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方才見識過濟南泉水的靈秀溫潤,我們又要領(lǐng)略泰山石頭的偉岸雄渾了!泰山當然是一座人文的山、歷史的山,它在這些方面的積淀太過深厚,然而在我看來,泰山卻首先是一座石頭山。當我在暮色中來到泰山腳下,仰頭眺望山色的一剎那間,我是真正地被震撼住了。我看到巨大的山石在晚風中寂然佇立,像一頭龐然巨獸,虎踞龍盤,仿佛正默默俯瞰著腳下的子民。三兩只晚鴉恰于此時撞進我的視野中,健翎背后是一片黛青的山色與莽蒼的云天。在這無邊的龐大與靜謐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敬畏與永恒。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迫不及待地抬腳踏上泰山道。腳下是無窮無盡的石階,印痕累累的大青石蜿蜒而上,經(jīng)過遠處的十八盤,穿過險峻的南天門,最后抵達玉皇頂。身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那些昂首闊步、滿面春風的多是上山的游人,此時艱難未遇,勝景在前,滿心歡喜得仿佛要去吃喜酒;那些滿頭大汗、步履沉穩(wěn)的多是下山的歸客,欣賞了聞名遐邇的“泰山日出”,感受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滋味,心愿已償,走得便不再峻急,加之一夜露宿山巔,勞頓已久,步履自然既慢且沉;那些面色祥和、埋頭走路的,我猜多是當?shù)氐纳矫?,因為朝夕相伴,親密無間,泰山早已融進了他們的生活,再也用不著左顧右盼,徘徊流連了,而一樹一石,一鳥一蟲,卻莫不諳熟于心。
我此刻也走在那昂首闊步的登山隊列里,但因為是再來泰山,對極頂?shù)娘L景已有領(lǐng)略,便不再急匆匆地往山上趕。我所感到快樂的,是緩步于泰山道中,欣賞那怪石嶙峋、空翠濕衣的沿路風景。巨獸般的泰山石在道旁橫逸斜出,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古怪姿態(tài),仿佛一個個都具有靈性似的,流露著一派不事雕琢的天真之趣。石頭后面多長松柏,枝干虬張,蒼勁蔥郁,兩旁的枝葉都往道中掩映,千疊萬簇出一條翠綠的山道。有不知名的鳥兒在枝上鳴叫、跳躍,便帶動了落葉枯枝簌簌掉落,偶有一兩片落在了我的頭發(fā)里與脖子上,頓感到微微的涼與輕輕的麻,心里卻大為暢快。就在那一瞬間,我感到了精神的釋放,感到了自己的生命仿佛從久成慣性的沉悶中脫韁而出,在這鬼斧神工的巨石道與林木陣中馳騁奔突。我想到了大詩人李白的名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這般心曠神怡、瀟灑不羈的詩句,也許只有詩仙足以出之,也只有泰山足以當之。李白真是一位性情詩人啊,喜就喜得比人更熱切、愁就愁得比人更悲苦,他的生命實在是困頓得太厲害了,他壓抑著的詩情在遇見泰山之后,終于有了洪水火山般的釋放,這樣的詩句是必得誕生于名山,也必將流傳于后世的。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如此摯愛名山大川,原來在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是去看景的,而是去洗心的,因為在山水險峻之處,更容易遠離世囂,洗凈塵垢,使情懷與山水相激蕩,使人心與天地相呼應,使自己的智慧借到日月的一點光輝。
所以,也難怪泰山道上俯拾即是前人的遺跡了。山是名山,石是巨石,心有所感,便銘刻其上。據(jù)說泰山匯集了中國歷史上16個朝代的1242塊碑刻杰作,堪稱碑刻藝術(shù)的洋洋大觀。我沿路看過去,印象頗深的有“云路”,有“蟲二”,有“果然”,有“五岳獨尊”,有“昂頭天外”,有“仰觀俯察”,還有漢武帝的無字石碑,有唐明皇的《紀泰山銘》,有孔子的“小天下處”……其中最令我遐想聯(lián)翩的,當然還數(shù)“小天下處”。站在這塊石刻前,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觀泗水而悟“逝者如斯”的身影仿佛就立于我的眼前??鬃拥巧接^水,其氣勢其才思,都盡顯一派哲人風范,他的心中念念不忘的總是“天下”與“人生”的宏大命題。他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也正與這巍峨沉穩(wěn)的東岳泰山,與這深沉遼闊的齊魯大地氣質(zhì)相投。我由此想到,如果真要理解儒家文化,恐怕登一次泰山,走一趟曲阜,要比在儒家經(jīng)卷里皓首窮經(jīng)有用得多。
泰山的山頂真是少有的開闊與平整,無數(shù)的巨石像被巧手安排過一樣,鑲嵌成了一張巨大的石桌。在我見過的大山中,有的斧劈刀削,險到極處;有的林泉曲折,幽到極處;有的萬峰歸朝,奇到極處;有的云蒸霞蔚,美到極處。而泰山給我的印象則是巨石巍峨,穩(wěn)到極處。從山腳到山巔,我這個印象不斷地得到強化。也難怪人們崇拜泰山的石頭,總愛說“重如泰山”“穩(wěn)如泰山”了,泰山真是樸重大方的代名詞啊,泰山的石頭真是泰山的精髓啊,泰山的美也更多沉淀在那些亙古不移的大石頭上吧!
于是,從泰山歸來,我什么也沒帶,單單帶了一個泰山“石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