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李彪+吳雪蕾
〔摘要〕上饒廣豐縣道士戲歷史悠久,由道士們共同創(chuàng)作,具有集體性、即興性、角色繁復和變換扮演的特征。本文從世俗的視野,以其《游十殿》戲為例,去宗教神秘色彩,揭示其在當今農(nóng)村社會中所起的道德教化功能和作用。
〔關(guān)鍵詞〕世俗視野道士戲游十殿
道士戲?qū)儆谧诮虅〉囊环N,中國學者馬焯榮指出“所謂宗教劇,乃是泛指以各種宗教和準宗教為內(nèi)容的戲劇,即以佛、道、儒以及各種民間宗教為題材的戲劇,而不是特指弘揚宗教的戲劇”[1]。劉遠先生的《龍巖市民間道壇演出的戲劇———師公戲》[2]分析了龍巖市師公戲的表演形式。本文以世俗化視野闡釋廣豐道士戲《游十殿》的創(chuàng)作特征、道德教化功能及其文化內(nèi)涵。
一、廣豐道士戲的淵源
江西伙居道有明凈派和靈寶派兩路,明凈派伙居道士分布于贛西高安一帶,靈寶派伙居道士分布于贛東上饒、廣豐、鉛山等縣。靈寶派道教在歷史上提倡居家修道,不住觀、少禁忌,可以結(jié)婚成家,道士半農(nóng)半教,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廣豐伙居道兼打醮、坐唱和戲曲表演,在音樂上承唐宋醮壇樂章,廣納明清地方俗曲,同時創(chuàng)作有獨具地方特色的道士戲,在紅白喜事中都有表演,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二、廣豐道士戲《游十殿》的創(chuàng)作特征
(一)集體性
靈寶派道教在全國瀕臨消失,廣豐靈寶派道教逐漸被世俗化。道士在家基本不修道,而是在民間受醮主或事主的雇傭從事各種儀式活動。道士們把這種雇傭所進行的儀式活動視作一種職業(yè),編創(chuàng)身邊貼近生活、風趣不失教育意義的故事以取悅觀眾。在道士戲的排演過程中,沒有固定的導演,每個參與其中的道士既是劇本的創(chuàng)作者,也是全面把握劇情、配樂、道具、服飾和燈光等運作的導演,更是身臨一線的演員。共同出謀劃策,其中一個道士提出創(chuàng)意、其他道士或同意、或提出修改意見后同意,就可進入排演程序。可見其創(chuàng)作和編導的過程具有集體性。
(2)即興性
宗教劇正在逐漸走出宗教的神秘性,逐步向世俗化的趨勢發(fā)展。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投觀眾所好,取悅、有趣、贏得笑聲和掌聲是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所追求的。廣豐道士戲《游十殿》在內(nèi)容和角色塑造上具有其即興創(chuàng)作的特點。如第一場乾元山第二幕道士領(lǐng)著亡靈的追逐游戲,在第二場人世間第三幕由土地婆采用快板演唱:
“談講廣豐不走空,歸了廣豐到洋口,臺階和橋欄,整個中國都難有。
兩百米,大方石,真真實實金剛石;十都紙,五都傘,杉溪少娘弗勞揀(gan)?!?/p>
每場道士戲都會有即興創(chuàng)作的生動形象的內(nèi)容,觀眾感到親切。第二場人世間第一幕土地公出場時自我描述:“我外貌奇特,遠看像苦瓜罷市,近看像猴子偷米,仰天像一米凹,俯首像卷橋,轉(zhuǎn)側(cè)像牛軛,歲數(shù)有九百九十八。”
(3)角色繁復
廣豐道士戲根據(jù)不同的東家(事主以下稱東家)情況,有的東家雇傭二十幾個道士參與儀式,有的東家則最少需雇傭六個道士表演道士戲。道士戲《游十殿》涉及到的三十幾個角色可以分成神仙、凡人和鬼魂三類。神仙類有真人、金吒、木吒、哪吒等,凡人類有算命先生、道童、陽判官等,鬼魂類有黑無常、白無常、閻君等,可見其繁復的角色。
(4)變換扮演
中國戲曲程式性較強,尤其是角色行當分工明確,各具表演特色,而廣豐道士戲在農(nóng)村社會的生態(tài)變化中繁衍出了一種新的形態(tài),即一人表演幾個角色,此文稱之為角色變換。
一個道士表演多個角色。由于道士戲中角色繁多,而參與演出的道士受東家雇傭人數(shù)的限制(東家根據(jù)所能承擔的費用多少決定雇傭道士的人數(shù)),常常一個道士要表演多個角色。如在廣豐縣泉波鎮(zhèn)鴻旦村黃巢殿的演出中,十九位道士扮演二十八個角色;在廣豐縣大石鄉(xiāng)溪邊村演出中,六位道士扮演十三個角色。這就要求每個道士多才多藝、因時因地靈活多變、形象逼真地飾演好所擔任的角色。
三、廣豐道士戲的世俗功能
廣豐道士戲的世俗功能表現(xiàn)在對村民的進行道德教化。在道士戲中,戲中角色將村民的林林總總?cè)狈Φ赖乱庾R的行為暴露無遺地加以數(shù)落、對其進行勸化和震懾。
(一)剖析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是指人們在不斷追求道德觀念、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水平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覺悟。個體的道德境界從其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他人的互動中得以顯現(xiàn),根據(jù)“以人劃境法”[3]《游十殿》中所表現(xiàn)的村民的道德境界可以分成危害家庭、危害他人和危害社會的三種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
危害家庭的自私自利道德境界。家庭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的三口之家、大家庭則四世、五世同堂。這種道德境界的人所體現(xiàn)出來的道德行為,《游十殿》中的唱詞是這樣的:如第三場地府門第一幕唱詞:“此等人對家庭不盡義務,不敬長輩。對父母、老人吃穿供養(yǎng)不足,編造言語,花嘴弄舌,擠壓公婆,百般虐待?!边@種道德境界的村民其家庭不睦,經(jīng)常吵吵鬧鬧。
危害他人的自私自利道德境界。以農(nóng)耕為主的鄉(xiāng)村社區(qū),草根階層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家庭之外很少商品交換。危害他人的自私自利道德境界的人在與其他人交往時,目光短淺、貪圖小利、損人利己,其行為令人厭惡。如第三場地府門第二幕唱詞“此等人生活在鄉(xiāng)村,以做媒為名,張口仁義道德,實則滿肚男盜女娼,欺騙青年女子,說其夫逃走在外,或向此說彼,向彼說此,挑動是非,常年穿梭其間,騙盡幾多婦人?!边@種道德境界的村民,常常做損人利己之事。
危害社會的自私自利道德境界。有些生活略顯寬裕的村民,其社交圈逐步擴大,或成鄉(xiāng)紳、或成地方一霸、或混一官半職,善用心計、巧取豪奪,在轄區(qū)之內(nèi)欺凌百姓。如第三場人世間第四幕“此等人在世之時,為官之人,貪受錢財,不理民情,閉冤不審,不替子民分憂,敲詐勒索。”這種道德境界的村民生活在鄉(xiāng)村社區(qū),其他村民對其深惡痛絕、敢怒不敢言。
上述三種道德境界的人,其行為還未觸及法律、或法律無法制裁,但讓其周圍的村民或與其有過交往的村民,在心理上留下一定的陰影。道士與村民生活在同一社區(qū),本就是左鄰右舍,編創(chuàng)戲曲通過在社區(qū)貼近生活的道士戲的表演,喚起其良心的發(fā)現(xiàn),反省其思想,從而達到教育的作用。
(二)勸化作用
所謂勸化,是指勸人為善,勸勉感化。原本佛教經(jīng)文里運用較多,到了明清,各種文學作品,戲曲臺詞也廣泛運用?!巴怀銎涞赖掠绊懞透腥疽饬x,從而對受眾進行思想灌輸、正反勸誡,引導受眾避惡向善、積極向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盵4]
巧用對聯(lián)進行勸化。如《游十殿》第三場地府門的第一幕對聯(lián)“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速報遲報終須有報?!钡诙粚β?lián)“但愿回頭便登是岸,何須到此悔悟前非?!边@些對聯(lián)用詞精巧、對仗工整、寓意深遠,能勸化人心。
巧用詩歌進行勸化?!队问睢返诙鋈耸篱g“土厚自然生百福,地廣可以納千祥?!钡谌龍龅馗T“日落西山又轉(zhuǎn)東,勸人行善莫行兇?!薄罢空壳嗵觳豢善?,舉頭三尺有神明。非是善惡無報應,只爭來早與來遲?!钡谌龍龅谝荒弧暗靡娔赣H說原因,蘿卜就死也甘心。財狼虎豹知恩本,豈可為人不思親?!痹姼枵Z言精煉、節(jié)奏感強、朗朗上口,觀看過后,印象深刻。
歌詠小調(diào)激發(fā)觀眾的感恩情愫。《游十殿》第四場酆都城中勸化世人對父母要感恩,如《十月懷胎》小調(diào)歌詞:勸人孝道“麻衣掛臂方為子,送娘上山是你兒。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移?!薄妒聭烟ァ愤@一幕表演達半小時之久,引起觀眾對母親的深深思念。
(三)震懾作用
從原始社會至今,人們的行為需要規(guī)范,其途徑大致有三種:良心、道德、法律。良心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人的內(nèi)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良心能起到“反省、自律、自我督查”[5]的作用,人通過換位思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diào)節(jié)。道教塑造了真人、神仙、閻王等形象對惡人進行懲戒。
《游十殿》第三場地府門,亡靈通過各殿時的“所見所聞”,對靈魂起到震懾作用。戲曲是這樣表演的:“此等人對家庭不盡義務,不敬長輩。對父母、老人吃穿供養(yǎng)不足,編造言語,花嘴弄舌,擠壓公婆,百般虐待。此等惡人應打入雷打石壓地獄……”從第一殿到第十殿,不同的作惡之人會受到不同的懲戒,道士戲以此影響村民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
結(jié)語
道士戲漸漸失去宗教神秘色彩,趨于世俗化。廣豐道士戲《游十殿》存在于民俗之中。雇傭道士表演一場道士戲,表達東家對逝者的追念。在戲中體現(xiàn)生者對逝者的孝道,對年輕人或下一代人進行道德倫理教育。筆者從觀眾層面得到反饋,觀眾在當下電視、網(wǎng)絡(luò)等媒體的影響下已不再相信神仙鬼怪本身,而是把《游十殿》當成動畫片或聊齋來看。村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觀看道士戲,靈魂得到凈化和洗禮,對于當下過于浮躁、見利忘義、失去誠信、道德缺失的社會現(xiàn)象,道士戲起到積極的傳統(tǒng)的忠孝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馬焯榮.元戲中的宗教劇.藝海,1999,(2):44-49
[2]劉遠.龍巖市民間道壇演出的戲劇———師公戲.戲劇藝術(shù),2000,(1):120-126
[3]韓東屏.論道德境界的劃分.道德與文明,2010,(2):35-40
[4]李鳴.明清小說的“勸化”及其文本形式.貴州社會科學,2010,(12):79-82
[5]田克儉.良心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道德與文明,2004,(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