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強
(渭南師范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 陜西 714099)
由陜西師范大學(xué)辭書編纂研究所主持,全國十一個省市專家、學(xué)者參與,經(jīng)過二十余年、幾代學(xué)人的不懈努力,《十三經(jīng)辭典》(含各經(jīng)詞語索引)終于于2012年底全部出齊。一項“功在當代,造福后人”的浩大工程宣告結(jié)束。
由于辭典的體例,編纂中所依據(jù)的體系、標準和原則等常常貫穿于辭典始終,而不能在文中詳細闡釋,因此可能會給讀者閱讀帶來一些不便。何樂士先生(2006)曾在《觀〈十三經(jīng)辭典〉有感》一文中希望“本書(《十三經(jīng)辭典》)編纂中所依據(jù)的語法體系,劃分詞、詞組、短語、句子的標準,劃分詞類的原則,區(qū)分活用與兼類等問題的依據(jù)等,望能撰文介紹,附于正文后,便于讀者在使用中共同檢驗是否貫徹;讀者若有不同意見,也便于討論”。何先生的論見,或許代表了大多數(shù)讀者的觀點。筆者有幸參與了《十三經(jīng)辭典·春秋左傳卷》(以下簡稱《春秋左傳卷》)的編寫工作,并忝居副主編之列?;诤蜗壬挠^感,本文主要介紹《春秋左傳卷》人名詞條處理的原則,以期為讀者翻檢查閱提供便利。
《左傳》中提到的人名多達3400 多個,相應(yīng)的人物有2400 多人。不熟悉《左傳》中的人物對閱讀和理解《左傳》有一定的影響,而要了解《左傳》中的人名,讀者通常要借助相關(guān)的工具書,但因大多數(shù)工具書不是專書辭典,對某些人名條目存在失收、釋義不詳、釋義過略等現(xiàn)象。鑒于此,《春秋左傳卷》在編撰過程中為凸顯專書辭典的特點,將人名詞條的訓(xùn)釋作為重中之重,編寫過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六條大原則:
為了理清《左傳》中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春秋左傳卷》采取以中心人物為核心,建構(gòu)春秋人物譜系的原則。編纂工具書的目的在于讓各個層次的讀者能借助工具書,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編纂《十三經(jīng)辭典》的一個重要目的,即旨在幫助各個層次的讀者閱讀“十三經(jīng)”,研習(xí)“十三經(jīng)”,為讀者提供“橋梁”與“手杖”的作用。讀者或許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或影響較大的人物熟識,對與之相關(guān)的人物知之甚少,因此,《春秋左傳卷》編寫時以這些人們熟識的歷史人物或影響力大的人物為核心,由此向上向下延伸,建構(gòu)人物譜系,一則在于讓讀者了解人物之間的血脈相承,二則在于讓讀者認識春秋家族或宗族勢力對邦國的影響等。
編撰中依照《左傳》原文,參考了蜀馮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晉杜預(yù)《春秋釋例》、清陳厚耀《春秋世族譜》、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日本學(xué)者重澤俊郎《左傳人名地名索引》、近代學(xué)者楊伯峻等《春秋左傳詞典》、程發(fā)軔《春秋人譜》、方朝暉《春秋左傳人物譜》等系列資料,著力建構(gòu)人物譜系。例如:
欒黡 [名]人名。春秋晉大夫。謚桓,又稱欒桓子,尊稱欒伯。欒書子,欒盈父,范宣子婿。晉悼公即位,欒黡任公族大夫,荀偃強命出師伐秦,欒黡撤兵。其弟欒針以無功為恥,與士鞅相約沖進秦營戰(zhàn)死,欒黡迫士鞅亡秦,遂與范氏交惡。欒黡驕縱暴劣,最終殃及其子(17)。
“欒黶”在《左傳》中一共出現(xiàn)17 次。辭典訓(xùn)釋時指出“欒黡”是“欒書”的兒子,“欒盈”的父親,“范宣子”(士匄)的女婿?!洞呵镒髠骶怼吠瑯邮铡皺栌睏l,解釋為:
欒盈 [名]人名。春秋晉大夫。謚懷,又稱欒懷子、欒孺子。欒黡子,欒書孫。魯襄公十八年(前555)伐齊時為下軍之佐。二十一年(前552),其母誣告欒盈作亂,欒盈被逐,被迫奔楚,后奔齊。二十三年(前550),齊借送滕妾的機會,將欒盈及隨從送進欒氏舊邑曲沃,遂率部族襲絳,兵敗被殺(17)。
“欒盈”一詞,《左傳》中共計出現(xiàn)17 次?!皺栌笔恰皺椟s”的兒子,“欒書”的孫子。《春秋左傳卷》以“欒黶”為中心人物,勾勒出了晉國“三欒”之間的關(guān)系,有益于讀者了解《左傳》中欒氏家族的譜系。
再如:
伍奢 [名]人名。一作“伍子奢”。春秋末楚大夫。伍舉之子,伍尚、伍員之父。楚平王時任太師,與少師費無極同輔太子建。費無極不被建所喜,因向楚平王進讒言,使建居于城父(今河南平頂山西北)。楚平王七年,無極誣告太子建與伍奢將以方城反叛,太子建奔宋,伍奢被執(zhí)殺(5)。
“伍奢”一詞,在《左傳》中共出現(xiàn)5 次?!洞呵镒髠骶怼分幸浴拔樯荨睘橹行?,指出其為伍舉的兒子,伍尚和伍員的父親。
類似的例子在《春秋左傳卷》中俯拾皆是,便于讀者了解春秋人物譜系,有助于讀者理清《左傳》中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對讀者閱讀和研究《左傳》具有重要的價值。
現(xiàn)有的幾部人名大辭典,都是以人物的正名立目的。對于他們的別名、別號、謚號等,一般只在釋文中涉及,不再另立條目。(金文明2003)這種處理原則不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蹲髠鳌分腥宋锉姸?,同一人物有時以別名稱之,有時以別號稱之,有時以謚號稱之等。鑒于以往人名大辭典編寫的不足,《春秋左傳卷》通常以常見名為核心,旁及其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并且為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立條目。例如:
晏子 ①[名]指晏嬰。春秋齊上卿,字平仲,夷維人。繼其父晏弱為卿。后相景公,勤儉力行,使齊中興,名顯諸侯。(25)。②[名]指晏弱。又稱晏桓子,春秋齊上卿。參見“晏弱”條(1)。
就是說“晏子”在《左傳》中共計出現(xiàn)了26 次,其中25 次是指“晏嬰”,1 次是指“晏弱”。為便于讀者翻檢與閱讀,《春秋左傳卷》中另立“晏嬰”“晏弱”條目,并詳細介紹?!瓣虌搿弊制街?,《春秋左傳卷》中又立“晏平仲”“平仲”條目;“晏弱”又稱“晏桓子”,《春秋左傳卷》中又特列“晏桓子”“桓子”等條目。
又如:
叔向 [名]人名。即羊舌肸。春秋晉賢臣,公族大夫。名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食邑在楊,亦稱楊肸。羊舌職次子。為人正直,善于辭令,很有政治才識。晉悼公時傅太子彪(即后來的晉平公)(99)。
史書中“叔向”較多見(《左傳》中共出現(xiàn)99 次),《春秋左傳卷》以“叔向”條為核心,指出其名、字、別稱等,同時專門列“羊舌肸”“叔肸”“肸”“楊肸”等條目。如:
楊肸 [名]人名。春秋晉大夫羊舌肸,亦稱叔肸、叔向。食采邑于楊,故稱。參見“叔向”條(1)。
《春秋左傳卷》不僅為正名立目,而且為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立條目,在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條目下,先扼要介紹,再以“參見”常見名的方式詳細訓(xùn)釋,便于讀者翻檢與閱讀。
許多人物的事跡、言論散見于多部典籍,傳統(tǒng)人名大辭典側(cè)重于全面綜合評介歷史人物,忽略了人物某些言論或事件?!妒?jīng)辭典》編寫遵循“針對性”原則,突出專書辭典的特色。(遲鐸2000)有些重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跡等在《左傳》中前后橫跨四十余年,若不認真系統(tǒng)研讀《左傳》,往往難以把握其言行和重要的事跡。方朝暉的《春秋左傳人物譜》中曾試圖梳理重要人物的言行及其重要事跡。方朝暉先生(2001)以人物為中心,將其在《左傳》中的事跡原文摘錄出來,匯編成書,供讀者閱讀,但限于篇幅,未能對《左傳》中的所有人物逐一梳理。鑒于此,《春秋左傳卷》在解釋人名時,常常以時間為序,勾勒出其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主要事跡,甚至以“履歷”方式介紹人物的事跡和言論,目的是讓讀者全面了解該人物在《春秋左傳》中的事跡,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該人物。例如:
士鞅 [名]人名。春秋晉大夫,又稱范獻子、范鞅、獻子等。晉卿范宣子(士匄)之子。魯襄公十四年(前559),秦、晉交戰(zhàn),欒伯、士鞅逐秦師,欒伯死,士鞅返,欒黶因此怨士鞅,士鞅奔秦。后返國。隔年(前557)為公族大夫,與欒盈不相能。二十一年(前552)讒欒盈于范宣子,宣子信而逐殺欒盈之黨。隔年(前550)助宣子盡殺欒氏之族黨。后聘于魯,諫晉侯,迎齊君,吊衛(wèi)侯。因貪于財貨,于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以大國之威懼魯,隔年(前519)取貨于叔孫。二十七年(前515)以辭逼宋、衛(wèi)。為政無德,結(jié)黨營私,構(gòu)怨于趙氏。魯定公元年(前509),士鞅由中軍佐升為中軍帥,遂為國政,國力漸微,諸侯皆叛。十二年(前498)卒。次年(前497)范氏亡(20)。
《春秋左傳卷》中以時間為序,詳細介紹了士鞅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生平及大事,有助于讀者全面掌握士鞅在《左傳》中的事跡。類似的例子又如:
楚子囊楚大夫子囊。名貞,字子囊,莊王子,共王弟,又稱公子貞。繼子辛為令尹。魯襄公五年(前568)冬,帥師伐陳。七年(前566)冬,帥師圍鄭。八年(前565)冬,伐鄭。十年(前563)夏,伐宋,秋侵魯西鄙,冬諸侯伐鄭時救鄭。十一年(前562)乞旅于秦。十二年(前561)冬,帥師侵宋。十四年(前560)秋,帥師伐吳,同年冬卒。臨死不忘衛(wèi)社稷而被傳誦(7)。
《春秋左傳卷》首次指出楚國子囊的名、字及別稱,其次以時間先后順序,交代了楚子囊生前的幾件大事。
《春秋左傳卷》力爭每位人物都以時間為序,展示其在《左傳》中的事跡,旨在方便讀者閱讀和研究《左傳》。
《十三經(jīng)辭典》編寫遵從“有定性”原則。所謂有定性,是指《十三經(jīng)辭典》“各卷的收詞范圍限制在各部經(jīng)書的范圍之內(nèi),各詞條分列音項、義項以及釋義也是根據(jù)各部經(jīng)書含有詞條的全部書證歸納出來的”(遲鐸2000)。也就是說,每個詞語的所指是窮盡式地歸納每部經(jīng)書中所有涉及的例證,其意義是有定的。《左傳》中由于“春秋筆法”及記事原則的緣故,往往以泛稱替代某人。為了便于讀者閱讀,《春秋左傳卷》中認真分析每條書證,指出泛稱之具體所指。
“春秋”筆法諸多,其中如《左傳·隱公七年》:“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于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jīng)?!备鶕?jù)《左傳》的解釋,《春秋》對于他國國君之卒的記載本著這樣的原則:凡與魯國有同盟關(guān)系者則書其名,否則則不書名?!洞呵镒髠骶怼分芯苤鹨环治鰰C,一一指明其具體所指。
例如,“晉侯”在《左傳》中共計出現(xiàn)351 次?!洞呵镒髠骶怼肥崂砹嗣織l書證,指出這351次中69 次是指“晉平公”,59 次是指“晉悼公”,50 次是指“晉景公”,42 次是指“晉文公”,32次是指“晉厲公”,23 次是指“晉惠公”,17 次是指“晉獻公”,14 次是指“晉襄公”,11 次是指“晉靈公”,10 次指“晉定公”,8 次是指“晉昭公”,7 次是指“晉成公”,6 次是指“晉頃公”,指“晉哀侯”“晉武公”“晉出公”的分別為1 次。且在《春秋左傳卷》中均有例句為證。又如:
伯姬 ①[名]人名。指宋共公夫人,魯成公之妹,魯宣公之女,又稱共姬、宋伯姬(2)?!冻晒ぞ拍杲?jīng)》:二月,~歸于宋。(114/1905 中)《成公·九年傳》:二月,~歸于宋。(115/1905 下)②[名]人名。衛(wèi)大夫孔文子夫人,太子蒯聵之姊。幫助衛(wèi)莊公蒯聵奪取政權(quán)。又稱孔姬、孔伯姬、伯姬氏(2)?!栋Чな迥陚鳌?與之盟,為請于~。(287/2175 上)《哀公·十六年傳》:載~于平陽而行。(288/2177 下)③[名]人名。指紀侯夫人,魯惠公長女,又稱紀伯姬(1)。《隱公·二年經(jīng)》:冬十月,~歸于紀。(3/1719 上)④[名]人名。指杞成夫人,魯莊公同之長女,又稱杞伯姬(1)。《莊公·二十五年經(jīng)》:冬十月,~歸于杞。(31/1779 下)⑤[名]人名。指魯公之長女。未嫁而亡(1)。《僖公·九年經(jīng)》:秋七月乙酉,~卒。(44/1800 上)⑥[名]人名。指秦穆公夫人,晉獻公之長女,又稱穆姬(1)?!顿夜な迥陚鳌?初,晉獻公筮嫁~于秦,遇歸妹之睽。(49/1807 上)⑦[名]人名。指潞子嬰之夫人,晉景公之姊,魯成公之女(1)?!缎な迥陚鳌?虐我~,四也。(101/1887 下)
“伯姬”,《左傳》中共計出現(xiàn)9 次,但其所指并不相同?!洞呵镒髠骶怼分赋銎渚唧w所指,并舉例及標明出現(xiàn)的頻數(shù)。
在《左傳》中,男性和女性人物稱名存在很多人物同名的現(xiàn)象。《春秋左傳卷》仔細辨別每個人物稱名的具體所指,且列舉出其例證和出現(xiàn)頻數(shù),便于讀者閱讀。例如:
子家 ①[名]人名。即公子歸生,字子家。鄭大夫。參見“公子歸生”條(12)?!段墓な陚鳌?~賦《鴻雁》。(80/1853 上)《宣公·四年傳》:公子宋與~將見。(90/1869 上)《宣公·十年傳》:鄭~卒。(94/1875 中)②[名]人名。即公孫歸父,字子家,魯大夫。參見“公孫歸父”條(3)?!缎な陚鳌?冬,~如齊。(94/1875 中)《宣公·十四年傳》:~其亡乎?(100/1886 中)《宣公·十八年傳》:~還,及笙,壇帷,復(fù)命于介。(103/1890 中)③[名]人名。即慶封,字子家,齊大夫。參見“慶封”條(3)。《襄公·二十八年傳》:~曰:“子之言云,又焉用盟?”(177/2000 中)《襄公·二十八年傳》:慶嗣聞之,曰:“禍將作矣?!敝^~:“速歸,禍作必于嘗,歸猶可及也?!?177/2000 中)《襄公·二十八年傳》:~弗聽,亦無悛志。(177/2000 中)④[名]人名。即公孫歸生(按:應(yīng)作公孫歸生),字子家。蔡大夫。參見“公孫歸生”條(2)?!墩压ぴ陚鳌?蔡~曰:“蒲宮有前,不亦可乎?”(189/2020 上)《昭公·元年傳》:子與~持之,皆保世之主也。(189/2020 中)⑤[名]人名。即仲歸,字子家。楚大夫。參見“仲歸”條(1)?!段墓な陚鳌?王使為工尹,又與~謀弒穆王。(77/1848 中)⑥[名]人名。即析文子,字子家。齊大夫。參見“析文子”條(1)?!断骞な四陚鳌?~以告公。(153/1965 中)
同為“子家”,實際上是指“公子歸生”“公孫歸父”“慶封”“公孫歸生”“仲歸”“析文子”等六個不同的人。類似的例子非常多,諸如“桓子”“共姬”“齊姜”“鄭伯”“楚子”“齊侯”“姜氏”等等,《春秋左傳卷》均能指出每條書證的所指。
春秋筆法“寓褒貶于一字之間”,即《春秋》的字里行間表現(xiàn)著對人物或事件的褒貶之義,藉以達到懲戒后人的目的。例如《春秋·宣公四年》:“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薄蹲髠鳌ば哪辍?“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根據(jù)《左傳》的解釋,《春秋》中點鄭公子及鄭靈公之名,意在表明臣為有罪之臣,君為無道之君。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在《左傳》中多見?!洞呵镒髠骶怼肪帉憰r不為春秋筆法所束縛,要求編寫者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感情“零介入”,不參雜個人的好惡,客觀公允評介每一人物。
傳統(tǒng)人名大辭典側(cè)重全面評介歷史人物,強調(diào)“全”;專書辭典重在凸顯專書的特點,強調(diào)“?!??!洞呵镒髠骶怼啡嗣~條的處理同樣遵從“有定性”原則,凸顯專書性。有些人物在《左傳》中僅出現(xiàn)一二次,但見于其他歷史典籍?!洞呵镒髠骶怼肪帉懸浴蹲髠鳌吩臑楸荆喴忉?,不參雜其他史料中的信息。例如:
“夏桀”在《左傳》中僅出現(xiàn)一次。《春秋左傳卷》中解釋為:
夏桀 [名]人名。夏代最后一位君主,名履癸,謚桀(1)?!墩压に哪陚鳌?“~為仍之會,有緡叛之?!?198/2035 中)
“夏桀”在《左傳》中僅出現(xiàn)1 次,而關(guān)于“夏桀”的事跡,《史記》等典籍中有詳細的記載,《春秋左傳卷》中僅以《左傳》為本,不參雜其他史料,體現(xiàn)專書特色。
1.白玉林.從《十三經(jīng)辭典》談專書辭典的編纂.辭書研究,2005(2).
2.遲鐸.《十三經(jīng)辭典》編寫的緣由、原則及特點.辭書研究,2000(6).
3.方朝暉.春秋左傳人物譜.濟南:齊魯書社,2001.
4.何樂士.觀《十三經(jīng)辭典》有感.古漢語研究,2006(1).
5.金文明.對新編歷史人名大辭典的一點建議.辭書研究,2003(3).
6.十三經(jīng)辭典編纂委員會.十三經(jīng)辭典·春秋左傳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