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征
摘 要 中國油畫藝術只有植根中國文化語境中才能有別于西方油畫,才能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特別是當今世界高速發(fā)展,在全球日趨一體化的進程中,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更顯其重要意義。
【關鍵詞】意境;寓情于景;超以象外
1 意境與繪畫意境
1.1 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觀圖景與作者所表現(xiàn)的主觀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有虛實相生,意與境偕,深遂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觀者產(chǎn)生想象和聯(lián)想,如身臨其境。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往往是情與景,意與境相交融,塑造出“象外之象”以用來表達“象外之意”。此解釋包含著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意”、一是“境”,“境”是“意”的客觀載體,“境”是客觀存在,是現(xiàn)實生活的客觀再現(xiàn),沒有“境”、“意”就無所依托,“意”就是人的主體精神,指思想情感,包括感悟、理解、想像等。它是主觀和客觀的融合,是藝術作品所表現(xiàn)的客觀景象和藝術家的主體意念的統(tǒng) 從而形成審美的境界。
油畫作為舶來品,從十六世紀傳入中國始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這期間始終與中國文化相碰撞,相適應,特別是在上世紀初許多青年奔赴西方學習西畫歸來,帶回了西方的教學思想和藝術理念,這種思想與理念的帶入大大促進了中國油畫家對油畫技法及其理論的掌握。于此同時油畫家們也在探索油畫的“民族化”問題。因為中國油畫藝術只有植根中國文化語境中才能有別于西方油畫,才能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如宗白華所說:“一為寫實的,一為虛靈的;一為物我對立的,一為物我渾融的。” 只有從中國藝術的精神實質上來理解其審美內(nèi)涵,才能真正發(fā)展中國油畫風景。
1.2 繪畫意境的形成
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意境的始于唐代,到宋元出現(xiàn)了山水畫的高峰,因而促成了寫意山水畫中藝術“意境” 這一特定審美概念的明確。
在繪畫理論方面,我國自魏晉起,對骨法、形、神、勢、氣韻等早就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晉代畫家顧愷之很早就提出“以形寫神” 的要求,南齊謝赫提出“取之象外” 的主張并提倡“六法” 首重“氣韻生動”, 奠定了中國繪畫理論的基石。
2 油畫風景與中國文化精神的融合
2.1 油畫風景在中國的發(fā)展
中國油畫風景是在油畫引入中國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其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兩個主要階段:一,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元代就有油畫傳入我國。明朝時期,傳教士利瑪竇曾把畫有圣母像的油畫作品作為貢品送給明神宗。18世紀以來,由于西方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一步促進了歐洲各國與世界各地的頻繁交往。清代歐洲商人與傳教士來華,在傳天主教和科學技術的同時,他們當中有些人在清華皇家美術機構任職,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中西美術交流的第一次融合。在這次交流中第一次有了關于中國風景畫的記載,“意大利畫家格拉蒂尼曾向宮廷內(nèi)的畫學生教授透視畫法和油畫技法。在1711年,馬國賢曾經(jīng)記載了格拉蒂尼的畫室,其中他的七八個中國學生用油畫顏料在高麗紙上畫中國風景?!?由于清朝后期政府的腐敗,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大門,中國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資產(chǎn)階級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思想,對近代的美術產(chǎn)生較大影響。在這個時期有大批的愛國民主人士走出國門到國外去學習美術,由此而產(chǎn)生了近代的第二次中西美術融合。這種融合通過幾代藝術家對西方油畫不懈的學習、研究,在其表現(xiàn)形式、材料和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元素,從而形成了極富中國文化意境的中國油畫風景。
2.2 油畫與中國文化精神的融合
中國山水畫中那“寓情于景”、“超以象外”、“象外之象”、“象外之意”這一美學意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智慧,及筆墨意識從他們內(nèi)心深處滲出,所以在運用油畫工具材料表現(xiàn)自然時,就不可避免地用中國式的思想觀念與中國的繪畫元素去表現(xiàn)三維的景象,大膽的揚棄了西方繪畫的某些理念。形成中國油畫的新圖式。中國油畫風景從傳統(tǒng)尋找作品的靈感以形成自己繪畫語言和風格,不再拘泥與技巧而強調(diào)思想內(nèi)涵。
從20世紀初就有人運用中國畫理論做這一方面的探索,將線、墨、韻味引入油畫,打破焦點透視用散點透視等手法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和自然景色。從那時起,中國的油畫家們就開始試圖將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思想應用于油畫風景的寫生和創(chuàng)作中,在幾代的中國油畫家們不懈 探索和研究下,中國油畫風景已具有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和特征。在對中國油畫風景意境探索和油畫民族化研究中出現(xiàn)了如:林風眠、吳大羽、趙無極、朱德群、關良、、蘇天賜、吳冠中、朱乃正、詹建俊等藝術大家。和在他們影響下現(xiàn)當代的尚揚、洪凌、張冬峰、任傳文等在作品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素并與當代意識形態(tài)結合形成了多樣畫的表現(xiàn)手段。
如,吳冠中先生以其藝術觀點和藝術創(chuàng)作同時影響中國美術界的一位畫家。翟墨先生評論其藝術成就為:“吳冠中默默耕耘了半個世紀,辛勤開拓了三方凈土。從藝術類型看,他走過了——文、畫、詩。從繪畫品種看,走過了——水彩、油彩、墨彩” 。的確,從他走過的藝術之路看,吳冠中先生一直尋求對藝術最高審美觀念的追求,審美觀念的高下決定了繪畫作品審美內(nèi)容的高低。他說:“不知進出傳統(tǒng),繪致難以創(chuàng)新”又說:“觀念,他有兩個方面,一是鉆透東方的,一是西方的。這兩方面不透,不深刻,一切都是空話?!?從中可見對中西方文化精髓的理解和把握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根本條件。他的繪畫強調(diào)了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中點、線、面的處理手法,加強其形式感。油畫風景作品吸收傳統(tǒng)山水畫的特點,在用平光,對自然景物的造型高度概括,追求造型的本質結構,使之高度簡化和平面化,特別是尋求黑、白、灰與點、線、面內(nèi)在的構成關系所構成的形式意味,使畫面的意境具有鮮明的東方特征和現(xiàn)代特征。在他的江南系列風景作品中,墻面用極寬闊的筆觸畫出,用筆數(shù)盡可能的減少而在一些細小的地方象樹枝、天線、飛鳥和橋及橋上的人又極盡細致地、不厭其煩地用小筆勾點出體現(xiàn)了濃郁的地域特色,由具有傳統(tǒng)繪畫的意蘊。
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靈魂,也是衡量中國油畫風景審美內(nèi)涵的重要尺度。中國油畫風景離不開中國山水畫這一精神源泉,同時也離不開西方油畫的偉大傳統(tǒng),西方的古典風景畫所追求的是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追求真實的美,是建立在西方古典哲學基礎之上的。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家所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精神世界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成為中國風景畫表達自己精神境界的理論基礎。把它表現(xiàn)在風景畫中,為自己尋找心靈的精神家園?!叭收邩飞剑钦邩匪闭f明人與自然是相通,相融的。在這山、水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中國油畫風景在幾代藝術家的不斷探索中,在對西方古典風景油畫和現(xiàn)代派繪畫深入研究思考的基礎上的對傳統(tǒng)文化重新認識中找回自身的價值,從形式到內(nèi)容,在中西方繪畫中抽離出屬于自己的精神元素,形成極具中國審美意境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0.
[2]李超.西歐繪畫流入中土:中國早期油畫概論[J].當代藝術,2004.1.31.
[3]《中國現(xiàn)代名家畫集——吳冠中》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 青海省西寧市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