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湛乾
【摘要】 目的 探討頑固性咽喉炎和胃食管反流?。℅ERD)之間的關系。方法 使用電子胃鏡檢查或24 h食管pH值檢測對112例慢性頑固性咽炎患者進行診斷。把測出胃食管反流病的39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19例)。治療組應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促胃動力藥和抗感染治療;對照組用抗感染治療。對兩組治療后的癥狀和病理改變進行比較。結果 食管反流病占34.8%。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15.8%,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頑固性咽喉炎和胃食管反流病有很大的相關性, 質(zhì)子泵抑制劑及促動力藥或改善頑固性咽喉炎的癥狀。
【關鍵詞】 胃食管反流病 ;頑固性慢性咽喉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85
GERD是指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組織損傷, 同時部分患者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如反酸、反食、燒心等, 也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食管外癥狀, 如夜間發(fā)作性嗆咳、夜間睡眠呼吸暫停、非心源性胸痛、咽喉炎等[1]。按表現(xiàn)分為三種類型, 分別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爛性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炎[2]。三者之間雖有一定相關性, 但沒有轉(zhuǎn)化可能, 它可導致食管組織損害。許多情況下出現(xiàn)食管外癥狀, 主要是由于反流物刺激或損傷如咽喉、氣管等部位, 出現(xiàn)以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或哮喘為首發(fā)癥狀, 表現(xiàn)為咽部不適、異物感、棉團感、堵塞感, 吞咽困難等。但胃食管反流病和頑固性咽喉炎的實際發(fā)生率和發(fā)病機制之間的關系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就此作一探討,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12例慢性頑固性咽喉炎患者, 男62例, 女50例, 年齡22~57歲。病史3個月~2年, 均確診為慢性頑固性咽喉炎, 治療效果差或反復發(fā)病。癥狀為咽部異物感、聲音嘶啞, 慢性咳嗽或有哮喘, 部分病例可有上述多種癥狀, 112例中有12例(11%)同時具有典型的反流性食管炎癥狀。電子胃鏡檢查89例, 24 h食管pH值檢測23例。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磯分級法判定, 24 h食管pH值監(jiān)測分析, 根據(jù)pH<4的總百分比時間, pH<4超過5 min的次數(shù)為判斷胃酸反流的標準。將檢出的39例GERD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 治療組給予質(zhì)子泵抑制劑和促動力藥物并輔以抗感染治療, 對照組僅用抗感染治療6周。治療結束后復查喉鏡。
1. 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咽喉部癥狀消失, 鏡下黏膜破損愈合;有效: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腫改善, 咽喉部病變好轉(zhuǎn), 癥狀改善;無效:自我癥狀及病理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112例慢性咽喉炎中診斷GERD 39例(34.8%), 與之相關的咽喉炎疾病有:慢性肥厚性咽喉炎20例(51.28%)、皰疹性潰瘍8例(20.51%)、聲帶濾泡5例(12.82%)、Rink水腫4例(10.26%)、肉芽腫2例(5.13%)。治療組中顯效8例(40.0%), 有效10例(50.0%), 無效2例(10.0%)總有效率為90.0%, 對照組中有效3例(15.8%), 無效16例(84.2%), 總有效率為15.8%,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近年來GERD患者中出現(xiàn)食管返流病的食管外表現(xiàn), 如咽部異物感、聲音嘶啞, 慢性咳嗽或有哮喘, 經(jīng)過對GERD的有效治療后, 食管外的癥狀可以消失, 且參照洛杉磯標準, 其病理改變獲得完全治愈, 可以得出胃食管反流和咽喉病之間關系密切。本研究顯示頑固性慢性咽喉炎患者中, 有典型的消化道癥狀, 如反酸、噯氣, 燒心等僅占11%。而胃食管反流達34.8%, GERD患者的食管外表現(xiàn)如頑固性咽喉部炎癥發(fā)病率較高, 癥狀不典型, 佐證了咽喉部炎癥是GERD的食管外表現(xiàn)。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患者經(jīng)過質(zhì)子泵抑制劑、促胃動力藥及抗感染治療, 臨床表現(xiàn)及病理證實慢性頑固性咽喉炎改善, 足以說明慢性咽炎及其癥狀是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現(xiàn), 臨床上往往長期治療咽部炎癥而忽視對反流性食管病的治療, 導致患者病情長期不愈, 發(fā)生誤診。
目前與食管返流相關慢性咽喉炎的確切發(fā)病機制尚未明了, 目前傾向于食管抗反流防御機制減弱和反流物對食管黏膜攻擊作用損傷咽喉部所致。作者發(fā)現(xiàn)有3例患者經(jīng)過質(zhì)子泵抑制劑和促動力藥及抗感染治療無效果, 提示除食管反流還有其他因素參與。
抗反流防御機能降低, 包括:①屏障結構功能下降:食管下括約肌是功能性括約肌,在胃和食管下端的連接處,該處靜息狀態(tài)時壓為1.3~3.9 kPa,比胃內(nèi)壓高0.65~1.30 kPa。維持張力性收縮起到防止胃內(nèi)容物逆流進入食管的高壓屏障作用。食管下段平滑肌接受迷走神經(jīng)的支配,是生理負反饋現(xiàn)象,興奮時可使食管下端收縮。當食管下括約?。↙ES)壓力降低時產(chǎn)生一過性食管下括約肌松弛(TLESR)誘發(fā)胃內(nèi)食物逆流入食管造成反流性食管炎。TLESR是指與吞咽無關的一過性LES松弛,但與胃擴張、進食有關[3]。Wong等研究證實中國人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機制是由TLESR引起的。同時Iwakiri等發(fā)現(xiàn)TLESR時食管下括約肌7 cm處酸反流率為48.1%,健康人為10.9%,具有明顯差異。LES的抗反流功能不僅受神經(jīng)體液控制,也受消化道其他激素影響。②食管清除功能下降:食管清除基本依靠食管的蠕動和唾液中和來完成。③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如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攻擊作用,非結合膽鹽和胰酶等攻擊因子參與損害食管黏膜[4]。
GERD患者食管外表現(xiàn)多樣, 和年齡、性別無明顯的相關性, 臨床表現(xiàn)和病程長短及食管反流的輕重也無明顯相關。在咽喉炎患者中以肥厚咽喉炎居多, 其次是皰疹性潰瘍、聲帶濾泡。對長期治療不愈的慢性咽喉炎患者考慮到其可能性是GERD的食管外表現(xiàn)的一種。對咽喉炎并發(fā)GERD的治療一定要重視質(zhì)子泵抑制劑和促胃動力藥物的運用并行抗感染治療, 禁止使用降低食管括約肌及影響食管動力的藥物, 避免酗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 Calvet X, Villoria A. Esophangeal disease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 and Barrett's esophagus.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35(Suppl1):26.
[2] Vakil N, van Zanten SV, Kahrilas P, et al. 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globalevidence based consensus.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 1900.
[3] Kahrilas PJ. Esophageal motor disorders in terms of high-resolu-tion esophageal pressure topgraphy: what has changeed?. Am J Gastroenterol, 2010(105):981.
[4] 錢家鳴. 胃食管反流病 .第8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 372.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