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羽
現(xiàn)在正常的食制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古代是不是也這樣呢?
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教材選有一則寓言《楚王好細腰》,原文如下: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教材將這段文字譯為:
從前,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身,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整裝,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帶束緊扶著墻壁站起來。到了第二年,滿朝文武官員臉色都是黑黃黑黃的了。
把“皆以一飯為節(jié)”譯為“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有些不妥。因為就古代食制而言,戰(zhàn)國時代我國還不是一日三餐,那時一天只吃兩餐,稱為朝食和晡食。
朝食是第一餐,時間大致在日出以后,上午九點以前。這段時間古人稱為食時。《左傳·成公二年》齊晉鞌之戰(zhàn)寫齊侯狂言“余姑剪滅此而朝食”就是一個例子。齊侯輕敵,以為九點之前就可以打敗晉軍再朝食。
晡食是第二餐,時間是太陽在西南角的時候,也叫晡時?!墩f文》釋“晡”為“申時食也”,大致在下午四點左右?!赌印ぬ柫睢芬灿小瓣螘r皆于署,不得外食”的例子。意思是說在城市保衛(wèi)戰(zhàn)中,早飯、晚飯都在官署中吃,不得到外面吃。
朝食和晡食又叫饔和飧,因為一天只有饔和飧兩餐,所以“饔飧”兩字有時就連用泛指飯食,如《孟子·滕文公上》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趙岐注“饔飧而治”為“自具其食,兼治民事耳”,意思是說管理者在治理民事時還要自己做飯吃?!镑逾浮痹谶@里活用為動詞自己燒飯吃的意思。
據(jù)甲骨文的有關記載,殷商時期也是一日兩餐,第一餐俗稱“大食日”,又稱“食日”,第二餐俗稱“小食”。一直到先秦,古代的基本食制就是一日兩餐。
兩餐向三餐過渡的時期是西漢和東漢。據(jù)云夢秦簡《傳食律》和《倉律》記載,秦時一般官吏和平民還都是一日兩餐。西漢初一般百姓依然如此,如晁錯《論貴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所說的“再食(兩餐)”。但據(jù)《漢書·淮南厲王傳》說劉長被廢后,有司奏請給他的待遇有“皆日三食”一條,說明諸侯王的飲食待遇已是三餐了。若按《白虎通·禮樂》所說,皇帝的宮廷飲食更是多至四餐,為平旦食、晝食、晡食和暮食。只是民間的飲食習俗,依然還是一日兩餐。雖說已有在朝食前吃些稱為“寒具”的小點心的,但還不能稱為一餐,或許可以看作是向三餐的一種過渡。到東漢時,就最后形成了三餐制。鄭玄注《論語·鄉(xiāng)黨》“不時不食”的“不時”,就是注為“非朝、夕、日中時”的。說明東漢已經(jīng)以朝、日中、夕為吃飯的時候,和現(xiàn)在基本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