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羽
“點心”如今是指正餐之外的小食,《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其定義為“糕餅之類的食品”,所以有時也叫“糕點”?!包c心”是一個名詞性詞語,但其舊義最初也是動詞性的,意為“吃點心”,猶如現(xiàn)在所說的“點饑”,即稍微吃點東西解餓。至于為什么用一個“心”字,大概是“餓”被當(dāng)成一種心理感受吧。
“點心”一般被認(rèn)為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二《事始·點心》中記載:“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彼€舉例說:“唐鄭傪(cān)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因此,后人多以為就是“點心”一詞的記載之始,并且“由此可知點心古時即是晨饌”(周作人《南北的點心》)。所以,“點心”的初義就是“早晨小食”,即“晨饌”,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早餐。這個初義,恐怕是與先秦時一日兩餐的飲食習(xí)慣密切相關(guān)的,即早餐還不算正餐,被視為“小食”,因而稱為“點心”。所以“點心”的初義,與今義略有不同,雖說現(xiàn)在很多人吃的早餐也常常有糕點,卻也不算正餐。
“爾且可點心”的“點心”,就是“吃點心”的意思,這是古文中常見的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語用現(xiàn)象。在古文中,“點心”也是經(jīng)常直接用作動詞的。如唐人孫頠(wěi)的《幻異志·板橋三娘子》中這樣寫道:“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作燒餅于食床上,與諸客點心?!庇秩缢稳饲f季裕的《雞肋編》卷下所寫:“上覺微餒,孫見之,即出懷中蒸餅云:‘可以點心?!边@些“點心”都是動詞用法,意思就是“點饑”。
“點心”的名稱雖說始見唐人記載,但吃點心的飲食習(xí)慣早在漢朝就已出現(xiàn)了,只是那時稱為“寒具”。所謂“寒具”,按北魏賈思勰所寫的《齊民要術(shù)·餅法》的說法,就是“環(huán)餅”。環(huán)餅的制作“須以蜜調(diào)水溲(拌和)面。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按此說法,“寒具”就是環(huán)餅,一種味美而脆的環(huán)形面食。
明代的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谷部四·寒具》中又稱“寒具”為“捻頭”,認(rèn)為其“即今馓(sǎn)子也”,其做法是“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這又說明“寒具”是一種甜食,是油炸的糯米面食類點心。這類稱為馓子的點心,據(jù)文獻記載,似在戰(zhàn)國時就已有了。屈原的《招魂》中“粔籹(jùnǚ)蜜餌”的“粔籹”,按清蔣驥的《山帶閣注楚辭》“粔籹,環(huán)餅也”的說法,就是環(huán)餅,是漢時所說的“寒具”,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馓子一類點心。而此類點心,最初都是早晨小食,所以宋代的吳自牧在《夢粱錄》十三《天曉諸人出市》中說,當(dāng)時小販于清晨“有賣燒餅、蒸餅、糍糕、雪糕等點心者,以趕早市,直至飯前方罷”。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之三《天曉諸人入市》,也有酒店五更時“多點燈燭沽賣……并粥飯點心……直至天明”的記載。
所以,點心原來所指的只是“晨饌”(有時也指進食充饑),后來詞義發(fā)生變化,就成了某些食品的代名詞,時間也不再局限于早晨,如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七《點心》所說:“今以早飯前及飯后、午前、午后、嘜前小食為點心?!爆F(xiàn)在則不管什么時候,哪怕半夜,凡正餐之外的小吃,都可以稱之為“點心”。如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在家吃早餐的人越來越少,早餐種類大多是和各類干濕點心合二為一而稱之為“早點”。
周作人在《南北的點心》一文中說,點心還有干濕之分,饅頭、餛飩、包子等是水點心,唐朝已有此名,干點心則叫茶食,為喝茶時所吃。所以,“點心”這個詞,除了糕餅之類的干點心,還應(yīng)有餛飩和包子之類的水點心,《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未包括水點心,似略有欠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