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森
摘 要:近20年來,我國大豆出口量維持較低水平,相反進口量快速上升,現(xiàn)在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我國大豆生產效益較低,種植面積趨于下降,國內大豆產量堪憂,其影響因素包括土地種植效益、大豆種植技術、價格、制度等,同時國內大豆食用消費與壓榨需求不斷上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豆貿易關乎國家糧食安全,需要引起政府重視與尋求解決辦法。
關鍵詞:大豆貿易;產量;供給;需求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5)05-0059-05
一、引言
大豆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勢農作物,其種植歷史悠久,不僅播種面積大,而且生產數量多。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大豆生產國之一,其大豆種植與出口數量曾位居世界第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由于國際大豆種植結構的變化、大豆種植技術的進步以及國內大豆需求的增加,1996年,我國的大豆供求局面發(fā)生逆轉,中國從大豆的凈出口國變?yōu)閮暨M口國。從此以后,我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大豆的數量逐年上升,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大豆貿易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生活水平的改善,多數國家對于大豆的需求逐漸增加。當前,世界上種植大豆的國家主要有四個,分別是美國(40%以上)、巴西(約為25%)、阿根廷(約為15%)和中國(約為6%),四國的大豆生產量已經占了全球產量的90%左右。其他國家也生產大豆,不過各自的產量不大。由于全球的大豆主要由幾個國家生產,使得大豆的國際性貿易成為必然趨向。
二、中國大豆貿易發(fā)展歷程與現(xiàn)狀
圖1顯示了1993-2013年中國大豆的出口量在17萬噸至83萬噸之間浮動。峰值出現(xiàn)在1994年,主要在于1994年中國大豆產量較多。最小值出現(xiàn)在2010年??偟膩碚f,近20多年來中國大豆的出口量不大,其出口量所占全球的比例就更小了。中國以前是大豆生產大國與出口大國,隨著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fā)展,美國、巴西、阿根廷大規(guī)模種植大豆、出口大豆,中國的大豆大國地位在國際上已經逐漸消失。
圖2顯示了1993-2013年中國大豆的進口量,總體上呈快速上升的趨勢。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口量仍然較少,基本維持在100萬噸以內,1996年達到110萬噸,隨后維持在平緩上升階段。200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沖破千萬噸的大關,隨后維持著一個快速上升的趨勢,2010年已經達到5000多萬噸,僅僅10年間便翻了5倍,到了2013年甚至沖破了6000萬噸大關。由此可見,在這10幾年的發(fā)展歷程里,中國對于大豆需求的增加量是巨大的。
圖3顯示了1993-2013年中國大豆的生產量、消費量與凈進口量,圖中的圓點虛線表示大豆生產量。從中可以看出在這20年里,中國大豆的生產量維持在1000萬噸到2000萬噸之間,其生產線趨于平緩,期間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但波動幅度不大,說明這20年間中國大豆的生產狀況總體上變化不大,在大豆生產技術日益發(fā)展、大豆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這無疑是一個問題,也是多方面的國內與國際因素造成的。近幾年間,大豆的生產量甚至出現(xiàn)了平緩減少的跡象,更加值得關注的是2010年至今我國的大豆產量逐年下降,根據德國漢堡的行業(yè)刊物《油世界》的資料顯示,中國生產大豆的數量在2014年會降至近22年來的最低水平,預測為1170萬噸,比上年減少約4%。同時,中國大豆播種面積在2014年減少7%,而玉米播種面積增加至歷史最高位,其原因就在于大豆價格下跌,中國農戶無法盈利,因此轉播玉米。
圖3中的實線表示大豆的凈進口量,一種貿易產品的凈進口量在數值上等于其進口量減去出口量。在1993-1995年間,中國大豆的凈進口量為負數,說明大豆的進口量小于出口量。然而,到了1996年,我國大豆的凈進口量為正數,達到9萬噸,此后我國一直是大豆凈進口國家。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1996-1999年間,我國大豆的凈進口量呈現(xiàn)著平緩增長的趨勢。然而從1999年開始至今,我國的大豆凈進口量總體上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趨勢,這主要基于國內大豆供給的停滯不前與需求量的大幅增長。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波動性的年份,如2001-2002年以及2010-2011年大豆凈進口量負增長,2003-2004年凈進口量平穩(wěn)。
圖3中的虛線表示大豆的消費量,從圖中可以看出1993-1996年間,我國的大豆消費量呈現(xiàn)著一種平緩的趨勢。然而從1996年開始,我國對于大豆的消費量逐年攀升,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趨勢。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圖3中大豆消費量的曲線形狀與凈進口量的曲線形狀相當,說明我國大豆的凈進口量主要是隨著國內大豆消費量的上升而上升的。
總的來說,中國的大豆貿易分為兩個階段:1996年以前,我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少于出口量,為大豆凈出口國。1996年以后,我國進口大豆的數量多于出口量,為大豆凈進口國,此后大豆進口量逐年攀升,至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三、從供給方面看我國的大豆貿易狀況
首先,大豆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土地,在統(tǒng)計中描述為大豆播種面積。圖4顯示了1993-2013年中國大豆的播種面積,從圖中可以看出20年來中國大豆的播種面積在700-1000萬公頃之間浮動,總體呈現(xiàn)一種動態(tài)下降的發(fā)展趨勢。在這20年里,2012年我國大豆的播種面積達到最低水平,為717萬公頃。從圖中看出,1996年、1999年、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的大豆播種面積都低于800萬公頃,上文也說到2014年大豆的播種面積預測比上年減少7%,約為637萬公頃。這說明了,最近幾年來我國的大豆播種面積呈總體下降趨勢,這并不利于我國大豆市場的發(fā)育。
農民在決定生產結構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便是各種作物單位面積凈產值的高低,農民在各種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會選擇單位面積凈產值較高的農作物進行生產種植。廉價進口大豆的沖擊使得國內大豆市場價格下降,農戶種植大豆的利潤空間減少,轉而種植利潤空間較大的玉米,使得大豆總體的種植面積減少。
接著,我們來分析一下影響大豆產量的另一個因素: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表2顯示了2000年以及2010-2012年中國與世界大豆單產的水平,圖5是對表2的折線圖表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中國大豆的單產在這10多年間呈現(xiàn)著平緩增長的態(tài)勢,但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2010-2012年間,中國大豆的單產平均水平只有1.81噸/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2.44噸/公頃的3/4左右,說明當前中國大豆種植的技術水平距離世界上許多國家仍有一段距離。原因在于中國對大豆科研推廣經費投入不足,大豆技術推廣不力,使得大豆相對于其他作物,其單產增加較為緩慢。由于大豆單位面積產量較低,種植成本高,農民在相同條件下沒有足夠的意愿種植大豆,使得我國大豆產量較少。
在價格方面,近年來我國大豆的價格受國外轉基因大豆的沖擊,國內大豆生產利潤較低,生產商、農民減少種植大豆轉而種植玉米等,大豆播種面積下降。2014年3月份,我國大豆發(fā)生多單“洗船”事件(直接違約拒絕收貨,損失掉預付款或保證金,也包括在海運途中轉手賣掉,支付一定違約金的情況),表明了中國在大豆貿易中的弱勢地位。中國目前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但它在世界大豆貿易中的議價能力是較小的。最具有大豆議價能力毫無疑問是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美國,美國農業(yè)部所發(fā)布的大豆產量報告往往對大豆價格有著重要影響,因而成為大豆期貨價格運行的風向標。中國在世界大豆價格的話語權上難以發(fā)揮作用,大豆價格的劇烈波動毋庸置疑將危及我國的食品產業(yè)安全。
另外,相關制度的設置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從1996年起,中國對大豆進口征收3%的關稅和13%的增值稅,由于政策執(zhí)行力度不足,大豆進口數量由進口商按照國內需求與市場情況決定,沒有實行配額限制,進出口關稅都按照3%的稅率執(zhí)行。盡管如此,由于當時國產大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壓榨企業(yè)以及食用消費,因此大豆進口量的增長不大。但在1999-2006年,在缺乏相應限制的情況下,國外資本乘機而入,在我國沿海地區(qū)撒放大豆壓榨企業(yè)的“漁網”,著手“捕獲”中國的大豆市場。
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大豆危機”事件。2003年8月份,美國農業(yè)部發(fā)布了大豆生產受天氣影響,在定期報告中調整大豆庫存數量至20年來的最低點。在表面供給下降的大條件下,世界大豆價格不斷上漲,2003年8月大豆價格還只是540美分,2004年4月初大豆價格已經升至1060美分,上漲幅度接近一倍。如果換成人民幣計算,大豆價格在中國由每噸2300元升至4400元。中國的壓榨企業(yè)基于對大豆價格上漲的恐懼心理,還有相應的投機心理即“搶到豆子就能賺錢”,全力加大對進口大豆的采購。2004年初,中國企業(yè)在美國“搶購”了800多萬噸大豆,按照當時人民幣的匯率計算約為4300元/噸,這是一個相當高的價格。然而,2004年4月,美國農業(yè)部又調高了大豆產量數據,國際供給上升的消息隨之而來,大豆價格出現(xiàn)直線下降,跌幅接近50%。這對中國的壓榨中小企業(yè)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在這場危機中陷入絕境,外資企業(yè)乘虛而入,中國的大部分大豆市場落入“外人”手中。當中的制度因素“難辭其咎”,中國對于大豆貿易沒有進行相應的大豆信息貿易服務,沒有設置相應的大豆貿易安全性保護,在進口大豆價格的威脅下,國內大豆競爭力減弱,對進口大豆依存度提高,進口價格容易被外國賣家操控,受制于人。
2007年我國大豆進口關稅降至1%,在國內大豆供給不足、需求增加以及相關貿易發(fā)展下,進口大豆的價格優(yōu)勢不斷擠兌中國大豆,中國大豆的地位逐漸下降。韓國最大報紙《中央日報》發(fā)表文章質問,“曾經那么多的中國豆都去哪兒了”。大豆進口量的逐年攀升使得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在生物技術發(fā)展的今天,轉基因大豆已經占據中國進口大豆的大部分市場,毫無疑問這對中國人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
四、從需求方面看我國的大豆貿易狀況
大豆在生活上一般有兩種用途:榨油與直接食用。我國榨油用的大豆一般為進口大豆,加工產品主要是豆油和豆粕(矯江,2009)。
食用大豆簡單來說就是可以直接食用的大豆,在這用途上屬于糧食作物。大豆在植物中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大豆里的蛋白質含量豐富,約為40%,在質量與數量上均可以與動物蛋白媲美。據資料顯示,500克大豆所含有的蛋白質相當于1000克瘦豬肉、或1500克雞蛋、或6000克牛奶所含有的蛋白質,因此大豆常常被稱為“植物肉”或“綠色乳?!?,這是對它所含蛋白質營養(yǎng)的美譽。另外大豆對于降脂、降糖、預防癌癥、護膚美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的作用。中國是最早種植以及食用大豆的國家,中國人一直有食用大豆的傳統(tǒng)習慣。隨著社會進步,大豆制品如豆?jié){、豆奶、豆粉、豆腐、豆醬等層出不窮,人們對大豆的消費穩(wěn)定增加,我國大豆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大豆可以榨油,是我國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其含油量一般在18-22%,有的品種可達23%以上(周肅純, 1981)。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居民消費豆油的數量不斷增加,大豆壓榨需求快速上漲,同時由于國內大豆壓榨產能擴張迅猛,大豆消費需求出現(xiàn)飛躍式增長(金森森、羅帥, 2014)。目前我國油脂消費總量為2700萬噸左右,國內油料作物如大豆、花生、油菜籽等折合油脂產量約為800萬噸,僅占國內油脂消費量的30%,其他70%則全部需要依賴進口。在進口的油脂中,直接進口量占國內消費31%,間接進口量(進口油料作物然后加工壓榨出油)占國內消費41%。另外,近幾年來,中國大陸人均食用油消費量快速增長,當前大陸人均消費19公斤,預測未來10年人均消費將達到25公斤,那么全國需要在目前油脂供應基礎上再增加1000萬噸,在人口達到頂峰時期預測需要增加1500萬噸。由此可見,我國對于油脂的需求是大量的,在目前經濟條件下國內油料作物不可能全面供應油脂原料,因此進口油料是必然的。就大豆而言,進口大豆含油量相對較高,據資料顯示,國產大豆出油率約為17%,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出油率約為20%,相差3個百分點(安載學、韓成偉, 2013),因此雖然轉基因大豆面臨著安全性的問題,但在以數量為大前提的條件下,進口大豆仍然成為主導。
五、結論
我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然而隨著國際大豆種植格局的改變、轉基因大豆技術的發(fā)展、國內大豆需求量的不斷上升,我國從1996年開始大豆進口量多于出口量,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當中的影響因素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供給方面——國內大豆利潤空間相對較窄,使得大豆種植面積日趨下降;大豆單產水平較低,種植技術有待提高;進口大豆沖擊國內大豆市場,國內大豆在“價格戰(zhàn)”中失去優(yōu)勢,中國在國際大豆定價上權力較??;我國對于大豆貿易政策執(zhí)行力度不夠,對國內大豆企業(yè)的保護與信息服務不足。在需求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傳統(tǒng)食用大豆的消費量不斷提高,國民消費豆油數量快速增長,解決大豆壓榨需求是關鍵。
近年來,國內大豆種植效益相比玉米等糧食低,大豆種植面積下降,大豆產量堪憂。大豆對外進口依靠將逐漸影響我國的國家糧食安全,因此需要政府重視并尋求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矯江.我國應重點發(fā)展食用大豆[J].大豆科技,2009(03).
[2]周肅純.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大豆[J].油脂科技,1981(S1).
[3]金森森,羅帥.中國大豆貿易現(xiàn)狀及中長期發(fā)展趨勢[J].
黑龍江糧食,2014(05).
[4]安載學,韓成偉.中國1995-2014年大豆進出口狀況預測與
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22).
(責任編輯:肖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