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慧
著名旅游節(jié)目主持人,曾任臺灣地區(qū)中廣外制廣播節(jié)目企劃、執(zhí)行制作;環(huán)宇電臺新聞記者、播報及環(huán)宇電臺旅游節(jié)目《漫步天涯》主持人。有著豐富的旅行知識和積累。
已出版著作有親子暢銷書《旅行,是最好的教養(yǎng)》《旅行,帶孩子看不一樣的世界》等,在親子旅行類家教圖書中受到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華人父母們的好評和喜愛。
在生活中,我們告訴小孩不能靠近火爐、不能玩電線插頭,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卻沒有告訴他們背后的原因。小孩犯錯時,我們常認為自己已經(jīng)跟他們說過好多次了,孩子卻還是不聽話,所以要處罰、打罵。但常常即使打完罵完,孩子還是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之后可能還會再犯錯。錯誤于是一再重演,甚至越演越烈。這樣虎媽式的教育,也許達到了眼前短暫的成效,但是以長遠的教育來說,其實是效果最差的一種方式。
啟蒙時代的瑞士裔法國教育家魯索曾說:“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xiàn)在,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他可能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憐?!?/p>
我記得旅居德國的時候,曾遇見一位來自中國的媽媽,她的丈夫是瑞士人,閑聊時,她感嘆地跟我說:“歐洲的孩子,小時候都那么自由自在,父母親很尊重他們的自由意志,孩子就是不懂才要教、孩子就是要嚴厲打罵才會成器……外國孩子有童年沒成年啊……”
當(dāng)時我只是笑笑沒說什么。我并不贊同她的說法。打罵和壓迫孩子,其實不是成熟的教育方式,當(dāng)我在歐洲看到普遍的教育方式都不是如此的時候,我就更肯定了我的想法,雖然我也是這樣被這樣揍著長大起來的。
我在中國的臺灣長大,受的也是打罵教育,不僅媽媽打,學(xué)校老師也會打,根本是在打罵中成長的。還小的時候,打罵的是行為不好,長大后打罵更多的是因為學(xué)習(xí)不好、成績不好……
后來有朋友竟然跟我說:“許多孩子長大后都會復(fù)制父母親的教育方式對待自己的小孩,像你這樣被揍大的小孩,居然成為不打小孩的媽媽,你真是個奇葩?!?/p>
沈老師育兒經(jīng)
我不是奇葩,而是不管什么、不論青紅皂白就打人的長輩讓我覺得生氣,我只是不想成為這樣的長輩而已。
也有許多人長大后有所成就,歸功于父母的打罵,其實打罵只是讓孩子因為害怕而“暫時”不犯錯,至于將來父母管不了或沒看見的時候會不會再犯,都是未知數(shù)。
孩子的成就,不該是拿來作為父母炫耀“教育成功”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可以明辨是非、將來可以過得快樂,并且為自己負責(zé)的人。
我在一本書中看到過一個小例子,有個家長聽到年僅3歲的孩子說了句臟話,就給了他一巴掌,理由竟是要把孩子的壞毛病扼殺在最初萌芽狀態(tài)。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在團體或生活中,經(jīng)常最先學(xué)的就是臟話,這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只要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一件不對的事,以后不再犯就可以了,不需要出手“教訓(xùn)”。因為孩子漸長之后,也許不記得你為什么打他,但他一定記得你動不動就揍他,這是人性的自然現(xiàn)象。
我記得小K在德國的時候,曾經(jīng)因為寫臟話而被老師叫到面前,老師請小K查字典,問他字典里能不能查到這些詞?
小K查了很久,都沒查到。
老師告訴他:“字典里查不到的詞,就是不能用的詞?!?/p>
幼齡的孩子,可能根本連“臟話”是什么都不清楚,只是偶然學(xué)得這個詞,不小心在“適當(dāng)”的時候“運用”罷了。
我們經(jīng)常教育孩子“態(tài)度”很重要,那么身為家長,有沒有也考慮一下,自己對于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也很重要呢?常有父母以“不聽話”為由,打罵小孩,其實打罵是最懶的教育方式,總以為可以立竿見影地收到效果,其實經(jīng)常適得其反。
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xué)(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杜蘭特(Joan Durant)教授認為:“打罵教育是過去最常使用的教育模式,甚至有很多人到現(xiàn)在還是堅持使用打罵教育,但其實這樣的教育模式不但對小孩沒幫助,還會影響到他們的智力與個性。家長應(yīng)該改變教育的思維模式,才能夠?qū)π『⒂袔椭??!?/p>
另外,許多過去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受到體罰的小孩,長大后會有更多的侵略性,并且容易有反社會人格,對于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會不滿、無法合群等,甚至?xí)姓J知功能障礙或是發(fā)展遲緩,而且打罵會讓大腦灰質(zhì)減少,影響到小孩的智力。
當(dāng)然,現(xiàn)在不打罵孩子的家長越來越多了,但卻也出現(xiàn)了很多所謂“尊重”孩子,其實是寵溺孩子的父母。因為少子化的影響,大多數(shù)家庭里孩子都少,因此把孩子看得無比重要,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從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學(xué)習(xí)自理能力的機會。
德國,應(yīng)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國家的前兩名了吧,但是我在德國看見的大多數(shù)父母,家里就算只有一個孩子,也既不會打小孩,卻也不寵溺孩子。
德國很多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會幫忙鏟雪——當(dāng)然一開始他們是在“玩雪”,甚至德國還賣符合孩子身高的鏟雪工具(不是玩具喔),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管是不是獨子獨女,這些工作孩子都必須學(xué)會,而不是只要把書念好,什么事都由別人代勞。久而久之,就越來越厲害,到了小學(xué),他們已經(jīng)可以為父母分擔(dān)一部分鏟雪工作了。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幫忙做一些花園灑水的工作。
德國人不寵壞孩子的方式,是讓他們從完成自己分內(nèi)的事以及幫忙完成一些家里的事情開始做起。我們則常常不忍心,認為孩子小,無法完成一些事,但是若不給他們機會學(xué)習(xí),那么他們就永遠不會。
沈老師育兒經(jīng)
因此,身為父母應(yīng)該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不是圣人,孩子也不是完人,教育方式是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個性慢慢修正的。
有時候,欲速則不達,而錯誤的手段,也是達不到正面的效果的。
編輯/張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