互聯網+”企業(yè)現在的最大困惑是:我們的賣點很清晰,為何生意規(guī)模無法擴大?那么,他們一年來“發(fā)明”的最大賣點是什么呢?
賣點一:安全,是金融理財產品中安全系數最高的。所以他們沒有做任何推廣,不到一年的時間,銷售額破億。這些銷售額是全員營銷的結果,全員的親朋好友都購買了,他們稱之為“自然流量”。
賣點二:在安全的理財產品中,利率是最高的。最高時年收益率達到12%,最低也在9%以上。
賣點三:兌現及時,當天兌回,當天到賬。
看看,理財用戶關心的問題,該有的全有了,用戶理應紛至沓來。
那么,“互聯網+”的困惑在哪里呢?沒有差異化。
這些產品功能上的賣點,你有他有大家有。你有的三大核心競爭力,幾乎所有的P2P等金融理財產品都在主打這些賣點。
拼燒錢,他們拼不過別人;拼夸??冢麄円财床贿^別人;拼地面部隊,他們更拼不過傳銷式的擦邊球手法;對手可以沒有底線,而他們是有底線的人,那么,還能拼什么?拼你更懂用戶!
怎么更懂用戶?前提是:你是否真的距離用戶更近?老用戶與你的故事,有沒有去挖掘?核心用戶為什么要買你的產品,他們對產品更深層次的追求是什么?
比如,有個用戶在私下交流時告訴我,今天購買理財不是給孩子的,而是給自己擁有一個更接近自由的生活。再比如,有個資深的金融記者對我說,像銀行年收益率在10%以上的信托理財產品,幾乎只有富豪才有進門資格,而她購買這個產品(進入門檻低)的追求是什么?是可以和富豪一樣擁有平等的理財機會。好,這是一個KOL(關鍵意見領袖)對理財產品的理解。
這些老用戶對于這個產品的理解,對比人云亦云的“三大賣點”絲毫不差。粉絲產生的賣點、故事和段子,一定比你對產品的理解更豐富、更動人。
話說回來,以往,太多企業(yè)更善于利用和積累“高大上”的外部資源,比如某協(xié)會、某專家、某政府部門等,如果拿到這些資源背書,便如獲至寶。而在用戶層面上幾乎沒有挖掘的意識和能力。就算挖掘出來了,他們也不知道怎么用。
怎么挖、怎么用,首先是你有沒有用戶思維,是否真的了解你的用戶。其次才是傳播技巧的問題。
現實中,似乎企業(yè)不扣上“互聯網+”就是落后的。事實上,當大家都扣上“互聯網+”概念的時候,你才發(fā)現自己可能真的是落后的。
這家“互聯網+”企業(yè)日常在做什么事情呢?是自己發(fā)微博、微信,內容自我標榜;圍繞“互聯網+”“互聯網創(chuàng)客精神”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展開策劃,層層放大……好像沒有一個高尚、崇高的名詞,就是沒品位、沒文化,似乎只有創(chuàng)造此類“高大上”的名詞來裝扮自己,才能打動別人……
這恰恰是中國品牌普遍陷入的誤區(qū)。
中國品牌在面對市場時,普遍在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設想用戶,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去打動用戶。所以,大家一窩蜂地拼出“國家八項專利”“某技術全球領先”……全然變成了用戶看不明、聽不懂的“政績工程”。所有的外表包裝之下,都是換了名頭的傳統(tǒng)營銷手法。
沒有傳統(tǒng)的企業(yè),只有傳統(tǒng)的思維。
(編輯:王 玉 spelling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