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
一個月前開始,每次去菜市場,我都會注意到很多菜攤角落的蛇皮口袋,里面裝的是剛剛上市的鮮花生。如今,寒冬臘月可以吃到西瓜,炎炎夏日有糖炒栗子供應(yīng),季節(jié)的概念越來越淡。因此,花生可以算作我心底殘存的關(guān)于時令變換的一個食物刻度。
花生分春花生和夏花生。我老家夏花生比較多,一般是收完麥子沒幾天翻耕土地,間隔著種上花生和大豆。到了秋收時節(jié),黃豆和花生兩種豆類植物幾乎同時成熟。所以,從季節(jié)上看,北京菜市場看到的應(yīng)該是春花生,生長期更長,加之是砂土種植的(老家多為酸性的紅壤),溫差大,甜度更高。
新鮮的花生吃的就是那種甜味。煮著吃,最簡單,也很美味。一般來說煮制過程不超過10分鐘,否則鮮嫩的生仁就會失去了生脆的口感,變成一攤軟綿綿的花生泥,讓人沒有征服的欲望。
花生的果實在黑暗的地下生長,剛剛收獲的花生未經(jīng)晾曬,糖分和水分還鎖在果仁內(nèi)部,直接生吃都沒有任何油膩。這時的它顆粒飽滿,胞衣緊扣,水靈鮮甜,應(yīng)該是花生最好的豆蔻年華。直接用水煮,應(yīng)該是它的最佳選擇。還有那些尚未灌滿漿的小顆粒,老家叫“秋癟子”,意思是到了秋天體形還沒有飽滿的果仁,脂肪積累非常少,甚至還看得到腰窩、馬甲線和比基尼橋,完全不適合榨油,更適合趁新鮮煮著吃。
如果單從操作的麻煩程度上看,煮花生其實應(yīng)該叫洗花生才對,因為淘洗的時間遠遠長于煮制。細心的人家,主婦會對花生逐個進行挑揀和刷洗,更講究的人家,還要仔細地用鉗子,把每一顆花生上緣夾開一個缺口,讓它在煮制的過程中更加入味。
我不愿把花生夾出小口,是因為喜愛花生破殼的剎那,就像小時候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很好奇這次里面藏著哪個帶著嬰兒肥的家伙?此外,囫圇煮也有利于保持花生內(nèi)核的甜,讓拈在指尖的它擁有兩種不同的風(fēng)味。生仁鮮甜微脆多汁,像生澀而又幸福的擁吻;外表的咸香更像是安慰戀人時,對方梨花帶雨的淚。
花生種植之普遍,讓中國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煮花生的訣竅(鮮煮的做法,在國外我還真沒見過),尤其在味道上,除鹽之外,各種給鼻腔享受的香料,八角、花椒、桂皮、香葉、小茴、豆蔻……全憑自己喜好。我自己做,除了喜歡放些陳皮,還特別喜歡放幾粒山楂干,盛夏里去暑氣,有一點清新的香味。
煮花生香料不宜多,點到為止就好,畢竟煮制時間很短,但一定要放。前些時候讀到的一篇文章,作者在國外留學(xué),偶爾的機會買到了大料,煮土豆時放了一顆,稍一加熱,他形容自己的感受是,“那一刻,瞬間有了家的氣味”。這是中國的味道基因。
北京的夜市上一年四季都有煮花生,我很少吃。一個是淘洗的干凈程度存疑,另外,格式化撲鼻的十三香也缺少新意,加上大部分攤檔都把花生像茶葉蛋那樣在一只大鍋中漫煮,多少有“花生木乃伊”的口感。
但北京人對煮花生的貢獻是創(chuàng)造了“花毛一體”,一半花生一半毛豆混合編隊。原則上,我仍然堅持毛豆和花生應(yīng)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味道,尤其在牙感上,毛豆宜糯,花生宜脆。當(dāng)然,這是完全個人化的口味喜好。但我無法不喜歡“花毛一體”這個名字,聽上去像極了一個北方大漢,坐在夏夜的星空下,腳踩著一箱普通燕京,微風(fēng)過處,胸毛飄飄,很有些剽悍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