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針結合動力灸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3例臨床觀察
陳莉秋劉立飛汪雅茹張偉
(蚌埠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康復科,安徽蚌埠233000)
【關鍵詞】腰椎;椎間盤移位;針灸療法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2.034
【中圖分類號】R681.533.1;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5)02-0244-03
作者簡介:陳莉秋(1954—),女,主任中醫(yī)師,副教授,學士。從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疾病。
收稿日期:(2013-12-24)
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急性腰腿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腰痛伴放射性下肢痛,疼痛呈典型的神經(jīng)節(jié)段性分布,受累神經(jīng)支配區(qū)皮膚感覺過敏或遲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本病發(fā)病率高,急性發(fā)作期內患者因劇痛和運動障礙常短期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2009-11—2012-11,我們應用腹針結合動力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3例,并與單純針刺治療31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64例均為我院康復科患者,門診28例,住院36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 33 例,男 17 例,女 16 例;年齡 24~60 歲,平均(40.5±1.5)歲;病程最長2年,最短3 d,平均(6.4±0.6)個月。對照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30~61歲,平均(41.0±1.0)歲;病程最長3年,最短4 d,平均(5.8±0.3)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及排除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年齡20歲以下,60歲以上;②CT或 MRI提示為腰椎間盤脫出游離于椎管須行手術治療,伴發(fā)腰椎管骨性狹窄,腰椎腫瘤、腰結核等骨??;③腰椎間盤突出癥已行手術減壓髓核摘除及針刀治療;④合并心血管、肺、肝、腎、腦、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并發(fā)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經(jīng)期婦女[2]。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
1.3.1.1腹針療法[3]主穴:中脘、下脘、水分、氣海、關元。配穴: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加人中、印堂,病程較長者加氣穴(雙側),以腰痛為主加外陵(雙側)、滑肉門(雙側)、 氣穴(雙側)、四滿(雙側),合并坐骨神經(jīng)痛加氣旁(健側)、外陵(患側)、下風濕點(患側)、下風濕下點(患側)。患者平臥,暴露腹部,對準腹部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0.35 mm×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無錫佳健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針灸針的長短選擇依腹壁脂肪層的厚薄決定。進針時避開毛孔、血管,施術要輕緩,采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施術時采用三部法,即候氣、行氣、催氣手法。進針后,停留3~5 min,謂之候氣;3~5 min后再捻轉使局部產(chǎn)生針感,謂之行氣;再隔5 min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謂之催氣。留針30 min后起針。每日1次,治療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4 d,治療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3.1.2動力灸療法材料選用吳蛇牌清艾條(蘇州市東方艾絨廠),包裹點燃艾條的紅布為全棉紅布,使用時裁成30 cm×10 cm 的長條以備用;浸布藥液,藥物為桃仁、紅花、地龍、大血藤、威靈仙、雞血藤等。將裁剪好的紅布在藥液中浸泡備用。點燃 5~8 支艾條,用藥液浸泡的紅布及棉紙包裹,以紅布為外層,趁熱在操作者選的部位用推、按、揉、點、抖、震等推拿手法施灸,力度適中,熱力向深層滲透,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施灸時須注意避免燙傷皮膚。施灸結束后,并以威靈仙、羌活、獨活、伸筋草、透骨草、防風、海風藤、淫羊藿、紫草等煎煮后的藥渣以紅布包裹,按患處大小將藥包包成方形,待溫度適宜時置于患處,鋪上毛巾,防止燙傷,藥敷時間為20 min,為防止藥包溫度散失,以特定電磁波(TDP)治療儀照射藥包以起到保溫作用。皮膚過敏者、破損者慎用。每日1次,治療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4 d,治療2 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3.2對照組予單純針刺療法。主穴取大腸俞、氣海俞、腎俞、腰陽關;配穴取環(huán)跳穴、陽陵泉、委中、秩邊、夾脊穴,均取雙側。患者取俯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 0.35 mm×40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進行針刺,避開毛孔、血管,對準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分3步進行。首先進針后停留3~5 min以候氣;候氣后3~5 min再捻轉使局部產(chǎn)生針感;再隔5 min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留針30 min 后起針。每日1 次,治療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4 d,治療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4療效標準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 °以上,能恢復原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功能活動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4]。
1.5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1.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由椎間盤本身退行性變,發(fā)育缺陷及缺損,以及勞累、受寒等因素引起,造成髓核沖破纖維環(huán)而膨出或突出,壓迫脊神經(jīng)根、馬尾神經(jīng)及周圍其他組織,造成局部充血、水腫的炎癥性改變,出現(xiàn)腰痛、下肢放射痛或伴有馬尾神經(jīng)癥狀為主的臨床表現(xiàn)[5]。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原因是外因[6],由于在負重勞動或劇烈運動中,椎間盤受擠壓和扭旋,使椎間盤的纖維破裂,髓核突出,壓迫鄰近的脊神經(jīng)根,產(chǎn)生腰痛和坐骨神經(jīng)痛癥狀,臨床上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內因是椎間盤本身的退行性慢性變化[7]。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yī)學腰痛、痹證范疇,一般多為慢性勞損或跌仆損傷、腰部扭挫;或氣血虧虛、肝腎不足,又復感風寒濕邪致氣滯血瘀,寒濕阻絡?,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病關鍵在于腰椎間盤在各種誘因作用下向不同方向突出,壓迫和刺激相應節(jié)段的神經(jīng)根導致神經(jīng)根炎性水腫,產(chǎn)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8]。因此,消除受壓神經(jīng)根的炎性病變及解除突出物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是治療關鍵。針刺治療一方面產(chǎn)生中樞性鎮(zhèn)痛效應并緩解相關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環(huán)抑制局部血管通透性的升高,使炎性充血、水腫減輕,炎癥吸收[9]。
腹針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神闕調控系統(tǒng)為核心,臟腑經(jīng)絡學說為指導的一種方法,在中醫(yī)經(jīng)絡學中,背為陽,腹為陰,在腹背循行的8條經(jīng)脈中,有任脈、足少陰腎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從腹部經(jīng)過,足少陽膽經(jīng)循行于腹側,腹部不僅有陰中之陰的任脈,還有足陽明胃經(jīng)和足少陽膽經(jīng)2條陽經(jīng),因此在腹部不僅可以調陰,還可以調陽,此外還有帶脈束腰一周與背部的督脈、膀胱經(jīng)相連,沖脈、陰蹺脈、陰維脈亦行于小腹或腹前,為氣血向全身輸布提供較廣的途徑,具有調整臟腑氣血、疏通四肢百骸的功能。針刺時激活腦內內阿片肽系統(tǒng),腦內內阿片肽釋放增加,其中β-內啡肽和腦啡肽在腦內具有很強的鎮(zhèn)痛效應,腦啡肽與強啡肽在脊髓內有鎮(zhèn)痛作用[10]。腹針中的中脘、下脘兩穴有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腎又主先天之原氣。在腹針中以滑肉門、外陵左右共4個穴位組成“腹四關”,具有舒筋活血、通絡止痛、通調氣血、疏理氣血使之上輸下達肢體末端的作用,引臟腑之氣向全身布散。腹針中以腎經(jīng)的四滿、氣穴來補元氣調氣血;取足陽明胃經(jīng)腧穴外陵以補后天氣血不足;以水分來促進局部水腫的吸收;急性期加人中、 印堂以通調督脈;伴下肢痛則以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來疏通患肢的經(jīng)氣。以上方法合用,補脾腎,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使惡血邪氣盡出,有立起沉疴痼疾之功效[11]。
動力灸是一種復合灸療方法。把太乙神針單一地在施灸部位上鋪墊棉紙或紅布,趁熱按壓的方法,改創(chuàng)為用浸藥紅布包裹點燃的艾條,在施灸部位的經(jīng)絡、穴位上按壓,同時結合推、點、揉、按、抖、震顫等手法進行施治的一種方法。這種灸法把艾灸、手法治療與藥物作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推拿手法可以借助灸火之溫熱及藥物作用,力量更易透達深部,加速血液循環(huán)和局部的新陳代謝?,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艾灸可使微血管擴張,血流加速,痙攣緩解,促進機體的康復[12]。消除神經(jīng)根部血腫和水腫,減輕椎間隙壓力,緩解腰肌及骶棘肌痙攣,從而起到活血祛瘀、溫通經(jīng)脈、解痙止痛作用,明顯地提高了療效。
腹針結合動力灸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使局部與整體得到了統(tǒng)一而有序的治療,在較短時間內收到較好療效,使患者相關癥狀得到進一步改善,值得臨床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2-203.
[2]李紹榮.針刺九宮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1,32(11):63-64.
[3]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0.
[4]宋文閣,傅志儉.疼痛診斷治療手冊[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415.
[5]陳博來,林定坤,孔暢,等.圍手術期應用甲基強的松龍對巨大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7(5):365-367.
[6]薄智云.談談腹針療法[J].中國針灸,2001,21(8):474-476.
[7]林定坤.腹針療法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5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5,37(10):64-65.
[8]陳博來,林定坤,李永津.腹針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療效觀察[J].按摩與導引,2005,21(8):29-30.
[9]陳莉秋,苗荃,張娜.頭針、腹針、康復訓練和心理干預并用治療中風后遺癥30例[J].河北中醫(yī),2010,32(5):717-719.
[10]張吉.針灸鎮(zhèn)痛機制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32-241.
[11]楊維杰.董氏奇穴針炙學[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2:208-224.
[12]龐根生,薛亮.運動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60例[J].河北中醫(yī),2005,27(10):763-764.
(本文編輯:習沙)