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瑞銀
(中能建華東電力裝備有限公司,江蘇 鎮(zhèn)江 212002)
隨著工業(yè)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工業(yè)領域對機械傳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減速類機械裝置而言,其主傳動部分決定著傳動的精度及性能的好壞。本文介紹了一種新型材料——微晶合金在中等轉矩機械傳動中的應用。
微晶合金是一種金屬晶粒細化至微米級的鑄造合金材料,這種超微晶粒的合金可以表現(xiàn)出比其他同類合金更加優(yōu)異的綜合機械性能和力學性能、超強的性能穩(wěn)定性和尺寸穩(wěn)定性、極好的減摩性和良好的耐磨性。用微晶合金鑄造的蝸輪在性能上能夠滿足減速類機械裝置的要求,不僅降低了蝸輪的重量,而且成本比常用的銅蝸輪大大降低。
微晶合金是一種鋅基合金升級換代材料,在非晶基礎上形成的晶粒尺寸為納米級軟磁合金,即納米晶軟磁合金。
在鐵基非晶合金中加入促進早期形核的銅和抑制晶粒長大的鈮,先用單輥快淬法制取非晶薄帶,然后在略高于晶化溫度下退火可得到微晶組織。微晶組織由晶粒和晶界兩相組成,晶粒占75%~80%,晶界占20%~25%。微晶具有高的飽和磁感,低的矯頑力和鐵芯損失。
目前微晶合金主要有以下幾類:具有超低減摩系數(shù)的微晶合金LZA3805、具有較大PV(PV值表示機械密封的工作能力,同時也可用它表示機械密封的工況負荷)值特性的微晶合金LZA4008、具有超耐磨特性的微晶合金LZA4205。常用微晶合金材料的性能參數(shù)見表1。
表1 常用微晶合金的性能參數(shù)
由表1可見,常用的微晶合金材料與普通的合金相比具有優(yōu)越的特性,所以被廣泛地應用于電力電子、機械制造行業(yè)等。微晶合金在電力電子行業(yè)主要用作飽和電抗器、高頻變壓器等電子器件鐵芯;在機械制造行業(yè)主要制造蝸輪、絲母、軸瓦、軸套、滑板和導軌板,用于替代銅合金。
蝸輪蝸桿傳動的失效形式和齒輪傳動一樣,主要有膠合、磨損、疲勞點蝕和輪齒折斷等。由于蝸桿傳動嚙合面間的相對滑動速度較大,效率低,發(fā)熱量大,在潤滑和散熱不良時,膠合和磨損為主要失效形式[1]。
下面以機械傳動中常用的蝸輪蝸桿傳動形式為分析研究對象,分別對普通材料ZCuSn10P1以及微晶合金材料LZA3805制成的蝸輪進行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現(xiàn)有的三維造型軟件已經能夠做出足夠精確的模型,本文中使用Visual Basic語言編寫程序宏,根據(jù)蝸輪的基本參數(shù)在SolidWorks軟件中運行宏生成蝸輪齒形,再應用COSMOSWorks分析軟件對其進行應力分析。
相鄰齒受載荷作用時齒根應力相互影響,選取3個齒進行分析[2]。首先取模數(shù)mc=4mm,齒寬B=40mm,齒數(shù)z=50,然后進行約束條件和加載處理,施加的載荷F=20kN,如圖1所示。
根據(jù)赫茲公式,齒輪在嚙合時,理論上是線嚙合,但由于材料的彈性變形是有一定寬度的,為簡化計算,根據(jù)應力σ=F/(Sb)(其中,S為接觸線長度,b為變形后接觸線寬度)可以計算出變形后的嚙合線寬度[3]。常用蝸輪材料ZCuSn10P1的屈服應力σs=375MPa,材料變形后的σ=0.8σs,接觸線長度S=60mm,考慮到嚙合的復雜性及蝸輪材料在變形后應力取值的局限性,計算得到單齒面嚙合線寬度b=0.4mm。
微晶合金材料LZA3805制成的蝸輪屈服應力σs=430MPa,材料變形后σ=0.8σs,接觸線長度S=60mm,計算得到單齒面嚙合線寬度b=0.28mm。
進行有限元網(wǎng)格劃分,應用COSMOSWorks分析軟件對蝸輪受拉側進行分析,相同條件下常用蝸輪材料ZCuSn10P1和微晶合金材料蝸輪的應力云圖如圖2、圖3所示。由圖2、圖3可見,在相同的工作環(huán)境下,施加20kN同樣大小的載荷,普通蝸輪材料的屈服應力值為275.7MPa,微晶合金蝸輪材料的屈服應力值僅為55.15MPa,極大地提高了傳動的效率以及穩(wěn)定性。
圖1 蝸輪加載受力圖
圖2 材料為ZCuSn10P1的蝸輪應力云圖
圖3 材料為LZA3805的蝸輪應力云圖
(1)根據(jù)分析結果可知,在同等條件下蝸輪采用微晶合金變形比常用材料小。
(2)微晶合金蝸輪可以應用到要求更苛刻的機械傳動領域,可以傳遞更大的扭矩。
(3)微晶合金蝸輪的耐磨性優(yōu)于普通材料。
(4)微晶合金材料的抗沖擊能力(材料強度及韌性)、減摩性能(對蝸桿的保護作用及溫室)以及材質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等都相對優(yōu)越于普通材料。
機械傳動的性能、效率、能耗是當前機械行業(yè)發(fā)展水平的評價標準,亟需基礎材料的更新?lián)Q代。微晶合金材料具有比普通材料更優(yōu)越的性能,可為國家能源節(jié)約以及制造業(yè)的升級帶來了很大的材料支撐,此新材料技術并將引導未來支柱產業(yè)的革命,意義重大。
[1]朱效錄,鄂中凱.齒輪承載能力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濮良貴,紀名剛.機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吳大任,駱家舜.齒輪嚙合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