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使用多層螺旋CT診斷小腸梗阻病因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腸梗阻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確診為小腸梗阻,均采用多層螺旋CT掃描,診斷患者病因。結果 50例患者經多層螺旋CT診斷符合率為92.0%,46例病因得以明確,腸粘連14例,腫瘤10例,疝5例,血運性腸梗阻5例,胃石與膽石各1例,內容物阻塞3例,麻痹性腸梗阻4例,回盲部感染3例。結論 在小腸梗阻病因診斷中采用多層螺旋CT臨床價值高,可準確診斷病因。
關鍵詞:多層螺旋CT;小腸梗阻;病因
腸梗阻屬于急腹癥之一,外科臨床發(fā)生率較高,即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患者腸道中內容物于運送過程中受阻。腸梗阻具有發(fā)生快、病情迅速發(fā)展以及并發(fā)癥多的特點,患者主要癥狀為發(fā)熱、嘔吐、心肺功能障礙、腹部疼痛劇烈、意識障礙等[1],若嚴重還會致使患者昏迷、死亡或者休克。因此,一定要對患者小腸梗阻病因予以明確診斷。本文為探討對小腸梗阻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診斷其病因的臨床效果,現(xiàn)選取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小腸梗阻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確診為小腸梗阻。50例患者中27例為男,23例為女;年齡為20~76歲,平均(43.7±4.2)歲;病程1~5h,平均(3.1±0.5)h。
1.2方法 主要使用16層螺旋CT機,產自飛利浦,16×1.5mm為其準直寬度,120kV為其管電壓,140mAs為其管電流,5mm為重建圖像層厚,1.0為螺距。開展掃描前10min肌注山莨菪堿15mg,患者仰臥,平掃,起始點為膈頂,終點為恥骨聯(lián)合水平。而后增強掃描,掃描至肘靜脈時注射90ml碘佛醇,控制速度為4ml/s。將對比劑注射完畢后掃描于25s、60s以及180s三個時間點,對動脈期、門脈期以及平衡期增強圖像予以獲取。
1.3圖像分析法[2] 由放射科2名經驗豐富醫(yī)生于對手術結果不知情狀況下分析CT圖像,對比診斷結果與手術結果,對診斷符合率予以觀察。①判定腸梗阻:小腸腸管直徑在2.5cm以上,結腸直徑在6.0cm以上;②腸梗阻位置:機械性腸梗阻位于近側擴張腸管與正常腸管或者遠側塌陷腸管間\"移行帶\"處即腸梗阻位置;③腸梗阻病因:移行帶處病變明顯,且基本能夠判定為糞塊、腸套疊、炎癥、腸扭轉、腫瘤、膽石以及疝等,若病變不明確或存在粘連帶則可能為腸粘連。
2結果
50例患者25例為低位小腸梗阻,5例為高位,12例為結腸梗阻,8例為麻痹性腸梗阻和血運致使大小腸擴張。經CT診斷46例明確病因如下:14例為腸粘連,3例炎癥滲出與11例術后粘連;腫瘤10例,5例小腸,5例結腸;5例為疝,2例膈疝,3例腹股溝疝;5例為血運性腸梗阻,4例為腸系膜上靜脈栓塞,1例為回腸動脈破裂;胃石與膽石各1例;3例為內容物阻塞;4例為麻痹性腸梗阻;3例為回盲部感染。診斷符合率為92.0%。4例漏診或誤診,因病因不明,1例腸扭轉伴粘連誤診為不全性腸梗阻,內疝2例被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小腸多發(fā)狹窄1例被誤診為粘連性腸梗阻。
3討論
多層螺旋CT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軟組織密度分辨力高,可快速掃描,且檢查時間短,可使用的后處理技術類型多樣,且觀察具有全方位,梗阻部位更容易被找出。采用多層螺旋CT對腸梗阻予以判斷時主要將腸管積氣或者積液作為標準,且通常有腸管擴張并發(fā)癥,右半結腸直徑在7cm以上,小腸擴張直接在3cm以上,左半直徑在5cm以上。對機械性腸梗阻予以診斷主要是將腸管間移行帶作為可靠依據(jù)。行CT掃描時可發(fā)現(xiàn)腸梗阻主要征象為梗阻處近端腸腔擴張較明顯,內部存在氣液平面,亦可見被液體全部充盈,腸壁變薄,梗阻處遠端腸腔萎縮內陷較明顯。然而針對病因的不同CT表現(xiàn)也存在差異,具體分析如下。
3.1腫瘤 腸梗阻病因為腫瘤多于老年人中發(fā)生,且左半結腸為腫瘤主要位置。用CT診斷腫瘤敏感性與特異性均較高。腸道腫瘤在CT上主要表現(xiàn)有腸壁增厚,為不規(guī)則局限性,且移行帶軟組織存在腫塊,強化明顯。CT診斷時需結合患者病史、年齡、癥狀等資料。若不存在特殊病史且梗阻并非突然發(fā)生則說明病因可能為腫瘤,若患者為老年人易受到便秘影響產生糞塊梗阻,因此需鑒別。
3.2感染或炎癥 多為回盲腸,本研究中3例為回盲部感染。行CT掃描主要表現(xiàn)為腸壁強化與增厚明顯,且周邊脂肪密度上升與間隙模糊,漿膜面不平整,為\"污垢征\",存在闌尾石,亦會形成周邊膿腫。
3.3血運性腸梗阻 在本研究中5例為血運性腸梗阻,4例為腸系膜上靜脈栓塞,其中3例由于形成肝癌癌栓,1例形成靜脈內栓子,1例為回腸動脈破裂。行CT掃描主要表現(xiàn)為梗阻對應血管支配區(qū)域出現(xiàn)腸壁增厚現(xiàn)象,且較為均勻,腸壁強化消失、延遲或者弱化,改變特征主要為\"雙暈\"或者\"靶征\"[3]。腸系膜上則表現(xiàn)為靜脈中缺損充盈,周邊有積液與出血現(xiàn)象。
3.4腸粘連 該類型梗阻主要表現(xiàn)為近段腸管處于擴張狀態(tài),梗阻位置有光滑的移行帶;腸管雜亂排列,且聚集于1側,腸管扭曲成角,腸管與腹壁以及腸管間角度主要為銳角,存在粘連束帶。用CT診斷該類型腸梗阻時主要依據(jù)光滑移行帶、梗阻處腸壁增厚不明顯但局部延遲強化或強化[4],其余部位則存在聚攏、形態(tài)異常與位置固定等。
3.5腸套疊 于幼兒中好發(fā),成人中很少出現(xiàn)。成人腸套疊多為繼發(fā)癥狀,誘因為腸道腫瘤病變,因此一旦發(fā)生需予以高度重視。采用超聲或者腹部X線平片確診難度較高,更無法將腸套疊原發(fā)病診斷出來,行CT掃描則可見腸套鞘部與套入部,若病例較典型可見改變?yōu)樾膱A狀[5],腸管局部存在增厚水腫現(xiàn)象。
3.6腹疝 梗阻病因為腹外疝時診斷難度較低,本研究中5例為疝,2例膈疝,3例腹股溝疝。行CT掃描可將疝內容物與疝囊直接顯示出來。內疝較少誘發(fā)腸梗阻,CT主要表現(xiàn)為腸系膜集聚后成團、腸腔局部擴張,若病情嚴重腸腔擴張明顯,且腸系膜滲出與腸壁明顯增厚。本研究有2例被誤診為腸粘連,病因為內疝,因沒有仔細觀察腸系膜血管與脂肪局部堆積,將關注點主要放在闌尾手術史上。
3.7其他病因 在本研究中胃石與膽石各1例,3例為內容物阻塞,4例為麻痹性腸梗阻。受到結腸內容物影響產生的腸梗阻在CT上主要有梗阻近端結腸與小腸擴張現(xiàn)象,大量糞便存在于結腸中,在便秘時間長的體弱老年人群中多發(fā)。麻痹性腸梗阻中腸腔均勻擴張,且程度輕,出血、后腹膜炎癥為常見原發(fā)病因[6]。胃石與膽石誘發(fā)的腸梗阻CT表現(xiàn)有高密度,特征性明顯。
綜上所述,小腸梗阻誘發(fā)因素較多,采用多層螺旋CT掃描診斷準確率高,少數(shù)病例CT提示不明確,因此一定要結合患者具體癥狀、病史、臨床表現(xiàn)以及CT圖像特征等科學診斷,避免漏診或誤診。
參考文獻:
[1]王燕,王軍,陳傳濤,等.多層螺旋CT診斷腸梗阻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9):1509-1511.
[2]王建立,吳仁昌,盧賀峰,等.64層螺旋CT對糞石性小腸梗阻的診斷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3):3187-3189.
[3]張毅琴,陸衛(wèi)東,李偉,等.多層螺旋CT對老年人小腸梗阻病因的診斷價值[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3,27(1):22-25.
[4]劉光輝,趙京旗,張宏蕊,等.多層螺旋CT對小腸梗阻的診斷價值[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24):3305-3307.
[5]李春和,王濤,錢農,等.多層螺旋CT對結石性小腸梗阻的診斷[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3,20(1):22-23.
[6]程益榮.多排螺旋CT在小腸梗阻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0):2356-2358.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